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回复: 0

初中的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8 02: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中数学教师把数学课程教学比喻为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接下来师哈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的数学教师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初中的数学教师教学随笔篇一  (一)
  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可以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二)
  把初中数学课程比喻为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
  1、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使他们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这就是这棵树的根,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动力。
  2、初中数学课本最基本的概念及运算,好比这棵树的主干。所以无论如何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清晰简明、精炼扎实、贯通一体为要,同时要反复提炼、归纳,使之在学生心中变得愈简明愈好。
  3、围绕课本上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而灵活运用的习题,好比这棵树上的枝叶。充分运用这些习题培养学生应用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解决种种具体问题的能力。
  4、树的枝叶不宜太多,太多了学生会太累。也不能太乱,太乱了学生会太烦。更不能用别的树上的枝叶来折腾学生。
  5、当学生在做任何习题时,最好能时时提醒他们要从树的主干上来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种种貌似繁杂习题中,看到它们其实是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简单运用的真面目。
  6、时时使学生心中只有一棵简单清晰、有条不紊的初中数学之树的体系,有一充满勃勃生机的根及坚实简明的主干支撑着初中数学知识的全体。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从容轻松的心态来应对任何貌似复杂,但实质上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就不会感到数学知识杂乱无章了。
  一旦使学生明白了自己日常的功课、作业、考试,也无非是课本上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的变体形式,真正知道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迷底,学生就不会被日积月累的知识所累、所困,而是能保持轻松、清醒的心态来应对各门功课、考试乃至将来的中考、高考。
  其实,各门功课的学习之道都是如此。胸有全局,重点清楚,就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知识的末梢上过多地消耗精力和时间,到头来,反倒没有精力去重点知识了。
  (三)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
  1.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3.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4.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5.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
  6.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初中的数学教师教学随笔篇二  当了近十年初中数学一线教师的笔者,在使用实验教科书的同时,用了将近二年多的时间查阅了各种资料,现就我个人对数学新课程下如何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有关传统数学课程的情况分析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理论性太强了,且有部分内容没有实用价值性(当然最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数学思想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另外由于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目。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这样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体系上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巨大差别,特别表现于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在内容上分四个领域:数学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叙述;具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同时也指出数学不单纯是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新数学中教师不单纯教,学生不单纯学;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必须全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全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新数学教材上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现,更符合孩子们的口味。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教材中游戏是否公平 、跟我学、试试看 等极富情趣和创意的字词会令我们身不由已的进入数学的世界。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一接触新教材,我们可以立即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不仅给教师很大触动,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学习的渴望,更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新数学课程标准下教学的情况分析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但在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们高谈阔论,情绪高扬,数学课象物理、化学课一样,也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常会制作一些小制作、工艺品等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也出现了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这又与传统课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鲜明的对照,不由得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数学到底怎么学?学什么?甚至数学教师也在说这课还怎么教。其实,新与旧的最根本的差异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大众化数学的思想。所以我个人认为数学新课堂教学应具有应有的对策 。
初中的数学教师教学随笔篇三  近二十年的中学数学教师,经历了不同版本的数学教学工作,应该说每种教材都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特点,完成了这一时代的使命。现就我个人对数学新课程下如何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传统的教材过分的强调了数学的单一性、工具性等特点。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理论性太强了,且有部分内容没有实用价值性,忽略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人为的编制一些飘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偏题、难题、怪题、导致学生耗掉了大量的时间,结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丧失了,部分学生的思维停滞在闭门造车的水平上。另外由于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这样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新课程标准 》(以下称标准)的理念以及人教版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上迎合了时代的特点。首先学生是人,是知识的载体,过分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中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合作、民主、开放式的教学,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参与探究意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上就体现了时代性,可用性实用性的特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就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使数学不再脱离实际,而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数学因材施教,真正有数学天赋的学生会有与众不同的作为。具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同时也指出数学不单纯是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新数学中教师不单纯教,学生不单纯学。新数学教材上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现,更符合孩子们的口味。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教材中游戏是否公平 、跟我学、试试看 等极富情趣和创意的字词会令我们身不由已的进入数学的世界。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一接触新教材,我们可以立即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不仅给教师很大触动,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学习的渴望,更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教师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的转变。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的表演舞台,教师是策划者、实施者,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一个装载的机器,机械的接受着指令。而《标准》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形式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在是单一的教,学生也不是单一的学,师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共同探究,有着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计算能力等得到了发展,同时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也增强了,师生关系也得到了改善。试问,这样的教学模式又怎能不被人接受呢?
  当然,任何一种新的事物的出现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有些教师认为新的人教版的教材过于凌乱,知识不系统。我粗浅的认为这正是新教材的又一特点,它将初中的数学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人们的认知规律,分年段来完成,是可取之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