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回复: 0

【教育杂谈】对“成绩中等学生”的心理研究与教育干预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2-2 00: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做了这么多年班主任,常问自己:我真的了解学生吗?尤其是那一个个默默无闻的中等生。
辍学,常常是因为被关注不够
我喜欢听课时坐在教室的前门处,这种选择常常让我有意外的教育发现和感受。一次,我无意间看见一名女生的语文书侧面写着一行漂亮的字,我仔细看去,上面居然写着:“我讨厌读书,读书是我最痛苦的事,我讨厌这里的一切。”这让我疲累的头脑顿时清醒,不由得拿起这本语文书翻阅。这本书保护得很干净、很完整,里面每篇课文的笔记也写得很详细、很认真。她学习应该不会差,但为何会写下如此话语呢?她又怎么会对读书产生如此强烈的恨意呢?
晚上,我分别找到她的班主任和一位科任教师,了解这个女孩的情况。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反映的情况非常一致,说她成绩尚可,一直老实本分,因此也没有单独找她交流过。
这名学生是学业中等学生的典型代表:一是“成绩尚可”,二是“老实本分”。每每接手新班,班主任首先要了解的是:班里谁最调皮?谁成绩最好?成绩中等而又遵守纪律的学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等生”,是很难引起教师注意的。
对学困生紧盯严管,对学优生期待鼓励,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但占大多数的中等生同样有自己的发展需要,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实际上,这些孩子在追求进步、成功与成长方面的渴望同样强烈。但由于在学习或活动中的策略欠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导致学习效率偏低,之后又找不到合适的补救方式,导致不知所措。
在被忽视的班集体中,“中等生”的消极心态会逐渐强化,一部分学生最终变得逆反、懒惰而成为问题学生;一部分学生虽能保持踏实努力,但在老师的“低定位”中自我认可度不高,最终陷入自卑、内向、沉默寡言之中。这些孩子内心细腻敏感,是辍学概率最大的群体。
我曾经在农村中学做了十多年班主任,曾中途接手了一个以打架出名的初三班级。经过两个月的重点整顿,学生打架次数逐渐减少,我内心颇为欢喜。然而,几个月后,一名很乖、成绩排在第15名左右的女生一直“请病假”,并最终悄无声息地辍学了。
我的一位同事也曾接手一个风气不佳的初二班级,他采取打压的方式拆散了班里爱闹事的“小团体”。半学期后,小团体中的突出人物转学。他原本以为班风问题就此迎刃而解,岂料两个素来老实的孩子竟又跳了出来,成为新的“冒尖者”。
一位连续两学年带出“五星集体”的青年班主任,也遭遇了一件令她不解的事。副班主任向她告状:发学生餐票时,要求必须先背完当天学习的课文,结果有三位憨厚老实的女生逃跑了,让班主任觉得莫名其妙。
追根究底,还是班主任对“中等生”的关注不够造成的。
关照,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
那么,如何关照中等生?
2004 年,我从村小调入乡镇中心校担任初一班主任。忙乱于67名学生的管理之中,当我注意到坐在第二排、上课时腰板挺直的一个小男孩时,已经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这个小男孩上课的时候坐姿端正,可眼神游离。可惜,我当时虽有所察觉,却因他表现正常,我工作一忙乱就忽视并逐渐淡忘了。直到第二学期的一天,我协助科任教师检查背诵情况时,只有他敢面无表情地说“背不了”。事后我马上去了解情况,他爱上网、做事慢吞吞,却经常帮做家务。我找到他的家长交流,又站在班级荣誉角度跟他谈话,他每天还是不紧不慢地掐着时间到教室。
2005年5月的一天傍晚,我拿着手电筒准备下村家访,刚好碰上他。我试着邀请他一起前往, 没想到他立即答应了。走了好一段路,都是我问他答。直到又有几位学生加入,在通往另一个村的山路上,他才开口说笑。
家访完后,只剩我俩回去。来到一座桥时,手电筒的光变得微弱起来。他笑着说:“不会等下没电了吧?”不幸言中。怎么办呢?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还有近两小时的路程,摸黑走路多危险啊!于是,我试着又开了一下手电筒,没想到它竟然又亮了,但很快又熄灭了。最后我们只能亮一下跑一段,灯灭了就停。这种搞笑的前行方式,反而让我们不知疲倦。也不知道是第几次停下来的时候,我打开手电筒,一条蛇安静地盘坐在前方约半米处。我们吓得赶紧后退,镇定后才用木棍驱赶。冷汗混合着身上的热汗,原本有些紧张的我们此时反而毫不畏惧了。终于,我们都顺利地回了家。
后来,只要家访我就叫他一起去,课间我更多地与他和同学们说笑,班级劳动时他总把家里所有的锄头都带来,数学成绩也从60多分爬升到80多分。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说,中等生往往敏感、细腻甚至倔强,要走进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依靠偶尔的一两次不对等谈话或施舍般的机会,很难走进他们内心。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的无数细微接触,上课时的一声鼓励、课间的一次说笑、吃饭时的一声问候、查寝时的一句关心、放学后的一次散步等,让那些习惯于被遗忘的孩子意识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出自真诚,你想成为他们的朋友,你在关心他们的成长。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我们要把中等生放在整个班集体中予以关注,不标签化、不刻意化,引领其自由发展。
曾有一位年轻同事在转化学困生时想到了让“学优生辅导学困生”。一段时间做下来,他发现学困生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却一问三不知。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学优生渴望在学业上有更大的挑战,急于求成直接把作业答案告知学困生。这位教师转向给默默无闻、听从指挥的中等生“压担子”,结果出奇的好。受到重视的中等生极其认真负责,不仅耐心辅导学困生学习,还常常请教老师。最终,班级学习氛围活跃起来,中等生学业基础得到巩固,学困生也得到了顺利转化,最终全班学业测试无一人不及格。
另一位乡村班主任执教的地理成绩一直位列全市前三名,甚至超过城区学校。她的法宝就是把中等生与优秀生编在一起,根据认真程度遴选组长。中等生获得了更多融入班级人际关系中的机会, 获得了更多参与学习、活动的策略指导,学业潜力被激发。
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让我相信,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学生言行,更要洞察不露声色学生的内心活动。中等生可塑性极强,只要班主任适时引导,就很容易激活和释放他们的自主能力,让他们在展现、交往、担责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