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回复: 0

【原】戈尔巴乔夫的愤怒:1987年红场飞机事件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1-6 16: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女播音师:花伴儿

“红场飞机事件”效果图
1987年5月28日,当戈尔巴乔夫在柏林参加华约组织会议时,莫斯科发生了一件奇事。
一个名叫鲁斯特的西德青年,独自驾驶一架轻型运动飞机,从芬兰赫尔辛基飞到了莫斯科,降落在了红场。
单独看这件事,似乎很平常,如果联系时代背景看,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地理上,芬兰与苏联是邻国,但两个国家之间隔着一道冷战铁幕。
铁幕之下,是苏联国土防空军构筑的世界上最庞大、最严密的防空网。

苏联萨姆系列防空导弹
当时,作为苏联五大军种之一的国土防空军,有63.5万人,装备了2500架作战飞机、13架预警机、9300部防空导弹、100枚反弹道导弹以及7000部雷达,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多层次、立体化防空体系。其中,东欧以及苏联欧洲部分,又是重点防空区。
然而,这道貌似无法逾越的铁幕,被一架慢速飞行的运动飞机突破了,并直抵首都心脏,这简直是打戈尔巴乔夫甚至整个苏联的脸。
试想一下,如果飞机上不是一个西德青年,而是一伙恐怖分子,机降在了克里姆林宫,或者那不是一架运动飞机,而是一架低空轰炸机,会发生什么?恐怕连阿汤哥的《碟中谍》都不敢这么演。

伊森和班吉混进克林姆林宫,《碟中谍4》剧照
01
西德小伙鲁斯特,本是个航空发烧友。
他从小立志于做一名飞行员,12岁参加学校航模队,17岁参加航空俱乐部,开始学习驾驶轻型飞机,18岁取得飞机驾驶执照,并成了汉堡航空俱乐部正式成员。
喜欢飞行的人,骨子里都带点追求自由、渴望冒险的性格,鲁斯特也不例外。
1986年10月,美国总统里根与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会晤,商讨美苏军备控制问题。戈尔巴乔夫打算在中程导弹、战略武器、核试验等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换取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但遭里根拒绝,会晤谈了个寂寞。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鲁斯特从电视上看到这个新闻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驾驶飞机去莫斯科,和戈尔巴乔夫谈谈世界和平问题。
说干就干。鲁斯特弄了份欧洲航空地图,没事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研究通往莫斯科的航线、气候、地貌以及各种飞行细节。
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鲁斯特还是没有把握突破苏联的防空体系,不过,他仍决定冒险试一试,大不了一死——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寻宝,到现代社会的翼装飞行、极速赛车、徒手攀岩等极限运动,欧美人的冒险精神始终未曾褪色。
1987年5月28日中午12时21分,鲁斯特驾驶飞机从赫尔辛基出发了。

他驾驶的是一架租来的“塞斯纳”轻型运动飞机,时速200多公里/小时,加满油可以飞行1200公里,为了能飞到莫斯科,鲁斯特携带了补充油箱。
按照预定航程,鲁斯特本应向西飞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但出发22分钟后,鲁斯特突然关闭了通讯设备,并调转方向,朝东南方向飞去。不久,雷达显示,鲁斯特驾驶的飞机在芬兰湾水域消失了。
机场方面以为鲁斯特飞机失事了,派人前往附近水域搜寻营救,结果一无所获。
此时,鲁斯特正以50~80米高度超低空飞行,这样的高度,不仅芬兰的民用雷达无法发现他,苏芬边境的苏联军用雷达也很难发现。就这样,鲁斯特从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顺利进入了苏联领空。

预定航向与实际飞行方向
下午14时29分,当鲁斯特将飞行高度提升至2000米左右飞行时,终于被苏联雷达发现了,防空导弹锁定了鲁斯特的飞机,只待一声令下,即可击落它,但没有人下达这个命令。
1983年,苏联击落了一架误入领空的韩国客机,致使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罹难,造成了很坏的国际影响。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苏军内部下达了一份命令:任何民用或者运动飞机,只有没有发现它有任何军事目的,不得向其开火。
鲁斯特的飞机,飞得那么张扬,怎么看都像是一架偏离航向的民用飞机,所以苏联防空军没有动它。

米格-23歼击机(插画)
为了搞清楚状况,防空军派出了2架米格-23歼击机,不过,相比鲁斯特的飞机而言,米格-23速度太快了,“嗖”一下就过去了,只能看到大概:这是一架机体呈白色、机身有蓝色条纹的轻型运动飞机。
当米格-23准备进一步观察时,鲁斯特的飞机一个俯冲,降到了二三十米高度,再次超低空飞行,不仅摆脱了米格-23,也摆脱了地面雷达的锁定。
02
如果说之前的飞行,靠的是鲁斯特谋划缜密,那么之后的飞行,几乎全靠运气。
米格-23跟丢后不久,地面雷达又发现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停向雷达证实:我是自己人。

虽然这个目标与鲁斯特飞机的航向、高度都不一样,但地面人员想当然地认为它们是同一个目标,这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下午15时,鲁斯特驾机到达了普斯科夫上空。
当时,普斯科夫郊区上空有很多飞机在进行飞行训练,鲁斯特的飞机闯进来后,谁也没有注意到多了1架飞机。不仅如此,地面雷达还给所有参加训练的飞机,分配了一个“我方”识别代码,鲁斯特的飞机顺利过关。
鲁斯特继续飞行,快接近托尔若克市时,他遇到了很多直升机。
原来,一天前,这里发生了飞机相撞事件,当地出动了很多直升机参加搜救任务,鲁斯特的飞机,与参加搜救任务的直升机,在飞行高度和速度上几乎一样,地面调度人员把它当成了搜救直升机,鲁斯特再次顺利过关。

鲁斯特和他驾驶的飞机
当飞机接近莫斯科时,又恰逢莫斯科防空军自动指挥系统因临时检修而关闭,趁着这个空隙,鲁斯特顺利闯入莫斯科并降落在了红场。
他本来想降落在克里姆林宫的,但那里地方太小,不适合飞机降落,于是退而求其次,降在瓦西里大教堂前。20多分钟后,闻讯而来的克格勃人员,才将鲁斯特带走了。

穿红衣服者就是鲁斯特
以上便是“红场飞机事件”的大致经过。
巧合太多,不可思议,以至于很多人怀疑这是一场阴谋:就像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人自导自演的一样,红场飞机事件是戈尔巴乔夫伙同西德导演的,目的是打击苏联军队中的保守势力,推动苏联改革。
阴谋论是否成立,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不过,戈尔巴乔夫确实是这个事件的最大受益人。
“红场飞机事件”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都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则消息。也是在这一天,戈尔巴乔夫带着一肚子不爽,从柏林回到了莫斯科,一下专机,戈尔巴乔夫就对前来接机的同僚们大发脾气,“脸红红的,言辞讽刺,怒气冲天”。

鲁斯特被指控为犯有恶性流氓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这个事情是军方故意搞出来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出糗,打击自己的威望。
领袖震怒,后果很严重。
自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苏联军队就是个独立王国,谁也不能批评它。
但这次,戈尔巴乔夫不仅放任舆论抨击军方,还决定收拾一下这帮桀骜不驯的家伙,让他们知道谁才是老大。
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
03
5月30日,戈尔巴乔夫主持召开紧急会议,他严厉批评了国土防空军,指出:“国土防空军总司令部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不可容忍的漫不经心的态度和犹豫不决,没有采取战斗手段来制止入侵飞机的飞行······使世界上最强大的防空部队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就这样,防空军总司令科尔杜诺夫被拿下了。
国防部长索科洛夫不同意戈尔巴乔夫的决定,他拿出了一大推客观理由,为科尔杜诺夫说情开脱,期间还出言不逊,说戈尔巴乔夫没服过兵役,对军队不了解,最好不要对军队评头论足。
索科洛夫的话让戈尔巴乔夫更加怒不可遏。国土防空军是受国防部领导,它出了漏子,你国防部没有领导责任?戈尔巴乔夫直言:“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要求同样解除索科洛夫同志的职务。”
苏联国防部长是货真价实的国防部长,是苏联武装部队(内卫和克格勃部队除外)的统帅,居然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被拿掉了,让与会者震惊不已。

索科洛夫
更让军方不爽的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授意下,宣传机构放任公众批评军方:每年投入成百上千亿卢布的军费,怎么还会发生这种入侵事件呢?以前军队总是自吹自擂拥有先进武器和各种优势,现在怎么样?
这些公开报道和公开辩论,逐渐摧毁了军队在苏联民众心中的神圣地位,民众觉得,苏军辜负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戈尔巴乔夫的怒气还在持续,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场合,他都一直指责军队。在这样的主基调下,“红场飞机事件”持续发酵。
科尔杜诺夫和索科洛夫被撤职后不久,又陆续有300多名军官受到军法审判,解职的解职,退休的退休,这些人大多是防空军军官。

瞧,这就是反对朕的下场
这些人只是戈尔巴乔夫整肃军队的第一刀,大动作还在后面。
截止1988年年底,戈尔巴乔夫共撤换了17名正、副国防部长、五大军种司令、华约武装部队司令和参谋长、80% 的军区司令,以及所有驻外集群司令和舰队司令,撤换比例比斯大林大清洗期间还高。
一向温和的戈尔巴乔夫,为什么对军队高层下这么重的狠手?
红场飞机事件,只是一个借题发挥的幌子,更深的东西隐藏在深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捋一捋苏联军队和戈尔巴乔夫的恩怨。

谁不曾浓眉大眼
04
苏联军队尾大不掉,始于勃列日涅夫时代。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边享受秋日的晚风时,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苏斯洛夫等人发动政变,把老赫搞下了台,事后大家共推勃列日涅夫当话事人,苏联进入了勃列日涅夫时代。
老赫为什么下台?改革太猛,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尤其是得罪了官僚集团和军方。
勃列日涅夫吸取了老赫下台的教训,极力拉拢官僚集团和军方,加强和巩固权力。
笼络人,不外乎权和钱。
赫鲁晓夫不是要搞干部任期制和按比例轮换吗?不搞了,干部都干到死为止,充分信任、充分放权。
赫鲁晓夫不是要取消干部特权吗?不取消了,相反,要增加特权的种类,扩大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不搞清洗和迫害,官员贪污腐败,也很少丢官,一般批评教育了事。
这些政策,获得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一致拥护,勃列日涅夫本人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戴,威望日隆,权力日渐巩固。
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日子过的最安逸的时代,大家都对他感恩戴德,勃列日涅夫后来年老糊涂、不能履职时,大家都不愿意他退休——上哪去找这么好的领导去?
在既得利益集团中,军方最受勃列日涅夫重视。
勃列日涅夫与军方有很深的渊源,二战时期他在军队中搞政工,后来又长期主管军工、宇航和尖端武器生产,在军队和军工体系内很有人脉。

1967年红场阅兵
上台后,勃列日涅夫为抓住军队,对军事主管部门和军工主管部门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在勃列日涅夫的支持下,苏联军费节节攀升,军方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工综合体集团”。
“军工综合体集团”包括苏联军队,以及为军队服务的军事工业、国防科技机构,总人数约有1100万人,他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有权优先得到最好的机器和设备,有权从民用部门征调所需东西,待遇也比其他部门高很多,而且没有人敢批评他们。
为什么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军力能和美国匹敌?
疯狂追加军费投入,拿钱砸,短期内当然能立竿见影。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
1979年,苏联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30%以上,1980年,苏联30%的工业生产、50% 的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用于军事目的。
这种国家为军队服务的模式,都有点军国主义的味道了。
总之,勃列日涅夫时代,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都安于现状,都享受生活,然而稳定、祥和的表象之下,苏联社会隐藏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
05
勃列日涅夫慷国家之慨,保住了自己的权势,却留给继任者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资源是有限的,利益集团的欲望是无限的,它们就像癌细胞一样,不断分裂,吸取、榨干国家资源。

80年代苏联军人家庭
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日益恶化,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此时,年轻的戈尔巴乔夫上台了。
戈尔巴乔夫要搞改革,既得利益集团要维持现状,矛盾很难调和。
这其中,军方与戈尔巴乔夫的矛盾尤为突出。
戈尔巴乔夫认为,在核时代,战争已不能达到任何目标,苏联追加军费、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没有意义,只会加速拖垮自己的经济,倒不如削减军队,控制军备,把省下来的资源,投入经济建设。

军队中的文艺活动
于是,戈尔巴乔夫调整了苏联的军事战略:从夺取军事优势,坚持进攻作战,确保在核战争和常规作战中夺取胜利,变成了放弃追求军事优势,只维持“合理足够实力”,实行防御性战略,把军事实力保持在足以击退敌人进攻的水平。
通俗点理解,就是军队要瘦身,维持自保能力即可。
根据专业人士估计,苏联只需要发射400颗百万吨级的核弹,或者拿出核武库中10%~15%的核武器,就可以摧毁美国70%的工业,直接干翻美帝。剩下的武器,多余。
基于这个认知,戈尔巴乔夫决定对军队下手,措施就是削减军费,削弱军方权势,打压军方影响力,推动国防经济“军转民”,在军队领域开展“公开性”运动,破除军事领域的神秘感和军队唯我独尊的状况,实施裁军和军控,销毁核武器和中程导弹······

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签订《中导条约》
显而易见,这些改革措施,刀刀都砍在了军方的命脉上,引起了军方强烈不满。
军方认为,经济发展是政府的事,与军队无关,军队无需作出牺牲。
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就声称:“我们做出了巨大牺牲才建成了第一流工厂,这些工厂绝不比美国的差,难道你愿意命令它们停止制造武器而去生产煮饭锅吗?不!那只是空想。”
对于戈尔巴乔夫的军事改革,军方能拖就拖,消极对待。
戈尔巴乔夫无奈地感叹道:改革的进程比我们最初想的更为艰巨,一大堆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比我们最初设想的更为根深蒂固。
这时候,红场飞机事件的发生,为戈尔巴乔夫拿军方开刀,提供了绝佳机会。

小游戏《里根和戈尔巴乔夫》
撤了这么多人,改革就能顺利推进吗?还是不能。
阻挡改革的不仅是这几百名高级军官,在他们的背后,有500万军队和差不多同样数量的军工人员,戈尔巴乔夫无力与之抗衡。
涨薪加福利,人人欢喜,降工资裁员,人人骂娘。
勃列日涅夫当了好人,后面的人必须要当恶人。这就和康熙当了好人,雍正就必须当恶人一样——有些债,迟早要还的。


讽刺的是,现在俄罗斯人的心中,勃列日涅夫是最受欢迎的苏联领袖,超过一半的俄罗斯民众认为勃列日涅夫宽厚、公正,他把苏联推向了最辉煌的时代,他代表了俄罗斯人的大国荣光旧梦。
【参考资料】
《苏联军队的瓦解》
《红场降机事件始末》
《苏联改革与苏联军方》
《专访“红场事件”主人公鲁斯特》
《勃列日涅夫与苏联的解体》
《勃列日涅时期的“军工综合体集团”对苏联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