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回复: 0

【原】杜甫的一首五律,开篇就波澜壮阔,最后一句却令人感慨万分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19 12: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暮春时节,花儿枯萎、随风飘零,枝干上只剩下绿叶孤寂的身影。人们感叹美好的春景不仅无法留住,反而渐行渐远,一时间也无法排解惆怅的心情。
唐代的岑参就劝慰大家,不要只贪图世间的浮名,而要珍惜帘前的春色;明代的唐寅也曾策仗赏春,只为多看一眼大好的春光。盛唐的一位大诗人更是面对暮春,叹息不已。下面介绍杜甫的一首五律,开篇就波澜壮阔,最后一句却令人感慨万分。

0zwrcd4n5ah.jpg

0zwrcd4n5ah.jpg

祠南夕望唐代:杜甫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mt05kg0q2x1.jpg

mt05kg0q2x1.jpg

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虽然仕途失意,却亲眼目睹了唐朝的社会危机。作者虽然无力改变现实,却用自己的不朽诗篇抒写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对社稷的担忧。
唐代大历四年,当时诗人已到人生的暮年,由于贫困交加,无法北归,只得被迫更往南行。他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最后又折回潭州。

elknvuvg3zx.jpg

elknvuvg3zx.jpg

如此辗转奔波,作者感到更加心力交瘁。虽然沿途风景秀丽,他却无心赏玩。直至他来到洞庭湖畔的湘夫人祠,他才停下步伐,在黄昏中远眺。诗人借景抒情,含蓄地抒发了希望国家强盛的思想感情。
开篇便展现了一幅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画面,一叶孤舟在岸上纤缆的拉动下,缓缓前行,长长的缆绳似乎也牵引着翠色的江水向前延伸。“百丈、孤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反衬出湖面的广阔。而“牵江色”,则抒写了湖水的碧绿和深邃。

zozh24dyext.jpg

zozh24dyext.jpg

诗人一路奔波,疲惫之极,看见洞庭湖的迷人景象,心情终于有些放松。颔联就传达出作者的兴致,有兴趣的时候,就拿着手杖、穿上草鞋,悠悠地欣赏大好河山;放眼望去,湖面上云雾茫茫、水天一色。
“杖屦”二字,反映出人到暮年、身体衰弱,只能借助竹仗蹒跚而行。这两句采用倒叙手法,诗人在此兴致高涨,便出门溜达,于是便看见了首联的壮阔景象。

wywystrlse0.jpg

wywystrlse0.jpg

但颈联并没有继续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反而借助古代传说,并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诗人委婉地说,在那春天的竹林中,我仿佛看到了女神山鬼;思念亲人的湘娥,也倚靠着暮春花丛、默默无言。
山鬼,指巫山女神。巫山一带原属楚国,后来被秦国占领。屈原在《九歌》中通过她的唱词,表示巫山百姓盼望重归楚国。湘娥,是传说中的汉水女神。“迷春竹、倚暮花”字,这里也暗喻诗人希望国家强盛、人民安居。

4ixrf4v4vbu.jpg

4ixrf4v4vbu.jpg

最后作者抒发心中的感慨,洞庭湖的四周风景极其清丽,自古到今,既值得细细观赏,又令人嗟叹不已。尾联表达了诗人与屈原有着共同的感慨,怀念故乡,并渴望祖国统一强盛的强烈愿望。
“清绝”二字,传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而“长嗟”二字,又将感情升华。万古也只是一瞬,多少英雄豪杰都化为灰烬,而洞庭湖水却依然川流不息。如此深沉的情感,读者岂能毫不动容。

gugmacvyhck.jpg

gugmacvyhck.jpg

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感情沉郁,炼字精准,表达了暮年诗圣的真挚情感。作者四处奔波,本已精疲力尽,偶尔出来散心,却依然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百丈长缆,却不觉得夸张;一片孤舟,更显背景壮阔。
而“山鬼、湘娥”的传说,让人怀念先贤的同时,也使读者更加钦佩诗圣的高洁情怀和忧患意识。本已思乡心切的老杜,依然难忘大唐的盛衰和百姓的冷暖,而对自己的贫病交加,却只字不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