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回复: 0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5 04: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系
    1.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应用和表现。
    2.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3.价值观包含在人生观中。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奉献还是索取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看法和观点,是既唯物有辩证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是自己的人生焕发光彩。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a]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的世界,宇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了,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是总结科学发展的全部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a]
1.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精神性的;而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
2.意识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生动丰富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意识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现在人们能够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导,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采取正确的行动、做好工作,对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但是,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获得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四、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最根本的观点,也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握住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们才能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的根本分歧,自觉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共17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五、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1.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
    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前两种唯物主义由于历史等原因都有其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全面地、彻底地贯彻和应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因而它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物质世界,是一条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即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精神世界,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即从意识、精神出发的认识路线。
    所以,只有把握住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或存在和思维关系问题,我们才能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的根本分歧,自觉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
    3.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必须正确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的领域中,都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六、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c]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物质决定意识哲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淋具体运用。我们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冲,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实际情况办事,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反对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是从单纯的主观愿望出发,从抽象的原则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两
    种: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二是经验主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的实际,学习、工作才能卓有成效,将来从事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为此就必须做到:
    (1)尊重客观事实。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首要前提。
    (2)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掌握一切真实情况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3)要出于公心。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与人民的司放在第一位,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
    (4)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讲究实际,注重实效,努力使自己的愿望和行动符合实际情况。共17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第二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a]
    1.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物质运动形成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宇宙中各种运动形式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大体可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基本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并且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不是事物绝对的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1)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人类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都证明,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都处于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中。物质以运动的方式显示其存在。
    (2)宇宙中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其主体都是物质,都有其相应的物质承担者。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万事万物都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二、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规律不是表面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只有确定不移的、必定如此的联系,才是规律。
    (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重复出现。规律性的联系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再重复,表明了规律的普遍性。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实践中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3.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1)规律和规则是不同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可创造、改变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是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或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由人们制订出来并加以实施的,还可以根据需要加以修改、补充或者废除的,它是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的东西,是第二性的。
    (2)规律和规则也是有联系的。正确的合理的规则,必定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
    三、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1.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是科学认识的任务
    科学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任何一门科学都以研究某种规律或规律群为己任。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共17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2.探索规律是一个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过程
    (1)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是深藏其内的,而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但本质和现象又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2)事物的现象及其与本质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要把握本质必须学会分析和鉴别。一般来说,现象表现为“多”,而本质则是“一”,即同一个本质有多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它。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所以假象具有欺骗性。
    总之,认识客观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四、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1)实践有三个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调整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2.一切真如最终来源于实践。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同外界接触,才能接受事物发出的信息,外界事物才能反映到头脑中来。一个人如果闭目塞听,不通过实践与外界事物打交道,不参加变革事物的实践,外界事物及其本质就不可能反映到人脑中来,认识也就不会产生。
    (2)灵感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而不是人脑固有的。如果以为单靠灵感就能有重大科学发现,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3.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等于说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只能是实践。实际上,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大部分知识是间接经验,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全部知识。但这不等于说直接经验就不重要。
    4.青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青年学生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地获得直接经验,尤为重要。首先,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书本如识;其次,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对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验证;再次,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五、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a]
    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一个寻求真知的过程。寻求真知的过程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深人的过程。
    寻求真如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一项具体的认识任务,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就算完成了。对于一个复杂事物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通常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多次循环,d能完成。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无限性,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共17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实践的结果才能检验主观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服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七、正确把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c]
    1.人们上下求索、探索规律,并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而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主观能动性能否正确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主观越是符合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就越是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理性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而且,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自觉地创造条件,d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人们在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所以不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命由天的宿命论,又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
    八、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毛泽东一贯倡导实事求是,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它的各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因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过去我们进行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3.青年学生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共17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1)要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
    (2)要尊重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3)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第三课  分析事物  辩证思维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1)联系的普遍性
    含义: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他总是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在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表现:既表现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发生着横向联系,又表现为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纵向联系。事物的联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
    总之,世界上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2)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即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
    二、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c]
    1.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把握因果联系是正确认识事物现象的重要一环。
      (1)原因和结果含义
    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一个事物引出另一个事物,一个过程引出另一个过程,这就是因果联系。
    (2)原因和结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原因和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不能混淆、颠倒。
        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都有原因,任何事物或现象发生后也必然会得到一定的结果。
    (3)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又称全部与局部。整体是指由事物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区别在于: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两者不能混淆。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者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和部分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3)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于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我们既要统观全局,又要抓好局部,特别要抓住关键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中实现的。事物发展首先是从量的变化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引起质变,只有质变才能巩固量变的成果,才能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共17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2.量变引起质变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成分在排列组合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辩正统一的。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事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
    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有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变化。世界上绝对不变化、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1)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
    世界上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历史地加以考察,我们才能真正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不但要了解事物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事物在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又是不同的,因而,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通过分析研究其历史和现状,科学预测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为事物发展创造一切必要条件。
    总之,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
    2.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着的双方相互对立,因而自始至终存在着相互排斥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具体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如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竞争、互相批评等。
    (2)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指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向着它的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可能转化的。
    (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六、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和外因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可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外因。共17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外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外因还是事物的发展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必要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并不是撇开内因而单独地起作用的。
    (4)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每一事物内部包含着的矛盾是不同的,因而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矛盾的特殊性有多种情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其中的两种重要情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原来处于次要矛盾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起着次要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共17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八、要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
    1.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
    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都要树立全面的观点,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事物的矛盾。
    2.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分清主次
    在分析矛盾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同时也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起来。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九、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1.科学思维方法的含义
    科学思维方法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反映和再现客观事物的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等等。学习科学思维方法,重要的是把握辩证的思维方法,注意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有机结合。
    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分析、不断深入,又不断综合、不断提高这样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转化过程中前进的。
    3.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归纳就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和原则,获得对一般事物的认识;演绎就是运用一般性原理、原则,推导出新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是人类的认识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c]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对新的事物和现象特别敏感,才能乐意去发现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
    1.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离不开辩证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活动是指在理论、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内,产生新的理论、发现、发明、构思的思维活动。
        2.创新思维活动要取得成果,必须重视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1)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观察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问题。
        (2)在创新思维活动中,人们要在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需要正确解决如何对待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成果的问题。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即“扬弃”,就是既克服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成果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和科学实验的新情况和不合理的东西,又继承和保留其有积极意义的合理成分,并使其发展到新的阶段。
        3.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努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共17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第四课    改造世界    追求真理
    一、理论与实跋的辩证关系[c]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理论,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既要学习科学理论,又要参加社会实践[c]
    在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又要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1.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因为科学理论既是实践的结晶,又是实践的指南。科学理论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科学理论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就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进程,减少盲目性,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能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价值导向,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成功地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我们在积极参加实践努力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这有助于人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献身真理的精神,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才。
    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科学理论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何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就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进程,减少盲目性,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
    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有三个:
    (1)科学预见的作用。因为科学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人们一旦掌握了它,就能预见未来,洞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进程。
    (2)科学方法的作用。科学理论能够为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从而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能力,是人们探索真理的科学认识工具。
    (3)解放思想的作用。科学理论要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科学理论,就必须反对迷信,包括反对迷信鬼神上帝,反对迷信书本和权威。这样必然会解放思想,反对僵化不变观念的束缚。
    四、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1.真理,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简单地说,真理就是正确认识,即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因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1)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一切真理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社会集团、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小说、理论、原理、原则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们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只有做到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才算达到了真理的认识,也就是获得了真理。
    (2)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来自客观物质世界,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正确理论之所以称为真理,就是因为它们都正确反映了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领域中的客观实际。因此,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共17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既然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那么,就应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发展的。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真理问题必然得出的结论。
    (1)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由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客观事物是永恒运动发展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
    (2)真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是贯穿人类认识过程始终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和谬误又是有原则有区别的,对真理的肯定,同时也就是对谬误的否定。
    真理和谬误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存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分析谬误发生的原因,纠正认识的谬误,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实现了谬误向真理的转化。
    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真理要战胜谬误,谬误也极力排斥真理,正是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着认识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排除谬误,才能为真理的发现和发展开辟道路。
    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作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不管斗争多么尖锐复杂,道路多么迂回曲折,真理最终总会战胜谬误。真理的力量在于它的正确性。只要是真理,总是能够经受住实践考验的,而一切谬误则始终要被实践所否定。
    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具有与时俱迸的理论品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
    六、实跋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人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即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这就要求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实践必须具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结起来的特性。人的认识本身自然不能成为检验自己是否正确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一般地说,实践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说明这个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真理;与此相反的则是谬误。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
    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因为实践是发展的,认识也是发展的,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是已经被实践所证实,仍需要接受今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所以,对实践标准也要辩证认识。共17页,当前第1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在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又要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
    七、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群众和为其服务的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社会历史过程,都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的。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一切,因而也就没有社会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表现是: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锻炼成才,才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课  创造价值   追求理想
    本课考点(新教材)
      1.价值判断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 [a]
      2.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人生价值的科学内涵
      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5.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考点解析
    一、价值判断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a]
    1.正确把握价值的含义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们说某种事物或现象有价值,就是说该事物或现象对人(包括个人、集团、民族或人类)具有积极的意义,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反之,则称为无价值、甚至负价值。
    (3)价值是一种关系,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功能之间的 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确定的。
    2.价值判断的含义
    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在不同的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3.价值判断的社会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
    二、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判断的标准。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我们国家,人民群众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我们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只有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的正确性。共17页,当前第1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2.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是正确选择价值取向的前提和基础。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有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2)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三、人生价值的科学内涵
    1.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它要求回答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2.人生价值的构成
    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1)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它表现为个人要把自己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是无限多样的,因此,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既要看到一个人所做的经济贡献,又要看到其所做的道德贡献。仅仅把经济贡献作为人的社会价值评价的唯一尺度,是片面的。社会需要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所以,个人愈是能够通过创造而增加对社会的贡献,就愈能适合社会需要,其人生也就愈有价值。共17页,当前第1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2)人生的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它表现为社会要尽可能地尊重个人的正当要求和合法权益,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个人组成的有机体,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就没有社会的需要,因为正是无数个人的需要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需要。因此,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提供者、创造者、贡献者,又是社会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消费者、索取者。向社会有所索取,是维系个人生命,珍惜和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否则,个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也就成为不可能。
    (3)人生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①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
    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须向社会索取,才能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个人在向社会索取的同时,必须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②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应该以他对社会尽了哪些责任,做了哪些贡献为标准。可见,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比较,人生的社会价值及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第一位的。
    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搞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对个人的各种正当的需要,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社会应尽量给与满足。个人从社会索取什么,索取多少,以及怎样索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
    (4)正确认识和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在人生价值中,贡献与索取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人从出生到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着一阶段,基本上是向社会索取,即使是参加工作后,也是要一面做贡献,以面向社会索取。因此,我们将人生价值,并不排斥个人对社会索取。但是,一定要对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分清主次,要把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每个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要以个人对社会所进的责任和所做的贡献为前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如果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社会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四、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要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才能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因为我们是把个人对社会尽责任、做贡献作为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
    2.既要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境和逆境
    (1)顺境、逆境的含义
    顺利的环境,通常称为顺境;不顺利的、遭受挫折的环境,称为逆境。
    (2)正确对待顺境、逆境
    顺境有利于自己的进步和发展。面对顺境要
    ① 头脑冷静,谦虚谨慎。
    ② 认真分析,用好有利条件。
    ③ 制定新目标,继续努力奋斗。
    逆境是对个人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挑战。面对逆境要
    ① 沉着冷静,振奋精神。
    ② 勇于搏击,磨练自己。
    ③ 积极创造条件,变逆境为顺境。
    (3)顺境和逆境有两重性共17页,当前第1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①顺境可以给人以信心,也容易让人产生盲目乐观情绪,如果自我陶醉,不求进取,也会导致由成功走向失败。
    ②逆境固然容易使人悲观消沉,但也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励人的斗志,从逆境中奋起,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4)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选择人生道路,正确解决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创造有价值人生的指针。
    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需要长期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严于律己,永不懈怠。
    五、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c]
    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第六课  承担使命    奉献青春
    一、立足现实社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神圣使命
      (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青年既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生食物,最富于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因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之无愧的生力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历史地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再次证明,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大有希望的一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可靠接班人和强大生力军。我们青年要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肩负起时代富于自己的历史使命。
      (2)当代青年的神圣使命
    当前,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xx大提出,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神圣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一个百舸争流,英才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青年的创造活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青年的成才愿望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我们要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努力朝着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在新世纪谱写出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共17页,当前第1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2.全面提高素质,塑造多彩人生
      (1)全面提高素质,是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要求
      全面提高素质,是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要求,也是青年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我们要使自己成长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建设和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将来为祖国繁荣,人民幸福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人的素质的内容
    ①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优良的政治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政治品质,是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以高尚的思想情操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首要因素,是人的素质的灵魂。
    我们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八荣八耻”的要求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德修养重在自觉,贵在坚持。只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从一时一事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逐步达到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道德与法律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自觉地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也才能在受到不法分子侵害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必备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科学知识,精神要素和实践能力,它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劳动技能素质,最重要的是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爱劳动,会劳动,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
    ③身体心理素质也是成长,成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健康是事业之母,健康的体魄在青年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适应环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3)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我们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既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个性健康发展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的条件。人的才华通常是由个性表现出来的。我们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这是国家培养多种多样人才的需要,也是我们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和成才的需要。共17页,当前第1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4)提高科学素养和提高人文素养并重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我们青年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武装自己,努力加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自觉地尊重科学,尊重科学规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想问题,办事情。我们应该积极地顺应这种变化,努力提高科学素养,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导入文明,科学的轨道,形成一种科学的,文明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作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应当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做会办事,学会审美。这四个方面,都贯穿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在学会做人方面,作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应当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当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当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积淀,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气节;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学会学习方面,作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应当系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能,技巧,包括了解,索取最新知识信息的手段;应当对人类传统的文化知识有的了解,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在学会办事方面,作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应当掌握认识世界,研究世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与客观世界和谐相处;掌握协调和管理的知识,善于组织动员其他人与自己一起工作。
    在学会审美方面,作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应当具有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创造能力;应当对人类创造的文明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在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知识结构中,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的。我们必须全面重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成长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传承先进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
    1.先进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提高人文素养最根本的是传承先进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一切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看待网络文化。我们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看待网络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从网上获取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信息,同时要对网上的各种有害信息坚决进行抵制。
    共17页,当前第1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