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回复: 0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影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5 05: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型史诗纪录片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为上造影视今年的重点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最近正式开拍。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青春期,处在朝阳一样的上升阶段。秦汉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很多制度,对今天依旧有着重要影响。学术界将秦汉这段时期称为第一帝国。以下是师哈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篇1  第一集,
  1.这集颠覆了我对始皇帝的认识,谁再跟我说他是暴君,我跟谁急
  2.看了纪录片中最新秦朝律法,赶脚不是很严厉,严酷,而是更像是指导手册(指导农耕的部分),秦朝对六国百姓还好吧!
  为啥秦帝国对六国仁慈,六国百姓还要造反呢?(光楚国旧地南郡就造反了两次)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秦国跟六国文化上有差异,在秦统一之前,六国是看不起秦的,在文化上秦未出现学者,这说明软实力的重要性!!!
  2.六国灭后,秦过度的延长军事管制的时限,再加上当时百姓文化程度不高,其内心对秦还是恐惧的,越恐惧越害怕,又易于被蛊惑
  3.秦的郡县制替代了六国的分封制,使六国的贵族利益受到大损,而六国贵族对于当地百姓还是有影响力的,自然蛊惑百姓造反!
  4.秦并没有做好统一天下的准备,官员储备不足尤其是地方官员,导致六国旧官员大量留任,秦法好的部分无法推行到地方,坏的部分被无限放大,比如陈胜吴广说吾等失期,失期当斩,但是秦律规定,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可以报备官府,取消本次徭役,可见地方民众根本不了解秦律!
  还有一条:秦始皇被黑两千年都是儒家的锅,只因当时儒家地位不如法家,也有焚书坑儒的因素!
  这说明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即使当时你赢了,但是这个群体也可以通过立书来黑你,所谓三人成虎
  注明:史记秦本纪记载,焚书坑儒是两件事,坑儒是个伪命题,其实就是卢生骗了秦始皇的钱还大骂秦始皇,后来秦始皇大骂卢生之类的江湖骗子,并让在咸阳的方士互相检举揭发,最后抓出来四百多骂过秦始皇的人,所谓的坑儒就是因为扶苏说的诸生皆师法孔子!
  终于看完了,秦始皇太心急了,急于让六国百姓对国家认同,可惜没把握好,毕竟是第一个过河!
  1.秦朝虽然军事一流,可惜经济没搞好,虽然始皇帝想以除外患来增强国家凝聚力,可惜因战争导致的劳役让百姓深受其苦,让民心离他越来越远
  2.焚书一事让其彻底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让知识分子彻底否认了秦的正统性!
  史学界一直有个声音不大的观点:秦隋之亡,实则亡于对前朝余孽的彻底清算不力,留下了太多复辟隐患,一旦刚完成统一的中央政权稍微失去一点压制力,那么这些前朝余孽就会死灰复燃,直至动摇帝国根基。
  秦末大乱,基本都是六国贵族势力的重新崛起,而后经过楚汉战争及后来的汉高祖吕后几十年的清洗才完全清除。而隋末的十八家反王里面,曾经的南北朝残余贵族的参与和推动更是绝对的主力,连最后完成重新统一的唐朝,实际上就是原北朝贵族体系。
  相比秦朝的短暂,汉帝国经过多为皇帝的经营,才实现了秦始皇的梦想&&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
  1.汉高祖刘邦的隐忍和对异姓王的残酷使得高高建立汉朝得以生存,文帝景帝的文景之治使得汉朝富裕了起来,这才有了武帝的大破匈奴,才有那句千古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2.对于汉武帝很是欣赏,最欣赏的不是他的雄才大略,不是他的决断,而是他的自省!当汉武帝年老时,当他发现自己长年对匈奴的战争导致百姓生活的困苦,他没有将过错推给别人,也没有述说战胜匈奴的好处,而是放下了作为皇帝的骄傲,颁布了著名的罪己诏
  轮台罪己诏的来龙去脉,公元前89年(武帝去世前两年),桑弘羊等人上奏建议派士卒到西域轮台去屯垦戍边,对此武帝下诏说:前有司奏欲盖民赋三十(每口增加30钱税收),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奏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烽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盖西乎!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因养马而免徭赋),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轮台罪己诏。至此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回到了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篇2  最近笔者看了新的纪录片《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错,立场也比较客观,可以算是一部佳作。在笔者看来这部纪录片尚有几个地方没有讲的透彻,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黄老之术成为了汉初的治国理念。
  在这一点上很多纪录片和文章都将道家追求的无为当做解释,认为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是汉初的国策,但是笔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无为并不应该解释为真的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自由发展,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七王之乱。也就是说正因为汉初使用了这种策略才导致了七王之乱的发生,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想要看懂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知道当时的环境,当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开始了楚汉战争,而为什么刘邦一定要做皇帝呢?这是因为刘邦不得不这样做,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而想要在楚国争夺控制力也非要贵族不可,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中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关键的地方在于,在楚国的文化之中只有熊氏、芈氏和贵族才能形成与其他楚人的契约关系,这导致了如果刘邦想要战胜项羽,就必须采取一个新的模式才可能成功,并且秦国在郡县制的改革并未彻底完成,各方的诸侯和旧势力还存在,所以导致刘邦需要成为皇帝才能得到更高的控制权。
  当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就又面临一个问题,他该选择何种文化和制度来管理新出现的汉朝,墨家已经逐渐衰落,法家则刚刚失败于秦朝,那么刘邦只能选择两个文化,一个就是道家,另一个就是儒家。
  那么为什么刘邦没有选择儒家,这是因为当时的儒家是封建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复兴周礼的克己复礼,所以这一点对于刘邦推行郡县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自然不能选择,这导致汉初选择了道家。
  如何去理解道家将成为看待从秦到汉的关键过渡,道家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容易与儒家进行混合对待,并且之后道家又分化出道教来,所以给人感觉道家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哲学,然而这样看待道家就没有看到他的本质,无为并不是毫不作为任由发展的意思,而应该解释为我为,道家的思想所追求的是我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面对世间的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仔细分析当时的环境这一点也就更加清楚了,汉初时候刚刚结束了战争民生凋敝,甚至连皇帝都没有像样的车马使用,在皇帝的周围还有各种势力的存在,刘邦又遭遇了白登之围的失败,所以刘邦如果强力进行改革,势必再次激起混乱,这使得从刘邦开始决定休养生息,萧何之后的曹参为何仍然强调无为而治。
  因为对于整体的情况看来,汉朝的皇帝势力与诸侯王势力之间的发展看谁更得利的问题,时间对皇帝是有利的,如果皇帝可以忍耐和等待自己的势力壮大起来,才有能够解决诸侯王的能量,而对诸侯王们来说自己想要发展势力对抗皇帝也需要时间。
  再者汉初政治中后宫干政情况非常严重,对于法家与儒家来说都非常强调规制,这将限制后宫干政的能力,所以从一个大的环境上看后宫、皇帝、诸侯王都在等待时机发展自己,无为而治与其说是什么都不做,不如说是每个族权势力都在利用时间和我为的思想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空间。
  所以爆发七王之乱就是一个自然的事情了,七王之乱爆发以后汉景帝重用周亚夫和自己的兄弟进行平叛之战,击败了诸侯王之乱,但是汉景帝仍然没有得到改革的关键突破。
  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出现了转机,董仲舒的出现改革了这一困境,董仲舒为何可以使得儒家替代道家成为汉朝所使用的文化,以至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因为董仲舒时代的儒家已经不再是封建儒家思想,而是进化到了王朝儒家思想,他将儒家思想与官权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官权制度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了法家所创造的官权制度的困境,让官权制度得到了一个重大的发展与突破。
  于是,汉武帝才能够颁布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衰落,官权得以发展。从秦朝到汉朝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为什么儒家可以最后脱颖而出,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儒家思想在这一时代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从封建走向了王朝。
  封建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孔子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崇拜者,但是历史是讽刺的,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然而真正将封建思想击败的,也正是孔子。封建思想中贵族的合法性来源于血统,这也是周礼出现后的变化。孔子出现后认为天下大乱的关键在于人不守礼所造成的,所以通过克己复礼可以恢复周礼,但是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举动和学说并不被封建贵族和君主接受,因为一旦真的使用孔子的思想,封建的合法性就会出现变化,从血统走向行为,孔子一生追求封建制度却被封建君主拒绝的关键就在于封建儒家思想不但不能挽救封建思想,相反摧毁封建,这使得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学说。
  但是这一点在王朝制度以后出现了变化,行为论经过董仲舒的变化成功的变成王朝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随着思想的改革形成了新的文化用来解决汉朝的实际问题,成为儒家思想脱颖而出的关键。
  这是笔者对于从秦末到汉初发生转变的理解。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篇3  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一部好片,观片感受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此说说这部纪录片,顺便谈谈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
  一是这部纪录片对秦皇汉武的评价。对秦和秦始皇,指出百代皆行秦政,两千年之政治皆是秦政也;对于汉和汉武帝,认为这是一段最为昂扬奋进的青葱岁月,而且践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对于秦汉,片中专家指出,秦汉时期的人,一些光辉的亮点,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怀念。
  关于秦汉,除了辉煌、荣耀和伟业,我们的正统教育好像更偏好于总结他们失败失策的教训,比如太史公天下苦秦久矣、贾谊《过秦论》,强调始皇帝暴虐无道,以及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个纪录片不回避这些,但是,同时却从另一个视角凸显了另外一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取的英雄主义,才是秦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二是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由看这部纪录片引出的几点感想。我是个理科生,从小受的历史教育来自教材。我记得,历史教科书教导我们,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之前、一直追溯到战国,中国都是封建社会。这个知识点在我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当在大学时看到秦始皇之后,中国结束了封建制度时,大为困惑不解。后来慢慢了解,封邦建国的封建制确实在秦汉就走向了终结,这是与欧洲情况的极大不同,也是与学校教育学到的极大不同。
  再比如,历史教科书还教导我们,农民起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前进的动力。可是,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不还是同样的封建社会么?不还是照样昨日重现么?
  工作后读书就自由多了,历史书看了不少,可能有大几百万字。但读的都不是传统的严肃历史典籍,主要是看通俗历史读物,虽然形式通俗,但内容都是正统,既有钱穆、顾颉刚、吕思勉、黄仁宇、傅乐成、樊树志等历史大家,也有李开元、张宏杰、李洁非等历史学者,还有史景迁这样的美国汉学家,甚至重温了当年明月的那七本《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已经是中国明史学会的副研究员了哦)。
  对历史的感觉,或者说学习历史的感受,自然不敢、也没必要攀及到学术的层次,但不妨扯几个线头,也算是顺道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第一,封建制与郡县制。现在明白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在春秋战国。秦始皇结束了封建,开始实行郡县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这个大一统的东方大国(这是前提和前置的价值取向),中央集权是行之有效的社会政治的管理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后,中国有过四次历史车轮的倒退,这四次都是恢复封建的尝试,虽然初衷都是汲取前朝教训,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一是项羽复辟分封六国,虽然亡秦必楚,最终结果却是楚被汉灭;二是汉初不得已的分封,刘邦去世前成功翦除了异姓王,但刘姓封王终致七国之乱;三是西晋分封宗亲,导致八王之乱,以致五胡乱华;四是明初朱元璋分封,为子孙计,虽灭掉了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却养出了更强大的朱姓王,终致靖难之役。也许,这些都有偶然因素,但历史就是这样。
  第二,关于几个特殊的大一统王朝。汉、唐、宋都是大一统的国家,但有个奇怪的巧合,他们承接的前朝都是开始结束分裂混乱、走向统一、同时短命的朝代&&秦、隋、后周。而且,秦之于汉、隋之于唐、后周之于宋,历史形势、社会背景都有许多相近之处,秦始皇、隋文帝、郭威、柴荣也可谓都是一代明君。也许,隔代修史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他们。
  第三,农民起义结局的不同。成功典型是刘邦、朱重八,失败典型是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深入一看,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朱重八身边有李善长、刘伯温,而李自成张献忠身边顶多只有几个落榜秀才。所以,农民小民要成事,还要依仗知识分子。
  第四,儒家和法家。秦以法治国,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乾隆由儒入法。不必去争论什么外儒内法、形儒实法,因为我们行的就是实用主义的霸王道,霸道即是法、王道即是儒,都取所用。
  三是纪录片本身的精彩。关于秦汉的纪录片、讲坛讲座很多,但这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文案精彩、制作精良、配乐用心、布景考究,而且专家讲的好、演员演的好,是部好纪录片,甚至可以当成良心制作的电视剧来看。但,这只是表面儿,我想说的是里面儿。
  秦汉历史纷杂,波澜壮阔,千头万绪,怎样表达绝对是一门艺术。纪录片只有六集,每集50分钟,情景再现的有血有肉有温度。怎样做到的呢?原来它选了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和独特的感怀。
  这个独特的视角就是嬴政、刘彻的视角,也就是说从帝王的视角来讲述,而不是人民百姓的视角。即使不考虑历史唯物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因素,这点也非常难得。
  这个独特的表达就是借鉴《史记》的描写方式和叙述手法,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增加了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
  这个独特的感怀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片子丝毫不拘泥于对焚书坑儒坑的是方士还是学士这种细节的纠缠。这正是看片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主要原因。再次重复第一段的那句话:片子的主要观点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取的英雄主义,才是秦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