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回复: 0

【原】《甲骨文基本元素与道之本源》单渔泉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2-1 0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网络上,这句话的访问量在与日俱增。现代人在吃饱了喝足了之后,终于关心起本源这类问题了。不少人回过神来,开始关注中华文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不是落后于西方呢?中国凭什么在饱经沧桑、历经坎坷之后,在重重围困之中,反而越来越强,迄今仍然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国呢?我们到底对自己的文化该不该自信呢?
        我也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份子。于是作为非哲学、非历史、非考古专业人士的我,开始上网搜索,经过一段时间的网游,在纷乱混沌之中,最终聚焦于道学和甲骨文。
        之所以驻足在此,是因为我发现长期以来我真的忽略了它们,甚至于骂自己有眼无珠了。100多年前,甲午战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打”开了国门,清王朝覆灭。太痛了,以至于很多人,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怀疑我们的文明是不是落后了?我们的文字是不是没有英文科学?我们的中医是不是骗人的?…… 如此开始怀疑一切,任凭谁做得再好都还是不加思索地怀疑。
        如今转了一个大圈,我们仍然没有西化,中华还是那个中华。为什么?诚然,科学技术是发展的关键,但不管它有多么的重要,那也仅仅是一方面。文明的力量是伟大的、强大的,是它凝聚了我们,度过了难关。谁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主旨,谁就会最终取得胜利。
        没有灵魂,没有自信,是非常危险的,最终会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有人类文明当中先进的、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有历史悠久、一脉相承,饱含哲学、科学寓意的语言文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底蕴,不可视而不见,不容妄加质疑。
        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那么炫酷吗?真的吗?安下心来,学一学,了解一下,不难得出结论。
        一问:何为“道学”?
        现代人习惯上网,百度一搜,曰:道学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宋史》立“道学传”。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和途径;释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释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生成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以上都是百度百科关于“道” 的描述。里面不乏经典之词,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根本。
老子大约出生于于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那么《道德经》距今已有近2600年之久。再往前说,老子的《道德经》又是源于什么呢?
        二问:道学思想的起源?
        百度一下,曰: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道家代表人物有盘古、伏羲、广成子、黄帝、炎帝 、姜子牙、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等人物。道家思想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天呐,一直到盘古!涉及到那么多领域。那么老子的思想应当是对上古时代中华文明起源时开始到春秋时期的传统和神话的总结,形成了更具系统性的道学思想。
        三问:依据什么总结出来的呢?
        百度一下……,好像没了统一说法,或是越来越模糊了。因为没有了文献依据,只剩神话传说了。
        其实,不难想象,道学最源头的依据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根植于心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最早可上溯到中华文明开始之初,最可信的依据就是文字。
        甲骨文大规模出现是在距今3600年的商代,此时的甲骨文已成体系,并在考古中得到了印证。考虑到文字体系不可能是一下子成就的,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应当可以推断早期的甲骨文应是以简单的符号开始的。按照这个观点,最早出现并经过考古证明的是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甲骨所显示的契刻符号的形成年代,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这样,中华文明的文字或文字符号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7000-8000年,几近于中华文明同步。
        中文字的结构大都含有或多或少的偏旁部首。仔细研究这些偏旁部首所代表的本意,你会惊奇地发现文字的发展历程。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众所周知,英文的每一个单词都是由或多或少的字母组成,这些字母有26个。其实中文也是一样的,也是由或多或少的字根(偏旁部首)组成,这些字根根据其表达的本意其实还可以再细分。之所以说是“不太恰当的比喻”,是因为中文的偏旁部首是象形符号或文字,里面含有很深刻的意思,甚至饱含了哲学思想。让我们就从简单的“一”说起。
        您有没有想过,“一”为什么是横着写,而没有像阿拉伯数字一样竖着写呢?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问题却隐藏了巨大的“天机”:“一”代表宇宙及其法则,而“|”是宇宙法则的代言,是权威。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旦”说起。
        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空间里,我们给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起名为“宇宙”。然而我们通过感官感觉到的宇宙是不是就是宇宙的全部呢?是谁“生”了“宇宙”呢?是神吗?不管是不是神,我们先给一个符号,暂时定为“曰”。就是图1当中甲骨文和金文的上半部分和图5当中位于上左的那个图标。请先不要把“曰”这个符号想像成“太阳”或者“口”。
        通过研究“旦”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我发现这个符号很像是在讲细胞分裂的故事。
        “旦”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天亮,早晨。 “曰”代表日,“一”代表大地,而“旦”意思是指早晨太阳升起。
        然而图1当中三个甲骨文(上面三个)和三个金文(下面三个)都不太支持这样的解释。就算是下面三个当中,中间的那个符号最像,却也有一个缺口。还有一些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这里没有列出来,形象上也大都不支持“太阳升起”的说法。
        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即“太阳升起”的说法是后来延伸出来的意思,而“旦”的本意却被逐渐淡忘了。“旦”有没有“初”的意思呢?会不会“旦”这个符号是在告诉人们“曰”生出来的那个“口”或者“一”呢?
        我们来解读一下:
        三维空间创立者可表示为“旦”上面的“曰”,“曰”是母体。“曰”里面的一横代表空间创立者正在孕育的一个新空间及其法则。“曰”下面的“口”或“黑方块”表示空间创立者所创立的一个新的空间(内含法则),后来“口”演变成了“一”,即一横。

        【一】代表宇宙起源最初的浑沌整体。来源于宇宙的创立者(如图2)。此时“道”存在于混沌宇宙整体之内,包括宇宙混沌整体的基本元素和基本法则(遗传基因)。这就跟细胞分裂和遗传基因DNA链条几乎是一个道理。由此,“一”代表了宇宙诞生最初的状态。

        【二】浑沌初开,宇宙内基本元素开始向天地两极分化。(如图3)
        【三】随着宇宙初开为天地,“道”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位于天地之间的那一横,这就是法则,就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的法则,它来源于混沌整体,来源于宇宙的创立者,即“曰”里面的那个“一”。(如图4)
        图5的三个符号表示了宇宙从诞生之初成为“一”以及从“一”开始向“二”演化的过程。
        至此,我们给出了“旦”这个符号的全新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这句话。“道”生“一”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立”在这里是“创立”、“开始”的意思,从母体“曰”到“一”、“二”、“三”的整个过程,“道”一直存在,包括了“宇宙”之外,来自于宇宙的创立者。
        不论我们给这个创立者一个什么名称,“神”也好,“造化”也好,总之,只是个名称而已,关键是,宇宙有创立者是客观存在。
        众所周知,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存在”,这就是“道”所说的“一”;之后它“爆炸”了,成为了很多细小的颗粒,这就是“道”所说的“二”(初开),再后来,这些细小的颗粒在万有引力等物理定律的作用下汇聚成为了满天的星辰,成为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以及所有星系,这就是“道”所说的“三”。
        按照人类的思维逻辑方式,我们当然可以问:是谁创造了“宇宙”?宇宙空间内物质运行所遵循的万有引力等基本定律从何而来?我们所感知到的是不是宇宙的全部?宇宙是不是三维的?宇宙之外还有“宇宙”吗?…… 等等。那么,上述的解释最为完整、圆满。
        再问: “三生万物”是如何演绎的呢?
        在甲骨文中,在文字最上面的“一”往往表示天,最下面的“一”往往表示地,中间的“一”则往往表示法则。实际上,一切符号都是从这三个“一”演变而来,只不过中间的过程有不少失传了。后人往往是在演绎过的版本之后再演绎,本意不断拓展外延,最终形成了现代的文字、语言和释义。时间久了,本意就逐渐淡化了,甚至忘了,面对突然出土的几千年以前的文字或符号,现代人有些搞不清楚也是必然的。
        这些文字和语言不是凭空而来,是事物按照总法则和分法则演绎、发展而产生的。事物的这个演绎过程“道”从哲学的角度给出了基本定律:“易”,变易、简易、不易。其中最经典的要数简易里的观点:“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有其理无其事”,“有其事不知其理”。几句话诠释了对“大道至简”的理解,指出了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和局限性。
        随着基础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拓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说不定哪一天,人们会发现,原来神话是真的,原来文字的本意我们搞错了,原来古人是想示意我们“宇宙”里还有这种或那种事物或法则。
        下面我们通过对几个“符号”的“解字”,来探讨一下“三生万物”,让文字的演绎来引领我们了解“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的道理。
        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与天相关的横线“一”有时变型为 “ 宀”、 “ 冖”或“ 冂”,这些部首的下方代表空间之内,上方则代表空间之外,而紧挨着这些“一”、“ 宀”、 “ 冖”或“ 冂”符号下方的小横线“-”往往代表宇宙空间内的“法则”。
        【宇】如图6。整个“冂”形外框就是“一”的变形,上面冒出来的尖指向宇宙的来源,指向宇宙之外的创造者及其法则,就像是图5当中靠上靠右那个标记所描述的 “一”还在“流动”,最后框出了“空间”。“冂”内表示宇宙内的三维空间,而“于”有“广阔”、“万物”之意。“于” 最上面那一横紧挨着“冂”,代表宇宙空间内的“法则”。“于”的第二横表示“广阔”,表示衍生出来的规则,“亅”表示“万物”及其与“法则”的关联关系。实际上,“冂”形外框上的尖也暗示了三维宇宙之外既是第四维空间。

        如此,我们可以诠释甲骨文“宇”符号要表达的意思是:广阔的宇宙三维空间之内按照法则运行的万物。
        【宙】如图7。辞海解释:“宙”是时间的总称。
        甲骨文“宙”字跟“宇”有同样的外框,外框内同样代表空间内部。有些出土地点和时代不同的甲骨文,外框确有不同,但无关紧要,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关键是寻找本源。
        外框内“由”图形的形状跟描述光、大脑和鬼的甲骨文图形有相似之处,都有三个尖或是四个区域,最长的尖位于中央对准上方。“由”甲骨文如图8,像是空间内的什么东西注入了一个区域之中,而且这个东西中间是空心的,好像预示着并不是三维空间内的实体。随着这个“中间空心的东西”的注入,时间就开始了,就像是小孩生下来就有大脑,拍他一下,他开始哭出来了,时间就开始了一样。但在这里指的是整个宇宙的法则包含了这个“中间空心的存在”。
        时间本身就是非常抽象的。把“宙”解释成“时间”没有大的问题。就像是《易经》所说:“有其理无其事”,“有其事不知其理”,或许我们至今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由”符号所要表达的本意。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空间的维度。
        二维空间只有两个维度,即前后左右,就像一张没有厚度的纸。假如纸上的一个“句号”被一个正方形方框围在里面,这个“句号”自己无论怎么走,都是走不到方框外面的。因为“句号”自己所在的空间没有上方或下方,只有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都有限制。但作为我们在纸的上方看“句号”的人来说,我们可以伸手把“句号”拿出去就是了。
        有意思的事出现了:方框外的一个“逗号”看到了这个突然出现的“句号”,困惑地问:“我没看见你走过来,你怎么突然出现在我的身边呢”?“句号”回答说:“我刚才还在一个方框里,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出来的,一下子就在你的边上了”。两人相望,疑惑道:“遇见鬼了”。
        对于三维空间内的我们人类而言,如果有四维或多维空间存在,那么“句号”和“逗号”遇到的现象我们必定会遇到。说不准那个“由”符号里的空心符号就是凭空出现在三维空间里的那只手。截止到现在,四维或多维空间理论上是存在的,现象上对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飞船”是有记载的。
        【田】【畀】如图8-1、图8-2。关于这个符号,甲骨文和金文里的写法非常多,一般解释为:在一大片垄亩上画出方格,表示阡(竖线代表纵向田埂)陌(横线代表横向田埂)纵横的无数井田,然而这也可能是后来延伸出来的意思,不一定就是“田”符号的本意。图8-3符号的被解释为把田地分给大家,更是有些牵强。
        在远古时代,如果想在甲骨上画一个图形告诉你空间是四维的,人脑也是“四维”的,那么“田”这个符号的画法最贴切,好像也只有这样画才行(如图8-1,8-3)。

        【人】如图9。不用太多解释。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人”姿态的谦卑。这个甲骨文符号在说:“人”要遵从宇宙的法则。这就是中华民族谦虚谨慎品德的源头,也是道学的重要观点。

        【鬼】那个“由”符号又出现了,但注意到中间的一竖没有出头。在图9中,中间的两个符号为甲骨文,最后的两个符号是金文。在甲骨文中,人的头部变成了“田”符号,这个符号在这里等同于“由”符号。在“鬼”符号当中,人成下跪听命姿态。
        作为人没有“由”符号,但作为“鬼”却有了,为什么?显然这个不同来源于“由”符号的出现。就是说在“由”符号面前,人不得不下跪听命,这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这或许体现了人在面对我们前面所讲的那只“手”时的无能为力。
        图10是金文“脑”。这个符号由三个部分组成。左边是“人”符号,右上的三竖符号一般被解读为头发,右下则解读为大脑空间。不得不说,这个右下的“脑”符号的结构与“由”符号非常接近。共同点在于都是“田”字型,都有四个区域。
        如今人类已经在讨论“生物计算机”,就是用DNA来计算和存储,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快10万倍,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且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比如人脑的存储能力相当于13.3年时长的高清电视录像。生物计算机具有生物体的特点,能模仿人脑的机制,甚至同人实现对接。
        有谁能否认人类的大脑就是超级计算机呢?无疑,人的大脑至少具有计算、存储两大部分。会不会还有通讯和备份存储空间呢?会不会在备份空间存储一些“往事”呢?人脑会不会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外界进行通讯呢?这些不是空穴来风,是计算机就会有这些功能。

        【公】如图11。释义:宇宙诞生的那个“口”就是“公”,“公”既是宇宙及其法则。
        【正】如图12。“口”符号下面的符号“止”代表行走。释义:朝着宇宙法则方向行走就是“正”。
        【命】【令】如图13。释义:遵从于宇宙法则,听从法则的安排。后演变成遵从人的“口”的命令,但代表宇宙法则的“-”仍在其上。皇帝下诏时说的“奉天承运”与此同出一辙。
        【白】如图14。中间空心但又有一横线,表示并非属于第四维空间,是三维空间之事物,但为空。后引申为“白色”,“表白”。
        【示】如图15。短横线代表宇宙法则,长横线和竖线代表在宇宙法则指引下的规则和权威。释义:在宇宙法则的指引下的规则权威。两个“、”或表示规则是对法则诠释的延伸之物。

        【丁】如图16。释义:借宇宙之“初”表示“一个可用之才”的意思。“丁”像是一个细胞,虽然是初始状态,但也隐含了“俱全”、“可成长成熟”的意思。后引申为:健壮、能干活的成年男人。
        【王】如图17。中间一竖或倒“丫”形为通天立地的柱子、天梯,像是传说中昆仑山上的通天柱,表示对宇宙法则及其延伸的规则的权威阐释。“王”原本不是指具体的人,是指“王道”,后引申为掌握了“王道”的人的首领。
        【父】如图18。承接权威的手,手里有权威。此为中华民族尊重父母的本源,也是道学的重要观点。“父”符号具有继承的含义,继承的内容既是手里的那个“竖”,即宇宙法则及其衍生的规则。

        甲骨文文字和符号不仅仅是表面的符号,而是包涵深刻意义的一个又一个“道”的元素;每个文字和符号都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地在“道”的指引下繁衍、拓展,真正所谓:“易”!变易、简易、不易。
        图19是我结合学习研讨而形成的一些观点的总结,供大家参考。其中,“圈”内代表宇宙内部空间,“圈”外代表宇宙外部的空间。

        “道”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意识里,而且根深蒂固,甚至牢固得远远超出每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人们或许认为自己不懂得“道”,而实际上却很“道”。
        “道”给了事物充分发展的自由。大道至简,现象的复杂正是因为内涵简单而强大。
        “道”也体现了“公”的思想,没有“公”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
        “道”告诉人们要知天意,遵公理,顺法度,不断地继承和发扬。
        “道”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不可投机取巧,实现共赢。
        “道”是“温和”的,遵从“道”可能会“吃亏”,但会持久,会永恒,不会灭亡。
        这些正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强大的所在。
        本文中提到了“神”和“鬼”,本意是探讨文字的发展和世间万物的本质,并没有说神和鬼确实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人类最终会找到答案。相信到那时,“神”将不神,“鬼”将不鬼,只是平常。
                                                                                            单渔泉 2020年10月18日 于青城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