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回复: 0

【原】循郑和足迹 传播中华文化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3 00: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6岁的侨胞陈达生是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会长、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馆长,研究郑和文化20多年。
  近日,陈达生受邀来到海南,对接与海南启程集团共建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郑和文化馆、郑和文化城的相关事宜,还受邀担任海南“一带一路”文化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
  “郑和足迹,是一条纽带,联系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历史文化情谊。”在陈达生眼中,郑和文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代表;郑和的“和”,代表了和平、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崇尚和平、亲仁善邻的生动写照。

vjawhtg2dnv.jpg

vjawhtg2dnv.jpg

(陈达生博士著作。)

5q1fbxyzsln.jpg

5q1fbxyzsln.jpg

从研究郑和到建郑和文化馆

  越深入研究,陈达生越是深刻地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大时代背景,如果参照今天的世界发展形势,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出生在新加坡的他,祖籍福建,家中有六个兄弟两个妹妹。他的祖父是来自福建安溪的茶商。到父辈时,家道已然中落。很小的时候,他就常听父母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祖辈们都说,郑和是位英雄,海外侨胞都以郑和为傲。”久而久之,陈达生内心也涌起一份对郑和的敬仰和崇敬,似是从那时起,他就在心中埋下了要好好研究郑和的种子。
  如今的陈达生不仅是知名的郑和研究专家,还成立了郑和研究协会,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打造了一所郑和文化馆。已至耄耋之年的他,如今还频繁往来于马六甲和新加坡两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陈达生的父亲从事销售,需要在马六甲跑业务,小学时期的陈达生会跟着父亲到马六甲过暑假。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达生已经是个成功的商人了。当年在马六甲唐人街,陈达生发现了一排排老屋,2003年,他买下了这些老屋,装修时,他从地里挖出了很多碎瓷片,再翻阅历史,才知道这里正是数百年前郑和在马六甲设的“官仓”所在地。
  这一发现让陈达生激动极了。“马六甲是郑和下西洋的中转站,很多货物集中在这边。那我们何不在‘官仓’的遗址上建一个郑和文化馆呢?”陈达生说,在系统地研究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后,到了2006年,他开始和一些来自马来西亚、新加披的华人华侨一起,在马六甲出资筹建郑和文化馆。如今,这所文化馆很有影响力,引得万千华人慕名而来。

将收集的文物收藏在郑和文化馆

  陈达生介绍,郑和文化馆总面积八千平方米,共三个楼层,分“郑和在中国”“郑和在马六甲”“郑和宝船”三大部分。郑和文化馆还设有明皇宫、马六甲厅、妈祖宫、科学航海厅、李甲茶馆、郑和宝船、官厂模型、元明瓷器珍藏、郑和生平木偶戏,主要展出郑和下西洋所带的数百件瓷器、海产品、宝船模型等,还布置模拟了郑和船员生活场景。

gcbhhm5043n.jpg

gcbhhm5043n.jpg

(陈达生(右二)在郑和文化馆讲解。)
  这些馆藏文物,多为陈达生多年奔走收藏而来。从开始研究郑和以来,他几乎走遍了与郑和研究有关的地点,收集了千余份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文物。
  “这些文物囊括了瓷器、海产品、宝船模型等,其中单瓮就有600多件,一半在新加坡,一半被马六甲郑和文化馆收藏。”陈达生说,从开始研究郑和的那一天起,他就与郑和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因为研究郑和攻读了博士学位,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整理资料,收集文物。
  为了重构这段远洋历史,2002年,陈达生和友人在新加坡创立了国际郑和学会。为了更系统地研讨郑和文化,他还在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国立大学深造,先后获得该学校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出版了《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郑和与马来西亚》《郑和与亚非世界》《郑和与马六甲》《郑和史诗》等作品。
  马六甲州同中国渊源深厚。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驻节马六甲,在当地留下许多友好而动人的佳话。“我认为,郑和之所以成为父辈口中的英雄,是因为他敦睦邦交、传授技术、传递友好和平的善举塑造了海外华人良好的形象。”陈达生说。

以和平方式传播中华文华

  在研究郑和的过程中,陈达生发现郑和船队的管理模式对商业也有借鉴意义,用更直白的语言来说,这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包容性特征,郑和下西洋正是以和平方式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合作交流。
  陈达生认为,郑和每到一国就赠送书籍、官服、历书,推介中华礼仪、风俗、农历及生活方式,协助当地经济。通过贸易活动,郑和不仅输出中国先进的工艺技术、生产工具与方法,如制陶瓷、冶金、纺织、造修船、建筑、农耕、捕鱼技术以及医药等到东南亚各国,同时将国外物产与文化带回中国,这也是传承和发扬郑和精神的现实意义。
  海南既是中外商船往来东西方必经停的中继港、避风港,也是大陆、东南亚国家及本岛特产的重要中转集散地。陈达生知道,海南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的通道,海南更是全国第三大侨乡。
  说到海南,陈达生并不陌生,最早认识海南,是从红色娘子军开始的。小时候,陈达生常听父母讲起红色娘子军的故事。
  “海南,拥有全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而烟波浩渺的南海,更是保留着大量郑和船队的记忆。”陈达生认为,之所以牵手海南企业打造郑和文化馆,就是因为郑和精神可以古为今用,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本版图片由陈达生提供)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玉洁 实习生 林承婷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tr]
[t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