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4|回复: 0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5 04: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集体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上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第一场雪。
  师:好,读了课文没有?
  生:(齐)读了。
  师:你们看这个片子(指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的“课堂练习卡”见附件)第一题就是听写。课文里面的字你们练了没有?
  生:(齐)练了。
  师:我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浏览,看看哪些字不会写,赶紧记下来,不然等一下听写时不会。会写的就过去,不会写的就练一练,练生字,包括学过的难写的字,容易错的熟字。(学生开始默读练习)
  师:现在可不可以?
  生:(齐)可以了。
  师:好,把书合上,咱们下面进行第一个练习,听写。课文没学就让同学们听写,为什么呢?因为咱们已经六年级了。其实到了四五年级以后,每一篇文章的生字,都应该自学,是不是?咱们今天听写和平常听写不一样。不是很简单的我读一个词,你写一个词,今天有多种方法。有的是我说出词来,你直接写,有的是我说一个意思,你想这个意思应该是什么词,你再写上,懂吗?
  生:(齐)懂。
  师:做过这个练习吗?
  生:(齐)做过。
  师:还有,我说一说要表现什么内容,书上是怎么用词的,你想想该用什么词,再写上。还有的,我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缩成一个词组,类似于缩句练习。这样听写需要动脑子,行吗?
  生:(齐)行。
  师:还有,平常我们说“一心不能二用”,这句话是说你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去学。但是你只能一心一用,也不行,还得学会一心二用,一心多用。这叫注意力的分配。能够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到几个注意对象上,这也是一种能力。今天的听写我就要大家练一练。一方面要听,一方面还得想,一方面还得写,一方面还得说。为什么要说呢?在听写过程中我要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说,你们能做到吗?
  生:(齐)能。
  师:说话算话吗?
  生:(齐)算。
  师:别到时候我提问题没人理我。好,谁敢上黑板来写?(指三个自荐的学生上黑板听写,并告诉他们轮次书写的方法)现在开始第一个,不要一入手就写,我只说词的意思,你们要想想。课文上说,胶东半岛上的天气几天之内,变化得非常快,很剧烈,他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现这个变化之快?
  生:骤然。
  师:对了,写“骤然变冷”这四个字。(稍候)第二个词,天气骤然变冷后,刮的风冷得刺骨,他怎么形容这个刺骨的风?
  生:凛冽。
  师:对了。写“寒风凛冽”四个字。(稍候)现在,我说一句话,你们给缩成一个词组。注意听:阴沉沉的云,密密层层地布满了天空。缩成一个词。
  生:彤云密布。
  师:彤云密布,不是。我说的是阴沉沉的云,不是彤红彤红的云,是阴沉沉的云布满了天空。
  生:乌云密布。
  师:不是,另一位同学。
  生:铅色的阴云。
  师:是阴云密布,写上阴云密布。刚才有位同学说“彤云密布”,课本上确实有这个词,大家注意,彤云密布的“彤”字单讲怎么讲?
  生:(齐)红色。
  师:咱们在哈尔滨也见过下雪吧?
  生:(齐)见过。
  师:你们谁见过下雪时天上的云是红色的?
  生:(齐)没有。
  师: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既然不可能,他为什么说彤云密布呢?为什么这么说,这不是奇怪吗?谁知道道理?(学生沉默)不知道,就听我说,彤云密布这个词,最早是一位老先生,施耐庵,他写过一本书叫什么名字?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
  师、生:(齐)《水浒传》。
  师:《水浒传》里有一个英雄,他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谁?
  生:林冲。
  师:绰号叫……
  生:豹子头。
  师:好,大家对水浒故事都很熟,林冲后来受到高俅的迫害,把他发配到沧州看守草料场,还继续迫害他。有一天他扛着他的枪,枪上挑一个酒葫芦,到镇里去干什么?
  生:买酒。
  师:在路上就下起了雪。作者是这么说的:“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是施耐庵先生第一次用“彤云密布”这四个字来形容下雪时候的乌云。打这次后“彤云密布”这四个字就渐渐固定下来了。有些先人用过的词固定下来就变成什么了?
  生:成语。
  师:对,中国的成语有很多就这么来的,固定下来就成为成语了。这个成语“彤云密布”专门来形容下雪时候的云。“彤”字的本意在这个成语里已经消失了。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造一个句子。“天上彤云密布,不久暴风雨来了”行吗?
  生:(有说可以,有说不可以)
  师:谁说可以?
  生:因为彤字在彤云密布里的意思已经简化了,他已经不是红色的意思了。可以形容云很多。而且乌压压的。
  师:所以就下起了暴雨。
  生:可以说是。
  师:谁不同意他的意见?
  生:您刚说彤云密布专指下雪的云,所以我认为不应该是暴风雨来了。
  师:(指刚才发言说可以的学生)听明白了没有,刚才我说的意思你没明白,这次大家听明白了吧?好,我们写下一行。费了半天脑子,这回直接写吧,“雪花飘落”。(稍候)下个词又要让你们费脑子了。课文上说“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怎么样呢?大家说。共10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生:万籁俱寂。
      师:谁会讲“籁”是什么?
      生:“籁”原来是一种带孔的箫,现在泛指声音。
      师:你先坐。说得差不多。籁就是多孔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风一吹就发出“呜……”的声音。后来根据这个原理,古代人发明了一种上面有好多孔的乐器,用手捂着,一吹发出不同的声音。万籁俱寂就是:好多的,所有的声音都怎么样了呢?
      生:安静下来了。
      师:都安静下来了,一点声音都没有,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好了,再写一个“山村夜晚”。这写的是雪下在什么地方啊?
      生:山村。  师:对,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下在什么时间呢?
      生:夜晚。
      师:主要是晚上,山村夜晚。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
      师:第三行。写“万里江山”谁知道什么叫“江山”?别看这两个字简单,你不一定能讲好。
      生:应该是中国。
      师:中国?你是哪国人?我是江山人?(众笑)
      师:什么是江山?别的同学。
      生:可能就指胶东半岛这块地。
      师:胶东半岛这块地?那我们哈尔滨啊、东北三省啊就不是江山了?解放军手握钢枪,守卫着万里江山,那就是光守胶东半岛,不管你们哈尔滨了?(众笑)
      生:是国土的意思。
      师:对了,好,“万里江山”写了没有?
      生:写了。
      师:下雪以后一看,到处都像是用白粉装饰过的,好像用玉石堆砌起来那么漂亮,这个词知道吗?
      生:知道。
      师:(小声的)知道就悄悄写,不知道的就等着。(稍待)什么词呢?
      生:粉妆玉砌。
      师:好,都知道了,还想不想写?
      生:想。
      师:这次再缩减一句话,成一个词组,表现一个情景:房屋上、树上、到处都是积雪,风一吹,都纷纷扬扬地飞起来了。你缩减成四个字形容这个景况,各个地方的积雪,风一吹都飞起来了。
      生:纷纷扬扬。
      师:什么东西纷纷扬扬?
      生:雪花。
      师:怎么说,雪花纷扬?我说的是积在各处的雪(生插话“积雪飞扬”)对,积雪飞扬。写完没有?好,再写“预兆丰年”。谁知道“预兆”是什么意思?这可不好讲,知道吗?是哪个预字?
      生;预示的预。
      师:预习功课的预,那么今天讲课你们什么时候预习的?
      生:昨天。
      师:那就是比今天要怎么样呢?
      生:提前、早。
      师:提前做的事就叫预什么什么,提前温习、提前自学功课那叫预习。发生事情之前产生的一些迹象,产生的一些苗头,那就叫什么?
      生:预兆。
      师:“丰年”。今年下雪,什么时候这个丰年才来呢?
      生:明年。
      师:明年的丰年在今年的一场雪中就看出来一些迹象,看出了好兆头,这叫预兆。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这儿本来好好的,忽然打了两个喷嚏,那我下午会怎么样呢……感冒是不是?
      生:是。
      师:我这个喷嚏就是要感冒的什么?
      生:预兆。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好,再接着写“及时瑞雪”四个字。什么叫及时啊?
      生:非常快。
      师:你六十公尺跑多少秒?
      生:不知道。
      生:(另一学生)及时就是时间合适。
      师:(指刚才说快的学生)他说“及时”就是非常快。他跑得非常快,说他跑得“很及时”行吗?(众笑)那个同学说“来的时间非常合适”,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对了,天气旱啊,人们又热,土地又干,庄稼都旱死了,希望有场雨快来吧,嗨!真的来了,这雨叫什么?
      生:及时雨。
      师:对,刚才说的《水浒传》里有个宋江他绰号叫什么?
      生:及时雨。
      师:对,是形容他,哪里百姓有困难,哪家有苦难的事,需要帮忙的,他就伸出了援助的手,人们都美称他什么?(师生齐)及时雨。大家学得很不错,瑞雪的“瑞”是什么意思?
      生:瑞雪的“瑞”是吉祥的意思。
      师:那“吉祥”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吉利。
      师:吉利是什么意思?(众笑)
      师:刚才后面的同学悄悄地说:“问傻了”。挺有意思啊,我们平常老说,看电视也明白,那个还珠格格回来了,“小桌子”“小凳子”就喊:“格格吉祥!”(同时做动作)你们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听懂了,但真要问你,什么是吉祥,你还真说不出来。好,你说。
      生:吉祥的意思是好。
      师:好,那你学习好不好?你的学习很吉祥?(众大笑)什么意思呢?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能给人带来福份、福气。你说。
      生:好兆头。
      师:对,能给人带来好兆头的,这就叫什么?
      生:吉祥。
      师:好了,那么“瑞雪兆丰年”这不是一个迷信的成语,因为它有什么?
      生:科学根据。
      师:那就写这四个字“科学根据”。
      (教师请三位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回座位)此时黑板上听写的布局如下:
      骤然变冷寒风凛冽阴云密布
      雪花飘落万籁俱寂山村夜晚
      万里江山粉妆玉砌积雪飞扬
      预兆丰年及时瑞雪科学根据
      师:好,大家看黑板,看这三位同学写得有没有错。先看第一位同学的。(指板书左栏四个词语)骤然变冷、雪花飘落、万里江山、预兆丰年,对不对?
      生:对。
      师:注意看,这个“骤”字容易写错,(指板书)在底下中间这一笔,它是一个什么笔画?共10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生:一竖。
      师:对,一竖。只要你稍微带点勾,它就错了。(指中栏第二个同学的板书读)寒风凛冽、万籁俱寂、粉妆玉砌、及时瑞雪。对不对?
      生:对
      师:“凛冽”两字都带两点水。凡是带两点水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冷。
      师:(指右栏第三位同学的板书并读)阴云密布、山村夜晚、积雪纷扬……我说的是什么?
      生:飞扬。
      师:(在板书上改“纷”为“飞”字)科学根据,对不对?
      生:对。
      师:好,写得不错,我不知道大家对课文的概括能力怎么样,你能不能用很简单的一两句话说一下这一课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这课主要讲了雪前、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
      师:没了?
      生:还有雪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师:那是作者的什么?
      生:(议论)那是作者的感想。
      师:感想也行,联想也行,按他这么说,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生:四段。
      师:第一段?
      生:雪前。
      师:第二段?  生:雪中。
      师:第三段?
      生:雪后。
      师:还有呢?
      生:联想。
      师:有没有别的说法,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更简单。课文讲的什么?
      生:课文写了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的情景和作者的联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要这么说,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生:两段。
      师:为了学习方便,我们按四段来学。我很感谢刚才在黑板上写字的同学,他们已经把四个段落的主要内容都写上了,第一段(指板书第一横行)天气骤然变冷,刮起了凛冽的寒风,天上阴云密布,一场雪就要怎么样?
      生:下来了。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
      生:雪前。(师在学生听写的板书第一横行前写“雪前”)
      师:(指板书第二横行)第二段:雪花开始飘落,到了夜晚,万籁俱寂,什么时间?夜晚,什么地点?山村,山村夜晚。这场雪下起来了,这是什么?
      生:雪中。(师在学生听写的板书第二横行前写“雪中”)
      师:第二天一看,万里江山,粉妆玉砌,太美了,再加上飘起来的积雪,好不好看?
      生:好看。
      师:这是什么?
      生:雪后。
      师:(在学生板书第三横行前写“雪后”)雪后的景色非常美丽。作者想了,啊,这场雪可不错,能够预兆丰年,所以大家都说它是及时瑞雪。这些都是有科学根据的,这些都是什么?
      生:联想。
      师:(在板书第四横行前写“联想”)这是作者的联想。这四段里面,你们最喜欢哪段?
      生:雪后、雪中。
      师:都喜欢这两段吗?
      生:是。
      师:那咱们就先学这两段好吗?
      生:好!
      师:打开课文,看第二段,我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第二段写的是下雪的过程,你要写一篇文章,要写一个过程,一般以什么为顺序?
      生:可以按时间顺序吧。
      师:对,按时间顺序。你们先从这一段中找一句话,这句话一找到,那么这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就都明白了。看你能不能找到关键的那一句话。它好像分水岭,找到它一看就明白,有几个时段了,这就是读书的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 生:(朗读)黄昏时分……
      师:(打断)不对,再找。
      生:(朗读)前些天……
      师:(打断)不对。
      生:(朗读)昨天一清早……
      师:(打断)不对。
      生:(朗读)入冬以来……
      师:(打断)不对。
      生:(朗读)大雪整整下……
      师:(打断)非常遗憾,另一位同学。
      生:(朗读)开始,还伴着……
      师:(打断)还是不对。
      生:(朗读)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万籁俱寂。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击了一下双掌)这才对了!
      生:嗯?
      师:想想为什么是这句话?“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这句话以前是什么时候啊?
      生:白天。
      师:黑夜以前,或者是黄昏,或者是白天。到了黑夜以后呢?
      生:万籁俱寂。
      师:这是什么时间?
      生:晚上。
      师:明确不明确?
      生:明确。
      师:对了,以时间为序,先写白天,后写晚上。抓住这一句话一下就看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这就是方法。那么你们看看白天这场雪下得怎么样?什么特点?一个字。
      生:大。
      师:非常正确。白天的雪很大,晚上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了。
      师:晚上是什么?(手置耳边作听状)
      生:听雪。
      师:多有诗意啊,白天看雪,晚上听雪。看雪,白天的雪很大,你们念一念,把这场雪读得很大,试一试。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打断)白天的雪看完了,但是你们没有把下雪的情景读出来,为什么?因为你们没有读出语感来。有些词,凡是能表现出雪大的词,要读得浓重。听我读(范读)“雪纷纷扬扬”这样读声音虽然很高,但雪不大。再听:“雪纷纷扬扬”这样读气氛就出来了。“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这句读得很轻)这一句读得要轻巧。“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飘落下来。”(大片大片读得很重,飘落下来读得很轻)雪花是飘下来的,读得飘起来就有意思了,对不对呀,下面一起读。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共10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师:哎!没飘起来。“飘落下来”(再给学生作示范)再读。
      生:(朗读)“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有意思没意思?谁想读?你来(叫到前面,面对同学)不但要读,还要找一个人比。想跟谁比?
      生:徐学政吧。
      师:好,到前面来。开始读,大家看他们的雪谁下得大。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不错(问徐学政)你能不能读得比她好?不敢比可以下去。
      徐生:敢比!(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两个人读得不相上下是不是?
      生:对。
      师:那就握手言和。(两学生握手后回位)谁来再读?好,你来(甲生上来)找一个对手,自己决定。(甲生指乙生,乙生上来)
      甲生:(朗读)“雪纷纷扬扬……”
      师:(打断)他读得有了浓重的味道了。有了鼻音了,就不是只有嗓音了。
      甲生:(重读至“一会就白了”)
      师:好。
      乙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真美,两个各有各的特点。(指甲生)他很善于夸张气氛。(指乙生)她很善于描述那种景况。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好,握手言和!(甲乙生握手后回位)还有谁想读?好,你来(丙生上前来)欲找对手,(师对她耳语后问)敢不敢?
      生:敢,
      师:那就对大家说。
      生:我跟全班比!(众笑,开始朗读)
      师:不错,你们能比过她吗?  生:能
      师:我帮你们好不好?
      生:好——不好。
      师:我不是帮你们读,我帮你们打拍子,注意我的手,好,开始!(教师以自己的手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感)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对两生)服气吗?比你们读得怎么样?(两生无语)想说比我读得好,不好意思;想说读得不如我,也不好意思。(笑声)好了,请回座位。大家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这么多想读的?(指一学生)你来推荐一位,你最想听谁读?
      (生指另一位学生)
      师:你想听他读,那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
      师:我也想听你读,咱们听听他能读出什么味道。
      (丁生开始朗读)
      师:果然很好,但是你还有缺点,很明显的就是字和词还不能连贯,应该像连绵不断的山峦,有起有伏。更不要把字和词好像切断一样,能不能再试试?
      丁生:能。
      师:那就再读一遍,不要这样读“雪,纷纷扬扬”要连连绵绵,一气呵成,行吗?开始。
      丁生:“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
      师:(打断)“扬扬”后面就断开了,你试着带一个尾巴过去,(示范朗读)一气呵成,你再试一遍。
      生:(重读这一段)“雪纷纷扬扬……一阵小雨,不久就见……”
      师:(打断)看,“不久,就只见”,这样来读:(作示范“不久就只见”)
      丁生:(继续读下去至“一会儿就白了”)
      师:好,可以,请回座位。这雪下得有意思没意思?
      生:有意思。
      师:这是下雪的过程前半段,白天的雪下得很大,晚上那段听雪,有什么特点呢?也是一个字。
      生:大。
      师:是吗?好好看看。
      生:静。
      师:对了,静。既然很静,这段文就该读得很静,大家听我读一下,我用两种方法读,你们听听哪一种方法能表现静。(先用实而重的口气读)静不静?
      生:不静。
      师:再听,(用虚声读)静不静?
      生:静了。
      师:为什么呀?第二种读法我是用虚声读出来的。读课文的方法很多,轻、重、缓、急、虚、实、浓、淡,还有刚、柔、隐、现。这么多读法,咱们先不说,只说今天的。刚才说了,“纷纷扬扬”那几句读得很浓,很重,而这一段就读得比较虚。会读吗?练一练。
      生:(各自朗读)
      师:好,谁来读一遍?你来,大家看她的雪夜读得静不静。
      (生读文)
      师:慢一点。
      生:(继续至“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读得不错。但是这个“咯吱”要按她这么读,这根被压断的树枝该有多粗?有这么粗吧,(教师做了一个相当于桌腿粗的手势)这么粗的树枝还能压断吗?
      生:压不断。
      师:能被压断的树枝肯定很细。所以“偶尔‘咯吱’一声响”(范读)谁还没有读过?(学生读文)
      师:(打断)出手不凡,一开始就不错,从头再开始读,大家注意听。
      生:(读文)“冬天的山村……一声响。”
      师:“咯吱”再轻一点。
      (生复读这一句)
      师:有点意思了,谁还读?(另一学生读文)
      师:最后有点匆忙了,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对,不慌不忙地(问另一生)你最想听谁读?
      (该生指另一位学生)
      师:好,你到前面来(学生到台前读)
      师:够不够很安静?
      生:不够。
      师: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就是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寂静。把速度放慢一点,声音虚一点。另外,树木的什么枝?
      生:枯枝。
      师:对,刚才你好像读成了“ɡū”这回读,要慢一点,轻一点,虚一点。(生再读)
      师:(打断)不要那么使劲。(生再读)
      师:还是有点太响亮。请回座位。我有点奇怪,既然作者说“万籁俱寂”就表示周围的环境非常寂静。那怎么他又搞出那么多的声音来,一会儿“簌簌”地往下落,一会儿“咯吱”一声响。这是怎么回事?共10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生:表现雪下得很大。
      师:这就能表现出雪大?
      生:因为这是夜晚,人们都回家睡觉了。可能外面没有别的声音,只有雪的声音了。
      师:有点意思没有?
      生:有。
      师:但还没有说清楚。
      生:这个树枝“咯吱”一声说明雪大,把树枝压断了。
      师:不对,你们没听清我的问题。我说的既然那么安静,还搞那么多的声音干什么?
      生:这个声音更表示安静了。因为哈尔滨下雪就听不到声音。到了夜里,还是汽车开过去的声音。
      生:只有周围特别静,才能听到这些微小的声音。
      师:就好像大家形容教室里非常静,安静极了,就是……
      生:呼吸声都听得见。
      师:就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如果教室里很乱,就听不见了。这就叫反衬。用响动来衬静,以动衬静,有意思没有?
      生:有意思。
      师:整个下雪这一段,写的是一个过程。写过程是以时间为序,那么第三段是写雪后的美景,是一个场面,写一个景物场面还能以时间为序吗?
      生:不能。
      师:还是先来看课文,课文中同样有一句话,抓住这关键的一句话,一下子就明白了,你能找出这句话吗?
      生:我认为是“山川、河流……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你找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段是按总和分的关系写的。
      师:这句话的前面是什么?
      生:前面是概括地说,各种东西上都铺上了厚厚的雪。
      师:也就是这个雪景的整体是吗?
      生:对。
      师: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细致的描写。主要描写植物和树木上的雪,树木上的雪都积成了银条和雪球。
      师:好,请坐。前面写的是整体的美景,后面写的是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柳树上的什么?
      生:银条。
      师:第二个细节是松柏上的什么?
      生:雪球。
      师:最后阳光一照,出现了什么?
      生:一道道彩虹。  师:写了银条、雪球和彩虹三个细节。读的时候,写整体的句子,读得要壮阔一些,雄壮一些。(范读)“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壮阔一些,后面就读得很细腻。(范读)“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怎么样?
      生: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
      师:(范读)“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这些细节要读得很轻柔,整体要读得很壮阔。练一练。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男同学读前面壮阔的句子,女同学读后面的三个细节,注意我的手势,开始!
      男生:“大雪下了整整一夜……太阳出来了……”
      师:(打断)太阳出来了人们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我没听出高兴来,再读。
      男生:“早晨,天放晴了……好大的雪啊!”(学生一边读,教师一边配合手势)
      师:(打断)不对,听我来读。“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读的声音高扬、激昂)是这个样子吗?(众生无语)再听我读一遍(重读一遍,但与第一遍的语气不一样)哪个读得对?
      生:第二遍。
      师:对,他不是站在讲台上在朗诵“嗬!好大的雪啊!”(做夸张动作,众笑)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自己在跟自己惊叹,是内心的惊叹。应该读得低沉、内向。(再范读)是不是?最后那个“啊”变成“呀。”(生复读课文)
      师:(打断)不对,万里江山你们读得十里都不够,我要求不高,现在先读成一百里。
      男生:“万里江山……”
      师:(打断)比刚才多了一点,但还不够一百里。(众笑)再重读。
      男生:“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回够二百里了,(众笑)再提高一步,这回读到一千里!(学生再读)
      师:听我读,一百里是“万里江山”(普通读法)万里是“万里江山”(舒缓、深沉、绵长地)这么读,四个字都要有波浪起伏。(配合手势)想学不想学?
      生:想。
      师:好,看我的手,开始。
      男生:(配合老师的手势)“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再重来一次,才能保证一万里以上。(男生又重读一次)
      师:男同学的使命完成了,现在开始由女同学描写细节,“落光了叶子……”预备,开始。
      女生:“落光了叶子的……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非常好,(指一男生)你来选一个读得最好的男同学当代表,(学生点名贺特松)走到前面来。(问一女生)你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女同学,(学生点名谢丽梅)到前面来。(对男生)你把那种壮阔的景象读出来。(对女生)你把那种细腻读出来。听一听怎么样。
      (男生开始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嗬……”)
      师:(打断)我怎么教的他给忘了。(众笑)“嗬”是内心的惊叹,不要往远处喊。
      (男生读“推开门……粉妆玉砌的世界。”)
      女生:“落光了……彩虹。”
      师:嗯(对男生)女同学比你读得好(众笑)对吗?
      男生:对。
      师:可是有一个原因,你这段文章确实比较难读,是可以原谅的,好,再接着努力吧。(请两位同学回座位)咱们集体再练习一次。尤其是男同学,好好看我的手势。
      (男生齐读,教师配合手势)
      师:(打断)不要着急,推开门一看,他吃惊得都说不出话来了,半天才“嗬”了一声。舒了一口气,说“好大的雪呀”,这样才有意思。接着一起读“大雪整整”开始。共10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男生:“大雪整整……粉妆玉砌的世界。”(铃响)
      师:我们先下课休息,起立。(学生下课)
      附:课间穿插(还没有上第二节,但学生已坐好等待)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中国地图的简画)
      师:趁着还没上课,我想对大家做个智力测验,好吗?(生说好)大家看黑板,我画的大致像什么?看谁最聪明。
      生:(喊出)一只鸡。地图。中国地图。 师:这还不算最聪明(对前排一女生)你聪明不聪明?
      生:不聪明。
      师:不聪明,(对后排一举手学生)那你来,聪明的过来。(众笑,举手学生上前)你在地图上画出胶东半岛来。(众学生争着举手)(第一个学生看着地图不会画,教师又让另一学生上来,让他画出)好的,(两学生回座位,师指地图)这儿是胶东半岛,对不对?
      生:对。
      师:胶东半岛在山东省东部。我现在就住在山东省的威海市。威海在哪呢?(指地图)在山东省的这个尖端上,正是胶东半岛。在这儿住,站在我家窗户前就能看见大海。为什么叫半岛呢?一面连着大陆,另外三面都是什么呀?
      生:海。
      师:这就叫什么?
      生:半岛。
      师:为什么叫胶东半岛?因为山东省南面有一个最出名的城市叫“青岛”,(在地图上标出)青岛旁边还有个城市叫“胶州”,在胶州这儿海岸弯进去一块叫“胶州湾”。所以这片土地叫做胶东半岛,知道了吧,谁还聪明?(众生无语)不敢说自己聪明了?谁能找出西伯利亚在哪?(对一学生)你知道?你给画画。
      (生走到地图前,指地图北面说:就在这儿上面一带)
      师:差不多,咱们黑龙江北面的土地,(指地图)一直到蒙古共和国北面,新疆北面,整个儿这一大片辽阔的土地都叫什么?
      生:俄罗斯。
      师:都叫西伯利亚。(众笑)你们说得也对,都是俄罗斯的土地。俄罗斯这个国家的领土很大,它包括欧洲的一片土地和亚洲的广大土地,都是俄罗斯的。这一片叫西伯利亚,地方非常冷,它靠近北极了,整个儿北面都是冻土地带,土地长年冰冻不化,所以这里刮来的风就怎么样啊?
      生:冷。
      师:这个风一直往南刮,(指地图)一直住南流,这就叫什么呀?
      生:寒流。
      师:对,寒流,什么叫寒流知道了吧?
      生:知道了。
      师:流动着的冷空气就叫寒流,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侵入了胶东半岛,给胶东半岛带来了什么?(生说:带来一场大雪)好,我们接着上课。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刚才大家读得不错,但是你们越读我越糊涂,能帮我解决一下吗?  生:能。
      师:能,那么我先说头一段,“只听见雪花不断簌簌地往下落”,有这句话吧?
      生:有。
      师:这一段又说那些银条和雪球簌簌地落下来。两次用了“簌簌”这个词,这两次用同一个词,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谁说不一样?
      生:第一次簌簌地往下落是从天上落在地上,第二次是从树上落到地上。
      师:你是说出发点不一样,从天上落下来,从树上落下来,可我就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觉得第一次簌簌是在夜晚,第二……
      师:(打断)第一次是晚上落,第二次是白天落?刚才说了白天看雪,晚上干什么?
      生:听雪。
      师:听到的是什么?
      生:声音。
      师:对,第一个簌簌是模拟声音的象声词,第二天是怎么样啊?
      生:是看到了。
      师:看到了落下来的样子,是描述状态的形容词,两个词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都是簌簌。看字面完全一样,但是一个是模拟声音的象声词,就是簌簌,簌
      簌的落雪声;另一个是形容词,写落下来的样子,懂了吗?我说一句话大家听,(随意指身边一学生)他那天犯了错误,我找他谈话,(被指学生奇怪地睁大眼睛)你现在睁大了眼,可是那天你却低下头哭了。(众笑,该生也会意地笑了)眼泪“簌簌”地流下来。这个“簌簌”是哪一种用法?
      生:描写样子。
      师:对啦,是落下来的样子。可能是声音吗?
      生:不可能。
      师:眼泪流得再厉害也不可能听见,(作夸张听状,众笑)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还有一个问题,一般来说,毛茸茸的东西它能反光吗?
      生:不能。
      师:那为什么这银条既是毛茸茸的而又是亮晶晶的?它不能反光为什么还是亮晶晶的?
      生:因为雪特别洁白,看着挺干净。
      师:洁白就闪光?
      生:可能它已经结成冰了。
      生:我觉得它看上去像是亮晶晶的。
      师:不是像,确实是亮晶晶的。
      生:它那个毛茸茸指的是小雪渣,亮晶晶的指的是一个一个小冰渣在阳光下亮晶晶的。
      师:究竟是小雪渣还是小冰渣?
      生:小冰渣。(众生议论说小雪渣)
      师:大家想一想,那银条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生:雪。
      师:对,一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这雨把树枝弄湿了,雪一落,沾上了,越沾越多,最后变成什么了?
      生:银条。
      师:因为是雪组成的,不是那么光滑,所以它是毛茸茸的。但是,每一片雪花都能反射一个太阳,所以看起来怎么样?
      生:亮晶晶的。
      师:作者观察得细不细?
      生:细。
      师;还有,蓬松松的东西,比如说一团棉花,你会不会有沉甸甸的感觉?共10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生:没有。
      师:那为什么松树和柏树上的雪球却既蓬松松又沉甸甸的?
      生:它这个蓬松松只是一个视觉效果,并不是说里面都是空的。它本来比较重,是雪组成的一个球,而它的蓬松松是那些雪渣堆出来好多小刺之类,让你看起来好像很多毛一样的那种感觉。
      师:说了半天我也没听清楚。但是他用的一个词非常好。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众生无语)
      师:“视觉效果”这个词用得非常现代。(走到黑板前)大家看,我在这画什么?(在黑板上画了一根松枝)这是一根什么呀?
      生:树枝。
      师:一根松枝,冬天落不落叶?
      生:不落。
      师:冬天不落叶,所以课文上说什么样的松树和柏树?
      生:冬夏常青。
      师: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是针叶对不对?
      生:(犹豫地)对。
      师:(在板画树枝上又加画一丛丛松针)松针疏密相间,雪落呀落呀,这个树枝怎么样?
      生:把雪托住了。
      师:托住了,(在板画松枝上又画了一团团的雪)形成了一个个什么?
      生:雪球。
      师:因为这是雪堆积而成的。当然是什么样的?
      生:蓬松松的。
      师:其实分量也没有多重。你们玩过雪没有?
      生:玩过。
      师:这么大一桶水(比划一桶水)你们提得很费劲,可是一团雪你一只手就托起来了。并不重,为什么要说它沉甸甸的呢?你们注意……好,你说。
      生:因为那个雪已经把树枝压弯了。
      师:有意思。因为承担它的重量的只是一根松枝。
      师:松树和杨树、柳树不一样。杨柳树这样分杈,(在黑板上画出杨柳树的树枝分杈状态)
      松树不一样,松树是高高的一棵树干,树枝是这样下来的,(在黑板画出松树的树枝由主干直接向横向下分杈)对不对?它伸得很长很远,风一吹就摆动。所以黄山上的那棵树又叫迎客松,风吹摇摆,像在招手。(作摆动状,众笑)松枝伸得那么远,再压上雪球。它就承担不起了。加上轻风一吹,它托着雪球,(手臂作上下摆动)给人什么感觉?
      生:很重,沉甸甸的。
      师:实际上这个蓬松松和沉甸甸都是一种物体给人的一种叫什么效果呀?
      生:视觉效果。
      师:对,视觉效果。给人的一种感觉,明白了吗?你们说这篇课文真有意思,可是还有更有意思的呢。课文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生:五光十色的。
      师:五光十色,好多种颜色。干脆,我简单点,换成五颜六色的彩虹行不行?
      生:我认为彩虹在太阳的照射下是发光的,而且有好多种颜色,所以它是五光十色的。
      师:你的意思是光有颜色不行,还要有什么?
      生:光。
      师:对了,因为彩虹本来就是光的一种折射,一种光学现象。大家看,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这两个词里面都有数目字。试一试,你把“五颜六色”里的“五”和“六”去掉,剩什么了?
      生:颜色。
      师:五光十色的“五”和“十”字去掉还剩什么?
      生:光、色。
      师:对,它比它多了什么?
      生:光。
      师:我们去百货公司参观一下,走到卖布的地方看一看,那叫什么?
      生:五颜六色。  师:走到卖瓷器的地方看一看是什么?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瓷器能反光,所以是五光十色。再走到工艺品那儿,是什么?
      生:(犹豫地)五光十色。
      师:对呀,它也会反光。大家过节时会穿各种各样的衣服,那是什么?
      生:五颜六色。
      师:那天安门广场上的节日焰火是什么?
      生:五光十色。
      师:冬天松花江畔的冰灯、中央大街晚上的霓虹灯?
      生:五光十色。
      师:可以说你们已经把这两个词完全掌握了——再看下一段,雪后大街上怎么样?大家一起读出来。(生齐读下一小节)
      师:刚才我怎么教你们读那个“咯吱”“咯吱”?再读一次。
      (学生又读一次,把“咯吱、咯吱”读得很轻)
      师:如果真的这样读……大家看(师表演脚踩薄雪,小步碎踏的样子)咯吱咯吱,那雪有多厚呀?最多一指厚。人们怕滑,迈着小碎步咯吱咯吱往前走。可是书上说,大街上的积雪有多厚呢?
      生:一尺多深。
      师:对呀,一尺多深,一步迈下去,脚陷入深深的雪中,再拔出来,难不难?
      生:难。
      师:好,下面看着我迈步的动作,读“人走在上面,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句。(师夸张地做举脚踏入深雪的动作,连迈两步,学生随着老师的迈步,把“咯吱咯吱”读得重而拖长)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读得很好。你看,就“咯吱咯吱”这么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实际意思的象声词,读得不一样,所表达的景况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那个是小树枝断了,“咯吱”一声响;这个呢,是雪很深,人脚踩上去(学生齐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大家看这语文是不是越学越有意思呢?好,把后面的读完。
      生:(朗读)“一群群孩子……震落下来了。”
      师:你们有过这种体会没有?
      生:有。
      师:既然有我就不说了。这两段是课文的重点,我们学得非常细,通过读来理解,通过读来体会。(指板书第一、四段)这两段不是重点段,我教给你们一个高效率的读书方法,愿不愿学?
      生:愿意。
      师:第二、三段我们精学,第一、四段我们略学。知道什么叫略学吗?共10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生:知道。
      师:简略地,抓住要点去学,不管这一段写了多少内容,哪怕它有千言万语,一般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你把这一个意思抓住,第四段也是一样。你们现在浏览一、四段,抓住中心意思,概括一句话,就知道这段说什么了。这就叫略学。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学生自读,读后发言)
      生:第一段说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侵入胶东半岛。
      师:结果怎么样?没抓住。
      生:“昨天一清早,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师:第一段说下雪了?
      生:(笑)没有。
      师:没抓住,略学的难点就在这儿,一定要抓准。
      生:西伯利亚的寒流侵入胶东半岛,天气骤然变冷。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再缩减半句,留下最重要的半句。
      生:天气骤然变冷。
      师:一下子抓住了,几个字?
      生:六个字。
      师:天气怎么样?
      生:骤然变冷。
      师:天气变了,变得怎么样?“骤然”,很快。六个字,三个意思。天气、骤然、变冷一句话,一下子把意思抓住了。我还是嫌麻烦,能不能用四个字来说?
      生:骤然变冷。
      师:谁骤然变冷?
      生:天气变冷。
      师:天气变冷变得怎么样没说。我要四个字把三个意思都说出来。
      (学生议论,有人小声说“天气骤冷”,教师接说)
      师:天气骤冷,(众笑)别笑,人家说得不错,说对了,“天气骤冷”这不就是天气骤然变冷的意思吗?第一段就是这个意思,看最后一段,能不能也用四个字来概括?
      生:科学根据。
      师:不对。
      生:瑞雪丰年。
      师:瑞雪丰年,还有别的说法没有?
      生:预兆丰年。
      师:谁预兆丰年?
      生:瑞雪。
      师:四个字。
      生:雪兆丰年。
      师:雪兆丰年,多漂亮的四个字。一共八个字把两段学完了,这个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所以读一篇文章该精读的地方,扎下头去细心学,该略学的地方把它掌握了就可以了。好,现在打开课堂练习,做第二题,给四段课文各写一个概括内容的小标题。我有一个要求,各段小标题的字数一定要相等。另外,黑板上的词语和课堂上讲过的词语都可以选择应用。因为选择也是一种能力。现在开始,要记住,又好、又快。
      (学生给各段加小标题,教师行间巡视,插话:写字的时候眼睛离纸太近啦,自己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近视眼!众笑)编出来没有?先来说说第一段。
      生:天气骤冷。
      师:天气骤冷,还有没有别的?
      生:天气变冷。
      生:积雪飞扬(众生“嗯?”那是第三段)
      师:还没下雪就已经积雪了!说第二段。
      生:雪花飘落。
      生:夜降大雪。
      师:夜降大雪,好!
      生:山村夜晚。
      师:山村夜晚怎么样了?没说出主要意思。
      生:夜晚寂静。
      师:夜晚寂静?这个夜晚静极了,就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众笑)不管怎么说,要有下雪的内容。
      生:静夜落雪。
      师:静夜落雪,嗯,很漂亮。
      生:山村雪景。
      师:山村雪夜可以,雪景就不行了。那成了第三段。
      生:雪花纷扬。 生:山村下雪。
      师:好,下面讲第三段。
      生:积雪飞扬。
      生:雪后美景。
      师:可以。黑板上还有一个现成的词。
      生:粉妆玉砌。
      师:对了!还有没有?第四段,哈,举手的不少,要说“雪兆丰年”和“瑞雪丰年”的放下手。有没有别的?
      生:及时瑞雪。
      师:可以。
      生:预兆丰年。
      生:作者联想。
      师:都可以,思路很开阔。你们的小标题都编得不错,想不想我来编一个更好的?  生:想。
      师:睁大眼睛,我的小标题:第一段“雪前”,第二段“雪中”,第三段“雪后”(众笑)我还没说完呢,笑什么?第四段“联想”,行不行?
      生:行。
      师:毫无疑问,当然可以,但是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不好,不精彩,不美。想要美的吗?
      生:想。
      师:想要美的拿起笔来,我在黑板上同学们听写的这些词语中往出圈字。我圈出哪个字,你们在自己的练习卡上也圈出这个字。同时把它读出来。做好准备,开始。
      (师在黑板上第一横行中圈出“骤”、“然”、“寒”、“风”、“冽”五字,学生在练习卡上也圈,同时朗读。)
      师:读圈出的第一行:“骤然寒风冽”。是不是雪前天气突然变冷了?而且还刮起了寒风。可是我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五个字,那下面各段也都得五个字,是吗?
      生:是。
      师:拿起笔来,咱们继续圈。(师在黑板上圈出“雪”、“落”、“山”、“村”、“夜”五字。学生边圈边读)
      师:是不是下雪了?
      生:是
      师:下在哪儿?
      生:山村。
      师:什么时候?
      生:夜晚。
      师:你们看,我的小标题不但写了下雪,而且还写了下雪的时间和地点。比你们的高不高?
      生:高。
      师:(笑)其实差不多,第三段。
      (师在黑板上圈出“江”、“山”、“粉”、“玉”、“积”五字,学生同时圈读)
      师:江山粉玉积,万里江山好像是用白粉和玉石堆积起来的,是不是雪后美景?
      生:是。
      师:第四段,谁帮我圈?应该不难圈,谁来?
      生:预兆及时……
      师:(打断)不行,预兆的是丰年,并不是预兆及时雪。(指一个同学)起来,说得声音大一点。共10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生:丰年及时雪。
      师:太好了,丰年及时雪。(同时在黑板上圈出这五个字)咱们从头到尾把这四个小标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声朗读四个标题)
      师:有什么感觉?
      生:像诗。
      师:那就像读诗一样读一遍,要有抑扬顿挫。(学生一齐朗诵一遍)
      师:这诗好不好?
      生:好。
      师:不好。(众生:噢?)因为它有个缺陷。有一首古诗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里面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学过没有?
      生:没有学过。(注:使用教材不一样)
      师:没学过,我给你们讲一讲,王安石站在长江边上回头看他的家乡,南京那一带。“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把整个江南岸都吹绿了,万物复苏了。可是他原来不是这么写的。他先写“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到”了以后,江南岸是什么样的?没写出来。又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还不好,前后换了十个字。最后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他觉得行了,为什么?这个“绿”字不但说春风到了江南岸,而且连春风给江南岸带来了什么景象都说了,这诗好不好?
      生:好。
      师:所以说它是一个“千古名句”。咱们这首诗也可以再改一改,你看,“雪落山村夜”只是说雪落到山村夜了。至于雪落下来以后怎么样没说出来。谁能把“落”换一个字。从第二行板书里找一个字换上,就把山村夜的景象写出来了,换哪个字?
      生:换“寂”
      师:哎——对了!换这个字,“雪寂山村夜”这就更好了。(对说“寂”的学生)你是小王安石了!(众笑)好了,咱们再按小王安石的意思读一遍。(师擦掉圈出的“落”字,改圈“寂”字,学生一齐读)
      师:这回比刚才好了。能叫人想象了,就有了一点意境。但这首诗还没题呢,谁能简简单单、干干脆脆、漂漂亮亮地定一个题?
      生:雪。
      师:“雪”,跟我想的一样。(在黑板上方写“雪”)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雪诗。
      师:这首诗是哪儿来的?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实际上,整个课文都能以“雪”一个字为题,这篇课文不叫“第一场雪”了,就叫“雪”怎么样?
      生:可以。
      师:非常好,但是作者偏偏要加上这三个字:(在原板书“雪”前加“第一场”三字,学生同时齐读)“第一场雪”。你们知道为什么呀?为什么要加上这三个字?
      生:我觉得雪一年要下好多次,而这次是第一场雪,说明冬天已经来了。
      师:按你这么说,这篇课文就是告诉大家:“注意啦!冬天来了!”(众笑)是吗?
      生:我觉得写的是这场雪非常及时。
      师:那么第二场雪,第八场雪就不及时了?(众笑)
      生:我觉得这是第一场雪,作者第一次看雪,非常高兴。第二呢是写预兆着明年有好收成。
      师:其实,对明年的庄稼最有好处的是最后一场雪。因为一点都吹不走,一点都蒸发不了,太阳一晒,全渗进土壤里面了。(众生惊讶)不知道了吧?我这两堂课总算把你们考住一次了。我也挺骄傲,把你们考住了。(众笑)听我讲吧,为什么非要加“第一场”呢?这篇文章是作家峻青1962年写的。(板书:“峻青,1962”)注意,是1962年,问题就出在这个年代上。(把板书“1962”圈起来)1960、1961、1962这三年是什么时期,你们听说过没有?(一生答“自然灾害”)对,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农业歉收,国家的经济停滞,所以人们叫“三年困难时期”。在这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最后的冬天,作家看到了这么一场预兆着丰年的大雪,他心里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所以他觉得,困难快过去了,曙光就在前面,他觉得这场雪不但是气象上的“第一场雪”,而且是我们国家重新走向繁荣昌盛的第一个信号。对不对?
      生:对。
      师:不但是1962年的第一场雪,也是三年来预兆着丰收的第一场雪,这三个字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所以课题是“第一场雪”。明白了吧?好了,都明白了,该下课了吧。
      (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还有……)
      师:还有一个题没作吧?(指练习卡)最后一题是把你课堂学习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大家说一说,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落光了叶子的……沉甸甸的雪球”。我对这一部份非常感兴趣。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一部份最有意思,雪落到树上后并没有分散,而是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景观,所以我觉得感兴趣。
      师:对,你有很高的观赏水平。谁还有?
      生: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一阵风吹来……五光十色的彩虹”因为我觉得这一段描写得很美。
      师:对了,各有各的感兴趣的地方,还有别的吗?
      生:“山川、树木……粉妆玉砌的世界”,我觉得这个比较美,河流和建筑物都变成白颜色的了,就像一个特别美丽的童话世界。
      师:说得非常好。
      生:我喜欢“大街上的积雪……的响声”,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没见过一尺多厚的雪。我觉得课文里写得简直是一个景象奇观,我非常想往。
      师: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是吗?可能还有很多大家感兴趣的吧?可以,同学们有权针对不同的内容感兴趣,这是你们的自主权。有没有(指黑板)对圈出的这首诗感兴趣的?共10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生:有。
      师:好。注意,下课以后,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抄录在练习卡中最后的横线上,明白没有?好了下课。
      全课中心板书(即最后圈出的诗)
      骤然寒风冽,
      雪寂山村夜。
      江山粉玉积,
      丰年及时雪。
      注:有些版本教材中“万籁俱寂”一词已改为“格外寂静”,则听写“格外寂静”,最后诗的第二句圈为“雪静山村夜”。
      附:《第一场雪》课堂练习卡
      一、听写词语
      二、给四段课文各加一个概括内容的小标题
      (要求各段小标题字数相同)
      三、把课堂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共10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
  •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