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回复: 0

从倒数第一的“搅屎棍”到诺奖得主,这位差生是如何逆袭的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23 01: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川妈
今天,我要带大家认识一位“非典型”诺贝尔奖得主。
为什么说他“非典型”呢?因为他和我们眼中科学家的形象,差别实在是太大了,甚至有人说他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流氓“。
在校时,他虽然不是差生,但也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就连他自传的书名都是《我不是好学生》。

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带人打碎了区政府办公室的玻璃,理由竟然是觉得这些玻璃过于整齐规范。
因为这件事,他的“操行”被打了最低分——“丙”。他觉得这个“丙”太刺眼,于是想到一个好办法来“遮掩”,就是把所有成绩都变成了“丙”……
最开始时,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军人,不过由于身体原因(曾患小儿麻痹症,右胳膊落下了残疾),只能忍痛放弃;后来他还想加入黑道,不过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嫌弃”了。
于是,他只能灰溜溜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在中考两次落榜后,终于勉强挤进高中;在大学期间,他的成绩基本上一直都稳居全班倒数第一。
就是这个老师眼中的“调皮鬼”、同学眼中的“怪人”,却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就是著名物理学家——小柴昌俊
11月12日,他在日本病逝,享年94岁。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究竟是如何走完这一生的?究竟是如何由“倒数第一”逆袭成诺奖得主的呢?
读书,是苦难后不得已的选择
1926年9月,小柴昌俊在日本爱知县丰桥市出生。
父亲是陆军军人,脾气暴躁,管教严苛,但随军远征不长在家;母亲在他3岁时离世,几乎没给小柴留下什么印象。
在继母的呵护下,他和姐姐、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一起快乐地长大了。
童年在小柴的眼里是这样的:童年就是“尽情地玩,草草地学习”

全家福(前排右一是小柴昌俊)
父亲指定小柴“子承父业”,考军官学校,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他也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学剑道,准备考试。
当然,最重要的事,还是玩。
不成想,在海风中长大的小柴有一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听使唤了。
经医生诊断,小柴得了小儿麻痹症。这一年,他读初中一年级,14岁。
军人肯定是做不成了;连带击碎的,还有小柴的音乐梦——他非常迷恋古典乐,想学一门乐器,这个梦想也没有希望了。
人生目标被一个个击碎,小柴感到前途未卜,但又无可奈何。
在医院养病期间,小柴的班主任送了他一套爱因斯坦所写的物理科普书。因为没啥可干,他就努力把这套书读完了。
书中的很多内容,小柴都没看懂。但让他既吃惊又佩服:原来物理学讲的是这些东西啊!
虽然他并没有当下产生做物理学家的想法,但这套书的确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了小柴的心中。
两个月后,小柴重新回到学校。可手脚还是不灵活,每天坐公交车非常不方便。
他索性每天走路上学,为此要花去大量时间,到学校后也累得满身是汗。
有一天,他失去平衡摔倒了。他绝望地躺在地上,盯着云彩看,心想: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虽然后来他的身体慢慢得到了恢复,但右臂还是落下了残疾。
这段日子,是小柴最痛苦的时期。他坦言,这之后自己再没遇到过比这更悲惨的事了。

儿时的小柴昌俊
两年后,小柴参加中考,落榜了;第二年再考,又落榜了。
“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身体残疾不能当兵,进黑道也无门,也不想去工厂做工,小柴又想起那天躺在地上的情景,于是他决定,再考一次。
1945年,小柴19岁,第三次中考,才考入旧制第一高中(现东京大学教养学部)。
这时的小柴意识到,他除了读书、考高中、考大学……别无他路可走。
在学霸和学渣之间来回切换
尽管努力考进了高中,但当时日本整体经济环境很差,小柴必须拼命打工,才能贴补家用、供自己上学。
当然也不是小柴一个人如此,很多高中生都在外打工赚钱。
临毕业前,小柴的成绩大概排在中游。他还没想好考哪个大学,读什么专业。直到在澡堂听到一句话。
那天他刚到澡堂,就听见有人议论他:“小柴君准备考哪个系?”另一个人回答:“小柴的物理不行,可能报考德国文学或印度哲学吧,反正不是物理系。”
这个回答的人正是小柴的物理老师。听到老师的话,小柴非常生气。那种鄙视的口吻,让他觉得受到了侮辱。
“你们说我考不上物理系,我偏要考给你们看!”小柴不服输的心理被激起,他悄悄从澡堂走开,下决心考东京大学物理系。
回到宿舍后,他找到同寝室的物理学霸,恳请他帮自己补习物理。学霸虽然吃惊,但还是很热心地帮了他。
就这样,奋发一个月,小柴的物理成绩从中游挤进了前列,如愿考上了东京大学物理系。

东京大学
“小柴逆袭”一时成为同窗热议的话题。
进入东大,小柴仍过着“打工为主、学业为辅”的生活,每周他只听一天半的课,其余时间都在逃课打工。
毕业前,他拿了个“全班倒数第一”——在全部16个科目中,除了2个实验课是“优”,其余10个良、4个可。
实验课能拿“优”,还是因为这是必修课,不好好上课就有留级风险。


成绩这么拿不出手,可继续读书这条路无论如何是不能放弃的。
小柴大着胆子找到山内恭彦先生(日本理论物理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表示想在他的研究所学习深造。
那时候读研究生还不用考试,只要导师点头就差不多了。虽然小柴的成绩不好,但山内先生还是留下了他。
可是,小柴没有钱交学费(成绩不好没有助教工资、也拿不到学校奖学金)。思来想去,他打算去申请每年4万日元的汤川奖学金。
于是牟足了劲儿写论文,但因为错漏百出,多次被退回修改。最后还是山内老师亲自帮他修改才通过,并拿到了奖学金。
研究生的学费不用愁了,但物理基础不好,怎么做研究呢?小柴越想越慌。于是,他决定去大阪市立大学听课补习。
那时候,理论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大阪开设了教研室,很多学生想去门下学习。
小柴完全不认识南部老师,但凭借一腔热情和再三恳求,成功说服了老师。
整整一个月,小柴全身心投入。白天,参加各种研讨课、演讲活动,努力学习物理知识;晚上就借住在研究室的大桌子上。
这一段刻苦学习的经历,让小柴收获满满,也开始得到同行的认可。回到东京后,他开始和藤本阳一先生(后来成为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一起利用核胶片(一种专业照片底版)进行宇宙射线的实验。
至此,小柴才终于开启了自己的物理学研究生涯。
为了钱, 用最快的速度把博士读完了
1951年前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教研室到日本招生,总共有3个名额。小柴非常想去,于是央求朝永振一郎老师(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他写推荐信。

朝永振一郎
看到小柴的成绩单,朝永先生笑了:“成绩的确不那么好,但也不是那么坏的学生。”就在推荐信上签了名。
1953年,小柴来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生院留学。每个月108美元的工资,把他高兴坏了——不用打工,全心全意做研究的生活,总算是过上了。
后来听前辈说,如果拿到学位,每个月工资会涨到400美元,比日本东大教授的工资还高。他就更加热血沸腾起来。
“赶紧拿到学位!这可比打工挣钱的效率快多了。”这样想着,小柴要求自己“要像短跑那样,注意力高度集中,顽强学习,直到取得学位”。
他每天都泡在研究室,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就完成了论文《宇宙射线中的超大能量现象》,取得了博士学位。
据说这个速度,至今仍没人打破。
小柴昌俊把自己创造的奇迹,归功于每月400美元的动力。他说:“在动机明确并可行的情况下,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在他豪不避讳谈钱的背后,我看到的却是他“一旦做了决定,就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向前冲”的决心和专注。
1997年,小柴因物理贡献获得日本文化勋章奖。获奖消息一发布,他就收到了南部老师的传真。
在传真上,南部老师画了一幅小画。一头黑猩猩仰面躺在地上,旁边放着一本打开的书,黑猩猩说:“我也曾梦想成为物理学家。”

当年的小柴昌俊,就像一头尚未开化的“黑猩猩”,却一头扎进了物理学的世界。
现在猜想,山内恭彦、南部阳一郎这些物理大家,之所以收留小柴,或许就是看中了他对物理学的一腔热忱吧。
即使授课,也不按套路出牌
小柴昌俊一直认为,学好一门科目,最重要是两点:一是兴趣,二是思考。所以他教学生时,总是力求激发他们对物理的热情,并真的动脑思考。
研究生期间,他去中学代课。考试时,他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摩擦会怎样呢?”
他乐于看到学生们千奇百怪的回答,回答的正确与否倒是次要的。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一张白纸。因为如果没有摩擦,笔就不可能在纸上书写。
小柴回忆说当时有3个学生答对,大多数都是绞尽脑汁仍回答不出来的孩子。不过他觉得这样也可以,他就是想告诉学生们,物理不是索然无味的。
那时候他教的中学生都叫他“洛克先生”——课本里一个行为古怪的家伙。

后来小柴成为教授,开始带研究生时,还是很重视这两点。他要求学生在做研究遇到困难时,要先自己绞尽脑汁地思考解决办法,实在想不出来再去找他。
所以,当小柴看到他研究室的学生愁眉苦脸时反而很高兴,觉得这才是研究人员应该有的样子……
2002年获得诺奖后,小柴回母校演讲,提及自己“倒数第一”的毕业成绩。
他告诫学弟学妹们,很多学习成绩好的人,习惯照搬前人文献,这虽然证明对知识的理解还不错,但害处就是缺乏主动思考。
而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自己摸索解决方法,也就是“主动式认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他日后在物理学界做出开拓性贡献,获得诺奖的一大心得。
退休前20天,才有了这个重大发现
因为在物理学领域的建树,小柴在美国逐渐站稳了脚本。但在1963年,小柴还是决定回国做研究。
原因依然很“小柴风格”:一是美国的饭不合胃口;二是用英语吵架总也吵不赢。
回到母校东京大学,小柴把目光投向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中微子。
中微子,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质量非常轻,不带电,以接近光速运动,可自由穿过地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幽灵”。
当时,人们还不清楚中微子的质量、运行速度等信息,但探寻中微子,能够极大丰富宇宙研究,拓展对星体诞生和演变等的认知。
1978年,小柴向政府提议建造大型中微子探测器——神冈探测器

他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历时五年,终于在1983年,在一座深1000米的废旧砷矿井中建起了这个检测度极高的探测器。
用小柴自己的话来说:“哪怕月亮上有一束手电光向地球射来,它都能捕捉到。”
但等了4年,神冈探测器却没有发现中微子。到1987年3月,小柴就要退休了。
本以为在退休前等不到中微子了,然而2月25号,理论物理学家们发现:距离地球17万光年的大麦哲伦星云,超新星SN1987A大爆发了!

发生在大麦哲伦云内的超新星爆发发生在大麦哲伦云内的超新星爆发
理论上讲,每1000年,银河系才会发生10次左右的超新星爆炸。上一次监测到是在1604年。
伴随着超新星爆炸,会产生大量中微子。神冈探测器不负众望,在这次大爆炸中,检测到了11个中微子信号!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观测到来自太阳系之外的中微子,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准确记录了中微子发生的时刻、运动方向和能量分布。
这一结果,足以令世界沸腾。
最终确认检测结果的那天,离小柴退休只有20天!
2002年12月,小柴昌俊因开拓了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在检测宇宙中微子上做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颁奖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小柴昌俊晒出大学那张倒数第一的成绩单,引得全场众人大笑。
他说:“我是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但感谢东京大学没有放弃我。”

看完他的故事,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看似“不羁”的他,却能书写出如此伟大的奇迹了。除了机遇,除了对物理学的热爱,除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还因为——
他有目标感。只要明白了自己想做什么,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而为,他都会排除一切干扰全力以赴,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尽管时刻要面对别人怀疑的眼光和声音。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有了清晰的目标,才会让他对自身的定位和方向根深蒂固,今后基本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动摇、改变它。
即使是差生,他也没有放弃过自己。
小柴曾说过:“那时,大家一般都有半数以上的科目是优,我恐怕是班上最差的,但我一直不相信成绩单能保证你的人生。”
所以,即使孩子现在是差生,我们也不能放弃他。
也许只是因为他的花期比较晚,但他终会迎来自己的绽放时刻;也许他最终也没能长成我们想要的鲜花,只是一株普通的小草,但只要不放弃,拼命生长,也能拥有自己的天地和美好。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不能放弃你自己。”
参考文献:
《我不是好学生》,科学出版社,2008.
《幽灵粒子:透视未知的宇宙》,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川妈说说
特别写小柴昌俊的故事,跟我自己最近的思考有关。不少读者说过,我的文章会让人焦虑,整天都是鸡娃鸡娃的,哪有那么多学霸,绝大多数都只是普通孩子,那么拼干什么?
除了焦虑之外,我都承认和认同。我的孩子也都是普通孩子,我不放弃“鸡娃”,是因为我深刻知道,极其普通的“我”,从小县城都能走出来,走到今天,我相信我的孩子也可以!我当然不笨,但肯定算不上多聪明,也不是天生的学霸,只是凭借长期的努力,把自己炼成无限靠近学霸。最近,我反复回忆当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发现竟然和小柴昌俊先生的故事那么相似。
刚开始,也是浑浑噩噩,学的七七八八。后来,转学到了更好的学校,被同学看不起燃起的好胜心,第一次点燃了我学习的动力。学得很拼,但绝不是傻学,从中学到大学,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爱琢磨,善于复盘。
正因为自己的经历,我对孩子的态度一直都是“不放弃鸡娃”,但更知道真正要鸡的是他的内驱力,是他的思维方式;不焦虑,学习的时间很长,他不是天生的学霸,就慢慢养;最后他没成为学霸也没关系,至少他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喜欢思考,对这个世界时刻保持好奇、想要探索的勇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