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回复: 0

阴历、阳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次终于分清了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23 18: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套历法体系呢?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见到“公历”“西历”“新历”“旧历”“老历”“阳历”“阴历”“农历”的说法,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azadzlx2aeq.jpg

azadzlx2aeq.jpg

阴阳历的本义
中国传统历法是兼顾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的阴阳合历,这个阴阳合历的历史非常悠久了,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而自明末以后传入中国的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都是参考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的阳历。因此,“阴历”与“阳历”最原始的意思是以月亮或太阳为参照标准制定的历法。不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一意义的内涵在实用中发生了改变。
明末清初之际,以汤若望等人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迎合历法改革的需求,将当时西方天文学最新的成果介绍到中国,对中国历法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由于传教士制作的“西洋新历”带有西方背景和宗教目的,引发了自古重视“正朔”观念、维护儒学地位者的强烈反对,强化了时人对中西历法的区分意识。
“西历”的指向就很明显了,就是指西方传入的历法体系。但实际上,明清时期传入的“西历”虽然与当时的传统历法有些差别,“西历”在观测精度上更高,但中西历法并没有本质差别。因为两者参照的天体运行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的观测方法和结论上有所区别。

j5x5pxnerzl.jpg

j5x5pxnerzl.jpg

阳历地位的上升
鸦片战争之后,“夷夏之辨”的世界认知框架逐渐走向崩溃,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日益广泛地进入中国,趋新崇洋成为社会思潮,这就使得时人对西洋历法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对西洋历法的了解日深,晚清时人开始从历法使用“普遍性”的角度来述论使用西洋历法的积极意义,也促使带有西方背景的“西洋历”逐渐向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太阳历”转变。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通告,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使阳历成为官定历法,也促使“阳历”名称在更广泛层面上得以传播。但由于普通民众在知识体系和日常生活中对阳历的陌生感,阳历所具有的西方背景和宗教色彩等,使得阳历在民初的推行面临诸多困境。改换阳历的名称,重构阳历的思想因素,就成为民初推行新历的重要举措之一。
1919年11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论中国当用世界公历纪年》一文,在他看来,基督纪年的广泛传播已经使其逐渐超越了原有的宗教局限,成为一种更具有普遍性的计时工具,“基督纪年,其始虽出于教徒之私,然后来渐渐推广到政治上,到社会上。到了现在,欧美各国无不用此。就是中国和日本虽然别有纪年,然而也兼用这基督纪年。在事实上,已经变成一种世界通用的纪年。基督教徒虽然也用基督纪年,可是除基督教徒以外,别种社会用基督纪年的,丝毫不含有宗教的意味。”所以在文章的最后,钱玄同就说,“基督纪年是已经为世界通用的;世界通用基督纪年,是和基督教不相干的;中国若用基督纪年,就是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于考古、于现代应用,都是极便利的。所以说——‘中国当用世界公历纪年’”。

sxfiqcrqchx.jpg

sxfiqcrqchx.jpg

此文一出,其他报刊杂志也纷纷刊载时人对这一历法内涵的见解。到了1929年,有人直接就说,“公元就是西历纪元”,“因为它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公用,所以称为公元”。“阳历”之所以能成为世人眼中的“公共历法”,就在于人们逐步去掉了这一历法原来所具有的宗教性因素。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历”的叫法,“国历”名称的流行,主要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推动的国历运动。将“国历”名称扩展到整个社会,则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推动的“废除旧历,普用国历”运动。“公历”与“国历”实际上指同一历法,但名称的差异仍表明两者意涵指向的区别;“国历”名称意在强调该历法为中华民国使用之历法,欲强化中华民国之权威;而“公历”的名称,正是消解了阳历的西方色彩和宗教性因素,更强调了这一历法使用的普遍性。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这一规定也使得“公历”的名称最终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为其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阴历名称的固化
阳历名称蜕变为“国历”和“公历”,是政府及时人构建新时间秩序的努力之一。不过,阻碍新时间体系推广的主要因素是中国传统历法的深厚基础及其使用的广泛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除了通过政策法令限制或废止阴历,还试图从名称上对阴历进行重构。而这种重构则是在参照阳历名称下进行的,并与阳历、新历等名称形成了一种区隔对立的关系。
在明末清初西洋历法进入中国后,当时人们为了区分西洋历法,将中国传统历法称为“中历”。而晚清“阳历”名称取代“西历”名称,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中历”在传统的新旧二元体系下,阴阳相对的观念反过来固化了模糊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法的认识,人们开始以“阴历”称呼中国传统历法。如前所述,中国传统的历法体系是阴阳合历,并不单只有阴历。尽管专门的学者还能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阳历”概念传播之广,在中西新旧的巨大文化冲突对立中,社会上没有多少人老老实实地用“阴阳合历”去指代中国的传统历法。久而久之,以“阴历”指代中国传统历法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也是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叫法之一。
由于“阳历”作为塑造政治权威与革新社会的重要标志,与之相对的“阴历”就成为了新秩序构建和社会革新的障碍。“阴历”从晚清时期着重反映历法特点的名称,到民国时期逐渐被趋新之士和政府当局赋予了更多负面的含义,进而蜕变为“旧历”“废历”,被塑造成了“专制”“落后”和“迷信”的面目。这一变化过程也凸显了“阳历”以及“新历”“公历”等名称的“积极”意义。
农历概念的出现
而“农历”名称的出现,既是历法新旧之争的副产品,也是历法改革者对阴历广泛使用现实的妥协。1929年之后,随着国历运动的广泛进行,旧历被禁止使用,但对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近代中国社会而言,农业耕作仍是主导性的生产方式,农民社会生活的节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一根本原因导致了阳历无法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推行,也成为政府构建统一时间秩序的障碍。1929年7月16日,国民政府发布训令,要求内政部、教育部在印制1930年历书时,不得附载旧历。但旧历仍被普遍使用的事实,成为历法改革者无法忽略的情况。将“旧历”改称“农历”,并对其内容进行改造,既是适应旧历无法废止的现实,也是满足农时需要的举措。
不过,在“农历”名称蜕变的过程中,二十四节气被从旧历中抽离出来,将之归为阳历的范畴,避免使用“农历”与推行“国历”的矛盾。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其中节气是阳历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人们围绕节气物候变化的规律,构筑了系统完整的社会生产生活知识体系。清末民初时人已经认识到如改用阳历,二十四节气相对比较固定,反更便于农事。在这种情况下,“农历”本身的意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蜕变为在“阳历”统筹之下、专用于农事所需的历法。所以,在全国禁止使用旧历的情况下,面向农民的农历反而可以出版发行。

odqnx005rjs.jpg

odqnx005rjs.jpg

“农历”名称的重构,是在科学与权威的视角下进行,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废止旧历以及附着于旧历之上的迷信习俗,仅仅将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科学知识纳入到“农历”中,从而构建“科学”的历法,以便与国历保持一致。从权威的角度来看,趋新之士与政府都希望在农村推行国历,以实现时政统一,强化政府的政治权威。经过重构的“农历”,尽管其名称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但依从于原有时间体系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并未得到彻底的改造。以科学的名义试图改正民众的民俗习惯,以权威的名义推行与民众生活不相协调的时间体系,反而导致了官民之间的对立,“农历”作为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在实际使用中逐渐成为“旧历”的代名词。这也是西历成为“国历”,变为更具普遍意义的“公历”,相对立的“中历”、“农历”蜕变为地方性及局部性的计时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过程。
综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历法其实只有两种,通俗地说就是新旧之分。阳历本来是指以地球围绕太阳为一周期制定的历法,但在近代逐渐被赋予科学、先进的内涵,加上民国政府在除旧布新方面的努力,“阳历”逐渐变成现行历法的代名词。这个“阳历”本是“西历”,同样是在近代,国人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影响,逐渐以“公历”来表示,作为一种世界普遍通用的不带有宗教意味或是东西差别的名称。
而相应的中国传统历法,在“阳历”“新历”之名传播甚广的历史语境下,被模糊了它原本具有的“阴阳合历”身份,被代之“阴历”“旧历”“老历”的名称,逐渐固化。但中国曾是农业大国,使用了近两千年的传统历法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农村社会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新旧势力、理想与现实妥协的产物,“农历”被用来指代中国传统历法,既存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至于留下守旧的嫌疑。
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变革,许多字词概念在复杂、冲突的历史语境中其内涵指向发生了改变,甚至不只一次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全还原它们的原义似乎不现实,但脱离历史语境来讨论一些历史概念也是没有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