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回复: 0

陕北史前史:前期的石峁人从哪里来?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23 01: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北史前史:石峁人从哪里来?文/郭峰(书房记专栏作家)

石峁人从哪里来?
有一现象,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往往高大威猛、英勇好战。高寒就是海拔高、纬度高,您说珠穆朗玛峰,那就是担扛了。
甘青地区(甘肃青海),正是高寒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高大威猛、英勇好战,你看飞将军李广,马超、符坚,还有威震西北的马家军,都是甘肃人。
勇猛好战的西戎人,也就是F117,吃得饱,穿得暖,赶着牛羊开始征战了。

世界还有一规律,农耕的打不过游牧的,游牧的打不过强盗。你看欧洲,农耕的罗马人打不过北方游牧的日尔曼人,日尔曼人打不过更北方的维京海盗。
在中国,吃米的(南方人吃大米)打不过吃面的(北方人),吃面的打不过吃肉的(游牧)。你看中国几千年,从黄帝、炎帝开始,一直到国和国成立,数十次统一,都是从北向南统一,鲜有从南向北的。
吃米的打不过吃面的。

维京人,史上最野蛮的人。
西戎(F117)是一群野蛮人,吃着肉,喝着奶,赶着羊,在寒冷气候驱使下,成群结队南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是5000年前的满人入关。
关中平原、汾河盆地生活的是东羌人,是农耕民族,已相当文明了,哪能抵挡满身膻气、满嘴酒气、满口脏话,还随地大小便的戎人。5000年前,戎人和东羌人还是亲兄弟,语言风俗没什么区别。过了1000年,差别大了,一方是生活在城里的公务员,另一方是扛着铺盖卷的农民工。这时候,连基因都变了,戎人是M117,东羌人是F444。

农民工,向城市杀来。
汾渭平原的东羌人被迫东迁,他们冲出潼关,杀向中原大地的三苗人。墙内损失墙外补,戎人身上损失的,从三苗补。
三苗是与古羌人、东夷人相对应的文化,三苗人占据着河南、湖北等广阔天地,人口100万以上,种植水稻,还驯化了水牛和猪。三苗人正牵着水牛在水田里辛勤地劳作,东羌人气势汹汹地杀来,抢夺田产和老婆。
我招谁惹谁了,到哪说理去?
打又打不过,三苗人抹一把辛酸泪,一步三回头离开家乡洛阳,向南迁徙。
5000年前的黄土高原,是这么一番景象:西戎人驱赶东羌人,东羌人驱赶三苗人,大家都忙忙碌碌。您如果穿越到5000年前,看到大伙儿都忙着搬家。

三苗人离开洛阳退到嵩山东面的淮上地区(平顶山、许昌、漯河),东羌人追到淮上,三苗继续退,一直退到河南南阳、湖北武汉。现在,据说三苗连武汉、长沙也呆不住了,退到湘西剿匪去了。
羌人占据了三苗的家园,他们不会在水田里精耕细作,还是从事自己的老本行,在中原大地种植粟和黍(谷子、糜子)。
这时的东羌人,大约20—30个部落,50万人口,占据着关中、汾河盆地、洛阳盆地和淮上地区,大约9万平方公里,和浙江差不多。

关中、汾河盆地、洛阳盆地地图。不是很合适,凑合着看吧。
陕西与甘肃交界处,有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垄山,田垄的“垄”,像田垄一样把陕西和甘肃分开,东边是陕西,西边是甘肃。陕西陇县,甘肃陇西、陇南、陇中高原,都与这个垄山有关。还有一条铁路,陇海线;有个贵族集团,关陇贵族。
垄山的北边是六盘山,是垄山的余脉,有位开国首领写了首六盘山的诗,还编入小学生课本,从此名气大涨,现在干脆把这座山叫作六盘山脉。
西戎的一支,来到陇中高原,沿垄山南下,进入关中平原。这支人的其中一支,就是姜子牙的祖先,他们占据了关中西部的宝鸡,是势力较大的一个部落,叫姜戎。
有时间老郭另辟一章,专门讲讲姜子牙的祖先。

“六盘山上高峰”,其实并不算高。
还有一支戎人,他们跨过垄山,来到甘肃庆阳地区,继续东进,跨过子午岭,进入陕北。
这群人正是陕北人的直系祖先。到了陕北,他们的基因又突变了,在M117下突变出F2137,我们姑且称这群人为F2137 吧。
目前,携带基因F2137的占汉族1.86%,约1000万男人。
F2137 赶着牛羊,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到了陕北,陕北从此成为他们永久的家。

看看六盘山的走向。
为什么陕北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这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土壤性质决定的。
陕北是黄土高原核心区,黄土堆积层厚,土壤肥沃,更重要的是土质疏松。
土质疏松太重要了,四五千年前,人们用石片和木棒耕作,松软的土壤容易耕作。
另外,黄土高原植被稀疏,特别是没有巨型树木的原始森林,容易开垦。你想啊,面对一棵巨树,对油锯而言是分秒钟的事,对手拿石片的原始人来说,那就是一项浩大工程。
有了铁器农具后,人们才有能力冲下黄土高原,开垦土壤较硬的黄河下游。唐宋以后,才大规模开发长江以南。想想,挺晚的。
黄土高原还可以挖窑洞啊,这个也很重要。窑洞成本低,不需要什么建筑材料,技术含量低,简单易行。而且冬暖夏凉,防御性还好,不知比茅草屋强出多少倍。
于是,黄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一起,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

陕北窑洞,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
F2137 来到陕北,开荒种田,开展大生产运动,没过多久,就到处是牛羊,遍地是庄稼,咱们的队伍势力壮了。
这时的陕北,分成许多部落,也许七八个,也许二十个,不好说。石峁只是其中的一个,但是较大的一个。他们把部落所在地,姑且叫都城吧,选在石峁。
这就是第一批石峁人。
为什么选在石峁呢?
地势险要。
地势险要是选址考虑的第一要素。你看榆林12个县,北6县的县城都是长城36堡,地势险要;佳县、吴堡、绥德,“铜佳州,铁吴堡,生铁铸的绥德州”,还是险要;剩下米脂、清涧,都在半山腰,还是险要。

石峁遗址示意图,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石峁俯视图,非常险要。
石峁城在山顶上,西面是秃尾河,北面是洞川河,南边是深沟,都是悬崖,只有东边与其他山连接,中间还是葫芦状的细腰腰,易守难攻。
因统治者不同,石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
前期石峁人
前期石峁人是从甘肃、青海来的携带F2137基因的土著;后期石峁统治者是从蒙古高原南下的,携带N、Q基因的古匈奴人,老郭称之为古胡人。
这是老郭的观点。
前期石峁人在石峁生活了一二百年以上,甚至更长,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可称其为石峁前期文化。
住在石峁城里的是贵族、神职人员和手工业者,普通农牧民住在乡下。前期石峁人正是千年后白狄的祖先,他们生活的区域在陕北大部和内蒙鄂尔多斯一带。
皇城台建有神庙,希腊帕特农神庙一样的宏伟建筑,在这里举行宗教祭祀活动。这样的活动在今天陕北的每个村庄都举行,人们给神灵领牲、唱戏、说书,祈求风调雨顺、人口平安。

希腊帕特农神庙,前期石峁人的神庙,就这感觉。
神庙有直径70CM粗的石柱,有跨度2米的栋梁,石柱和栋梁上雕有精美图案。这些石柱和横梁,在今天的考古中得以发现。神庙里摆放两排高达1米的巨型陶鹰,表明石峁前期人崇尚猎鹰,平时也进行狩猎活动。

精美的兽面石雕,前期石峁人杰作。

高达1米的陶鹰,供奉在神庙里,非常威武。
遇到战争等重大事件,人们在神庙占卜,宰杀最健硕的牛羊,把最鲜美的肉和油供献神灵,然后用牛胛骨占卜,预测吉凶。这时,神职人员弹响口弦琴,发出悠扬动听的乐音。这是来自天国的声音,神职人员与神灵开始对话了,整个场面庄严、肃穆,神圣而充满神秘色彩。

石峁发现人类最早的口弦琴。
有人说这是迷信,但迷信在人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信心。比如占卜,打仗前占卜一下,大吉,上天在保佑我们呢,上帝与我们同在,于是增强了必胜信念。同时,宗教祭祀还吓唬人,表明神灵与贵族站在一起,让大家心无杂念,与部落首领保持高度一致,维护领导核心。
前期石峁经济较为发达,与周边部落有广泛的贸易往来。考古发现大量玉器,有来自新疆和田,有的来自浙江良渚。还发现鳄鱼甲片、鸵鸟蛋、老虎爪、丝绸、海贝、象牙,这些珍奇异宝,有的来自长江流域,有的来自东南沿海。

美国明尼苏达博物国收藏的石峁牙璋。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石峁玉人面。
还发现了1.4万枚骨针。
在皇城台东城墙北侧的灰坑里,发现巨量精美骨针,达1.4万枚之多。这些骨针比今天家庭主妇用的钢针还细,针眼特别小,精致程度超乎想象。
用什么工具加工的呢?
不知道。
这些骨针绝大部分没有使用,显然是用来贸易的,甚至充当货币,非常珍贵。集中埋在坑里,说明时间紧迫,匆忙间古人把这些珍贵的财富埋藏起来。

皇城台附近发现的石峁骨针,达1.4万枚之多。
前期石峁是半农半牧,放牧牛羊,种植粟和黍(谷子糜子)。我们上学时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故人具鸡黍”。黍,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没见过黍,比较陌生。但对陕北人来说,太熟悉了,黍就是糜子,过年吃的黄馍馍、年糕、油圐圙儿、浑酒、熟米,都是糜子做的,糜子的用途远广于小米。

糜子。
战争有,但不频繁,规模也小,和村庄械斗差不多。前期石峁人在陕北这片土地上播种谷物,放牧牛羊,过着较为平和安稳的生活。
对前期石峁,目前只知道这些,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我们对石峁前期的了解肯定越来越清晰。
九月里九重阳哎
收呀么收秋忙
谷子儿呀哪个糜子儿呀
啊,铺呀铺上场
……
正当石峁人一边放牧牛羊,一边耕种谷子糜子,唱着古老的信天游,4200年前的一天,异族入侵了,风云突变,石峁乃至陕北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古胡人来了。(未完待续)
参考书目:《竹书纪年》《寒山忆雪》《试论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过程》《初论石峁遗址与欧亚草原文化的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