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回复: 0

【原】造像审美之“变化与统一”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2-2 00: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象中的《艺术概论》开宗明义第一个段落讲的是“变化与统一”,以此作为所有艺术的总纲。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强调的是变化。但山不是一味的高低不平,否则便是乱了。“回首乱山横”,一个“乱”,一个“横”,道尽变化统一之真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只因为身在山中,看到的都是变化,没有理清楚它的脉络。如果退出庐山,整体去看,会看到它在万千变化之中有一个整体统一的形态,这才是庐山的真面目。这里强调的是整体统一的重要性。
  为什么语文老师挂在嘴边的却总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呢?因为在艺术学习的路途上,几乎所有的初入门庭者,长期(甚至终生)的问题是只知统一,不懂变化,以至于平淡如水,工整如算盘子。最著名的例子是流行于书法圈的馆阁体、黄自元体和田楷,人称“算子书”。

黄自元作品
  明清时期的许多绘画也是这个路子。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明清皇室的初级审美对民族审美方向的引导是灾难性的”。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清 郎世宁
  这种重统一,轻变化的风气在缺乏艺术教育的今天尤为强盛。这也是当今收藏圈特别看重规范、精细、光鲜、完整,而轻视艺术表现力的原因所在。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长安布衣兄的一条圈文,他说:“一块民国孙像机器制造的银元能卖到120万元既没有历史考古价值、也没有艺术观赏价值、更没有科学研究价值,然而就这样拍卖出去了!本末倒置的中国古董艺术品市场在不断上演荒唐闹剧,何日才能正本清源?中国从不缺有钱人,缺的是对艺术品的审美和认知!”

  作为总纲,“变化统一”这个话题实在是大得没有边际,咱们这里要把视角缩小到中国传统的宗教造像,而且只说“变化统一”在单尊造像上所形成的节奏之美,不然很难收拢。
  在单体的造像中,体块的大小、形状;线条的疏密、深浅、长短、方圆、粗细;各部位的详略、刚柔……无不是变化统一的协调关系。这些因素各自形成不同的节奏,好的造像便是这样一部交响曲。
  讲起来似乎复杂得很,以具体的作品分析一下,其实挺简单。

菩萨 出自天龙山石窟 唐
  这张照片头部偏小,对比下图的原貌,有些出入。天龙山众多断头造像的身子与头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本帖只谈欣赏,不讨论这个。

天龙山石窟原貌 民国老照片
  这尊坐姿菩萨,密集的发丝、衣纹与疏朗的脸、胸、手等部位形成明显的疏密对比。飘带与璎珞在其中穿插和分割体块,使疏密节奏变得更加丰富和协调。
  衣纹的排列看起来很有规律,但它并不是一味地整齐均匀,它会随着身体的起伏和衣服的层叠关系形成明显的分组和深浅层次,以及细微的波动和疏密变化;由衣服的重量和人的动态所造成的衣纹的贴体、挤压、悬空、下垂、翻卷、飘动形成一种虚实、动静的节奏美。甚至发饰、带饰等细小的装饰,也能够与成组的头发、衣纹形成不同形式的交叉,以打破这些略显规则的线条所造成的呆板感。
  再看那些似乎平坦光滑的身体肌肉,软硬松紧也是很有节奏感的哦。饱满挺拔的鼻梁、肩膀、肚子,肉乎乎的嘴唇、眼皮、胸腹……
  记得当年鸡缸杯拍出天价的时候有人解释说:它为什么那么贵?因为它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制瓷技术。确实,复杂精细不容易,需要时间+技术!但是,但是,站在艺术的角度看,貌似简单,实则讲究,这个嘛,时间和技术只是基础而已!
  对比一下上面那张郎世宁作品就行了嘛,除了整齐、琐碎、光滑、富丽,还有什么可夸耀的?那些“巧夺天工”的转心瓶、机制的硬币……就更不必说了。

英国班布里奇拍卖 2010年 约5.5亿人民币
  审美,审美,最后还是落到"审美"两个字上。这方面,有钱人比咱们这些学美术的还要自信,不然为什么他们有钱咱们穷?不说了,打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