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回复: 0

【原】古典文化还可以这样理解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12 2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著名文化学者与评论家王晓渔老师看来,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存在着「轻」与「重」的传统,而这,也是王老师在古典文化领域中率先提出的概念。
在他看来,古典文化经历了「轻」「重」间关系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从先秦到魏晋再到明清,「重」最终压倒了「轻」,而「法、术、势」也彻底驱逐了「浩然之气」。
不过,如果具体到古典文化的细节层面,想要确认分类对象在「轻」与「重」之间的具体归属,却也是一件具有争议的事情。
在7月18日「明白知识圈」的直播中,我们有幸邀请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晓渔老师,请他分享对这个话题的见解。

rtwoye3s204.jpg

rtwoye3s204.jpg

▲王晓渔老师做客「明白」知识圈
01.
先秦:「轻」「重」并立
王晓渔老师在直播中谈到,受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轻逸」理论(「通过文学追求轻松的本质来实现对沉重世界的一种轻化」)的影响,他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再次审视,并由此发现了隐藏在它身后的「轻」与「重」传统。
不过,对于将古典文化划分为「轻」「重」的研究方式,王晓渔老师也同样持以谨慎的态度,在他看来:
我们在具体讨论古典文化的时候,不是说仅仅是宏观的讨论「轻」或「重」,因为如果这样讨论的话,相对很容易变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格局,而且很容易变成一个空洞的词语。
不可否认的是,在汉字的语言环境中,「轻」与「重」的字义和用法截然相反。具体来说,「轻」字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常见的用法有「轻视」「轻薄」与「轻浮」等;至于「重」字,则往往带有一定的正面色彩,常见的用法有「重视」「珍重」与「凝重」等。
不过,在古典文化的领域中,「轻」与「重」的含义和表现却有大不相同,似乎「轻」的就是好的,而「重」的就是不那么好的。对此,王晓渔老师强调,这样的想法其实并不妥当,对于「轻」「重」的理解,绝不能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陷阱中。
此外,在他看来,我们在讨论古典文化中的「轻」「重」传统之前,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初步的联系,即以「轻」、「重」作为划分依据,对过去的典籍进行初步的归类。
而这就要从先秦时期说起。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庄子》所反映出的思想,应该被划归为「轻」的传统。不过,王晓渔老师对此持保留意见,虽然在《庄子》的首篇,即《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大量有关「飞翔」的景象,而这也确实偏向于「轻」的传统。

a3qdg5y3jm0.jpg

a3qdg5y3jm0.jpg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首篇,饱含浪漫主义情怀的《逍遥游》也传递出了庄子对于绝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但是,考虑到《庄子》成书于时局十分动荡的战国时期,所以,关于《庄子》一书所传达出的轻逸思想,究竟是庄子超然物外的主动选择,还是迫于无奈的被动应对呢?这一切还有待商榷。
至于与「轻」相对应的,则是「重」。王晓渔老师指出,相比《庄子》等先秦著作所引发的,有关「轻」「重」问题的大量争议,将《商君书》与《韩非子》完全划归为「重」的传统,则不会引起太多的争议。
在《商君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应该呈现出国强民弱的状态,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个国家中的人民只需要做两件事,一件是耕种,另一件就是作战。此外,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生发出其他的欲望,那就是「淫」,是应该被批判的。
至于《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作,对比《商君书》,它的内容在更加「丰富」的同时,却也更具有伪装性。而这就包括它引入了道家老子的一些观点。在王晓渔老师看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分为君主的无为与人民的无为,其中,君主的无为本意是指「帝力于我何有哉」,即国君对于人民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过到了《韩非子》这里,老子的无为染上了法家的色彩,而君主对于人民的影响力也被无限扩大。在此基础上,只要国君将一切都交于「法」,便可以「高枕无忧」,进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不可否认的是,像《商君书》与《韩非子》传递出「法、术、势」的思想,并偏向于「重」的传统的著作,确实开启了古典文化中「暗黑」的一面,而这也就在各个领域中,都对中国此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是否存在一些可以在「轻」「重」之间保持平衡的典籍呢?答案是有的。对王晓渔老师而言,《论语》就是这样的典籍。

flaifqxbnyo.jpg

flaifqxbnyo.jpg

▲孔子在向弟子讲学,孔子在教育领域提出的,诸如「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我们在《论语》中可以找到很多关于现实问题的讨论,而这就偏向于「重」的传统,不过,在《论语》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不少偏向于「轻」的传统的论述。
在这里,王晓渔老师就提到了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句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孔子而言,生活的乐趣并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的富足,精神层面的快乐也十分重要。此外,如果物质上的富足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那么这份富足对于孔子来说,就如浮云一般,是他不愿意拥有的。因此,在孔子对外物泰然且通透的认知下,表现在《论语》的层面上,便是一种偏向于「轻」的传统。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轻」与「重」之间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呈现出相对平衡的状态。
02.
魏晋:「轻」「重」失衡
但是,王晓渔老师也指出,到了魏晋时期,「轻」与「重」之间原本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重」逐渐压过了「轻」。
而这通过当时世人对「生死」问题的极大关注,就可以看到端倪。在王晓渔老师看来,如果我们对生死的问题十分看重,即始终对死亡心怀恐惧,那么,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偏向了「重」的传统。
不过,如果只是一部分人有这样的思想倒没有什么,但是在魏晋时期,这种思想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至于后人在研究那段历史时,就会发现那时的人们在面对生死的问题时,进行了更多的讨论。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据王晓渔老师的猜测,这很可能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有所关联。我们都知道,在宗教中,经常会涉及到对生死问题的讨论,而这种讨论,对于前人「死如视生」的生死观念(自先秦、两汉时期传承而来)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即人在死后不会再像生前那样「生活」,死亡彻底打断了生命的进程。

zqqn4nxdqe4.jpg

zqqn4nxdqe4.jpg

▲洛阳白马寺,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由官方出面兴建的第一所佛寺,为了纪念当年那匹驮运经书的白马,故命名为「白马寺」。此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高压联系紧密。作为魏晋士人中的典型代表,嵇康与阮籍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在司马氏集团压迫下的一种偏向于「重」的传统。因此,换个角度来看,他们其实也生活在一个「重」的世界中。
只不过,魏晋尚且处在「轻」「重」失衡的初始时期,因此「轻」的传统还有不少生存的余地。就像当时的世人喜欢服用五石散这种具有轻微致幻效果的矿石药物,还有像孙登与阮籍等这样的名士常常在山林间「长啸」,虽然这些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偏向于「轻」的传统,但是与先秦两汉时期的「轻」相比,此时的「轻」,无疑更带有一些消极的意味,即为当时的人们在面对政治高压时的消极反抗。
在这里,王晓渔老师还特别提到了一位叫作鲍敬言的魏晋思想家,他曾经写过一篇叫《无君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鲍敬言提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而这也反映出了他偏向于「轻」的传统。
但是,有意思的是,除了《无君论》这篇文章,我们对于鲍敬言的了解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就算是这篇《无君论》,也是因为它被记录在《抱朴子》中的缘故,才有幸被后人发现,并因此知道了鲍敬言的存在。
在王晓渔老师看来,这种对「君主」进行批判的文章,之所以会以这种别样的形式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政治高压在思想文化中的投射,进一步说,便是当时的朝廷对于民间言论的控制与筛选。
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时局的形成,便表明了在魏晋时期,「轻」与「重」之间开始出现失衡的问题,即在君权的不断扩大,与当时的人们对生死问题的频繁讨论下,「重」开始压过了「轻」。
03.
明清:「重」压倒「轻」
魏晋以来,「轻」与「重」不断失衡,到了唐代,禅宗(佛教中国化后的产物)又以一种偏向于「轻」的传统的面貌,引领着一时的风尚。
到了宋代,苏轼的那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既反映出了他想要「乘风归去」的,这样一种偏向于「轻」的传统,也点出了王晓渔老师此次直播的题目。在王晓渔老师看来,苏轼的这句名句,以及在宋代广为流传的,像嫦娥奔月与牛郎织女这样的神话传说,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轻」「重」传统,又一次在关系上发生了改变。

wcgf53qqlj2.jpg

wcgf53qqlj2.jp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的传世名篇,这首词作创作于中秋时节,寄予了苏轼对弟弟苏辙思念,同时也传递出了苏轼乐观的处事态度。具体来说,在这两篇故事中,月亮是作为「轻」的传统的体现,而人间,则是作为「重」的传统的体现。不过,嫦娥所奔向的月亮,在故事中是一片充满了孤寂的清冷场所;至于织女要下凡的人间,则充满了烟火与温情的气息。对此,王晓渔老师指出,在宋代,飞向仙界这一偏向于「轻」的传统,似乎成了惩罚,而像下凡这样偏向于「重」的传统,则似乎成了世人歌颂的存在。
因此,现在看来,在唐宋时期,「轻」与「重」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竞争和持平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定局,即「重」最终压倒了「轻」、战胜了「轻」。
在此,王晓渔老师以《孟子》在明朝初年的遭遇为例,精简地阐述了这一过程。
随着明朝建立后专制君权的进一步加强,君主对思想与文化领域的管控更加严格。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顺应统治的需要,《孟子》被统治者进行了大量的删减,而被删减后的《孟子》,则成为统治者的得力工具,其地位也被进一步拔高。
虽然在王晓渔老师看来,《孟子》一书在最初所传递出的思想,也因为其中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而偏向于「重」的传统。只不过,「浩然之气」的「重」,终究还是被「法、术、势」的「重」所压倒。至于「轻」的传统,就更不是「法、术、势」所代表的的「重」的传统的对手。
而这在《西游记》与《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只不过前者讲述了轻逸被规训的故事,就比如那个曾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在最后却丧失了自己反叛的一面,彻底皈依了我佛;至于后者,则讲述了轻逸被摧毁的故事,就好比那个见证了贾府兴衰,好似「太虚幻境」降临尘世的大观园,在最后也随着贾府的衰落而被摧毁。
所以说,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小说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重」对「轻」的压倒。虽然当时的世人对于「轻」与「重」的传统缺乏认识,但是在文学与思想领域中,「轻」与「重」却分明有着隐晦的体现,且发人深省。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未尝不是王晓渔老师对于古典文化在宏观层面上的一种认知与把握。虽然在他看来,在「轻」「重」的划分下,对于古典文化的具体讨论也时时存在争议,不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真理越辩越明,而王晓渔老师所做的,就是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重新认识古典文化的新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