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回复: 0

【原】《道德经》的“道”前“德”后,是不是说明“道”比“德”重要?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28 16: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在前,德在后?如果对《道德经》的来龙去脉有一定了解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有了提问基础。
《道德经》只不过是我们的习惯性称呼。我们也称其为《德道经》,《老子》、《周书》,那么你说“道”、“德”的重要性和“道”在前面,“德”在后面有什么关系?

老子五千言,是没有标题的,后来者就直接用他的尊称来命名这本书,所谓“《老子》五千言”。战国末年的《韩非子》,引用了《老子》的内容,称其为《周书》,再到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老子列传,说有“上下篇”,只是说“老子修道德”而已。
马王堆帛书是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道德经全本,也并没有冠以《道德经》一名。
1994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是迄今最早的。由于是竹简,且只有两千言,并不完整,体系已经不同,无法判断道、德前后。

其实我们通读《道德经》,就会发现上下篇是围绕老子的人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断地进行阐述,章节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道经”讲“道”,“德经”讲“德”,分为两篇。
至于哪一篇在前面,从来没有定论,只有习惯。
我们现在常见的是源自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时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为流行。中华书局出版的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就是这个系列。这些版本都是“道”在前、“德”在后,为《道德经》。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有甲乙两种。该本以“德”在前、“道”在后,称《德道经》。中华书局有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中央编译出版社有熊春锦的《德道经》注解。另外西汉严遵《老子指归》也是《德道经》——还是“德”前“道”后。

可见,《道德经》和《德道经》在某段时期内是共存的,而且他们都不叫《道德经》。
帛书版说明在西汉初年,还是德前道后的顺序。可能汉代儒学兴起后,各种流派对“道”和“德”的重要性以及目标可达成性产生了不同的思考,才慢慢改前道后德。但还是不叫《道德经》。
《道德经》这个称呼的由来,应该是在很久以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成型,道教为了建立自己的宗教体系,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就把《老子》称为《道德经》,同时将庄子奉为“南华真人”,《庄子》称为《南华经》,完成了自身宗教神仙体系的构建。
这是宗教上的变化,由于道教影响深远,所以后世基本上就把《老子》称为《道德经》。

我们今天学习的老子思想,其实是王弼的“老子思想”。这还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虽然书名是《道德经》,但是内容和道教的符箓、炼丹、修仙关系都不大。就算我们没有道教知识,同样可以学习、品读《道德经》。
所以到底是“道”在前,还是“德”在前?我们只能根据发现不同的版本去进行猜测,应该早期是“德”前“道”后,但是并没有定论——除非有更早、更完整的证据发现。
道重要,德重要?这又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大致从对“道”、“德”的偏重态度来判读一个人的思维取向。
看重“道”的,是修行人士,重在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思考,寻求的是精神上超脱,是真正的道家。
看重“德”的,是认同“道”的存在,但是以修身为主,力求在身心的修为上靠近“道”,但是更注重行为规范对个人的影响——“道”太玄,而追求“道”的“德”是可以触及,可以做到的,这种现实目标,就是儒家的终极追求。

所以我们说儒家其实是在“道”指导下的修身修心的行为,但是偏重于行为规范、性格打造,让人在社会生活中循规蹈矩——虽然这是追求“道”的一种手段,但是因为“道”的难以理解和不可捉摸,儒家的这种行为模式向左发展为孟子的“性善论”,以德导之;向右发展为荀子的“性恶论”,以法规之。
最终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儒家冠冕堂皇,法家严苛残酷——实际上都已经迷失了以“德”追求“道”的初心。
假设我们现在是一张白纸,既不受法家思想限制,也不受儒家思想欺骗。那么,“道”和“德”到底谁重要?
《老子》是探讨“道”和“德”的含义,以及“道”和“德”关系的学说,其本质涉及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起始、衍变及衍变的规律,并据此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相处的“至善”原则。

“道”这个字被老子哲学化而成为一种万物之原始、本始,从而开创了以“道”为核心的一门哲学。老子的“道”,由于是本始的状态,故而无法准确而完备地描述。因为只要你描述,就必然使用离开“道”而到“德”的状态的语言和事物,显然只能“举例”、片面地来阐释,而绝非“道”之本身了,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德”,其实是“得”,是离开本始状态之后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新形式具有“道”的共性,同时更具有自身的特点。而这些自身的特点,又往往是对“道”的偏离,或者是“道”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老子的意思,最佳状态是“道”而不是“德”,所以,所有“德”都应该遵循“道”甚至回归于“道”。
“道”才是宇宙万物运行的终极密码,而“德”只是追求“道”、力图解锁“道”的行为。

随着儒家在南北宋进入大发展,成为“理学”,中国人就从“讲道德”进入了“讲道理”,而这个“理”其实还是在“德”上面的深入开发,我们现在流行讲“道理”,但是不论“道德”还是“道理”,“道”这个前置的基础总是不变的,发展变化的是“德”、“理”。
这种口头禅的变化,其实无意中就说明谁更重要,毕竟“德”能被“理”、“法”作为部分取代,可是“道”却总是在前面作为定义存在着。
孰轻孰重,你心里有了答案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