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回复: 0

【原】“清华最强本科生”陈逸贤,学霸成长之路从小学时开始,家教超赞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2-1 00: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得帅又有才,拿到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陈逸贤,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学霸:
小学时就翻译出版英文儿童故事并出版;
初中时翻译了《神秘博士》,写过十多万字的英文科幻小说;

上了清华依旧优异,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关于天体物理的3篇论文;
从小到大,获得的奖励不计其数,如此优秀,应该是天才无异!
但是,陈逸贤并非天才,只能说从小学时开始,他就比别人兴趣多一点,好奇多一点。而他的父母们,正是抓住了小学时的关键时期,“播种天才”而成功。

这就不是天份或者运气所解释得了的,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陈逸贤的父母们,都是怎么做的吧。

一、从小学开始,父母做了5件事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开篇就说到: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领他们自我发展之路!”
这句话,被陈逸贤的父亲奉为了家庭教育的指南,而父母的教育,也是遵循着这个道理来进行。
1、“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来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制力
教育是一个逐渐放松的过程,民主的家庭也要立规矩,这样的规矩建立,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底线意识”。
从小学开始,让孩子有规则意识,准时完成作业,可以看一小时电视,但如果超时,那就要受到惩罚,比如一周都不能看电视。

买的东西就一定要用,买吃的就一定要吃完,不好吃也必须吃完。
规矩是自由的另一面,当孩子知道原来遵守规矩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就能按规矩来要求自己,从而形成责任感和自制力。
2、学习不谈“功利”,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和视野拓展
学习不讲求功利,特别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从小,陈逸贤的父母就有意识对他进行语言的启蒙,家里会放中英文的动画片,父母们发现,孩子喜欢反复看跟着念,大段大段地背台词。
父母的做法是,
“我们配合他,有时会跟他互动,分角色配音”。
这样的兴趣培养之下,陈逸贤甚至主动在小学五年级时,就自己将一套英文的儿童文学翻译成了中文,机缘巧合下还出版了。

父母们没有预料到会出版,也不会质疑孩子“你翻译这个有什么用?”而是采取支持的做法。
同时,面对各种培训班和兴趣班,父母并不反对,而是由他去上,比如钢琴、天文和古文。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让孩子宝贵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获得保持与强化。
3、“节奏”是攻克“焦虑”的最佳良方
焦虑往往是家长担心孩子未来的学习与前途,这样的焦虑会通过家长的焦虑性语言和行为来影响孩子,如果碰上新入学,考试失利等等情况,更会让孩子心理负担加重。

说到底,把握好教育大方向,那就是在校时跟上教学节奏,放假时保持好自主学习的节奏,孩子的学习肯定没问题。
所以,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学习和生活的节奏,他就自然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
换句话说,节奏正是焦虑的最佳良方,有节奏往往意味着有底气。
我们家长有没有从节奏来切入,帮助孩子培养面对焦虑时的心态,找到自己的最佳节奏呢?
4、家长率先垂范,以“理”服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启蒙导师,但我们很多家长道理明白,却忘了自省。
当陈逸贤读初中时,家长常询问班主任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
手机又不能不带,怕有事联系不上。在一次班会上,陈父分享自己的做法,
只见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台手机,在场的家长都傻眼了,原来陈父自己用的是“老头机”,这样的手机怎么玩游戏呢?
有父亲的示范,陈逸贤也有样学样,带着“老人机”上学。

当然,要这么简单那人人都能做到,但这种家长的以身作则,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在家庭教育方面,一定要体现出对孩子的公平。
孩子勤奋学习,家长却玩手机游戏,这样的做法孩子会怎么想?这也需要我们与孩子协商,并取得一个平衡点。
请记住:行动远比言语更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和孩子讲道理,请用行动来讲。
5、家校教育的协同和互补,是成就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
陈逸贤从小,幼儿园时就一直是就近入学,没有特意去挤“好学区”。
对此,父母的看法是,在普通学校,孩子可以学得相对轻松,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家庭教育更能发掘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两者结合,才能推动孩子更加优秀。

学校教育带有普遍性,而家庭教育有其特殊性。
你会把教育孩子的重点都放在学校教育上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孩子的成长实际上并不利。

二、抓住6-12岁小学关键期,“播种学霸”从陈父的分享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呢?
教育的节奏感很重要,把握好节奏感,找到适合孩子的节奏,这才会让我们的焦虑不会冲昏我们的头脑。
而学校教育是普遍性的,我们就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每个孩子的天赋、个性、能力、智商与心态都不一样,怎么样找到孩子的点,这需要家长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找到开启智慧的大门。

同时,教育都是先紧后松,先有规矩后有自由。对于孩子,一定要先建立起习惯,习惯就是一种规矩,这是从孩子的内在形成约束,变成习惯性行为。
在建立习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外而内的建立孩子的规矩感,并且让他最终形成自己的习惯,让习惯来让孩子养成责任感与自律。
所以,一个孩子的成才,不是等到考大学时再来发奋图强,也不是初中高中时再来发力,真正形成习惯的时间,不要超过12岁。
6-12岁,正是这个习惯塑造的关键期,陈逸贤的父母们,也是抓住这个重要时期,将习惯根植在孩子内心。这是给我们的重要启发。
请大家多看看,多实践,帮助孩子养成习惯,为未来的成才,打下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