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回复: 0

“我接受批评,但拒绝语言暴力”:这样做,别人的话就无法伤害你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8-8 19: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我们一起越变越好镜子物语:我们总被话语所伤,是因为多数人都没有学会准确表达自己。
我们常说,语言是一扇窗,是沟通彼此的桥梁。但也有很多时候,语言会变成一堵墙,只会带来隔阂、疏远和敌意。
生活中,有些人一开口说话就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比如:
老板、上司一指导工作,下属就产生反感,只是敢怒不敢言;
父母一跟孩子说话,孩子内心就立刻开始逆反;
夫妻间偶尔交流,说不上几句话就开始互相攻击诘难;
陌生人之间发生小摩擦,对方一句话,就让你只想吵架……
不管说话者是有心还是无意,所有这些让人内心极为不舒服的话语,都可以称之为“语言暴力”,它充斥在我们的世界里,时时给我们带来隐形的心灵伤害,甚至造成了很多灾难性的悲剧。
并不是人们天生喜欢“出口伤人”,只是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于使用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的语言进行沟通,似乎这样就能让对方遵守规则、明白道理。
但这种沟通方式是完全无效的。批评不可能改变一个人。遗憾的是,多数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使彼此之间达成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包括我们自己。
关于如何表达与倾听,我们总是讨论的太多,做到的太少,直到我读了《非暴力沟通》,才发现了真正的症结。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有效的沟通都应该包含4个步骤的表达,那就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在对话时,往往自自以为把这4方面都说清楚了,其实偏差非常大。
一旦我们纠正了这些偏差,实现准确表达,就能轻松化解语言暴力。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成为沟通达人,真正走进别人的心里。
01不要用”评判“代替”观察”有效沟通的第一步,是说出你的观察。但我们总喜欢用主观评判代替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语言习惯。
比如,一位主管对下属说:“我发现你最近的工作状态不太好。”主管认为,自己说的,就是自己观察到的事实。
而实际上,这句话是一句评判,会引起下属的不安。如果是表达事实,应该是这样的:“我看见你昨天在工作时间,望着窗外发呆了半个小时。”
再比如,老板对一名员工说:“你最近经常迟到,是家里有什么事吗?”这也是评判。事实的表达应该是:“本周一和周三,你早上到公司的时间都晚了二十分钟。是家里有什么事吗?”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反思一下就能发现,我们总是太容易随口把评判当作事实说出来。所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才会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我们语言的世界里,充满了“道德评判”,而且对人对己是双重标准的。
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那他就“太过分了”;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但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的”……
《非暴力沟通》指出,如果你在沟通中,把事实和评判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无论你沟通的初衷有多么正直,它最终只会产生反向的作用。即使对方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他们很可能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要想使沟通真正富有成效,我们首先就要对评判和事实加以明确的区分。开口说话时,你要注意,少用或不用评判类的词语。
当你想说“这个人很懒惰”,你可以说,“这个人连续7天没有出门,每天睡觉超过10个小时。”当你想说“这个孩子很愚蠢”,你可以说,“这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甚至,当你想说“他是一个厨师”时,你应该改成“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
避免使用“经常、总是、从来”这类主观的副词,以及“好、坏、高、低、胖、瘦”等等主观形容词,学着用具体事实、数字去代替它们,这将是一项既有挑战又有趣的练习。
同样,当你发现别人对你说的话含有主观评判时,先别生气,或急于反驳、解释。你可以引导对方把注意力转向观察。比如,当上司说你“工作不用心”时,你可以问:“你具体指什么?是不是我提交的报告里,有几处错别字?”
02不要用“想法”代替“感受”生活中,人们很少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内心的感受怎么样?”
我们经常把“想法”等同于“感受”。比如,当你说“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时,这是在表达想法,而非感受。要表达感受,你可以说:“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当你在“我觉得”后面加上一个评判性词语时,就是在表达想法,而不是感受。比如: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我觉得自己很无能。我觉得老板很卑鄙。我觉得他很负责任。我觉得自己被抛弃、被打扰、被拒绝、被欺负、被利用、不受重视、无人赏识等等。
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丰富的词汇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正面的感受包括: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 、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负面的感受包括: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尽、委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内疚、妒忌、遗憾、不舒服
表达感受还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不要说“你做的事让我很生气”,而要说“你做了这件事,我感到很生气。”
沟通中,当对方的话语含有“暴力”成分时,记住,不论对方说什么,你只需要体会并说出他此时此刻的感受就可以了。
比如,一个丈夫对妻子说:“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不好好听。”如果你是这位妻子,你会怎么回应呢?
你可能会说:“你在生我的气吗?”但这么说,意味着对方生气是由于你的缘故。正确的说法是:“看起来,你有点不高兴。”
当我们说出对方的感受时,语气十分重要。你的语气中不能暗含着批评或嘲讽,也不能仿佛是在宣布别人的内心世界。你要让别人感受到,你是在体会他的感受,而非下结论, 这样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03不要用“批评”代替“需要”在准确表达感受之后,我们可以紧接着说出内心的需要。但我们往往是以批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的。
批评、指责的话语背后,往往暗含着一个人尚未被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妻子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我们的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比如当一个女人感到疲惫时,她可能不会说:“我今天累坏了,现在想休息。”相反,她会说:“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歇过,我把这周的脏衣服都洗了,准备了午餐和晚餐,还出去买了东西……你在家闲了一整天,是不是应该帮我扫扫地?”
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对方是很有可能作出积极回应的,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而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常常是对方的申辩或反击。
一对恋人总是吵架,女孩一直在指责男友从来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但她从来没有和男友说过,她到底想要什么。“说出来了再给我,我就不稀罕了”,这样的逻辑造成了太多的矛盾,实际上,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真正的理解是不能靠猜的。
放下批评,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体会他人的需要。比如上面那个例子,当丈夫对妻子说:“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不好好听”时,妻子除了说出丈夫的感受外,还可以进一步体会丈夫的需要:“看起来,你有点不高兴。因为你需要得到理解?”
不管别人说些什么“恶毒”的话,当你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你的看法,你就会发现,别人并非那么可怕。你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关注对方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一旦你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作是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帮助的机会,你非但不会受到伤害,还会有幸福的感觉。
04不要用“概括”代替“具体请求”当你说出了自己的观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后,你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请求了,告诉对方,你希望他们做什么。这个请求,不能概括和模糊,一定要具体,越具体越好。
表达请求时,要清楚说出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不想要什么。如果你对爱人说:“我想让你别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对方也许减少了工作时间,转而去健身了。你要说:“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两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这样的请求才是具体的。
提出请求时,切记不要使用抽象性的语言。一对夫妻发生了争吵,妻子对丈夫说:“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丈夫反驳:“我没有吗?”妻子气冲冲地说:“你当然没有!”丈夫就问她到底想要什么,妻子回答说:“我希望你给我自由!”这样的请求还是过于抽象了,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如果你为人父母,不要对孩子说:“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点责任感。”你要向孩子说明,怎样做才算是有责任感。这样孩子才会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05用“找到彼此”代替“语言暴力”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就是帮助我们远离语言暴力的四个步骤,在真实的沟通中,它可能只表现为很短的一段话。
比如,一位妈妈对儿子说:“我看见你的床上有两只脏袜子,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能不能把袜子放进脏衣篮里?”这句话,妈妈就清楚地说出了有效沟通的四个要素。
我们要在每一次沟通中,练习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时要学会关切地倾听他人,不断探询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对方越是表现出糟糕的情绪,越有攻击性,你越要如此。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
这样的沟通绝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更加智慧的方法,当你真的做到了,就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只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
当你用这种方式沟通,你还能够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你会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并使他人视你为知己。
《非暴力沟通》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生病住院了,护士们告诉她:“你的病并不重,只要吃药就会好转。”可老太太听不进去,整天喃喃自语“我不想活了”。
这天,一位医院的义工走进病房,她看见老人独自坐在房中,不停地说“我不想活了”。于是她问:“你的意思是,你不愿意活下去了?”
老太太很惊讶,停了下来,表情也轻松多了。她开始讲,从没有人知道她是多么痛苦。这位义工继续表达她的理解。很快,她们就感受到彼此的情意,手挽手地坐在一起。
当天晚些时候,老太太就开始吃饭、服药,情绪也明显好转。尽管护士们一直在安慰老人并给她建议,但只有这位义工为老人提供了她真正需要的东西——她需要有人能理解她深深的绝望。
4步沟通,方法很简单,但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你希望远离语言暴力,在人际关系中收获幸福与和谐,那么一定要尝试一下。
END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即时分享成长日记,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成长深度实用干货文,给你智慧和力量,带你一起越变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