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25|回复: 95

安士全书(连载)

[复制链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发表于 2020-9-24 02: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泽及后代之吉庆。”《书经》上说:“人能勤行善事,天必赐以百祥。”史家左丘明说:“人之祸福不定,都是人们的所作所为自招。”由此可知,行善得福、淫恶招祸,是宇宙中必然之原理。儒、释、道三教宗旨本来互不矛盾。后世儒学之人闻因果报应之说出自佛教,便将惠迪吉、从逆凶,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响必应声之事,尽归佛门。他们认为人死后不再有后世,善恶不完全都有报应。因而,那些肆无忌惮者便乐得为小人了。
  文昌帝君,现圣贤身而为众生说法,著《阴骘文》以训诲读书人。一开端就告诉人们:“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说明人有今生必有后世,并不曾断灭啊!继之以“如我存心,天必赐福”。明确指出为善或为恶,必有征验报应,纤毫不会差错。及至篇终,直言劝勉说:“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更加体现其救世苦心之真诚切挚。这些金玉良言不都是儒学之人所当奉以周旋而不敢违越的吗?玉峰周安士先生,广览三教典籍,折衷百家言论,为《阴骘文》每句每字作诠释,缕析条分。而又推广其未完尽之旨趣,发挥前所未闻之妙义,扫尽不切实际之庸谈,大破见识浅薄之陋说。滔滔十万余言,号为《阴骘文广义》。萧颂僖先生一读之下,爱不释手。可惜全书刊印还未及一半,他当即捐资发起筹集。又得顾受旗、金尧封、罗允枚等善士协力襄赞,于是清河昆仲,继踵促成。版刻完工,周先生邀我写一篇序文。我读后赞叹道:“君可谓是垂训以格除人之过错,敝邑诸公可称是捐资以成全人之好事,善人与善人相遇,相得益彰。”但愿见者闻者,勉力从自身做起,进而化导他人。不使文昌帝君宝训,徒托空言,则共有所成的,又不只是二三君子而已。这是我衷心所企望的。娄东唐孙华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3: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昌帝君阴骘文(含“补阙”)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测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guo)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人。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赀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pian)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补阙】安士先生撰辑此书,事理文义,悉皆周到。唯于帝君末后一世,及于公治狱,窦氏济人,宋郊救蚁,叔敖埋蛇五事,皆未曾录。或以他书倶载,后世咸知,故略之耳。然未曾博览者,不得而知,实为一大憾事。因按阴骘文注证,录而补之于此。则事实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动也。释印光识。
  【译白】补阙:周安士先生编写此书,事理文义都很周详。唯于帝君末后一世及于公治狱、窦氏济人、宋郊救蚁、叔敖埋蛇五事,都未曾记录。或因其他书籍已记载,后人皆知,所以就省略了。然而对于未曾博览群书者,就不得而知了,实为一大遗憾事。因而依照《阴骘文注证》,录而补之于此。则事实明晰,而原文也不必更动了。释印光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3: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君说:“我十七世都是读书做官的,从未对民众有过暴虐。拯救他人的危难,周济他人的急困,怜悯他人的孤贫,包容他人的过失,广积功德,感应上苍。人们能够如我这样的存心,上天必定赐给你福报。”于是告诫人们说:“昔日于公处理案子公正,兴盛了家门(西汉于定国父亲的故事);窦氏救人济事,五子做高官(五代时期窦禹钧的故事);救蚂蚁选中状元(宋朝宋郊的故事);埋毒蛇能当宰相。要广大福田,须要凭心地善良,时时行方便,作种种的阴功,利益他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教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于君主孝顺双亲,尊敬兄长诚信友人。或奉仙修道,或拜佛念经,报答四重恩(父母众生国土三宝),广泛奉行儒释道三教。救急就如要救快渴死的鱼,救危就如要救被网罗的雀鸟;抚恤孤寡,敬老怜贫,措办衣食周济路人的饥寒,施舍棺木避免尸骸的暴露,家里富有就帮助一下亲戚,年岁饥荒就赈济一下邻朋;买卖须要公平,不可缺斤少两,对待下人要宽恕,怎么可以备责苛求?刻印经文,修建寺院,奉献材救治疾病痛苦,布施茶水缓解干渴烦燥;或买物类放生,或持斋素戒杀,走路常常注意虫蚁,禁火不要烧毁山林;点夜灯为了照亮行人,造河船为了帮人渡水;不要上山去网猎禽鸟,不要下水去毒鱼摸虾,不要宰杀耕牛,不要乱扔字纸,不要图谋别人的财产,不要妒嫉别人的技能。不要奸淫别人的妻女,不要挑唆别人的争斗,不要损害别人的名利,不要破坏别人的婚姻;不要因为私仇,使人兄弟不和谐,不要因为小利,使人父子不和睦,不要倚权势而凌辱善良,不要仗富豪而欺压穷困;是善人就亲近,有德行利于身心,是恶人就远离,有灾殃当下杜绝,经常须要隐恶扬善,不可以口是心非;剪去障碍道路的荆棘,除去挡在途中的瓦石,修理数百年崎岖的路,建造千万人来往的桥;用道理改变别人的错误,捐钱财成就别人的好事,作事须要尊循天理,说话应当随顺人心,随时不忘先贤,独处也知谨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远没有恶事临头,却常有吉神拥护,近的报应就在自己身上,远的报应就在儿孙。百种福德一并到来,千种吉祥聚拢在一起,难道不是从阴德中得来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5: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君末后一世
  帝君生在晋朝,姓张,名叫亚,是越人,后来迁徙到蜀地,就是梓潼那个地方了。张亚其人俊雅洒脱,他的文章明丽浩荡,是蜀中文坛的宗师。感叹时事,用心在修道上。他的弟子们,建祠纪念他,祠名叫文昌君。唐玄宗、僖宗,逃避安史之乱进入蜀地,帝君显灵拥护。战乱平息后,朝庭封他为晋王,后人追加称他为帝,是尊敬的意思啊。(四川七曲山清虚观碑记)
  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汉朝于公,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人,为县衙中掌理狱讼之官吏。东海郡有位孝妇,寡居守节,待奉婆母无微不至。其婆母恐妨碍其改嫁,上吊自杀了。婆母之女不明实情,诬告孝妇逼死其母。孝妇无法申辩,于公替她在衙门据理力争也不奏效。孝妇含冤被处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后来太守到任,询问缘故,于公替孝妇申诉其冤。太守亲自祭祀孝妇墓,天立时大雨。凡是于公所决断之案,百姓都很心服。于公家门闾坏了,乡里父老提议重修。于公说:“门闾可做得高大些,使其能容四匹车马并驾进出。我治理狱讼公平允当,积了很多阴德,从不冤枉人,相信我的后代子孙必有发达的。”后来其子于定国果然当了丞相,被封为平西侯。孙子永侣,任御史大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5: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五代后周时有位窦禹钧,燕山(今河北省密云县西南)人,三十多岁还没有儿子。有一天梦见祖父对他说:“你不但无子,且寿命也不长,当及早修德以转回天心。”窦禹钧秉承教诲,从此努力广行善事。有一家仆盗了他两百千钱,自写一张券契贴于幼女背上,说:“愿将此女永远卖给主人,用以偿还所欠之钱。”就此逃跑了。窦公怜悯这个小女孩,烧毁了券契,将她抚养成人,并为其选择好人家嫁了。凡宗族亲戚中,如遇丧事无钱不能办理的,窦禹钧就出钱葬之。若遇无钱嫁女的,窦禹钧就出钱嫁之。他估量每年的收入,除了供夏冬祭祀及日常所需外,其他全部用来帮助人。窦禹钧自家生活很俭朴,没有金玉等贵重饰品,没有穿戴艳丽之妾。窦公还在其家宅南面建了一座书院,聚集书籍数千卷,聘请名儒为师,为来自各地身世寒微的读书人授课,供给他们丰厚的生活所需。因窦公资助而考取功名的很多。不久,窦公连生五子,个个聪明俊伟。此后禹钧又梦见其祖父对他说:“你数年以来,所积功德浩大,名字已登在天曹,特为你延寿三十六年,五个儿子将来都会显贵。你当更加勉励自己,不要退惰当初之发心。”后来长子窦仪官居礼部尚书;次子窦俨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为左补阙;四子窦称为右谏议大夫,参知国家政事;五子窦僖官任起居郎。八个孙子也都显贵。窦公活到八十二岁,临终无病,与亲友谈笑之间安详而逝。当时冯道曾赠诗称赞道:“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救蚁中状元之选
  宋朝有宋郊、宋祁两兄弟,都在太学读书,有一僧为他们看相说:“小宋将考取第一,大宋也不失科甲。”后来春试考毕,僧见到大宋即祝贺道:“你好像曾救活数百万生命。”宋郊笑着说:“我一穷书生,哪有此能力?”僧说:“凡螺动之微细动物,都是生命。”宋郊说:“不久前我见有蚁穴被暴雨所浸,动了恻隐之心,就编了竹桥让蚂蚁逃生,难道是此事吗?”僧说:“是的。小宋今年将考中状元,而你最终不会落其后。”及至考试后唱榜时,宋祁果然中了状元。但章献太后认为弟弟不可名列兄长之前。于是改换宋郊为第一,宋祁为第十。宋郊这才相信僧之预言。
  埋蛇享宰相之荣
  春秋战国时,楚国有位孙叔敖,曾在出外游玩时见一条两头蛇,就将此蛇打死并掩埋。回家后,忧愁得吃不下饭。母亲问其原因。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必死,今天我见到了,恐怕将留下母亲而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哪里?”他说:“我担心后来人又见此蛇,已把它杀死埋了。”母亲说:“你不用担忧了。我听说存心行善事有阴德之人,必得善报。你将来一定会在楚国有所建树的。”后来叔敖果然为令尹,执掌楚国大权。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发明]《阴骘文》上所说,都是帝君现身说法,所以用吾字开其端。说一十七世,特别将吾身中从古至今生生不坏之妙明真心指示给后人。人正因为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何而去,便认为人死则形体神识都消失了,哪还有来生,因此就敢于任意妄为,毫无顾忌。帝君深怕此种邪见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所以用自己有一十七世来明白正告天下。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我们当然也都有一十七世。因此将行善时,想到来生有福可享,必然勇于为之。将做不善时,想到来生无福可得,必然不敢妄为(人因知道有来年,所以留着来春谷种。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积来生福)。若能理会此篇开端语,则全篇旨趣也就领略过半了。
  人们读善书,常心粗气浮,不能沉思默会,领略书中深刻含义。即如对于吾字、身字,世人没有不朦朦胧胧、毫不在意混看的。若理会得吾可为身,身不可为吾,方能明白吾是主人,身不过是客人罢了。主人可以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人则改头换面,乍去乍来。譬如长途远行之人,一路上或乘船坐轿,或骑马驾车,种种交通工具,可随时变换,而人无变换。船、车、轿、马,如身。而乘船、车、轿、马之人,是吾。又例如演员做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丐,角色有种种变换,而演员本身并无改变。帝王、官吏、乞丐,如同身。而扮演帝王、官吏、乞丐之演员,是吾。再以人之身体而言,其能看、能听之眼、耳,是身。使眼、耳能看能听的,是吾。因为身有生必有死,所以眼至老而渐昏花,耳至老而渐聋塞。而吾既无生亦无死,所以眼虽昏,而使眼能看的并不昏。耳虽聋,而使耳能听的并不聋(若把能看能听的当做吾,又是认贼为子)。因此圣贤君子唯在道德仁义之大体处着力,使身能为吾所用。庸俗小人只知追求耳目等感官满足,以致吾反被身所用。
  既然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就可以有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尽,则我辈之吾当然也无穷尽。于无量世中,既可以为士身,可以为大夫身,当然也可以为天龙八部、地狱、饿鬼、畜生身。帝君之身既无有一定,则我辈之身也无有一定。且托生之次数既多,则宿世之父母六亲也多。帝君之宿缘既多,则我辈之宿缘也一定多。因此,吾是主人。十七世比之久远劫,不过旦夕罢了。为,是指转世之机缘。士大夫,如同木偶戏中之木头人,完全随顺机缘操纵。身,只是一具皮囊罢了。这实在难向俗人说明白啊!
  前世后世,犹如昨天与明天,是我们生命中原本就有的,并非佛家所捏造。譬如五脏六腑,本来就在病人自己腹中,怎能因其出自于医生之口,竟把其当成是药箱中之物呢?
  人若无有前生后世,不受轮回,则世间将有多少不平事?即使是圣贤之言论,也因无有真凭实据而让人不相信。如孔子说仁德者长寿,极力称赞颜回之仁德,而颜回居然短命。极力声讨盗跖之不仁,而盗跖偏长寿。如此一来,则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造物也就不成其为造物了。唯有将前世后世之功过一起结算,而后才能善有所劝,恶有所惩,上帝不受混账之名,孔子可免无稽之谤。由此看来,帝君一十七世之说,功德真是太大了!
  虚无寂灭之学说是儒家一向痛恨的。既痛恨此学说,自身就不应蹈袭其轨辙。今之讲述佛理以劝世的,必说:“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说有因果报应,暗中有鬼神鉴察。已往的是前生,未来的为后世。句句切实合理。试问“虚无”二字怎可强加于他?而诱佛者,却认为地狱、天堂为虚构,前世、后世为渺茫不可知。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心思考此观点,恰恰中了“虚无”二字之毛病。学佛者说:“肉身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者却妄下断言说:“既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然据实而论,舍去此身又受另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倘若舍去此身而不再受另一身,那才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呢!何妨平心静气想一想,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唉,身材如侏儒,反饥笑魁梧高大之防风氏矮小,未免也太过分了!
  用刀杀人,不过是杀人肉身。若对人说无有后世,等于是断人慧命。杀死肉身,害人止一生。断人慧命,无异于杀及多生多世。所以劝人改恶修善,犹是第二层功夫。先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才是根本切要之关键。
  无前生后世之语,若出自凶恶小人之口,人们皆因瞧不起他,倒也不会轻信其言,就像将毒药放到发臭的饭食里,吃的人自然少,其危害也浅。若出自正人君子之口,人们必因尊重其人格而相信他,如同把砒霜放到上好的饭食里,吃的人必多,其危害也必深。若能堂堂正正直抒己见,唯以救世为心,不作唯唯诺诺以顺为正之妾妇,则其阴德就大了。
  我辈一旦为书生,即有书生习气。听闻三世轮回,不要说不信,即使信,也不肯说出口。今既知—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便可坦坦荡荡告诉人了。为什么呢?人正因为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一算,便会为将来光阴无多而发愁。现在明白肉躯虽然逝去,但真性不亡,可见本身寿命原来地久天长,这种能转命短为长存的观念,便是从“一十七世”这句话中领会到的。人们因一向不知道有前生,所以比起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觉得自己很渺小卑微。而今知道六道轮回,高下互相变更,荣华富贵的路途,自己在过去生中有哪样没有经历过?这种能将贫贱与富贵视为等同的想法,也可以从“一十七世”这句话中去体会。一向不知有宿世因缘,所以每遇到失意挫折的事,难免怨天尤人,现在了知荣枯得失都是宿业所招感的,纵然有强横的人对我无理取闹,我也能安然忍受,这种能消愤怒为和平的涵养,也是从“一十七世”这句话中得到启发的。以前不知道祸福的由来,所以无恶不作,而今知道唯有行善才能获得自身幸福,损害他人势必毁了自己,因而即使处于人所不闻不见的地方,也能心存惕厉,断不敢做伤天害理的事,这种能够化贪残为良善的转变,也是从“一十七世”这句话得到激励的;从前不相信因果报应,每见好人得祸,坏人得福,便认为天道、福善、祸淫这些话靠不住,现今晓得参照前生后世一并观察,始知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确实是丝毫不错的,这种能转愚痴为智慧的心路历程,也是得力于“一十七世”这句话的引导。若能深刻领会到“一十七世”这句话中的真实意味,何必定要辛苦读尽五车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7: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赐兴儒
  帝君说:“我游历人间时,来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见一隐者(即帝君之父),年纪大约五十岁,正焚香叩天祈求子嗣。其时正是二月初三夜晚,星光灿烂,张宿星格外明亮,而那位隐者也正好姓张,我于是降生其家。然而我家乡向来流行剪发纹身之蛮夷习俗,我长成少年后,很厌恶此习俗,于是找来鞋帽穿戴起来,自己学习礼仪(儒服儒冠,从此开始)。邻里乡亲都觉得我与众不同。等到时间一久,仿效我的人竟十有七八。一天,有位年高德助的老者来访谒我父亲,口诵《书经》中唐尧、虞舜大训数篇(即周成王《顾命》所陈述的几篇),并说:‘中国现今有使者在此传播这些文章。'我听了很喜欢,便向他学,将他所传授的一字不漏记诵下来。于是愿学者,从我而学,皆以我为师。”[按]当年孔子诞生前,孔子母亲曾祈祷于尼山。而帝君之诞生,是帝君父亲祷告于苍天。可见圣人诞生于世皆不平凡。孔子于周朝衰落时期,致力伦常道德教化,将精深微妙之大义晓示于万世。帝君于周朝昌盛时期,显扬礼乐典章教化,而冥冥中掌管升降士人功名于千秋。难道不是只有教化方式的不同,却同为达到天下大治吗?
  补衮和衷
  帝君说:“我在周成王时,姓张,名善勋。成王任命我为诛臣。当时国家虽昌明繁盛,而我忧国忧君之心,不敢稍有懈怠。当成王年少时,周公代他处理国家大事,后来成王对周公常怀不满。我担心成王被身边心怀叵测者挑拨离间,常以“君臣之义始终不废、祸福每生于隐微”等道理劝谏之,却屡焚劝谏草稿,不使他人知晓。所以周公东征时,虽然各诸侯国多有攻讦周公之流言蜚语,召公也不高兴,但周公终究还是得到成王之信赖和尊敬,其间多少也有我的功劳。”[按]张氏本是黄帝后代,帝君降生于周武王乙巳年,其后帝君转世,也多姓张。世间传说二月初三是帝君圣诞,只根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那一世。若论帝君多生以来,则自大年初一至除夕,无一日不是其圣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7: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惇睦亲族
  帝君说:“西周时我在京城十年,久别家乡。一天,见周公《鸱鸮》诗,引发了我的思乡之情,因而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回乡后,见乡邻多贫穷,遂兴办义庄。生活困难的,随时救济他们;有病的,为他们医治;男女长大后,助其成家立业;子弟聪明俊秀的,教其读书。人们见闻此种扶危济困的义举,纷纷仿效,因而各地义庄也越办越多。”[按]当时帝君以医术济人,而经理义庄的,皆帝君之子。
  初闻佛理
  帝君说:“我在朝廷为官时,曾听方外一位修道人说:‘西方国家(指天竺国,今印度,不是极乐世界)有位大圣人(指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无需言说而众生自然受到教化,清净无为而国家自然得到治理。以真诚慈悲为主,以善巧方便为门,以奉持斋戒为常法,以清净寂灭为乐。视生死如同朝暮,等观恩仇如同梦醒,无有忧喜悲愤之情。因为了知人生短促,而希求无生。’我当时听了,非常仰慕。待我辞官荣归故里,于途中遇见一位隐士,在街市边走边唱,其歌词深契我心。于是我下车向他顶礼,恳求他教导我。唱歌的隐士仰天而叹,指示我心印,并传授我正诀,说:‘此是西方圣人教人归于寂灭之法。你若能念诵并依之修习,可超越生死,证无量寿。若能精进不退直达彼岸,则可成正觉。即或半途休歇,犹不失为神仙。’我接受教化后,世俗尘缘既尽,了无牵挂,万念俱灰。到仲秋时,我会集亲朋,与他们告别,留下颂辞而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8: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情动入胎
  帝君说:“我既离开人世,正要往西方去,路过洞庭君山时,因爱其风景优美,就稍微停留了一下。此时我上不受朝廷威势控制,下无骨肉家室拖累,超然尘世之外,何等逍遥自在。正当我悠然自得时,忽有二仙童自天而降,说是奉命委任我为君山主宰,兼管洞庭湖。我推辞不得,只好应命了。有一天,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大哭而来,面对山川,边祭祀边祷告说:‘我丈夫不幸,因得罪国君被流放,客死南方边远荒凉之地,离家乡有万里之遥,尸骸难回家乡安葬。痛念家里尚有白发双亲需人奉养,我又怀孕在身。若山川神灵明察我夫君因效忠朝廷而被治罪。怜悯我公婆,晚年无所依靠,万望赐我生下一男,以继张氏香火。纵然我命不保,也无遗憾了。’当时我在云端中见此凄惨情景,心中不胜其悲,禁不住涕泪俱下(谨按,天人身体,本无涕泪,只在命终时,五种衰亡征兆出现后,腋下才有微汗罢了。帝君既有涕泪,可见帝君此时尚在神道之中)。忽然我的身体堕入妇人怀中,随即神志模糊。隔许久,只听有人说:‘是男孩,是男孩。’我睁开眼睛一看,发现自己身体在澡盆中,原来我已经又投生人世了。”[按]人在生死海中,一经耽恋,便成堕落。若非大修行人,无有谁能独来独往而不迷失真性的。帝君前生听闻佛法,本来要往西方去,只因一念恋着山水美景,便被洞庭君山枯住,脱不了身。纵然他绝无作山灵河伯之念,而不由自主已堕为血食之神。至于他同情张妇遭遇,本是出自一片善念,岂料想居然为其子。然而情之所系,便堕其怀,等到发现自己在浴盆中时,即使想要毅然跳出,已不可能了。帝君至此尚且身不由己,何况茫茫业识之人呢?
  不愧孝友
  帝君说:“我先父姓张,名无忌。周厉王时,于朝中任保氏(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当时厉王忌讳听人说他过失,乃至对说他过失的人加以监禁。先父直言劝谏,激怒厉王,他将先父流放番阳(今江西省北部),以至客死。那时我还年幼,随母亲黄氏前往番阳迎丧,将父亲归葬河朔(黄河以北地区)。我十岁时就读外学(古代设立太学以外的学校),取名忠嗣,意为继承先父遗志。成年后,祖父平子,为我取字仲。母亲慈祥明辨,勤于教育训导(帝君自己说:‘母亲每天诵《观经》,晚年无病而逝。’更证明那时已有佛法)。时值宣王即位,诏令先朝臣子有死于无辜的,都记录其后代名字。我秉承母命,往京城,登肺石为先父击石鸣冤。宣王下诏恢复先父官职,追封谥号献,仍命我为保氏。我原有一兄名允思,不幸早亡,母亲每想起就伤心。我便以次子楙阳继兄之后,以安慰母亲。祖母赵氏去世不久,祖父也去世,我以孙子名分代替父亲为祖父母服丧三年。由于悲哀过度而毁损了身体,因而朝廷内外皆知。当时人们都以孝友称我,而不呼我名字了。”[按]此即《诗经?小雅》上所谓的张仲孝友。帝君母亲,即是从前曾祈祷于君山之妇。未为帝君母亲之时,帝君曾受她拜。既与帝君成为母子后,她反受帝君拜。然而究竟谁当拜、谁不当拜呢?因此,了解儒家思想之后,便知五伦关系是合理的。通达佛法教义之后,便知五伦关系是圆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9: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殛罚淫神
  帝君说:“我既为诸山之王(在周朝末年),凡我所管辖之山川河流及境内之水涝旱灾,丰年歉收、凶吉祸福、功过得失,都得由我治理。青黎山神高鱼生,喜欢村民孙涤女儿,拘其魂而强行淫乱(既可拘其魂而淫乱,自然也可拘其魂而治罪。那么所谓无从施行锉、烧、舂、磨之说,岂非小儿见识)。被邻近白池龙神觉察,向我投诉。我经暗中查访,将高鱼生与民女一起拘来审讯。高鱼生不得不认罪,当即归还民女之魂,民女才得以苏醒。我依法鞭打高鱼生脊背三百下,削除其神籍。而山下有位已故孝子吴宜肩,曾为追荐其父刺血写了四卷《楞伽经》(由此可知,西汉扬雄、刘向曾经见佛经之说,更有证据了)。其过世已三年,还未受封职位。我向天帝保奏,让他取代高鱼生之职。天帝说可以。从此,大小诸神皆知敬畏天命、克己修身。”[按]欲界六天皆有欲念,但天福越重,则情欲越轻。山川神灵,大多罪业与福德参半。因而喜爱女色并拘其魂之事是可能发生的。
  降嗣赤帝
  帝君说:“我见秦朝执政者肆意酷虐百姓,视民如草芥。便飞速奏章呈报天帝,愿化为下界人身,援救生灵免遭涂炭之苦,使人民处于安居乐业之地。无奈天帝却命我托生为赤帝子(指汉高帝刘邦)之子。天威可畏,我不敢抗命。遂有九天监生大神,逼我投生。我在云霄中俯视人间,见火焚秦朝阿房宫之后,新建宫殿煥然一新,汉高祖正与戚姬亲昵晤语。监生大神对我说:‘此即赤帝子。’我正想看仔细,被监生大神所推(此即是中阴身,只是当时帝君不知道罢了),即跌落于高祖身边戚姬之怀(凡人托生,必见父母会合。若是男胎,于父生瞋,于母生爱。若是女胎,反此。至于南洲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各有形象,详载《大藏经》,不能俱述)。恍然惊觉,发现自己已成人形。帝因我神貌风骨与其颇相似且举止不凡,很钟爱我。晚年想立我为太子,没有成功。帝驾崩后,我被吕氏所杀。我母亲死得尤其凄惨(须知张良及商山东园公、角里、绮里季、夏黄公四皓前世与帝君母子必定有怨)。我满怀怨仇,常想变为大蛇,尽呑吕氏家族而后已(后来果然化为蛇,可见一切惟心所造)。”[按]我初读佛经时,见怨亲平等及怨从亲起之说,心里很惊讶。待静观事理循环往复,方知此种议论,若非出世圣人,绝对是说不出的。就戚夫人而言,自然视吕后为仇怨,以高祖为恩人。然而吕后之所以仇恨戚姬,皆因高祖过于宠爱戚姬。等到宠爱越来越深,以至于要改立太子,此时吕后憋在心中之怨恨,再也无法消解了。假如高祖当日只是平常对待戚姬,不至过分宠爱,则日后戚夫人所遭之祸,何至于惨绝人寰?因此吕后固然是戚姬之仇人,而高祖也未必就是戚姬之恩人。唉!此即怨从亲起之明证啊!怨既是由亲而起,纵然不愿将怨亲作平等看都不可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8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10: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幽明交理
  帝君说:“我因前世有好政绩,天年刚尽,即于东汉顺帝永和年间转生,《后汉书》上所说的张孝仲,就是我,还犹然不忘前世之名。虽然没做高官,但承蒙上帝谕旨,让我白天应酬世事,夜间治理幽冥。世人无论明里暗处所做一切善恶事,我都知而记之。乃至于灵鬼妖邪作祟,无不预先觉察。”[按]江苏太仓有一人,曾被冥府役使。每至三更,全身僵硬冰冷。冥司交给他一块牌和一根杖,牌上列着所拘人姓名,杖一在手,转眼间穿山入海,将所拘人挂于杖头。虽多至几十,而轻如羽毛。一至天亮,便与常人无异。此人心里厌烦,千方百计,莫能逃脱。后来有位僧人,劝其出家,受菩萨戒。他听从了,而后冥府差役遂绝。
  流矢集体
  帝君说:“我因累世修善积德,逐渐恢复神职,而命债未还清的,仍然不肯放过我。于是我又转生于黄河以北的河朔(佛经说,我们每个人宿世的身骨堆积起来可高过须弥山,所饮过母亲的乳汁加起来多于大海水)。长大后从军,随从邓艾讨伐蜀国时,我为行军司马。我劝邓艾从山间小道走,以避免正面交锋之祸。待其深入,遇上蜀将诸葛瞻率兵抵抗。邓艾以封瑯琊王为条件,劝诸葛瞻归降,诸葛瞻不答应,导至双方正面交战。诸葛瞻之主力部队,由我抵挡,乱箭射满我身。诸葛瞻被擒。我想营救他,可身受重创,已奋奋一息。此便是以前邛池未偿清命债之报啊!”[按]《楞严经》上说:“杀业之报,纵使经于微尘劫那么久,互相吃来吃去、杀来杀去,如同转动的车轮,互为高下,无有了期。”然而邛池之报,还只是瞬息间事。若认为从此就可以账清无欠了,恐怕还没有这么简单。
  隶掌桂籍
  帝君说:“上帝因我累世为儒士,潜心研读古代典籍,任命我为仙官,掌管人间科考登第名籍。凡士子由乡里考察推荐、定期科举考试,乃至各级官员服饰制式、俸禄多少,贤臣父母的封官赠爵、表奏赐予及二府(丞相、御史)大臣的任用罢免,都归我掌管。”[按]世人若听说有人将为主考官,则投机钻营者千方百计巴结,即使昼夜乞求丧失体面,也顾不得。然而那主考官,只能掌控一方之柄,不能总揽天下之权。只能主管一任之中,不能干预三年之外。何况主管小试之官员,不能掌乡试及会试之权。执掌监督科考之官员,不能担任选才授官之职。即使录取与黜退、晋升与降职之权完全由我掌控,也有不能奏效之时。可见靠攀附权势而谋取功名利禄是很困难的。然而有一试官,最公道最贤明,从来不病不老,不必为父母守丧而离职,不以门第高低选择人才,不必花费钱财,不必仰人情面。从县试一直到殿试,由典史至宰辅大臣,各级官员的任免,无不经其赐予或剥夺。像这样一位试官,钻营者反不知倾心结交,投其所好,能说是明智之人吗?如何投其所好呢?那就是敬仰效法帝君之德行、流通帝君之宝训。
  当来证果
  帝君说:“我信奉佛教后,顿悟不二法门旨趣。居住于清凉宝山,仍主管民间疾苦之事。当时蜀地遭水灾,很多人被洪水淹没,又苦于瘟疫、疾病、毒疮等传染病的蔓延。我化做村民,充当艄公,拯救淹溺者数千人。又化成太医生,亲自为病者诊治,也救活很多人。遇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为我授记说:‘你于未来世,当得做佛,号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知帝君将来必成佛,则知我们将来也必成佛)。’”[按]鹫峰古佛,即灵鹫山释迦如来。释迦佛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第四尊佛,而称为古,是因为释迦佛已入涅槃了。安乐不动之圣号,是帝君将来成佛之称呼,但不知还要经历多少个恒沙劫,供养承事多少佛,而后得证此位。岂能说帝君现在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坐菩提树下而成正觉了呢?帝君目前之位次尚在玉帝之下。以玉帝之位次而望菩萨,还差得远之又远,又何况帝君与佛之间的距离呢?若说帝君现今即已证佛果,则本想尊崇帝君,而反成诬损帝君了。
  问:“轮回之说,现实中固然是有,但只是出自佛教典籍,孔子未曾明说啊?”?答:“只要符合天理,便当相信接受,无论是出自佛典,还是来自儒书。若必得出自孔子之言才信,孔子一生之言语,得以流传后世的并不多(一部《论语》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说的,只有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记载所无,就认为儒者对此不值一谈。则六经四书中,孔子从无一言提及自己父母,难道后世身为儒者,也不当谈及自己父母吗?何况《易》中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即是轮回之理。《中庸》论诚,不言物之始终,而说物之终始。《周易》六十四卦,不以既济为终结,而以未济为终篇,皆隐寓循环无穷之意。其之所以不能如佛教典籍阐述得那么详明,只因为世间圣人不能洞见过去、未来及天上天下之事罢了。《中庸》中明明说,至理论至极处,即使圣人也有所不知。又何足怀疑呢?”◎桃李虽到春天才开花,而萌芽初伏却在叶未黄落之时。暖和的气候虽到春天才出现,而一阳初发却是在冬至寒冷之际。世间万物循环皆如此,何独于人之生死轮回而怀疑呢?
  问:“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所以有关轮回之说,多在东汉以后。唐尧、虞舜乃至夏、商、周三代时,未听说过有轮回之事啊?”?答:“唉!真是枉读古人书了。难道没听说过鲧(夏禹父)奉尧帝之命治水,九年未治平,被处死羽渊,其神识化为黄熊(熊,音乃,平声)吗?没听说过已逝之卫康叔托梦告诉卫襄公之小妾,要转世做她儿子吗?没听说庄公八年,齐襄公在贝丘打猎,见一大猪,而随从者都见大猪是已死公子彭生所变吗?没听说过被周宣王所杀之杜伯现出人形,拉开赤红色弓箭射杀宣王吗?没听说过僖公十年秋,狐突于下国遇见已死太子申生;宣公十五年,有一位已死老人结草帮魏颗俘获秦国大力士杜回,作为报答魏颗曾救其女儿之恩德吗?没听说过成公十年,曾被晋侯所杀之赵同、赵括化作两个小鬼潜居于晋侯之膏肓处吗?没听说过吴王夫差于胥山杀死公孙圣,太宰三呼公孙圣,而公孙圣三应吗?没听说过越军祭祀伍子胥时,只见酒杯一动,酒便被喝尽吗?以上诸事,请问是发生在汉明帝之前,还是在汉明帝之后呢?吴国延陵季子说:‘骨肉躯体归葬于土,是命之归宿。而魂气,则无处不可以去。’或许可从中悟出些道理。”
  问:“忠臣孝子之魂魄,理当千古不灭。帝君七十多次化身,固然无可怀疑。至于凡夫俗子,一死之后,魂魄随即消散,何能旷劫长存?”?答:“形体虽有大与小、聪敏与愚笨之分,而真性并无大与小、聪敏与愚笨之别。若一为庸夫,魂魄随即磨灭,则帝君在邛池转世化生时,不过寸长小蛇罢了,散莫有比此更容易散的了,今日何以还有帝君呢?”
  问:“遍读各种记载,信知三世轮回确实是有。但近见朱熹《小学》,说死者形体既已朽灭,神魂也随之飘散。因此心中又产生疑惑。”?答:“《小学》上还有一段引自范文正公的话,说因祖宗积德百余年,才有我今天为官之福泽。倘若我独享富贵而不体恤周济宗族,他日有何面目见已逝之祖宗呢?此也是出自朱子《小学》之言吧。”客人说:“没错,也是朱子之言。”“那么,既然形体朽灭神魂消散,更有谁人羞见祖宗呢?且祖宗也已形灭神散,又有谁还能见此不恤宗族之不孝子孙呢?《小学》前后所说,岂不是自相矛盾?吃果子先要除其核,吃肉定要去其骨。你读《小学》,为何偏要取其骨而啃,择其核而吃呢?况且尧、舜、周公、孔子,是儒家宗师中的泰山北斗,然而《虞书?益稷》上则说:‘祖先降临。’《周书》中周公祝祷太王、王季。文王说:‘我像祖考先王一样仁义,且能奉事鬼神。,孔子则于弹琴时会晤文王,于睡梦中亲见周公。儒书中诸多记载明明都认定前人的神魂是不散灭的啊。倘认为像朱子这些先儒之言当信,那么尧、舜、周公、孔子就更当信。若认为尧、舜、周文王、孔子不足信,又哪有先儒存在?况且若人死后神魂果真散灭,那么朱熹这些先儒不管有多贤明,而今也同样早归散灭了,春秋二季之祭祀,便可不必举行。倘若现今仍行春秋二祭,则形灭神散之说,作为他们的后人首先就不当信奉了,又凭什么来说服天下后世呢?孟子读《书?武成》,只择取其中二、三策,何况《小学》呢?”
  问:“人死神魂不灭,还会再转世,我已听明白了。若说人死后转生为兽,兽死后转生为人,我不能信。”?答:“形体随心念而变。一念仁慈,可跻身人天。一念凶恶,即种鬼畜胚胎。既然为善为恶互相夹杂不纯,则为人为兽也轮回转换而不恒常。若说人死定还为人,兽死定还为兽,那么造物者初分人兽时,岂不是太不公平了?”◎有人问一僧说:“人之身体为何直立而行,兽之身体为何爬而横走呢?”僧说:“人之前世心直,所以今世之身也直。兽之前世心横,所以今世之身也横。”心直心横,顷刻变异,因而形体倏忽转世为人,倏忽再世为兽,岂不是颠倒无常?又因为人知惭知愧,所以人则有衣。兽无惭无愧,所以兽独无衣。又人因行善修福,所以随冬夏而更换裘葛。兽因无福,所以无论寒暑都只有一身羽毛。又,人于前世,常说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信三宝语,所以今世随心所想,口中都能——说出。兽于前世,常说恶语、妄语、讦人隐私语、斗构是非语、秽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所以今世有口而不能说。纵使饥渴濒死,也不能开口乞食。即使刀刃刺心,也不能出言辩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