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回复: 0

【原】孩子犯错那些只会打骂的父母,一动手就输了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0-17 12: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进化妈: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当众打骂管教孩子,要给孩子留足面子。
作者:由小杏(爸妈进化论主笔)
李玫瑾教授说:“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孩子犯错,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孩子需要理解与共情。
批判和打骂不仅起不到管教的作用,还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摧残,轻则导致孩子愤恨、报复、反叛甚至抑郁,重则会导致孩子走向极端。
孩子犯错,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且改正错误,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




有远见的父母都有一颗共情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
孩子犯错是永远不可避免的,当孩子犯错时不是一味的惩罚和打骂才能收获效果。
很多时候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无声的拥抱反而比暴力更能起到管教的作用。
知乎上一位@劲姊 妈妈分享了自己儿子也有过类似事件,但她的处理方式值得借鉴和称赞!

劲姊的儿子曾经也是一个不省心的男孩,初中的时候多次被老师请到学校,以至于接到老师的电话就紧张。
但她也并没有因为这些指责打骂过孩子。
孩子高一时,劲姊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在学校伪造走读生出入证,在放学时多次混出学校,今天被抓获。要求家长务必到校配合处理。
那时劲姊在外地,她向老师说明情况,并且马上出发。当劲姊火急火燎的赶到学校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
她小心翼翼的向老师询问孩子怎么样了,当老师告知孩子在外面罚站时,她才放心。
到老师办公室后,被告知处罚结果是,停课3天,记过处分。劲姊坦然接受了,向老师道歉后领着孩子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劲姊把提前为儿子打包好的饭菜递给他,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儿子在家的3天时间里,劲姊绝口不提这件事。
第四天送孩子去学校,进了校门才问儿子说:“你是怎么和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
儿子莞尔一笑,然后把这件事从头到尾和妈妈说了一遍,原来孩子出校的原因不过是想出去走走,有时候买杯饮料喝喝,并没有做坏事。
劲姊对孩子说:“何苦呢,一个人的档案是陪伴终身的,要珍惜自己的荣誉。”
顺便还告诉儿子那晚自己从外地赶回学校的情况:“妈妈眼睛不好,心里又急,晚上开车上高速,万一岀点事,你日子怎么过。”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给她添过乱。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孩子犯错后内心也是极度恐慌的,如果父母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建立共情。
那么当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时,就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也就更容易处理和纠正孩子的错误了。




改变暴力方式与孩子建立共情
《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指出:共情,即,我深深地触碰到了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孩子犯错时,共情的父母会理解孩子的感受,考虑孩子的想法以及情绪的波动。
当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和理解时,才会坦诚的面对错误,这样家长才更有利于化解和纠正孩子的错误。
那么,孩子犯错时,究竟怎样才能与孩子建立共情呢?
首先,不急于做判定先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假设,上述那位母亲在被老师请到学校后,不急于对孩子的行为下定论,而是询问孩子玩牌的原因,或许孩子行为的背后并不是母亲想象的那般。
如果母亲放下身段,再耐心些,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孩子犯错,父母理应教育。但在管教之前,请父母先竖好耳朵,允许孩子说清楚事情的原委。或许很多事情并不是大人们看到的那样。
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只有在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确认孩子的感受后,才能对孩子下定论。
毕竟孩子犯错的时,最需要的是被倾听和被接纳,而不是先批判和指责。

其次,尊重孩子给孩子留足面子。
《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个高中女孩控诉自己的母亲教育自己时,根本不分场合。
在外面脾气说上来就上来,自己骂爽了还要倒打女儿一耙,质问女儿你怎么这么吵?

妈妈在台下质问道:“在外面是妈妈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台下的同学们整齐的回答到:“都重要。”
同学们的回答妈妈并没有反思,反而在台下一直揭孩子的短。
大人想当然的认为孩子没有面子,其实不然。
作家桐华说:“孩子比大人还要爱面子,因为孩子的世界很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尊重是教导孩子的前提,也是建立共情的基本要求。
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当众打骂管教孩子,要给孩子留足面子。

最后,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则分享:
一位医生复诊患抑郁症的孩子,小孩在看书,医生表扬孩子,真用功。
没想到坐在一旁的母亲脱口而出:“用功,假用功。”言语里透着鄙夷和讽刺。
医生急的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孩子已经生病了,父母依然改不掉讥讽的语气,医生好不容易为孩子修补好的心理问题,家长的一句话又打回原形。
很多家长共情能力弱是因为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父母不应把自己主观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懂得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切身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艺术与生活》中指出:“如果我们了解别人也像自己一样,那么对最可谴责的行为,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宽容。”


据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而且自杀率最高的是众人认为最应该幸福快乐的年龄——中小学生。
其中12岁自杀者占40.3%,其次是14岁、11岁、13岁的孩子。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当那么多鲜活年轻的生命悲愤离开时,父母应该警醒!

但孩子们的呐喊和绝望并没有唤起家长的“同理心”反而是对他们自杀的行为的不屑和指责:
“太玻璃心了,妈妈都是为他好。”
“现在的小孩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
残缺的同理心正是把孩子推向绝望的推手。
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应该了解孩子背后行为,然后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孩子犯错,家长如果能与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理解、爱与接纳,那么他们就不会焦虑和恐惧,更不会走极端。
作者简介:由小杏,富书专栏作者,富书写作营学员,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