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回复: 0

【原】整本书阅读,是一则自我寻找的故事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3 12: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从来就是为着人生,当今时代,人生更需要一种闲适的境界。本公众号一直探讨着如何进行闲适的语文教学,如何进行闲适的教育。欢迎关注,或者您也可以通过加我的微信号“yulinjushi”的方式,加微信群“教育的闲适性探索群”,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p2d4jkdfqee.jpg

p2d4jkdfqee.jpg

整本书阅读,是一则自我寻找的故事

rh4lpszfxqp.jpg

rh4lpszfxqp.jpg

今天聆听的是王小毅老师分享的《整本书阅读,分类与对话》的讲座。王老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及推动的策略是有比较深的研究的。其提出来的“分类与对话”,看起来是根据学段对书目进行分类的推进阅读,以及最大限度地让课外阅读收到应有的效益,而在我理解,不管王老师有没有意识到,这里边是有着一些儿童哲学原理的。
无论是儿童认知哲学家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形成分成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公正阶段;还是蒙台梭利将儿童成长分为善阶段、美阶段和真阶段,还是怀特海对儿童的学习过程分为渲染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儿童的成长阶段进行了“分类”,只有进行了分类,孩子才能真正阅读到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书。

rqxmpvr5i2v.jpg

rqxmpvr5i2v.jpg

分类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其间不仅包含着对年段的分类,其实也包含着对同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分类。笔者的一个朋友刚刚对澳门一个四年级班的孩子阅读情况作了分类,该班34人,其中喜欢读杂志的9人,喜欢读漫画的7人,喜欢读科学百科的8人,喜欢读小说的5人,喜欢读其它的5人。对儿童阅读情况进行分类的第一好处,便是发现问题。我们能看到这个班喜欢读我们认为的整本书的并不是太多。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处于所谓的公正时期,也就是有了一定的利他主义倾向,开始思考长大了准备干什么的问题了。这样这个分类就看到了问题,首先这个班看起来并没有好的阅读氛围;其次,儿童阅读的取向还处于低幼期;第三,对阅读杂志以及漫画和小说的孩子还需要进行分类,以发现他们到底喜欢读什么内容。第五,这个班整体上需要提升阅读内容,尤其是要提升道德公正期应该读的书目,读比较美的书目,以及读综合类的书目。
虽然只是调查了一个班,但这也可以让我们感到:孩子如果缺少了“对话”,其课外阅读的状况是不一定如我们理性想象的那样的。也就是,“对话”或许是必须的。所谓的“对话”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事情,是一种话语内容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话语里一定是有着精神的东西的。比如一个老师起劲儿地介绍他刚读过的一本书,对孩子一定是有着某种有活力的,再比如时常组织阅读沙龙,孩子们交流的其实不仅是阅读内容,更多的应该是阅读故事的交流、阅读精神的交流,这些会对参与对话的孩子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以至于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层级上,读自己适合的书。如是,则孩子才是初步找了所谓的共同的“大我”。

xfufwtr3gtd.jpg

xfufwtr3gtd.jpg

教师还可以将“对话”做得更开放一点。在同一个层级上,其实有的孩子喜欢的书籍内容也不一样,有的喜欢侦探小说,有的喜欢情感小说,有的喜欢科普小说,有的喜欢研究小说,有的并不喜欢小说,而喜欢数学故事,喜欢实用类书籍等等。这样教师组织起阅读沙龙来,就更需要敞开了空间,让孩子自主表现。比如,我们学校开展的“闲适性课外阅读”,我们开展沙龙的方式很特别,孩子自报沙龙的作品,你可以是绘画,可以是课本剧,可以是创意发明,可以是心得体会,可以是朗读……只要是跟你正在读的书有关的,都可以。这样,就解放了老师,老师只要对作品点评即可。而这样,我们发现,其实更可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到孩子真的找到了自我感。
看起来,整本书阅读中的“分类和对话”是一种“应童则治”的事情,这可以使这样的活动成为一则自我寻找的故事。

pg0d4u0k54b.jpg

pg0d4u0k54b.jpg

[tr]
[t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