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回复: 0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分析

[复制链接]

58万

主题

58万

帖子

30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12297
发表于 2021-4-13 10: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于骞
【第三单元教学内容】  
认识100以内的数,教材第21~39页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认识个位、十位和百位,知道个位、十位和百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稳中有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以相应的减法。
3、使学生在认识100以内的数的含义,探索100以内数的组成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等活动中,体会数的抽象过程,发展数感,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使学生在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估计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第三单元知识体系】
本套教材对认识整数的编排体系如下:
一上安排两次认数,分别是认识10以内、11—20这些数。一下认识百以内的数。二下认识千以内的数。三上认识万以内的数。四上认识亿以内的数。本单元认识100 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20以内的各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用的最多的数,而且是学习100以内数学二的计算和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
【第三单元内容梳理】
分两大段七小段安排:
1.认数
认识几十和一百                                          (P24~26)
整十数的加、减口算                                      (P27~28)
认识几十几                                              (P29~31)
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P32~34)
2.数的大小比较
100 以内数的顺序                                        (P35~36)
比较数的大小                                            (P37~38)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用语表示两数的相差状况(P39~41)单元复习                                               (P42~43)
实践活动“我们认识的数”                                   (P44~45)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内容分两段安排:先教学100以内数的含义、读写、组成,再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与大小比较,最后安排了单元复习。
数的含义以及其读写方法所涉及的数位概念、组成方法等知识是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并形成相应的数感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它对学生今后认识更大的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确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而且需要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恰当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并做出合理灵活的选择。
1.借助直观认识计数单位和两位数的数值,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
①要突破几十九添一后是多少这一难点。
②要重视数的组成的教学。
(1)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的教学编排了数数和表示数两道例题。在数数的例题里,通过数小棒的捆数继续体会“十”,初步认识“百”。在表示数的例题里,把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结合起来,教学数位及顺序,整十数的意义和读写。这种结合,有利于数概念的形成,能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非整十数的教学也编排了两道例题,仍然遵循先建立表象,再形成概念的规律。
第29页例题和“想一想”包括三个内容:一是通过摆二十三根小棒和看出三十四根、三十九根小棒,体会几捆和几根小棒合成几十几根;二是三十九根小棒添上一根是四十根,形象展示这两个数的相邻关系,渗透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的道理;三是一个一个地从四十数到一百,初步体会数的顺序。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内容是基础,第二个内容是难点,要抓住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实现3捆10根向4捆的转化,从中抽象出三十九添上一是四十。
第30页例题把非整十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融合在一起教学,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是看计数器上的算珠说出它表示的数;然后对照计数器写出数24、34和43;最后读读写出的数,填方框体会各个数的组成。
2.把认数教学和相应的口算结合起来,促进对数的理解。
教材在初步认识整十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在初步教学非整十的两位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口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运用对数的认识积极探索算法,并使教学口算的过程成为进一步认识数的过程。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提倡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理解算理。
(2)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P32)要注意两点:
①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引升到以两位数的组成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
②要注意结合具体例题教学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利用百数表的整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位数后,教材及时对两位数进行整理,并以百数表的形式呈现100以内的各个数。先让学生研究表中数的排列顺序并把空格填满。然后在表中横着选几行数、竖着选几排数读一读、比一比,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4.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例题在比较46和 38的大小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并在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教材倡导学生把估计与比较数的大小结合起来。46是四十几、38是三十几,这里面有估计的成分。四十几比三十几大,是联系生活经验做出的思考。“想想做做”第1题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时,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各人的思考不会完全相同。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比较,不强求全体学生用相同的思考方法。教材中不总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其目的也是鼓励比较方法多样化。
5.联系实际,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生活中经常有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除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用适宜的语言表达。教材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第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100以内数的含义和读写方法。
难点:让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第三单元教学建议】
1、100以内的数数教学中,几十九后面的数不能熟练掌握。教师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实物的操作以及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其进行几十九后面的熟练进位。
2、20以外的单双数区分不清。教师可以采用摆卡片、对口令,同桌竞赛等游戏方式帮助学生区分单双数,并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发现单双数的特点与区别。
3、运用百数表中的的规律填数有困难。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百数表中的规律,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比赛等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百数表的表象并提升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42~65页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会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求被减数、减数以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会与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内容大体分为四段 安排 :第一段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第二段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同时穿插了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三段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同时穿插了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第四段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同时穿插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这四段 教学之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
具体解读
1.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融合成一般算法。两位数加整十数(P46),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P52),两位数加两位数(P59)。
几次计算方法的探索所经过的过程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找算法相同点—呈现一般算法。让学生找不同算法的相同点是关键的一步,是算理所在。
重视算法比较,深化对算理的理解。P47在计算过45+30和45+3之后提出问题: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就是3个单位各应加在哪里,使学生再次悟到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数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P52在减法口算例题教学之后也作了类似的安排。另外,练习中以题组的形式安排了大量的对比练习。
这样的题虽然比较的内容不同,但在教学处理上都应该一组一组地做题,做过后要让学生进行同组题目的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上升为理性思考。
重视算法的总结。加法的口算,减法的口算,例题教学后的比较实际上也是在领悟和总结口算方法。而两位数加、减笔算在例题和“试一试”教学后则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P59)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这里要明确两个问题:
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是必要的。
②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己去总结。
开始教学估算。P51第一次学加法估算。怎样教?总的想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再加以引导。以65+30为例,学生可能先算出得95,再说得九十几,要指出,不要这样算,因为估算是为了算得快,这样反倒比口算麻烦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要求算准得数是哪个两位数,只要求说出几十多,想想可以怎样算。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把65看成60加 30 得90,所以65+30得九十多,把65看成六十几加三十,得九十几;只看十位上的6+3得9,所以得九十多。在肯定学生这些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最后一种方法,十位上是6+3得9,个位上不够十,所以得九十多,而56+3,学生就会看到十位上是5,个位上加起来不够10,所以得五十多。
2.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
本单元中除了结合加减计算继续安排图文结合的或表格式呈现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外,重点安排了求原来有多少,求去掉多少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三个相关联的数量,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
要仔细审题,观察画面,阅读文字,认真收集和用三句话表述信息,即说清楚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要注意有的题目中的条件是用图画呈现的,要从图画中找出这个条件,如P49的“还要拼3块”P50中的“车上已经坐了7人”,P50的“还剩12个苹果”。要借助直观联系情境确定算法,再反思算法上升成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例如P49例题,先从图上看出筐里是采下的23个桃,树上还剩下5个桃,原有的桃是这两部分合成的,所以用加法算,23+5=28。也有的学生倒过来想,把采下的23个桃再粘在树上,5+23=28,以上过程让学生自己想。在列出算式计算后反思:算式中的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从而得出数量关系:采下的+剩下的=原有的。
通过题组对比等形式完整地认识数量关系。P58通过填表,反思数量关系,使学生从三个角度认识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原有的一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剩下的=卖出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
对于方程解法不提倡,但出现后要予以引导。所谓方程解法就是把未知数当成已知数列式。如P49例题学生列式成: 28-23=5,遇到这种情况,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肯定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列算式时要求的数写在等号右边,人们一眼就看出问题的答案,如果像这样写在等号左边,人们不知道哪个数是问题的答案。怎么办呢,应该这样处理:先想几个去掉23等于5呢?列式成:( )-23=5,再想到28-23=5,所以在括号内再填写28,成为(28)-23=5,这样写,想的过程表示清楚了,答案在哪里人家也容易看到了。
从P49例题开始,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算式的得数注明单位,并提倡口头作答。
【第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利用对加、减运算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正确解答求被减数、减数以及两位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以内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100 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知识。一方面,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可以由此类推;另一方面在学习乘、除法时,也少不了100以内加、减法的配合。而且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还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一定要围绕算理、算法的探索以及计算技能、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利用对加、减运算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正确解答求被减数、减数以及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此之前,教材尚未单独安排例题教学解答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之所以连续安排三道例题教学用加、减法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些实际问题与加、减运算含义之间的联系相对隐蔽一些,理解和建立这种联系的难度自然也大一些,因此也需要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