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回复: 0

【原】厦门记忆:台湾富绅林维源曾是“官家钱袋子”?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6 12: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rtq1x4fwcw3.jpg

rtq1x4fwcw3.jpg

台湾板桥林家,在鼓浪屿有三处宅园:菽庄花园八卦楼林氏府。其中林氏府的资历最老。
晚清时节,台湾富商林维源从洋人手中买下一片宅院,经一段经营成就了如此的规模:
林氏府:位于厦门鼓浪屿鹿礁路11—19号,包括大楼、小楼和八角楼。林维源在鼓浪屿购两层别墅一幢,人称大楼,供自己居住,在其右侧新建一座西班牙式两层住宅,人称小楼(今已塌),供其子林尔嘉等人居住,又建了工人房、花园等。1915年,林尔嘉在大小楼间建一别墅,主体三层,局部四层,门窗装饰独特,是为八角楼,并增设连廊连接大小楼。(《福建涉台文物大观》)
林维源是板桥林家的第四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龙溪角美林应寅移居台湾淡水,其后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到了林维源一辈,板桥林家成了台湾首富。林维源因此也承担许多的社会责任,“设育婴,葺废坟,平陂路,复创养济院以恤穷黎,修《淡水志》以存文献,辟大观社以惠士林”等等。
光绪二年(1876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拟在台湾“购铁甲船、练水电车、造炮台、练枪炮队、开铁路、建电线、购机器、集公司”等等,朝廷以为这些是“目前应办之事”,但“同时并举,所费不赀”。丁日昌提议,除向江海关等海关部门各借银子20万两外,再由官绅百姓凑集数十万钱款。向民间筹款,丁巡抚首先找到了林维源,同他说:“方今海防重大,财政支绌,子为台湾富户,亦当稍报国家。”林同意捐款50万元。
款项还在筹款中,就听北方告急。从光绪二年开始,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大面积干旱。到了光绪三年(丁丑年)、四年(戊寅年),灾情越演越烈,酿成“丁戊奇荒”。众省之中,山西、河南旱情最为酷烈。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光绪三年十二月的奏章中称时下“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多。大祲奇灾,古未所见”。收藏耗尽,粮价昂贵,“贫民挖食草根、树皮”;劫匪乘机横行,“乘饥煽惑,勾结爬抢,或纠掠富户村庄,或劫抢客商行李”;“人相食”漫延,“或父子而相食,或骨肉而析骸,所在皆有,莫之能禁”。
“丁戊奇荒”发生后,李鸿章焦急地四处筹措解决办法。知道有林维源这笔捐款,就心思大动。李与丁日昌商量,要以朝廷借用的名义将这笔钱款“或解银,或购米”。因考虑“台湾米价较贵,购运甚不合算”,于是把钱款解运到天津,再拨转晋豫灾区。李鸿章说,“林维源兄弟捐助巨款五十万元,合银三十六、七万两之多,为百数十年来海内未有之事”,用它“存活饥民不下数十万人,洵为莫大功德”。二年内,巨款分批全数缴清,林维源并以其母林钟氏的名义,另捐洋银2万元。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李鸿章、曾国荃联名上折为闽省救赈人员请功。光绪下诏说林维源“捐输巨款,实属好义急公。自应破格加恩,以昭激劝”,“赏给三品卿衔,并一品封典”,赐其母林钟氏“尚义可风”匾,先人及后裔皆有封赠或荫封。

qlzfpkkaq2w.jpg

qlzfpkkaq2w.jpg

2:林维源像
缴交完50万捐款后,林家和官府约定“永不再捐”。但是板桥林家始终是官家的“钱袋子”。光绪七年(1881年),台北府城开建,经费按规定由地方筹措。由此而生出一个“城捐”来。搞了几次“城捐”之后,到光绪九年工程收尾还需银子13多万。各级官员集体讨论决定,直接通知林维源“如数捐解”。对这种勒捐行为,林维源非常不满。官员们上门讨要,林“推病不出”,并派手下人“历诉艰苦”,申明“无力加捐”。台湾兵备道道台刘璈分析,林维源拒捐的症结就在与陈霞林的矛盾上。陈霞林是咸丰五年的举人,官授内阁中书、候补知府,在淡水地面也是个有势力的官绅。陈的祖籍是同安西源,属泉郡;而林维源祖籍龙溪,属漳郡。林陈二人各为双方的“民意领袖”,经常引发双方摩擦。此次城捐,陈霞林主张“林宜多捐”,“泉人和之”;而林维源认为捐款应平摊,“不应偏累一家”,况且自己以前“独捐五十万,已奉奏明,永不再捐”,林维源之说“漳人亦和之”。此时海防正吃紧,刘璈只好易辙,通知淡水、新竹、宜兰的富户“一体匀捐”,而林陈两户在以往捐款的数上加倍,林维源就此捐资26400元。此事方告尘埃落定。
光绪帝闻知,特意下诏:“二员平日龃龉,请谕饬尽释前嫌,齐心保卫。”此时法人频频发难,清廷需要的不单是林家的银子。刘璈对此有过很理想的设计。他说,林维源是全台巨富,“才亦优长”,城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城捐既然众人平摊了,那么“防务应归首倡”。要求林家自备资金,“招募壮勇2500名,分为5营,半客半土,作为屯军,归其统领”。这些团兵,“专顾台北,报效两年,约费银30万两”,“无事分防内山,兼务开垦除害,藉以兴利;有事调赴海防,联办团练。报国即以保家,是一举而数善备焉”。但是林维源“疑惧交集,不敢承任”,又不敢推辞。就认捐20万元,认招土勇一营。之后,人就躲到厦门去了。
光绪十年(1884年),刘铭传受命督办台湾军务。渡台时,刘铭传带的随员甚少,在台官员又不听他指挥,只能“唯绅是赖”,“凡在台官绅有可用者,无不广致礼罗”。他又是托闽浙总督投书,又是找林家亲友传话,希望躲在厦门的林维源能“遵旨还台,共支危局”。林维源毕竟是名利场上人,尽管对捐款多有怨言,但当前“海氛日亟,军饷不支,环顾台疆,势诚岌岌”,就只能“以万不容己之心,作无中生有之计”。林维源告诉刘铭传,经过不断奔走和极力筹挪下,“报效洋银20万元,以助饷需”。并要立字为据,“先缴十万元,明年六月,一律缴清”。希望朝廷考虑自己“屡捐巨资,家赀渐落”,告明地方官吏“后免再捐”。此举经刘铭传奏报,光绪下诏:“该员深明大义,于军情紧要之时接济饷需,为数甚钜,深堪嘉尚。林维源著以四五品京堂候补,以示优奖。”
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任首任巡抚。十二年四月,林维源受刘铭传之邀返回台湾,随手礼是捐50万,作为中法战争的善后经费。朝廷授给内阁侍读以为回报后来又提升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级别。
此时的刘巡抚正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将“招抚生番、清除内患、垦殖番地、扩张疆域”作为治台急务,是为“抚垦”。设“督办台湾抚垦大臣”,由巡抚兼任。而林维源则受朝廷委托“帮同刘铭传办理台北开垦抚番事宜”。抚垦衙门叫“全台抚垦局”,办公地点就设在大嵙崁的林家别庄。十四年十二月,刘铭传奏报“抚垦”情况:林维源返台以来,“垦辟新旧荒埔至七万余亩”,其中有三万余亩已经开始征收钱粮,其余的三年后也可以陆续收税。此外,台北沿山番地,“种茶开田,已无旷土”。现在台湾中部“旷土尚多,亟须招垦”,需要又勤实的大员督率。而“林维源笃实忠勤,感激图报,台北已征成效,自当推广全台”,请求委派林维源帮办全台抚垦事务。光绪批复:“林维源帮办全台开垦抚番事宜。”
与抚垦配套进行的,还有“清赋”。台湾田赋管理历来混乱,“户无确名,疆界混淆,土豪得以隐匿霸占,奸民从中包揽控争”,“强者有田无赋,弱者有赋无田”。经奏报,台湾台南、台北两府成立“清赋局”,清丈全台地亩。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刘铭传奏报清丈工作完成,并上报官员名单请求给予奖励。林维源“帮办抚垦,极重公义”,此次清丈“事事皆得林维源倡首襄助”。“林维源田园较多,不避嫌怨,身先倡导,遇事出力,民情因之踊跃,未及两年,全功已竟”。光绪听说高兴,即授予“太常寺少卿林维源二品顶戴”。林维源也很高兴地以“二品顶戴三品卿衔帮办台北开垦抚番事务太常寺少卿”的名义上折谢恩,表示“渐收蛮壤,广布鸿化,励荒埔教稼之勤,储他日升科之用”。光绪十七年(1887年)二月,林维源再授太仆寺卿,正式获从三品品级。太仆寺卿别称“冏卿”,此后人们便以“冏卿”称之。
十八年顺天、直隶水灾,捐购粟米2千石,折合实银4千两;十九年二月,山西边外七厅旱灾,捐银20300两;同年六、七月,顺天、直隶再遭大水,又捐银27600两。为此,李鸿章在奏章说:“臣查林维源前因屡次捐助军需巨款,仰邀恩奖,游擢京卿,每遇各省水旱偏灾,无不慷慨好施,捐赀济助,即现办台湾垦抚事宜,常年需用经费不下数万两,亦皆自行捐办。公忠体国,海内所稀。”不过一次次的嘉奖之后,如今“阶衔均无可加”。李鸿章建议按惯例“准其移奖”,建议林维源之子候选知府监生林尔嘉“赏给举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清廷颁诏准备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庆典格外隆重,“用银至700万两。其中部库拨400万两外,各官报効廉俸银121万余两,又京外各官另外报効银167万余两”。在单个人捐银最多的,“为太仆寺卿林维源3万两”。
不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告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巡抚唐景崧紧急报告,台湾经费紧张,户部拨付的百万两台款,不敷使用。要借洋债,无人回应。要借华债,则首推林维源。“维源自上年七月报效两营月饷5千两,今与商借仅再认捐4万两。台湾民言其家资数百万,大半运入内地,止捐此数未餍众望,以致议借俱不踊跃”。唐景崧以为是有“劣幕”把持家务,才不能慷慨捐助。如今“群情不服”,请求朝廷饬责林维源“无论己财人财,筹借百万两”。光绪批复,令林维源“如数筹借”,户部用各省海关银两“分三年归清”,并“酌给利息”。只要林维源缴足百万之数,就由户部奏请“破格奖叙”。几天后,焦急万状的唐景崧再度通过光绪下令林维源,“先行筹措现银四十万两以济要需”。亲身经历过台湾抗日的易顺鼎,对此颇有怨言:“林维源富累千万,官至二品,谕旨令捐银百万,只应八万。甘以家产输与敌人,乞其保护,膜视桑梓,腼颜寇雠。”

pbtfktyyz5z.jpg

pbtfktyyz5z.jpg

图 3:林氏府
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割台。林维源抛下台湾偌大的产业,奉旨携全家内渡。一同内渡的诗人林鹤年有诗《五月十三日台北激于议和,兵民交变,偕家太仆遵旨内渡,仓皇炮燹,巨浪孤舟,濒于危者屡矣,虎口余生诗以志痛》,云:
之一
内变方乘外侮忧,掀天波浪截横流。
忽惊车鬼方涂豕,始信冠人尽沐猴。
猿鹤化来山月黑,鹳鹅声乱阵云浮。
沧桑再见田横岛,错计燕云十六州。
之二
半壁斜阳列屿空,大江王气黯朣朦。
依来刘表原非策,哭到唐衢共效忠。
万里随槎虚奉使,千秋孤注误和戎。
早闻马后书生谏,得失何心语塞翁。
内渡之后,朝野有“赎台”之议。台湾士子洪弃生记录道:
台湾富绅林维源,清时频助军需,赐部郎,后兼授帮办大臣,避地居厦门。清举人施菼字悦秋……时避地在晋江,遂往说林维源,则许捐资四百万,按诸全台富室,又可得数百万,清廷费帑不过千余万,由英总领事居间,总理各国衙门闻于朝。清廷询于两广总督李鸿章,鸿章谓得之不能守,形势紧要不比辽东,议不可,罢。(《瀛海偕亡记》)
林维源家族在大陆有两处居所。一处在祖籍地龙溪的白石堡,有“白石草堂”。林鹤年过访此地,留诗道:
如画川原澹澹风,片帆斜日渡江东。
溪蒲剪水雨初涨,岸柳垂烟月乍笼。
村社荒墟谯鼓黑,楼台萧寺佛灯红。
邮签十里些些记,龙海潮分大道宫。
还有一处在厦门岛凤凰山麓,称“柳州府”(今同文顶金新河巷16号)。当初,林维源的祖父林平侯以贩卖米谷起家。40岁时跟风捐款纳粟进入了官场。先后“署浔州通判,摄来宾县。嗣调桂林同知,署柳州府”,虽说大多是“代理”,却是林家涉足官场的起始,有十分的纪念意义,也是十足的炫耀资本。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平侯在祖地龙海埔尾捐修妈祖庙,殿廊龙柱就镌刻“广西柳州府正堂林平侯敬奉”字样。林家居所“柳州府”,也就这样叫出来的。内渡后,一大家人挤住在一起。习惯了华屋广厦,地方就显得局促不堪。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林氏府”。闲置下来的“柳州府”,成了官员招待所。1911年辛亥革命,厦门临时政府“厦门军政分府”一度将行辕安设于此。民国十二年时,林家后人又将此地出租给私立中华学校。这些都是后话。

uyx3bvja1fc.jpg

uyx3bvja1fc.jpg

图 4:“柳州府”如今已不见踪影
林维源住进了林氏府,之后还有一段插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访问厦门,三次拜访林维源,力图劝其返回台湾。在一次会面时:
伯爵突言道:“听闻足下于鼓浪屿内有别墅一栋。是否有意赠于在下?”
纵使二人关系如何亲密,但伯爵同林乃是近日方建交往。对方突然出言“能否将尔别墅馈赠于我”,想必林亦大吃一惊。然林竟乃一脸平静即刻答道:“如阁下需要,必将奉上。只是鄙人于鼓浪屿有三处家宅,可将阁下满意之一处相赠。不知阁下明日是否得闲?若无问题,则于该家宅内供设午餐,届时领事及翻译官可相伴勘查,烦请光临。”
依据约定,四月二十一日正午,伯爵遂于鼓浪屿别墅拜访林维源,且接受其午餐招待。……
饭后,林维源依照约定,带领参观了府中三处宅屋(其中一处便是此接待室),且承诺将遵照约定把除正屋之外的另一处宅屋也附上敬赠。对此,长官答曰:所受阁下馈赠,并非私用,但求中央正屋也能一并赠与。林维源面露难色说道:原本赠之亦无妨,只因厦门所在家人近日返台,犹未得安顿之所,故请求主屋赠与一事予以延期。长官听罢,体谅其难处,没有深究,之后便离开了。(《后藤新平文书厦台关系资料》)
林鹤年的“怡园”与林维源的“林氏府”比邻,诗人有诗曰:
金谷重开好结邻,燕云回望感鲲身。
万间广厦遮寒士,四海栖流颂善人。
使节屯田群岛利,星诏行部百蛮春。
披图我为苍生祝,霖雨东山起旧臣。
【原夹注】
“金谷”句:“厦岛同拓寓园”;
“四海”句:“频年晋豫奇荒、直隶水灾,概捐巨款”;
“星诏”句:“公在籍拜抚垦之命”。
清室虽已岌岌危矣,但“旧臣”们还念念不忘旧日“皇恩”。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林维源书寄李鸿章,称自己“自乙未内渡,养病家居”,见“时局艰难,銮舆巡幸”,便“变产凑合京平银2万两汇寄来京”,“以表微忱”。李鸿章将此报告朝廷,说“林维源历年报效各省赈捐、防务经费以及地方善举,前后见于奏案者百数十万之多,好义急公一时罕有;内渡后资产荡然,犹能竭力输将,洵属朴忠可敬”。光绪批复道:“林维源历次报效巨款,忱悃可嘉,著传旨褒奖”。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林维源上书朝廷,言其“拟承办劝业银行,不用官股,专招华商。约可集得资本银四五百万两”,请求批办。光绪复旨“前太仆寺卿林维源著赏加侍郎衔,著商部催令来京,督饬认真办理”。还未成行,六月二十一日《申报》刊出消息《林维源侍郎逝世》:
林侍郎维源前患痰喘之症,延医调治,渐有转机。至十四日晨,忽然变症,医药无效,至下午六点钟遂归道山。
不过据施士洁所撰的《林维源圹志》言,林维源“卒光绪乙巳六月十有六日卯时,春秋六十有八”。

mrm222rua2e.jpg

mrm222rua2e.jpg

图 5:今日林氏府
作者简介:刘瑞光,厦门人,笔名海峡问史,曾贡献于教育界,现悉心精研厦门文史。
[tr]
[t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