查看: 68|回复: 0

保护文化的论据素材:加强“微语言”治理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8-17 08: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保护文化的论据素材:加强“微语言”治理
  导语:当前,“微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并且呈现由“微”向“大”的发展趋势。“微语言”在给人们语言生活带来鲜活与清新感觉的同时,也带来“泥沙”与“污垢”,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论据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加强“微语言”治理刻不容缓
  适用话题:时代发展、微语言、传统文化、语言暴力、语言低俗、语言失范、语言污染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为“微语言”。当前,“微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并且呈现由“微”向“大”的发展趋势。“微语言”在给人们语言生活带来鲜活与清新感觉的同时,也带来“泥沙”与“污垢”,不少“微语言”呈现低俗化倾向,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微语言”是无法回避的语言发展趋向,我们既要适应并发展“微语言”,又要重视“微语言”治理工作。
  当前,“微语言”的发展正在重构传统语言生活。比如,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属于私域,因此说什么、怎么说可以不受限制。事实上,“朋友圈”作为新兴的社交平台,人们对其性质至今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不能简单认为这里就是私域。“朋友圈”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意义上的“语境”加以重新审视,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朋友圈”就是移动互联网中的一个“语境”。在这个语境中,言语交际主体呈网状连接,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在看到“朋友圈”好友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好友的认知度也呈现宽泛化和浅层化趋势,似曾相识的朋友多了,原来老死不相往来的朋友也多了,人们在貌似彼此熟悉的“朋友圈”里进行言语交际活动,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多话题互动。这在传统语言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带来的语言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微语言”在对传统语言生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在语言学理上不适合提倡、在公私领域都不适合传播的语言现象,包括语言暴力、语言低俗、语言臆造、语言失范、语言符号表情化和拼音化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这类问题属于语言污染,对语言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会对少年儿童语言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微语言”治理。过去,我们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通常是自上而下的.,主要由国家语委和相关部委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进行语言管理。面对现阶段“微语言”迅猛发展的势头,为了确保我国语言生活健康发展,相关各方都要增强主动性,大力加强“微语言”治理。
  加强“微语言”治理,应深入到“微语言”使用的平台。“微语言”主要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使用,因此,对其治理也必须深入到这些社交平台,采取有的放矢的举措。有的互联网公司曾公布“坏(脏)词表”,这对于“微语言”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事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的公司都应有“微语言”治理意识,不能为语言污染推波助澜。比如,汉字输入法、搜索引擎等都应设置过滤词表。各种社交平台的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语言污染问题,防止低俗语言肆意蔓延。把“微语言”使用的平台治理好了,“微语言”的语言污染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加强“微语言”治理,需要形成多方协同行动的格局。加强“微语言”治理,不仅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语言政策,需要相关机构运用不同工具和手段来规范语言的使用,还需要各相关主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当前,关于语言治理模式,学界一般认为存在“政府主导型”和“多利益攸关方”两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事实上都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加强“微语言”治理,有关政府部门应在制度层面抓紧出台操作性强、易于落地的政策。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方、使用者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防止语言污染。只有各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清“泥沙”、去“污垢”,让“微语言”更加鲜活清新,让人们的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保护文化的论据素材:加强“微语言”治理】相关文章:
1.有关保护文化的论据素材:长城保护
2.环境保护时事论据
3.优秀论据素材:理想
4.有关失误的论据素材
5.自立的时事论据素材
6.时事论据素材:关于幸福
7.关于医德的热点论据素材
8.作文论据素材:机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