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回复: 0

【原】你知道竹夫人吗?古人消暑爱不释手,在诗词中留下无限赞美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26 09: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天到了,现代人有空调有电扇,而古人是如何消暑呢?这其中,竹夫人就起了大作用啦。你知道竹夫人吗?古人消暑可是对竹夫人爱不释手,还在诗词中留下无限赞美呢。
首先呢,还是要解释一下竹夫人。竹夫人又叫青奴、竹奴,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用竹编织的竹夫人是夏天消暑的清凉之物,可拥抱,可搁脚,得到了古人的喜爱,古人赞美说:“常居大厦之间,多为凉德之助。”

kvvtfifkeor.jpg

kvvtfifkeor.jpg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爱诗词的读书人。关注我,一起来欣赏古人描写竹夫人的诗词吧。
第1首,《送竹几与谢秀才》:平生长物扰天真,老去归田只此身。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但随秋扇年年在,莫斗琼枝夜夜新。堪笑荒唐玉川子,暮年家口若为亲。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东坡。诗歌题目的“竹几”,便是竹夫人了。东坡开口先说人生烦恼:“人在成长经历中逐渐丧失了天性与童真,到头来发现,只剩下一个身躯,不知道是悲伤还是无奈呢。”

z3i3h3cmd1k.jpg

z3i3h3cmd1k.jpg

在这种烦恼中,东坡却表达了旷达之意:“赠君无语竹夫人。”竹夫人不会说话,却是一个好陪伴,可以帮助人纳凉消暑,真是妙用无穷。当炎热之际,有竹夫人在身边,大概可以忘去烦恼吧?
“但随秋扇年年在,莫斗琼枝夜夜新。”“秋扇见捐”,是古诗中常用的典故,是说扇子到了秋天就要扔了。东坡这里是反其道而用之,意思是别丢了竹夫人,而应该保持感情,因为明年还得用呢。
结尾两句,则是用唐代诗人卢仝的典故。苏东坡说卢仝到了晚年还娶了一个新娘子,那是荒唐的举动。但是送给谢秀才一个“竹夫人”,那就无损于德行,而能够对谢秀才有所帮助。这是戏谑的口吻,却让人感受到苏东坡对竹夫人的喜爱。

wcnzpq2pzhn.jpg

wcnzpq2pzhn.jpg

第2首,《二十六弟寄和江子竹夫人诗一首爱其巧思戏作二首·其一》:莫愁妩媚主人卢,纤质交竿巧得模。绿粉敢争红粉丽,鱼轩休比鹤轩疏。女英谩对湘君泣,子政徒青天禄书。夹膝得名何不韵,秋来卧病竟何如。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晁说之。诗的开篇用古代名女子“莫愁”的典故:“不及卢家有莫愁”,说竹夫人是妩媚无比。然后“绿粉敢争红粉丽”,是描写竹夫人绿竹制成的情形。
鱼轩,是夫人乘坐的车。鹤轩,是鱼目混珠,谋求禄位的人。鱼轩休比鹤轩疏,是说竹夫人对人的帮助,要远大于那些没有才能的朋友,千万不要疏远了竹夫人啊。
女英谩对湘君泣,相传娥皇女英都是舜的妻子,舜南巡死后,娥皇女英相思成疾,有“湘妃竹”,而舜即为“湘君”。因为“湘妃竹”而联想到竹夫人,十分巧妙。

gm4i0uqsxis.jpg

gm4i0uqsxis.jpg

子政徒青天禄书,子政是汉代著名文学家刘向。刘向编辑校注了很多古籍,校书的时候,初书于竹简上,改定后再书于绢帛,这就是俗称的“杀青”。
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干之。”这句诗因为竹夫人的青色联想到杀青,也很有趣味。
至于最后两句,是说竹夫人的得名和用途。竹夫人是夏天怀抱夹膝所用来消暑的,在唐朝被称为“竹夹膝”。
而到了秋天,竹夫人就难免束之高阁。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秋天看不到竹夫人就难免犯相思病,也就是所谓的“秋来卧病竟何如”了。

xzcbxnmyvae.jpg

xzcbxnmyvae.jpg

第3首: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黄庭坚。黄庭坚也十分喜爱竹夫人,并戏称竹夫人为“青奴”。而诗中“肌肤冰雪助清凉”的描写,可以说鲜明体现竹夫人消暑的妙用了。
第4首:从别楚山,谁怜寂寞,冰玉相看忍抛却?当初不解郎心冷,而今把妾空担阁。晚风轻,午梦清,思量着。小肌玉骨最轻盈,每结同心托此人。不与等闲成匹偶,思量要嫁翰林人。
这首词把竹夫人拟人化了,好像真是一个夫人的心声。从夏天帮助郎君解暑纳凉到秋天束之高阁,竹夫人难免有一些悲叹。所以竹夫人说,要成为翰林的夫人,而不是那些不懂得怜香惜玉的普通人的妻子。这种拟人化的写法,正话反说,趣味盎然,其实说明古人对竹夫人的喜爱。

b1tk4dclhkx.jpg

b1tk4dclhkx.jpg

第5首:肌骨清奇气味真,藤床当暑不辞频。秋风一夜恩先断,始信人情太不仁。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钱如畿。诗歌依然是拟人化的写法,写竹夫人夏天帮助人们纳凉解暑,而秋天被抛弃的“悲剧”命运,借物咏怀,别有所指,说“人情不仁”。虽然是戏谑之语,但也惹人深思。
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分享我的文章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