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回复: 0

【原】识别心理虐待:他一再践踏你的自尊,你为什么还是放不下他?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1-6 16: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623本书
《治愈隐形虐待》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治愈隐性虐待: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阶段之旅》

01.什么是隐形虐待?
说起虐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身体上的拳打脚踢,而忽略了另一种虐待,心理虐待。
心理学中,心理虐待是一种施虐方使用长期精神暴力、言语暴力、情绪暴力,通过羞辱、无视、孤立、冷战、贬低、咒骂、威胁、污蔑、中伤等方式,对受虐一方的精神与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心理虐待可以存在于情侣、亲人、朋友、同事、上下级等各种人际关系中,既可以是情侣、家人间的相互找茬、冷战,也可以是朋友间的贬低、羞辱,或是职场中的孤立、中伤。


02. 隐形虐待的危害为何会如此大?
隐形虐待它虽不会像拳打脚踢那样,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伤疤,但是,其威力却丝毫不亚于肢体上的冲突。
一方面,是因为心理虐待的施虐方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明显的施暴,而是披着「我是为你好」的外衣,等受害者对其产生好感后,再逐步「驯化」受害者。



因而,绝大多数受害者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受到了「精神操纵」,只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最终才导致了施暴者的「变化」。
于是,在长期的折磨之下,受害者往往会出现情绪障碍与性格方面的负面改变,表现出严重抑郁、焦虑、挫败、低自尊、自我贬低、习得性无助等状态,甚至厌世、轻生。


另一方面,是因为关系存续期间,施虐方会用各种方式,对受虐者进行洗脑,并在其试图离开时,作痛哭流涕状,给予其超乎正常感情浓度的「偏爱」。
于是,在多次反复之后,受虐者便会体验如毒品上瘾般的情绪起伏,最终难以摆脱施虐者的精神控制。


因此,幸存者最终意识到这些糟糕经历都是由心理虐待的施虐者带来时,大多都已经深陷绝望的深渊,很难从中走出来。
03.识别心理虐待的关键:绝望感
幸存者第一次接受有关心理虐待的康复咨询时,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曾经遭受过虐待。他们只是感觉自己的生活失控了,所以他们想要寻找答案。
因而,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在咨询中,试图向心理咨询师合理化施暴者的行为,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争吵、拌嘴。


的确,不和谐的事情经常会在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与爱人之间发生,没有人会反驳这一点。
但是,这些争执并不该给你带来自我怀疑。
也就是说,你或许会在发生冲突后,检讨自己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对,但一定不会认为是你自己有问题、有缺陷、不够好。
很简单,只有当受虐者持续处在自我怀疑与自我厌恶时,才会没有精力去关注谁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谁才应该做出改变。

这样一来,施虐者才能够将暴行隐藏起来,让受虐者陷得更深。
因此,对于幸存者来说,走出心理虐待的第一步,首先便是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
你要允许愤怒发生,允许自己去愤怒,才能唤起你对施虐者的厌恶,去做你该做的事情 —— 离开。
03.心理虐待是如何发生的?当心这6个征兆
心理虐待确实十分隐蔽,所以也常常被人误解。然而,这恰恰是施虐者使用策略的一部分,他们利用这一点维持虐待的隐秘性,并确保自己的控制力。
学习和了解这些施虐者常用的方法(就是下面的这些术语),能够帮助你认识到虐待是如何发生,这将对你的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最初见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电影《煤气灯下》(Gaslight)。
影片中,男主安东为了得到妻子宝拉的财产,使出了各种手段。
比如,故意给宝拉一些东西,让她「收好」,又悄悄藏起来,再质疑宝拉「没脑子」,或是把家里的煤气灯弄得忽明忽暗,让宝拉误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结果,他有意识地操控下,宝拉开始逐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出现了幻觉,是否真的如丈夫所言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施虐者在使用「煤气灯操纵」时,他的目的其实很明显,希望受虐者质疑自己,并怀疑自己掌控现实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控制与嘲笑受虐者。
2.  恶意宣传
如果心理虐待者不能让幸存者怀疑自己并自我厌恶的话,他就一定会利用其他人的反对意见来攻击幸存者。
当然,施虐者可能会同时使用这两种策略:
一方面通过隔离幸存者,让幸存者只能向施虐者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则会在「治疗」幸存者的同时,对其反复洗脑,让幸存者更加坚信只有施虐者才是值得信赖的人。

3.  飞猴
「飞猴」这一概念来源于电影《绿野仙踪》,想一想影片中的坏女巫是怎样利用飞来飞去的猴子帮助自己做邪恶的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慨他人以慷,往往是他们最常做的事情。
他们很有可能会在听到你对施暴者的控诉后,表现出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然后再对你好言相劝一通,告诉你如何「更好」地与你的父母、公婆、爱人、主管与同事、朋友相处。
结果,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打算离开施暴者的你,最终在听信了他们的劝导后,乖乖地回到了施暴的身边,继续做起了温润的、待宰的羔羊。

4.   自恋攻击
自恋攻击经常发生在当幸存者试图将「有毒的人」所犯的错误展示给他们看,或者希望与他们谈论生活中显而易见的需要改变和成长的部分时。
心理虐待者往往不会接受这些好心的建议,而是会以各种夸张的方式来惩罚幸存者更有甚至还会反将一军,让幸存者承担责任,进而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


事实上,对于人格障碍患者来说,无论是多么温和的指出问题的方式,都是其难以容忍的;所谓的掩盖在不安下的「脆弱」,不过是一种操纵幸存者的手段。
5.   间歇性强化
间歇性强化很好理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操作方法。它属于一种随机奖励机制,表现为故意采用「忽冷忽热」的方式,让幸存者的情绪跟着施暴者起起伏伏。
但是,最重要且必须要指出的是,在此期间,施暴者的情绪根本没有发生变化,因为他本就喜怒无常;即使不以混乱为乐,也不喜欢安稳的生活。


6.   理想化 - 贬低 - 抛弃
理想化是从施虐者和新目标第一次见面时开始的。一旦你成为了施虐者的目标,他们就会紧紧地抓住你,打听和搜集他们能得到的一切关于你的信息。
这一阶段,任何幸存者都会因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如此优秀的人,而感到非常幸运。毕竟,谁不希望被一个像阳光般闪耀的人给捧在手心里呢?

接下来的贬低,则会发生在幸存者完全上钩以后。
这个阶段,有毒的人会完全撕下自己的面具,丢掉最初吸引目标的美好特质,以一种完全相反的姿态,出现在关系里。这通常会让幸存者感到不可思议,并试图回到过去那般充满美好的日子里。
但是,由于前期的美好,都只是施虐者为了引诱幸存者上钩的「伪装」,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自然就没有办法「复活」。

施虐者对于幸存者的抛弃是极为残忍的。
对于幸存者来说,他们不仅仅失去了这段关系,而且连自我认知已经改变。纵使主动选择离开,那也是因为别无选择,只能离开。
因为,他们已经尝试过任何让这段关系继续下去的方式,但不管他们如何努力地满足施虐者的需求,做得都永远不够,他们永远不够好,总是会在某些方面犯错。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心理虐待者常用的套路。
若你是不幸遇上了心理虐待者,不要太过担心,下一篇里,你将继续读到的是,走出了情感虐待,修复内心创伤的4个步骤。
敬请期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