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回复: 0

也谈读书(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3 00: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除了为特定的功利目的,更理想的状态是随心所欲。记得有位文人曾说过:读书,兴致所至,拿起书就读最好。达到这样的心态与状态,是一个读书人的不错境界。
  这一系列的文章,想就近年来的读书心得,谈谈以下几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读书的价值等等。
  读什么书,在逻辑上是起点,但准备放到后面来谈。
  先谈怎么读书&&这也加入了这几天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的讨论结果。
  世界上书籍之多,林林总总;分类之细,又难免令人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被传授知识,被勒令如何思考,遵循一定的思维范式进行推演,从而得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如何跳出这个阅读模式,真正自由地选择书籍阅读,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情。这体现在,许多朋友在面临浩瀚的书海时,难免会苦于如何选择书籍加以阅读。
  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唐诺先生的观点,即:下一本书,在你现在阅读的这本书里。
  其实这句话已经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如何挑选书来读),二是怎么读书。读书要善于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延伸材料。譬如杨照先生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调动一系列的想象与考查之脑力。这样的读法,让杨照先生思考到村上春树的《1Q84》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诸多联系,这之中的关键点在于,前者的日文发音同后者是相同的。
  那么是否面对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采取这样的读法呢。
  显然,针对这个全称命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全称的科学命题,必定是可证伪性很强的。可证伪并不代表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我的答案是:否定。一方面原因是人的精力有限&&但这仅是最不靠谱的借口,用以否定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对阅读书目加以选择的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从逻辑前件上排除掉了不适合精读的作品,甚至也会排除一些不值得泛读的作品。当然,这是纯粹逻辑层面的考察。
  事实层面的考察,相信无需多言。培根说得好,有些书值得精读咀嚼,有些书翻翻就行;有些书不值得细读,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即可。放置于当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一些专业的书评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不要过度依赖书评。
  面临浩瀚的书海,我们的策略很多,譬如:针对某些作品,可以选择性精读,可以泛读,更可以二者结合。
  但不变的应该是,拿起一本书,我们的兴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