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回复: 0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8: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目标】     目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科技战略的发展四、五十年代的科技规划;六、七十年代的科技发展;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发展通过学习科技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正确性。通过学习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了解对科技发展的决策与科技事业的进步之间内在联系及人才对科技发展所起的突出作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通过建国以后科技成就的认识,了解中国科技的领先和差距,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奋读书的志向。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两弹一星”及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四、五十年代的科技规划2.六、七十年代的科技发展3.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发展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2.载人航天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重点:863计划、“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难点:科技战略的发展的侧重点;杂交水稻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最好结合图片和录象资料进行讲述,把抽象的史实具体化,形象化,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现问题中,在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导入新课】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自近代中国,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你知道“863计划”?你知道“星火计划”?你知道“火炬计划”?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对我国建国以后,科技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四、五十年代的科技规划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主要的表现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制定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作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2.六、七十年代的科技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邓小平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3.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发展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动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科技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以此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现代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高新技术的优势。为此,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竞相制定本国的高新技术发展规划,确定本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1983年美国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1984年日本提出了“振兴科技政策大纲”;同年前苏联开始实施“科技进步综合纲要”;1985年西欧18个国家联合出台了“欧洲尤里卡计划”。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发展计划,世界范围掀起的新技术革命,这是自鸦片战争140年来最深刻的挑战。这一局势引起了我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四位科学家于1986年初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该建议立即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随即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组织全国各方面著名专家数百人,自1986年3月开始制定中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规划(“863计划”由此得名)。各领域专家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反复论证,提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该纲要提出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七个高技术领域的十几个主要项目的研究发展重点和目标。198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这一纲要,并决定从1987年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依靠科技振兴地方经济的“星火计划”和探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和发展的新路子,点燃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21世纪初,中国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60%以上的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发“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国和苏联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在使用核技术方面,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打亚湾核电站,积极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尽力。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全部工程验收合格,并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靠自己的力量建成核电站的国家之一,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系列工业部门,科学技术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期间包括火箭专家钱学森在内的大批优秀科学家纷纷从海外回国,也为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创造了重要条件。1955年11月底,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去东北重工业基地参观,第一站到达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见到钱学森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反问道:“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1956年10月,在聂荣臻的提议下,中国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出任院长。第五院在进行导弹研制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并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1960年11月,中国依照苏联p-2(v-2的改进型)导弹图纸制造的第一发“1059”近程导弹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成功,导弹飞行了550千米,弹头命中目标区。当晚基地举行了庆功会,聂荣臻在会上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导弹,这是中国军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后,战略中程导弹被列为中国导弹发展的重点,首先上马的是一个近中程的过渡型导弹——东风2号。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东风2号甲和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的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完美的蘑菇云从目标区升起。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中国整个导弹计划的发展,为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多种运载火箭都是在此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而且在发展导弹的过程中,还发展了多种空间微小发送机,并使固体火箭技术逐渐成熟,同样为中国航天运载器和航天器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ⅰ号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能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我国的航天技术自70年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去到回”的两次跨越之后,在80年代又实现了“从动到静”的第三次跨越。从而使中国成为国际上同时具有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三个空间技术强国(美、俄、中)之一。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试验同步通信卫星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于月16日成功地定点在距地3.6万km、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圆满完成了各种通信、电视转播试验。1986年和1988年中国又连续成功地发射了3颗实用通信卫星,为中国的广播电视、通信、教育等做出了贡献。静止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也使“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一举成名,为其投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88年9月7日中国采用液体推进剂的“长征四号”三级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90年代,中国的系列卫星试验已进入应用阶段。1992年4月和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两颗“澳星”分别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和卫星发射技术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2.载人航天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1992年我国做出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经过4次成功的无人飞行后,xx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成功发射,我国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这将有效地提升中国航天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大大缩小中国与这对于推动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大意义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探索水稻增产新途径是摆在农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浮夸风和大跃进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60年代罕见的自然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饥饿像一个幽灵,窥视着中华大地,以农业为基础的古老的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从1964年起,袁隆平开始着手杂交水稻的研究,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发明的"灿型杂交水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为此,他不仅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也获得了八个国际性的大奖。国际上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发明是继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世界上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但是他却说:"我们要从零开始,向新的目标前进。"当今的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来源于杂交水稻。推广杂交水稻,使过去每公顷产量只有4500多千克的水稻产量增加到7500多千克。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1年有个统计数据,当时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种植的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0%,总产量占20%。这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最杰出代表就是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xx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课后研讨】邓小平曾说过:“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读到此段话,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在班里组织一次研讨会,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思路:当今世界需要一个开放的意识。要不断吸取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就要紧跟世界新科技的步伐。这样才能逐渐缩小自己的差距,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迎头赶上。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封闭只能导致科技的落后。【本课小结】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科技发展战略的提出,到“两弹一星”成功,再到载人航天事业世人瞩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高瞻远瞩。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是新中国尖端科技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航天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我国的航天科技从无到有,成功研制出了长征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和导弹武器,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两弹一星”成功到载人航天事业所经历的成功历程,反映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载录了一个在历史大跨越中自信与豪迈,印证了一个伟大正在实现伟大腾飞的光辉历程。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