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回复: 0

【原】老子《道德经》:管住嘴巴,就解决了一大半的人生麻烦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2-20 17: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云: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还说: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
一个人立身于社会,首先要学会如何说话,但说话是一门技巧和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再者,那些看起来八面玲珑的人,往往最后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古代的先哲圣贤一直推崇抱朴守拙、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就如曾国藩所总结: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其次,一个人会说话的前提是要懂得“听话”,“多听少说”,先保持沉默,再找准机会爆发。这就好比是读书一样,要懂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但鲁迅先生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可见,即便是很会说话,终于爆发了,也会感觉虚空。
人啊,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所以说,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管住嘴巴,适可而止。

1、祸从口出;?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说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其实,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沉默是金”,因为很多时候,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
老子的这番话,是对圣人帝王的忠告,即:天和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是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如果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所以还不如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
老子的大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帝王,对于我们现在的普通老百姓也同样适用。因为每个人都是容易言多招祸,祸从口出,只是祸患的大小不同罢了。
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他也在书中告诫世人: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一个人不管多么能说会道,一旦话说多了,不懂得适可而止,总会说错话,露出马脚的。这就是苏秦因为能说会道而显贵,最又因为花言巧语而败亡的根本原因。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但终究是管好嘴巴,慎重言语,大智若愚,才能远离祸患。
因此孔子强调说: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话,多做事。

2、病从口入;?老子《道德经》第12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由此可见,人的欲望越是膨胀,满足得越多,越容易伤害最珍贵的身心健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享受安逸的音乐,容易使入沉沦;美味可口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身体;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产生不轨之心。
人长着一张嘴巴,主要有两个功能:说话和吃饭,也是自带两种欲望:表达欲和食欲。欲望如果适可而止,一切安好,一旦超过了一定限度,身心就会超负荷,最后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因此,古代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抛去外物的引诱来确保安足纯朴的生活,还告诫世人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很多年轻人不注意保证身体,喜欢胡吃海喝,大鱼大肉,最后吃出一身病。正所谓是:人到老年时所生的疾病,都是年轻力壮时留下的病根。
而身体健康属于人生五种福气当中最珍贵的,功名利禄失去了,还可以再得到,但是身体垮了,就再也换不回来了。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44长语重心长地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结语:?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都是从这个门户出入。
可见,嘴巴就是我们心智的总阀门,管控好这个阀门,也就大概管控好了人生的福与祸。难怪《警示恒言》写道:口是福祸门,舌为厉害本!
咸丰六年,曾国藩给9岁的儿子写给了一封家信,告诫道: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综上所述,记住老祖宗的忠告,平日里管住好嘴巴,也就解决了一大半的人生麻烦。朋友们,您觉得呢?
关注“国学新导航”,用国学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导航!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