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回复: 0

【原】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古代没有眼镜,得了近视眼该怎么办?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8-10 14: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近视,已经是现今社会最为广泛的现象,根据有关数据调查,在一百个学生中,就有半数以上的都是近视眼。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现代电子设备泛滥,近视眼患者也越来越偏低龄化,这种现象倘若放在古代简直无法想象。看到这里,不禁会疑惑,在距今几千年的古人们会有近视眼吗?有,不仅有,还是一种富贵病。
古时虽没有电子设备,但想要考取功名的文人不在少数,而古人也是肉眼凡胎,当然也会近视。早在隋唐时期,近视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广泛的眼疾,《诸病源候论》中还详细记载了有关于近视的治疗方法。《诸病源候论》顾名思义,就是讨论各种疾病病原的典籍,近视眼在其中被叫做“目茫茫”,或是“目不能远视”。

q0esq0mvawf.jpg

q0esq0mvawf.jpg

《诸病源候论》
为何如今泛滥的近视眼在古代却是一种富贵病?患上近视眼的古人又是如何生活?古人又是如何治疗近视眼的呢?故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文人的苦恼、著名大文豪们的“近视眼”生活,以及古人五花八门看书的方法三个方面,以带领读者一同了解在眼镜还没被发明之前,古人是如何熬过被老眼昏花和近视眼折磨的漫长岁月。
一、 坐拥万卷文人的苦恼——因勤奋好学患上了富贵病近视眼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长期看近处——视觉疲劳——习惯看近处——混合性近视——真性近视,大多是阅读习惯不良造成的。再想到那些借着月光,雪色看书的读书人,拍案结论:你不得近视,谁得近视!的确,古代能符合近视条件的大多都是读书人,而且还是那种常年读书的那一类。
隋朝以前还好,大家都是谁能打架谁就有出息,哪能个个都是“诸葛亮”呢?再加之识文读字在那段时期,都是门阀大族们的“特权”,普通人读书大概率是没有出路的,于是满大街都是白丁。但自隋朝发明科举考试之后,天下百姓坐不住了,之前是没有机会,现在朝政是敞开大门欢迎读书人,还不问出身。百姓们是又惊又喜,这一天天的,若只会种田做买卖,如何光宗耀祖?于是读书人渐渐多了起来,文人们是闻鸡起舞,就为了哪天能榜上有名。因此,在隋唐以后,近视眼患者渐渐多了起来。

hv2yv5k4k4u.jpg

hv2yv5k4k4u.jpg

科举考试
而在隋以前,历史有关近视力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但因那时识字率不高,书籍成本也很高,只有富裕的家庭和士人阶级才有识字读文的权力,因此读书成了一件“奢侈消费”,近视眼也随之成为了一个富贵病。随着科举制度、印刷术等兴起,大众文化迅速普及,而对于读书人来说,兴奋之余,还有几分惆怅。惆怅之一,在印刷术普及之后,使得阅读成本降低,贵族世家垄断知识和权力的时代成为过去,读书成为了寒门子弟的晋升之阶梯。这是一件好事,怎么会惆怅呢?原来,无良商家们为了节约成本,印刷的字体变得特别小,加之科举试题难度又高,文人们不得不秉灯夜读,导致视力问题越来越突出。
惆怅之二,能秉灯夜读的文人家庭情况还算不错,而大部分寒门学子连蜡烛都买不起。白天读书有自然光没什么大问题,视力因疲劳而受到损伤大多发生在夜读的时候。蜡烛在唐朝时期已被正式推行,其制作原料是一种昆虫的分泌物,质地硬而脆,燃烧时不至于变成液态,于是这个时期才出现了细长柱状的蜡烛,成本高昂。北宋时期,秉烛每只400文,常料烛每只150文,而根据当时的物价,10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换算下来也就是12.5斤,也就是说,一只秉烛的价格等于500斤粮食。秉灯夜读一个晚上,大约需要3只秉烛,共花费1200文钱,合1500斤粮食,可见消费之高。当然,普通老百姓是用不上秉烛的,他们晚上照明多用灯油,而宋代灯油一般为植物油,这些植物油不仅可用作照明,还可用来食用。

sbuvbqsqsom.jpg

sbuvbqsqsom.jpg

印刷术
《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记载,“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会。”
《莫欺穷秀才》中有,“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
由上可知,宋朝一斤油一百文钱,而书生夜读一晚就要花费4或5文钱,相比秉烛价格的高昂,灯油的确要物美价廉得多。而那些连灯油都买不起的文人们,就只能就着月光或是萤火虫来夜读了。不得不感叹,原来那些常年秉灯夜读的文人,不仅勤奋好学,家庭经济情况还挺不错。但无论是秉烛还是灯油,燃烧时都会冒出黑烟,随着时间增长,除开近视,书生文人们眼疾频生。
《武功县闲居》中记载:“薄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

mysxry4weak.jpg

mysxry4weak.jpg

出土文物 灯盏
二、 意境深远还是看不清——大文豪们笔下的“近视眼”《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中记载,“今考试者一百二十余人,内报近视眼者竟有七十余人之多,明系捏报,希图规避……若以近视眼不能骑射,哈达哈即系近视眼,此众人之所共知,伊何以随朕畋猎打牲乎?此辈因不能骑射,遂藉口以图侥幸,甚是不堪。”
大概意思是患有近视的文人已经越来越多,甚至因此耽搁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这让皇帝十分头疼。不仅普通文人们受视力下降倍感折磨,我们熟知的大文豪们,几近多数都是近视眼。而在知道他们患有近视眼后,再去看那些意境深远的风花雪月,一时竟不知是文豪们的高超文笔,还是单纯的看不清。
唐宋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人、词人们为后世留下诸多绝唱。而与此同时,几乎大多文人骚客们都被视力的问题所困扰,如杜甫、王安石,大叹“老年花似雾中看”, 苏大诗人的弟弟也哀伤道:“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陆游直呼,“少年嗜书谒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那他们看不清的世界里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k3q1pdvv4ca.jpg

k3q1pdvv4ca.jpg

唐宋八大家画像
《祭十二郎文》中有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这篇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作品,大概意思是我还没满40岁,看东西就有些模糊了。初读此文,以为是韩愈因亲人去世而痛心自己身体不好却活得好好的,而强壮的人却早早离世,借“视茫茫”而抒发悲痛之情。不曾想韩愈的“视茫茫”是货真价实的“茫茫”,就他描述而言,估计也已经近视六七百度了。
《听颖师弹琴》中:“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山石》中:“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以韩愈作品为例,在《听颖》中,可见其视力无损,而《山石》中,该句的大概意思是,用火把照看壁画,模糊得看不清楚,可证韩愈出现眼疾症状。众所皆知,韩愈的诗在描写细节这一块十分优秀,早春是“草色遥看”,晚春“红紫斗芳菲”,初夏是“榴花照明眼”,寒冬“雪拥蓝关”,后却用“日出潼关四扇开”来描述潼关风景,“欲问前面花多少”来指代山花烂漫的春天,能明显可见韩愈描述手法的转变。从另一角度而言,韩愈不愧是八大家之一,无论自己是否“目视茫茫”,都能用独到的手法将情景描述下来,可见其文笔功力之深厚。总而言之,大文豪们虽深受眼疾折磨,却心如明镜,景色依旧美如故,世态万千依旧系于胸怀。

hy3nwj52n1g.jpg

hy3nwj52n1g.jpg

韩愈画像
三、 书童朗之,水精承目——围观古人五花八门看书的方法现代人主要通过戴眼镜或是激光手术的方式来矫正和恢复视力,而古代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显然达不到今天的高超程度,那也就是说,患上眼疾的古人等于无药可医了?很遗憾,事实的确如此。视力下降的文人们只能干挨着,看不清就眯着眼睛看,眯着眼睛还看不清的话,只能让书童朗诵。近视眼虽得不到根治,但文人们也没就此听天由命,想出了不少解决“目视茫茫”而读不了书的方法。
《暇日记》中记载:“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
有钱人家唤书童朗诵即可,普通人家怎么办?取水晶,磨成镜,称之为叆叇,伟大的发明家们为眼疾患者们发明了一个专门用以读书的工具。除开叆叇,还有一个更加简洁的工具,水滴。将水滴滴在书本之上,就可以放大文字,以供眼疾患者观看。而无论是叆叇还是水精承目,其原理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凹凸镜,有着放大的功能。

nxudmrptx2q.jpg

nxudmrptx2q.jpg

放大镜
《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若为血气充实,则视瞻分明;血气虚竭,则风邪所侵,令目暗不明。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文人们着急的同时,医者们更着急,疑难病症能解决的不多,但眼疾并未危及生命,也没有明显病痛,就只是看不清,怎么就不能治疗了?于是中医们苦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看不清的本质是肝出了问题,气血不足。眼疾患者们也疲于借助外物才能看清的生活,看书还好,出去春游怎么办?看个大概?于是纷纷跑去求医。医者们也很负责地出了几套治疗眼疾的方法,第一个,用石菖蒲收油烟,缓解视觉疲劳;第二个,用热水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清洗,有没有效就不知道了,至少卫生保持还不错;第三个,以食补形,药补加食补;第四个,针灸。
假性近视的确能够通过外物来使视力恢复,而真性近视对视力的伤害则是不可逆的,只能通过戴眼镜和做激光手术。因此,医者们几套治疗眼疾的方法是做不到完全根治的,只能是对视力起到保护和缓解作用。

ozs3xzndack.jpg

ozs3xzndack.jpg

针灸疗法用具
结语根据有关专家分析,战国中后期以荒诞离奇风格著称的《山海经》中,就有7种防治近视眼的方法,可见被视力困扰的人出现之早。随着后世文化的普及,现象反映社会面貌,寒门学子有了晋升官场的机会,也大大提高了文人患上近视眼的机率。当然,古人患有近视眼的人数和今天相比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人群也是因读书而致。
三更灯火五更鸡,为了考取功名,书生们白天用功后,晚上也没落下功课,就是为了一朝能金榜题名,不知不觉就熬坏了一双明目。但对于大多数文人而言,眼疾带来的困扰显然没有不读书带来的痛苦之深。无论是书童朗之还是各种中医治疗,其根本都是为了多读一些书,看似五花八门,趣意盎然的背后,藏着的是他们无限的辛酸。
较古代相比,如今的医疗技术能解决以前医学大部分的疑难杂症,近视也不再成为困扰。而除开备考的考生外,在能享受看清世界的同时,很少有人还会坐下戴上眼镜完整地看一本书了。眼花缭乱的业余活动丰富了生活,强大的科技发展让我们不仅能看见云层之外,还能看到身体细胞的构造等。但因此,我们比古人们更博学了?亦或是内心比古人们更充盈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参考文献:
《诸病源候论》
《西湖老人繁盛录》
《莫欺穷秀才》
《武功县闲居》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祭十二郎文》
《听颖师弹琴》
《山石》
《暇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