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回复: 0

【原】千年不老之高家岔(六)山摇地动 || 作者 安保中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25 10: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不老之高家岔
——山摇地动
作者    ‖    安保中
农历三月三,是西北农村一个传统的节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小孩子们,都会在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总会吟唱流传已久的一首歌谣:
二月二,狼儿子;
三月三,引出山;
四月八,带到羊群试一哈(下);
……
这是一首有关“狼”出生和成长过程的歌谣,意思是,二月二的时候,狼生崽子,三月三时候,小狼已经可以跟着大狼从山里走出来。到了四月八,老狼就会将小狼带到羊群中让它开始学扑食……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农历三月三,即1352年4月26日,也就是儿歌中所唱“狼被引出山”的这一天,生活在高岔走马坪一带的人们正在享受着节日给他们带来的祥和。
就在这天的某一时刻(史料上没有找到这次地震的具体时辰,有些文字说是晚上,但缺乏佐证),真正的“狼”来了——
在谁也没有预知的前提下,来自地下的灾难悄悄降临。只听到天地间一声闷响,滚雷划过,地震来临。瞬时间,天旋地转,山走河移,在人口较为集中的走马坪一代,顷刻,塌陷出两条河流,一条是现在高岔的河,一条是枝岔的河,这两条河的出现将原来完整的一大块平地分割成了不同的几个地域。同时,受地下能量释放的挤压,现“张家跌咀”突出的山梁从东向西汹涌扑来,向前移动了几十米。
灾难来的如此突然和迅猛,导致那些住在窑洞的人们甚至于连逃出的时间都没有。当时,作为这片土地最大的主人,张姓人家,刹那间,良田被毁,骡马牛羊被活埋,张家所有人包括为他家打工的几十号长短雇工,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众多生灵也瞬间消逝。
史料上对这次的记载,只有短短几句话:“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踪者”。
后人测定这次地震为7级,震中在会宁东南部,史称“会州大地震”。
大概是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这里灾难频发,总想找到一个消灾和给人们安慰的理由,从此次地震后,便将“会州”改名为“会宁”。享受这个“待遇”的还有“定西”(当时定西也是重灾区),“定西”当时就叫定西,本次地震后便改名为“安定”。
令人不解的是,一场7级的地震为何对该地区造成如此大的破坏?我认为,除了黄土本身松疏的地质构造外,这场地震应该是浅源地震,同时估计能量释放应该还是螺旋式释放,所以,这次地震对高岔造成的破坏远远大于1920年(民国9年)的8.5级海原大地震。
这场地震给高岔带来的后果是,高岔村的三面山体整体向西滑移几十米,地形严重扭曲变形。
位于“堡子梁”顶上的“烽火台”整体塌陷,变成一堆黄土。
“堡子梁”与“阳山坡”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的断裂口,形成了现在的“石家岔”“豁岘”。
位于现在“姚家老庄”庄后的山梁移动约50—100米,张姓大户全家连同雇工集体消逝,当然消逝的还有他家的所有财富,包括今人看到的那一串串、一堆堆“崇宁通宝”折十钱。
后人从这时候起,将这座新来的、摧毁以张姓大户人家为代表高岔文明的山体,叫“张家跌咀”或“张家叠咀”,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张家跌咀”,这个在高岔唯一一处听起来有点“恐怖感”的名字,究竟是“跌”还是“叠”呢?我认为应该是“跌”,因为“叠”在当地读音为“tie”。但不管是“跌”还是“叠”都能透视出这个地方有过不平凡的历史。
位于与“仓哇河”交界的川口塌陷出两条河,向高岔塌陷的河,其长度为300米左右,宽度50米左右,一直塌陷到现在的“旗杆地”附近。导致这块原本成片的土地从此分为“阳屲”和“高岔”两块地域。
位于走马坪一带的人居窑洞全部整体垮塌,掩埋了众多生命。
这场地震过后,天气陡然降温,狂风呼啸,一时间,千里荒原,悲风凄凄,人鬼烦怨,冻死的、饿死的、病死的人不计其数。这情形恰似诗人笔下的惨状:“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高岔,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在此次地震过后的若干年,在张家跌咀的山里面,还能够听到骡马嘶鸣和石磨转动的隆隆声,据说那是当时地震时,张姓地主人家的几付石磨正在用骡马推磨,地震后被埋,但牲畜却没有压死,形成的相对封闭环境,让那些骡马继续在重复它们一圈复一圈的劳作,嘶鸣声、隆隆声多年不散。
传说归传说,事实归事实,那些被人为捂住眼睛的牲口,它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地震,它们的命运是依三尺磨台转而又转,只要没有人吆喝着停下来的口令,它们便永远的转下去,不知疲惫,无畏生死。
而人呢,人的三尺磨台在哪里?今后的路又在哪里?
逝者长已!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们,在惊怵和悲伤中,草草掩埋好逝者(也许无力掩埋),开始了他们新一轮流离失所般的苦难岁月,正如当初从远方蹒跚而来一样,这回又是蹒跚而去。
脚下,一片狼藉。远方,无限迷离。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至此,高岔历经宋元两代所创造的短暂文明终于被嘎然止住。
它兴盛于“走马坪”,它衰败于“张家跌咀”。这个时间跨度约350年左右,即公元1000年—公元1352年。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一些史料上还表明,此次地震后的一年时间中,这里还陆续发生过多次大的余震(约100余次),且每次都有巨大的破坏力。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已经遍体鳞伤的残体,想托付人们安逸的生活,只能是妄想。人去园废,已成必然。
地震带给会宁的多灾多难,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据说这是青藏高原板块和黄土高原板块碰撞的结果,会宁正好位于这两大板块摩擦最为激烈的地方,所以,地震多发,且大震不断。
接下来的几百年来,会宁辖内还发生过多起大地震,而真正又一次被重创的地震发生在近代,这就是1920年(民国9年)的——海原大地震(当是海原县归甘肃管辖,现归宁夏管辖)。
1920年12月16日晚,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先生正在奋笔写檄文。突然,他感受到地震发生了,于是跑出居所。地震过后,他重新回到居所,顺手在桌上拿出日记本,记下了这样的一笔:“夜地震约一分时止”。
寥寥八个字,记下的是当时北京感受到的一次地震。仅仅属于可感级别,并没有造成任何破坏。而这八个字,竟然成了那次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记录。
鲁迅先生不会想到,他记下的仅仅是千里之外海原大地震传导到北京的余波。
这又是人类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地震,发生于 1920年12月16日晚上8点左右。震级达到了8.5级,震中位于海原(原属甘肃管辖),共死亡人数27万人。首创最严重的有海原、固原、会宁、隆德、靖远和静宁(这个排名是官方排名,可见,会宁在此次地震中受创程度排在第三位)。
对于这次地震描述,文字上记载的已经有很多。《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对海原地震的整体描述为:“同日晚7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尤以土山崩溃为多……城中房屋几全数削平,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毁坏。四乡死亡极多,往往全家压毙……”
当时的《地学杂志》在《陕甘地震记略》中报道,灾后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待饿殍,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会宁县后来的文字记载是这样说的:“会宁县房屋大部倒坍,也因山崩地裂有村庄被整体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全县死亡13942人”。
前面所说,当时会宁县人口只有4万人,此次地震就死亡了1.4万,占35%,也就是说,每三个人中就死去一个。
地震发生在晚上,又接近冬至日,是北方白昼最短的季节,天黑的很早,也是最冷的季节,天寒地冻。在这样一个贫瘠落后的农村,人们大多以穴居式窑洞为家,自然都躲在家中的热炕上,或吃或睡或闲聊,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几个人在户外。所以,此次地震造成全村、全家覆灭是必然的。据小时候老人讲,个别幸运活下来的,要么是出门上厕所的,要么是给牲畜喂草料的。
小时候,听当地一位老辈人讲,那次地震时,他们家住在隆德,当时他还小。那天晚上,全村人约20几人都挤到一家窑洞稍大的人家看“牛皮影娃子”(灯影戏)。中途,他由于尿憋,出门在场边撒尿,正就这个时候,地震发生了。只记得整个人站不稳,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晕头转向,等到震波过后,他已经躺在了距离开始站立的地方有两丈开外的场外地里,半天爬不起来。等到再回头看那座窑洞,已经被山体埋没,不见了踪迹。他的父母、一个哥哥和弟弟以及全村20几口人全部被活活埋葬。
不难想象,这场地震制造的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海原何其惨,会宁未躲过,高岔亦然。这次地震给高岔带来的灾难无疑也是巨大的。可以推断的是,从地质上看,一是河湾再次向高岔村中往东方向塌陷几十米,直到“姚家老庄”不远的地方;二是现在叫“烂山”的那一大块平地滑坡十几米,成为千疮百孔的荒地,再也无法耕种。三是位于现在叫做“庙湾”的一座建筑相对宏大的庙宇倒塌了,也将香火不断的景象随着地震一起掩埋了。同时,更重要的是人口的损失,可惜没有准确的记载。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以高姓人家为主宰的、历经清朝晚期建立的基业和繁盛人口带来的重创是必然的。目前高岔村中那些众多的高姓人家坟冢,部分就属于这场地震灾害留下的证据。
本来高姓人家在这段时期已经被土匪搅的焦头烂额,再遇上这样的地震灾难,更显得狼狈不堪,顾此失彼,元气大损,步入下坡路已成必然。
而对于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其他小家小户,也许被地震无情掩埋了,也许又背井离乡了,只留下一个个至今连人们都不知道任何来历的一个个小湾、小咀、小岘、小坡,在荒草凄凄中坚守岁月的雕饰。如:张家跌咀、杨家岘、兔家湾(应该是杜家湾)、刘家坡等。当然还有至今遗留下来的一孔孔、黑乎乎的破烂窑洞。

qyzjixjzqgw.jpg

qyzjixjzqgw.jpg

高家岔冬日雪景

cl0mkctigzx.jpg

cl0mkctigzx.jpg

初春景致——崔家大湾俯瞰,高平拍摄于2016年春天。
前期作者文字链接:
《千年不老之高家岔(五)烽火狼烟》《千年不老之高家岔(四)平川走马》《千年不老之高家岔(三)匆匆过客》《千年不老之高家岔(二)地名由来》《千年不老之高家岔(一)流星划过》《千年不老之高家岔(题记)》《千年不老之高家岔(序)》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