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回复: 0

书房名透露出的“真相”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0-25 04: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说姓名寄托着家族的祈盼与希望,书房的名字就完全“暴露”出个人的禀性与情趣了。
文人墨客都会给自己的书房、画室取一个雅号,既是个人明志修身的自白,也为他人了解自己提供了线索。

▲ 文徵明《真赏斋图》局部
纵观历代的书房,多以堂、斋、屋、居、室、庵、馆、庐、轩等字来命名。其实,从这些字的选择中,就已经大概得知这间书房的大小,所处的环境和主人的情怀志趣了。
先拿“堂”来说。
能称之为堂的地方,肯定不能太黑暗狭小,所以,以堂字命名的书房,总有点儿财大气粗的感觉。
最著名的就是乾隆的三希堂。

▲ 三希堂
三希堂是乾隆位于养心殿西暖阁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以此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此外,还有司马光的读书堂、李清照的归来堂、汤显祖的玉茗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
1925年,张善子决心放弃当官,从此以画画为生,开始与张大千商量画室的名称。张善子一向崇敬刘邦,尤对其《大风歌》的“大风”二字很感兴趣,而张大千素来敬仰清初大画家张大风,还收藏了一幅张大风画的《诸葛武侯出师表》人物,当下表示对这个堂名很满意,于是,大风堂成为张氏弟兄画室的名字。

▲ 张大千 大风堂印
“堂”若加个“草”字,感觉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当年为了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眷来到成都,发现西郊的浣花溪畔景色宜人,便决定在此定居,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他只能自建茅屋并命名成都草堂(杜甫草堂),并在此写下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名篇。
草堂总会让人联想到淡泊名利,但杜甫的草堂,也算是名副其实吧!

▲ 王蒙《秋山草堂图》
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
用“室”字为书房取名的人,性格多坚韧、内敛、正直、可靠。
如李伯元的芋香室、梁启超的饮冰室、沈尹默的秋明室。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当年,梁启超临危受命,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焦灼。

▲ 饮冰室
“斋”是古人书房最常用的字之一,“斋”的本义为“斋戒”,指祭祀前整洁身心。所以,“斋”代表干净、整洁和幽静的地方。
用“斋”字取名的人,严谨、认真,或许还有点儿理想主义的倾向。
明朝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复六七次,所以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 七录斋
用“书屋”命名的人生性淡泊,耿直纯粹,比如徐渭的青藤书屋、汪士慎的青杉书屋。

▲ 汪士慎《青杉书屋》
还有“山房”,“山房”就是在山中的房舍。
元朝末年,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在浦江躲避战乱时,曾在青萝山中修筑青萝山房用于读书,后来青萝山房成为宋濂的藏书楼。

▲ 沈贞《竹炉山房图》
“轩”本指一种前顶较高且有帷幕的车子,后来指代房屋。用“轩”字为书房命名,有一种豁达、乐观、知足的心理暗示。
达观轩,是朱熹年轻时受学李侗门下的读书处,也是在这里,朱熹向弟子传授他的读书治学之法。
达观轩的“达观”二字,取自“达人大观兮,无物不可”,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录贾谊的语句。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就是“齐物”,这与朱熹自己的哲学体系有着莫大的渊源。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小的只能坐下一个人,由于是座百年老屋,下雨时泥水还会从屋顶漏下来,连挪书桌的地方都没有,屋子朝北,过了中午室内的光线就很暗。后来,他修了屋顶,重新开了几扇窗,又在院里种上花草,自觉惬意十足,在这间狭小的陋室中,写出了那些沁人心脾的佳作。

▲ 文徵明《浒溪草堂图》
有时候,从书房的名字,还能索骥出一个人的人生历程。
文徵明的一生可由停云馆、玉兰堂、玉磬山房串连起来。
停云馆是文徵明的书斋居所,“停云”出自陶渊明的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原是他的父亲文林所筑。
文徵明7岁刚能站立,11岁才会说话,父亲文林对此非常淡定,为儿子安排了当时顶级的教育配置:跟李应桢学书法,从沈周学画,跟都穆学诗,跟吴宽学文法,果然文才日进,颖异挺发。
玉兰堂是文徵明的藏书楼。江南盛行科举之风,他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虽老老实实应考,兴趣却不在八股,就爱读些与科考关系不大的史书和汉赋。结果除去23岁娶妻未考,他从19岁到53岁一直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应天乡试,考了十次,都名落孙山。

▲ 文徵明《归去来辞》题款
57岁时,文徵明返回故里,他在住舍之东建了一间玉磬山房,作为吟诗、写字、绘画之所,自此摒绝功名,专心与笔墨纸砚做伴。
梁鼎芬的一生颠沛流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做过溥仪的老师,也当过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但这些,都不及藏书让他肆意开怀。
梁鼎芬每住一个地方,都会建个藏书室,他还会根据当时的心境,取个不同的名字。
光绪年间,梁鼎芬得中进士,他以隋朝勤于读书解经的何妥(字栖凤)自比,将书室命名为栖凤楼。
后来他跟随张之洞到了武昌,在武昌建了一座叫食鱼斋的藏书楼。
光绪三十二年,梁鼎芬因请罢庆亲王奕劻及奏劾直隶总督袁世凯不成,书室改为精卫庵,以明其弹劾权贵之决心。
后来,溥仪颁赏了一幅岁寒贞松匾给他,于是他又将书房名改为寒松馆。
在梁鼎芬的老家广州,还有座藏书楼叫葵霜阁。据说是他在完成光绪崇陵的种树任务时,为表明“为芟恶草护忠葵”的耿耿之心而起。
古代藏书家的藏书楼多用“阁”字命名,如项元汴的天籁阁、范钦的天一阁。用“阁”命名书房,既有古雅之风,也彰显出恢弘的气派。
文人书房也不乏用“居”字命名的,如朱彝尊的静志居、杨树达的积微居、沈钧儒的与石居,散发出特有的恬淡和与世无争的气氛。
还有很多以“庐”命名的书房,庐的本义特指看守庄稼的小屋,这样的小屋自然简陋,用“庐”字为书房命名,除了自谦,也表明了一种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文人的书房,不求豪华,也无所谓大小,重要的是一个能舒张自如、翰墨随心的精神世界,无论多少种命名,潜台词只有一个——书房的主角不是书,而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