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回复: 0

中国人是什么味?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23 12: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道,是古老的中国文房之艺。
南宋文人笔记《梦粱录》中,记载着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四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uz2uwp0lvn2.jpg

uz2uwp0lvn2.jpg

清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故宫博物院藏
四艺中,焚香被列为首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道又与书道、茶道、琴道、花道合称五道,构成了中国人淡泊清雅的意境之魂。
香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的过程。
单从定义上看,香道其实是一个大而全的概念。
用香时,布置出舒适的环境,配以富有艺术性的香道具,加以娴熟典雅的点香和闻香手法,以求获得“静、雅、美、真、和”的心理感受,整个过程听起来确实让人云里雾里的……

wdkobfl3ezy.jpg.png

wdkobfl3ezy.jpg.png

宋 马远 《竹涧焚香图》局部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以汤沐香、礼仪香为;隋唐佛教盛行,进一步推动了香道的普及,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但因为香料总量较少,因而香道只在上层社会中间流行。
及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
除了宗教用香外,人们日常生活也离不开香,文人雅士们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会亲手制香,开香趴,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调入香料。

rf0bq0uidtu.jpg.png

rf0bq0uidtu.jpg.png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铺
商业街上有“香铺”,卖各式香料、可供佩挂的精致香囊,酒楼里也有售香的“香婆”。
他们不仅会在家里的居室、厅堂内点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上,同样会焚香,所到之处无不香气弥漫。

4ewkthn0e41.jpg.png

4ewkthn0e41.jpg.png

宋 赵佶 《听琴图》
从香的形态特征上划分,有线香、签香、盘香、塔香、印香(篆香)、香锥、香粉、香丸、特型香、原态香材等品种。
香的形态不同决定了品香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在早期还没有线香、盘香类香品时,篆香和隔火熏香一直是古人最常用的两种品香方式。
篆香“篆香”又称印香,是指将多种香的粉末混合成一种香,再利用器皿做成各种吉祥符号或图案,因其图案形似篆书而得名。
用来印出篆香的器具叫“香篆”,将香粉制作成型的这个过程就是“打香篆”(请注意区分“篆香”和“香篆”)。

qg5knlrt0a2.jpg.png

qg5knlrt0a2.jpg.png

篆香出现在隋唐,最早是寺庙诵经用来计时的一种香,后来文人亲自参与香篆模具的设计,篆香演变成一种富含雅趣的玩法,于唐宋时期广泛流行。
明代藏书家高濂在其著作《遵生八笺》中介绍了打香篆的具体方法:
“四印如式。印傍铸有边阑提耳,随炉大小取用。先将炉灰筑实,平正光整,将印置于灰上,以香末锹入,印面以香锹筑实,空处多余香末细细锹起,无少零落,用手提起香印,香字以落炉中,若稍欠缺,以香末补之,焚烧可以永日。”
即先在香炉底铺灰,再放香篆模具,用香匙将香粉填在模具里,轻轻向上提起模子,如有缺口用香末填补完整。
整个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香具有香炉(炉内有香粉)、 篆模、灰压、香勺、香铲、香扫、席子等等。

flc02le1gk1.jpg.png

flc02le1gk1.jpg.png

明 佚名《千秋绝艳图》局部
打香篆的手法、工具是通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体现用香品味的除了香料本身之外,大概就是香篆模具的设计了。
为了保证篆香能从头点到尾,设计的香篆必须是连笔的图案或文字,能设计香篆的人,都是玩迷宫的高手!

nelht5ukzmc.jpg.png

nelht5ukzmc.jpg.png

《印香图谱》中的香篆样式
这么复杂的香篆设计是不是说明手残党不配用香呢?并不是。
在南宋时期的杭州,如果你买了香又不会打香篆,商家也是可以提供上门印香服务的,你只需要会点香就行了,只不过相较于文人自己打香篆而言,少了些DIY的乐趣。
隔火熏香另一种更纯粹的用香方式——隔火薰香兴起于隋唐时代,流行于宋明之后。
隔火熏香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再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用余温“熏”烤,既可以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的散发更加舒缓。
虽然隔火熏香不如明火烧香来得简单直接,但隔火熏香的香气更为醇正宜人,用香过程充满高雅的情怀,使得它成为打香篆之后又一受文人雅士青睐的用香方式。

tpczfhb4wad.jpg.png

tpczfhb4wad.jpg.png

南宋 李嵩 《听阮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宋代隔火熏香一同发展起来的,还有品香过程中要用到的炉瓶三事——箸瓶、香盒、香炉。
著瓶,又称筋瓶,主要用于插放香匙、香筷、灰押等,因为放的东西比较多,瓶子宜下面重不易扑倒为佳。
香盒用存放香木、香粉或炼香、香饼,有陶瓷、雕漆、象牙、竹木、贝壳、金银、琉璃等材质,其中红色雕漆锡胎香盒为上。

y2kqt0sent1.jpg.png

y2kqt0sent1.jpg.png

明 杜堇《玩古图》局部
明代画作《玩古图》中,两名侍女立于长桌旁,一人正系紧琴囊的结子,另一人手捧玛瑙火带玳瑁的香盒,桌上有带木座的铜香炉、内插香箸香铲的瓶子。
《玩古图》是明人使用炉瓶盒的例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炉瓶三事使用的是不同质料的制品,配搭成套,大致发展到清代,用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同一质料的炉瓶三事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2hde2qz4bvm.jpg.png

2hde2qz4bvm.jpg.png

清 冷枚 《春闺倦读图》局部

jrlxnldse0n.jpg.png

jrlxnldse0n.jpg.png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黄地番莲纹炉瓶盒一组
发展到现代,香具在炉瓶三事的基础上还衍生出点炭架、专用点炭用的打火机,火道具七件套(香勺、香铲、圆灰押、长灰押、香箸、羽扫、银叶夹),再讲究的还要有香席、切香板、香刀、银叶收纳盒等。
其他用香方式古人爱香,香不离身。
但不论是“篆香”还是“隔火熏香”,用香的前提是有一把香炉,最好再有一个案几,这对于外出时也需要熏香的人来说极不便利。
但是,这并没有难倒才华横溢的古代匠人们,他们研究出一种香球,解决了古人的外出用香问题。

fo3eauwjdle.jpg

fo3eauwjdle.jpg

唐 花鸟纹鎏金银香球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香球虽小,内部却大有乾坤,这是一个可以任意旋转,但正面永远朝上的神奇魔力球,用到的是现代陀螺仪原理。打开精致的锁扣,可以看到两根轴互相联动却永不碰撞,金属构件托举着香料,组成一只行走的小香炉。
在今人的印象里,古人与科学似乎隔着次元壁,实际上他们对物理法则与机械原理的认知程度之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茫茫华夏,自古就是一个香气缥缈的神奇国度。倘若有人问我中国人是什么味,答案你们都知道,中国人是香的!
本文为“宝库”原创,转载请私信“baokuservic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