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回复: 0

【原】好一锅乱粥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12 21: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讲座上发表言论:「早上不许吃粥」,由此引发热议,有声音称这是「崇洋媚外」。
有些人真能扯,而且啥都能扯出民族情感。
张文宏医生说不要喝粥、多吃点高蛋白的鸡蛋牛奶,原意只是提醒大家身体抵抗病毒需要多摄入蛋白质。
这是一个简单的科学话题。
现在成了「崇洋媚外」的靶子。
据说有好几亿人在议论。
张文宏医生还特地回应了网上舆论。其实大可不必。
根本就是一锅乱粥嘛。
就算澄清了,这些满嘴「民族大义」的人,他们脑子里的那锅乱粥,能少一颗米粒儿吗?
还不如问问他们:
如果早餐吃鸡蛋牛奶是崇洋媚外,那你们用着手机、上着互联网,这些都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才有的产品,算不算崇洋媚外?
现代化之下,生活里哪样工业产品没有一个西方来源?
电,来自于西方。灯,来自于西方。电话、冰箱、空调来自西方。飞机、火车、汽车,来自西方。甚至连铅笔、身上的纺织物,这些日常用品也是源自西方。
就算中国后来工业化了,依然严重依赖全球的基础技术、基础原理。物理课、化学课、天文课,哪一门不是来自于西方的知识传统?华为手机的芯片,联想电脑的操作系统、芯片,哪一个不是来自于西方?
当然,要这么追问下去,这些质问张文宏的人,最后估计要表达点意见,就只能是拿着树枝找个沙地比划,或者找个毛笔在宣纸上倾泻意见。否则,只要手握钢笔、圆珠笔、铅笔,只要用手机上了网,没等发帖,先自己就「崇洋媚外」了,还怎么说别人?
而且,说张文宏医生的早餐吃鸡蛋牛奶是「崇洋媚外」,可是,主张早餐喝粥也是「崇洋媚外」啊。
不是因为喝粥,而是因为吃早餐。
因为,规律地吃早餐,根本不是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
吃早餐是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才开始的习惯。
至今不过两三百年时间。
是的,我们中国的老祖宗并没有吃早餐的习惯。
根据历史学家宋镇豪在《夏商社会生活史》的考证,至少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古人实行的就是一天两餐制,上午七点到九点叫作「大食」,下午三点到五点是「小食」。

crpxylw0rky.jpg

crpxylw0rky.jpg

| 《夏商社会生活史》
作者:宋镇豪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很好理解,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只需维持白天所需的能量。就算想吃点零食,当时低下的生活条件也不允许。
举个例子,宋代有个小官吏高公泗,他在担任苏州市场的税收官员的时候,写过一首打油诗《吴中羊肉价高有感》,现在还很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两膳」就是两餐,因为羊肉价格太高,只能把鱼虾充当两餐的食物。
直到明清时期,两餐制的饮食方式也没改变。
有位日本人叫曾根俊虎,他在《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中就记载说:
「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与上海相同。」
再比如嘉庆年间,北京市井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
「两餐打发全无事,哪管午中饥与渴。」
这里的两餐虽然指的是早餐与晚餐,但当时的早餐与我们今天的早餐概念并不等同,它更多扮演着午餐的角色。
当然,汉乐府诗中「努力加餐饭」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只是偶尔。加餐的对象,一种是有钱有势的人家,一种是从事过量体力劳动的人。
不仅东方不吃早餐,西方也是如此。
16世纪以前的西方,一般一天两餐,上午10点-11点 lunch,下午3点-5点,dinner。
早餐的身影并不常见。
什么样的人才会吃早餐呢?
一是享有特权的贵族阶级。
谁能允许吃早餐,被详细写入贵族家规里。有时在清晨举行早餐会,也隐含着一种仪式性的意义。
二是遵照医嘱的老人或病人,将早餐视作一种养生的药膳。
三是劳动者。
根据1515年的一项雇员法令规定,城镇中的劳工从早上5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7、8点才能吃到晚饭。那么围绕着这种城市就业现象,吃一顿丰盛的早餐来维持漫长一天的工作,就必不可少了。
而这点,与「一日三餐制」的诞生,是密切相关的。
简单说,18世纪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饮食习惯。
工业革命后,工厂开始在英国出现,去工厂上班,越来越成为劳动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工厂在演变中逐渐开始了严格的上班时间。
当时工厂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出产量,靠的就是增加劳动者工作时间。在高强度的环境之下,营养物质和热量摄入需要保证大多数英国人正常健康的生活。
不吃早餐,就无法支撑一整天的工作量。
于是,规律性的早餐开始出现。现代人熟悉的一日三餐制也就逐渐形成了。
可以说,我们现在吃早餐的习惯,是由整个现代化生活带来的,是受惠于这个全球化的现代背景之下的。
既然早餐是工业革命后才有的,那么早餐该吃什么,更谈不上古老传统了。
中国人固定吃早餐的习惯,也是在西方的工厂制度和劳动制度进入中国后才有的,也不过一百多年历史。那早餐喝粥的习惯,又能有多久历史?
这是历史事实,扯再多民族情感也改变不了。
而且,早餐该吃什么,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背景,张文宏医生的意见也未必有道理。
多数时候,各种主张背后,可能是某个食品公司的运营口号。
美国一个医学院教授,卡罗尔(Aaron E.Carroll,印第安纳大学任教)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一篇非常好玩的文章,梳理了各种早餐主张,指出形形色色的主张背后其实都是食品公司的营销。
他最后下了个结论:只要饿,就吃早餐。吃啥都行。没啥说教的。
他文章的标题是:《抱歉,早餐真没啥神奇的地方》(Sorry, There’s Nothing Magical About Breakfast)。
卡罗尔教授是一个妙人,也是个明白人。
当然,在有疫情威胁的情况下,牺牲点喝粥的爱好,多设法补充蛋白质,张文宏医生的意见没毛病。
一方面,粥的营养价值与所放食材息息相关。一碗最简单的白粥,哪怕再粘软易消化,也不能遮掩其营养欠缺的事实。在长时间的熬煮过程中,稻谷中的一些营养物质也会流失。
另一方面,就像牛奶并不适合所有人饮用,身患糖尿病、胃溃疡等病症的患者在食用粥类后,反而会加重自己的病情。
因此,因人制宜、科学饮食才是现代社会值得提倡的饮食方式。

j3io4rsoov5.jpg

j3io4rsoov5.jpg

| 2005年美国农业部推出的修正版饮食金字塔(Food pyramid),彩条最粗的是五谷 根茎类(橙色),代表每天摄取的食物中分量应该最多,随后依次是蔬菜 类(绿),水果 类(红),油脂 类(黄),奶 类(蓝),蛋豆鱼 肉类(紫)。小黑人爬阶梯表示多运动 ,每个人每天的劳动性质不同,营养需求也不同。
至于粥与牛奶的「主义」之争,纯属吃饱了撑的。
那些爱扯老祖宗传统的,倒可以下功夫学学「粥」这个字。

ndqac1dzyv4.jpg

ndqac1dzyv4.jpg

| 篆文里的「粥」字
注意看,篆文里的「粥」字非常有趣,为我们生动还原了古人煮粥时的场景。
上面是代表着食材的「米」,下部是代表着炊具的「鬲」,两边则是代表着炊烟的「弓」。
诚然,粥的历史非常悠久,比饭出现的时间要早,甚至在日常饮食地位中,粥比饭更高。
这是因为,当时的农耕社会技术还不成熟,喝粥比吃饭更节省粮食。
而且,古代制作米饭的烹饪工艺,比煮粥要有技术含量得多,只有上层阶级才吃得起米饭,普通平民只能通过食粥,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