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回复: 0

《顾城诗全集》赏析  |从自然视域,审视顾城诗歌创作的唯美风格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19 12: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顾城的诗是美的,他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诗本身具有多义性、暗示性。所以才会让我们读来充满了遐想,和丰富的审美体验,今天我们深入顾城诗歌的内部,去体会顾城诗歌中对于自然的思考,来欣赏顾城诗歌中的自然之美

sghny3chk20.jpg

sghny3chk20.jpg

一、天人合一:对于自然主义的推崇,让顾城脱离尘世的肮脏。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对自然的尊重热爱甚至崇拜,自古以来就没有减少过。古有诗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亦是对自然的歌颂。
儒家有“参赞化育”的思想,道家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佛家有对生命和环境的慈悲态度。所以这些从小就在顾城心中埋下了种子。
自小他跟父亲顾工上山下乡,单调而苦涩的生活中,唯一能让她感到幸福的就是投入自然的怀抱。

y2d30uer3un.jpg

y2d30uer3un.jpg

自然
所以在顾城五岁的时候,就写下了“星星在闪耀,月亮在微笑”在顾城的眼里,“星星”和“月亮”便是她最好的玩伴。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意象,在顾城的笔下却充满了童真童趣。顾城小的时候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他缺少母亲的关爱,也缺少父亲的陪伴,但是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伙伴,那就是自然。
长大后大量阅读给顾城带来对于自然更深刻的体验。顾城特别推崇道家的理论。道学家以“道”为本体。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道”便是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便可以打破精神的束缚,达成“心观”和“坐忘”,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心情的愉悦。便可以达到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了。

eo5mawfmi30.jpg

eo5mawfmi30.jpg

庄子
顾城在《雨》中,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观照万物。在《雨》中,他说:“世人躲在屋顶和伞下/我却狂喜地迎接你/下吧/飞泻吧/雨/我张开我的手/我的嘴/我的灵魂。”
自然给顾城带来了生命的美好体验,已经融入了顾城的灵魂,在自然中她像一个孩子自由洒脱,毫无羁绊,逍遥自在。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可以高飞九万里的高空。
顾城的自然是和自己精神世界高度融合的世界。就像“庄子梦蝶”,真不知蝴蝶变成了我,还是我变成了蝴蝶?我是在自然当中,但自然也是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笔尖上。这种灵魂的高度契合,最终使他逃离了尘世,选择了在激流岛定居。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在那里顾城的笔尖下,可以随时流出美丽的文字。他愿意选择像陶渊明一样隐居的生活,只为自己精神的超脱和艺术的追求。
除了中国文化当中的自然思想时刻滋养着顾城的心灵以外,西方文学的大量涌入也改变了顾城应有的人生轨迹。
顾城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是梭罗。在前面我们也讲了,他是一个超验主义的实践家,是一个生态自然伦理主义的践行者,是一个环保主义者。

pzwsnytuon3.jpg

pzwsnytuon3.jpg

梭罗
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无疑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也正是在他这种超验主义的影响下,顾城选择了激流岛,选择了自我流放。他活在自然山水之中,实现人生的诗意,构建原始的女儿国。
从这点上来讲,顾城无疑是天真的。他曾梦想着向前代文人一样,走近自然,融入自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而事实上它割裂了与尘世的血肉联系,也同时为自己铸就了一座城。别人走不进,他也走不出。美丽的女儿国构想,最终也只成为“南柯一梦”,化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如果说梭罗指引着他走入自然,亲近自然,那么惠特曼则是让他听到自然的声响。惠特曼曾经大声的呼喊“不求苍天,俯就我的美意,但求永远恣意挥洒”,“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要像树和动物一样,去面对黑暗,暴风雨,饥饿,愚弄,意外和挫折”。在自然中,作者可以肆意的挥洒,远离工业文明的羁绊,保持着应有的本性。
二、对于自由的讴歌:纯美的人性中的个体伦理价值。
刘小枫在《沉重的肉体》一书中对“伦理”一词有过这样的阐释: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生命感觉就有多少伦理。伦理学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顾城无疑是一个很注重个人感觉的人。他说:“人的生命啊,一天天在忙乱中度过,在寂寞中度过,在欣喜中度过,在悲哀中度过。一件微小的事情,一个重大的变化越过了人的生活。”

cci52pwn0tk.jpg

cci52pwn0tk.jpg

顾城
他对自己的生命体验是如此的精微,他有着诗人的敏感。但正是这种敏感折磨着她脆弱而焦虑的内心。他在诗中说:“我把我的足迹像印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融进了我的生命。”过程正是通过自然意象来传达自己对于个人感觉的追求,也就是生命个体的追求,生命自由的追求。他始终像一个孩子一样纯真。
在西方个人主义占据主流。正视人的存在,正视人的价值,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西方存在主义认为: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的社会角色中撤出,并且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对这些外部的角色作出内省似的考虑时,他的存在才开始出现。如果他反这道过程,他就成了一个没有自己面目的无名人。

当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涌入的时候,顾城也是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冲击。顾城曾用萨特在《苍蝇》中的一段话来阐释个体自由的意义和价值:“一个自然之境中的人是自由的,他不以我为出发点,也没有自身以外的目的,在现实运动中便具有无限的可能。”
而顾城也在不断的追求着自我。顾城从小经历了文革,他看到了“全国的大动乱”,“红卫兵暴动”,看到了环境的破坏。心的破碎,父亲的专制,社会的动荡,在幼小的顾城心中,自由是难能可贵的。因为那个时代是不自由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时代给脆弱敏感心灵的顾城带来了多么大的冲击和心灵的创伤。所以作为一个儿童,他时刻追求着自由。
作为一个诗人,她更加需要追求心灵的自由来达成文学的至高境界。他在《我残废了》一诗中说:“我残废了/我仍要微笑/我的微笑是自由的/他像云朵一样/和那些棕红色的鹿群/在远处飞跑。”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路程即便是失去了双腿,他也在用力奔跑,他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灵魂的自由。他的这种“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自由精神与庄子的“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行事之情而忘其身……”的精神自由又是相通的。那是他对自由的向往。
3、死亡:是对自然的回归,生命的尊重
死亡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是灰色的,可怕的。但是在很多文人骚客眼中死亡却恰恰是最纯洁的。
还记得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吗?妻子去世对于大多数人来认为应该是悲痛欲绝,但在庄子看来却是天人合一。妻子去到了他本应该去的地方,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所以这样想来,又有什么可以悲伤的呢?
所死亡在庄子看来并非是一种可怖的事情,而是对于自然的回归。我们不必悲痛欲绝,而应该给予生命足够的尊重。因为它是自然规律的一个环节。
顾城在五岁时就有对死亡走了隐约的体验。当他一个人被关在屋子里睡着了醒来时,发现墙上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他说:“我那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可能要死,但是我没想到我要死。我知道人死了要变成一种灰白色的,没想到这会离我这么近。我看着白色的墙,心里忽然有种空虚的感觉。好像第一次清楚地知道了我是要死的,第一次看见死亡离我这么近。”
在文革时期死亡无处不在。所以在幼小敏感的顾城心里,死亡其实并不遥远,他过早的经历了对于死亡的认知。只是那时还略带有几分的畏惧。
长大后顾城接触了西方诗学,在西方的诗歌中“死亡诗学”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主题。西方人喜欢谈论死,就像中国人喜欢谈论生一样。
洛尔迦是西班牙最伟大的诗人,顾城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在他的诗歌中就大量充斥着死亡的意象。比如说像《小小的死亡之歌》、《黎明时分的死亡》、《自杀者》。在惠特曼的诗歌当中也充斥着大量的死亡的书写。在他们看来,死亡并不是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恰恰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死和生是相互补充的,是让人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的开始。

zmt25rlnxh3.jpg

zmt25rlnxh3.jpg

洛尔迦
顾城在《最后》一诗中说:“现在我卸下一切/卸下了/我的世界很轻/像薄纸叠成的小船/当冥海的水波/漫上船檐/我便走了/飘向那永恒的空间。”所以在顾城眼中,死亡并不可怕,那是对自然地回归,对自由地追随。
总结:

顾城是一个用生命追求自由,追求美的诗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流露着人性主义的光辉。他带我们走进自然去欣赏美,追求美,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生命中的“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