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8|回复: 2

总概四大名著的流行状况

[复制链接]

396

主题

507

帖子

20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58
发表于 2020-9-14 00: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言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那开天辟地的第一人,谁是他的师傅?照实来说,生活便是他的师傅!
  生活为师!生而为人,习复摹仿,是人生具的本能!这世上有谁不会摹仿?大不了的,力有拙巧,有人易工,有人有所不及。士农工商,都不是生就的天才,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可要说谁是谁的师傅,可没准。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投过师,他就没个师傅?最起码的,生活就是他的师傅。
  也不光是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样。
  现实当中,看到一处建筑,或是一本书、一幅画,说是谁的手笔,或是谁的风格,可能有据可查。好多年以前的事,某某人是谁,对不上号。名字,只是一模糊的概念而已。生活中好多活生生的生活实况,你就不承认,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都是打哪来的?
  苍天在上,拍着我们的良心说,天底下什么人没有?无利不起早的,不光是商人。三百六十行,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人,哪一样没有?哪一个行当没有人造假?这种事,实在是太寻常了。不管哪一行,你看罢,但凡有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打蛇随棍上,那造假的事,跟着就来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名人放个屁,都有人摹仿。都是生活现实。
  怎么样考证历史,说说容易做起来难。问题在哪呢?假证太多!各种各样的材料,往往真假难辨,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尤其叫人无奈的是,一些人的摹仿能力,实在是登峰造极,炉火纯清,出手的假货,几可乱真。
  不过有一样,他做不到,那就是,没有蓝本不行!真迹未曾见,绝顶的高手,他也仿不出真迹的模样。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耳濡目染!你象加工食材,更还得要尝味辨味!总的来说,就是一定得有生活的实际经验。没听过鸡叫,这你学不来,没听过狗叫,这你学不来,没见过老虎,这你画不来……总之,凡是你并没有经见过,也不曾听说过的东西,你都摹仿不来。这么说罢,有些东西,你就没见过实物,有个式样也成。如果是连式样都没经见过,一准不行。
  文章不过就是说话,可不是生具的能力。万事开头难,无非是跟着人学。跟着众人学个眉高眼低。
  可要做一个文人,不识字哪成?不过,光识字不行,你还要会用。简单的字、词、句式,都得会用。有些东西没有人教,你咋就会?耳聪目明的你,哪样学不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可能你没有专业的师傅,可你有生活的师傅。啥叫师傅?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不可师!生活中四南五北接触的人多了,一些未经过未见过的事,不知不觉中,便也就学会了。通过博览群书,也可以获得一些知识,读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好多的历史,好多的事,未经过,未见过,可言之凿凿,正所谓说在纸上,说不在纸下。
  什么事情,不断的传说,再经众人发酵,那各种误会,自然就多了。现实中有好多事,好就好在,确有真凭实据。象历史问题就难了。就比方说,秦汉唐宋的事,谁去过秦汉唐宋?那秦汉唐宋的人,也都没活到现在!时空,我们无法穿越。可秦汉唐宋的文章,有些都传下来了。一些不朽名作,不断被后世读者传诵,说起来,读者对它们的反应,不也就是它们流行的历史见证。
  那么,真的假的?事实是,真的也有,假的也有。结果便是:真假难辨!你凭什么说,这个是假,那个是真?你又凭什么说,这个是真,那个是假?莫不是你见过真迹?你不是秦汉唐宋的人!就凭这一点来说,你对各种资料粗略一过,不加思索,不仔细的进行甄别,便认为它们是真凭实据,其实根本就靠不住。
  有句成语叫“沆瀣一气”,所以说,哪个人的话,全都靠不住。造假的人,谁会告诉你他造了假?真正说来说去,真是谁也靠不住。
  不过还是有迹可循。文人嘛!谁不是东拉西扯,天上一句,地下一句,这句觉得好,添上去,那句不合适,可能就删了。
  尤其是做考证也好,做评论也罢,考证你不得引证?至于说评论,评论《石头记》你不说《石头记》?评论《西游记》,你不说《西游记》?大不了是你旁证侧引触类旁通,张三说李四说这么一通乱说。而有的人条分缕析,说的头头是道,象我这样的人,可能狗屁不通。
  考证的事,象我这样书读的不多的人,可能更有发言权罢。原因在哪?少见多怪!象那些博学大儒,就某一件事情来说,就说上三年,可能都不带重复。要象我,反反复复,就那么几句。道理很简单,肚子里就一点墨,扯断肠子全是它。象《红楼梦》的作者那样博学,他知道的事可真不少。他不也是四书五经来一点,西厢牡丹来一点,才子佳人乱点评,春秋战国各西东!
  说实话,人生在世,断不了是受万事万物的影响,实际上,还是受文化的影响最大也最深。就连一些不识字的村夫,生活中常受熏陶,耳濡目染中,四六句,也能出口成章。不 要说拾人牙慧就一定是在骂人,不要说鹦鹉学舌就一定是骂人,天下文章一大抄,无非也就是他抄他的,你抄你的,断不了是各抄各的。可,就算是抄袭前人之作,就算是剽窃别人之作,你抄得有个来处。
  生活中一些有较强影响力的文章,因受众人关注,众人对它们的反应,比一些不受人注意的文章的反应较强一些。日积月累,受关注的一直受人关注,被冷落的一直被冷落,这种反差,更会愈发的分明。
  那么,问题来了!古典四大名著,这是国人乃至世界公认的代表中国语言文学艺术成就最高的巅峰之作,最晚出现的《红楼梦》,在清代都流行了一百多年。吴承恩是死于1583年,这时《西游记》已成书,罗贯中大约是死于1400年,《三国演义》这时已成,象施耐庵是死于1370年,《水浒传》这时也已成书。直至清末,《西游记》在民间已流传了三百多年,《三国演义》在民间已流传了五百多年,象《水浒传》更是在民间已流传了将近六百年了,那整个民间的读者,对它们的反应如何?
  你说《红楼梦》流传的时间不够长,那不妨说说《西游记》。你象《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清末的时候,在民间流传都已超过五百年了,对这,只不知你又会作何解释。握着三瓜俩枣,便自称收获颇丰?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四大名著,要么是后人之作,要么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公开地流行过。中国在崇祯二年,西历在开始实行,仅仅从这点来看,《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
  量变到质变,这是一个极简单的道理。读者的反应由弱渐强,超过了一定的数量,突破了一定的范围,一本书方叫流行。四大名著,都是经典,是不朽的名著,似辉光耀日,更胜十分,真正的公开之作,有什么避讳可言?那么多年,读者咋没什么反应?不过,最发人深省的是,怎么会有此怪象,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四大名著,它们彼此间有没有联系?或者说,这根本就是有人布下的一局大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507

帖子

20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14 01: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本、小说、曲艺传奇,从来都不是文化主流,但“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儒家入世学问统治汉字文明两千年,而真正的文明内核却都在繁华仕途经济之外的草莽。汉字文明两条主线,道拘于礼则为儒,儒达于德则成道,互为佐使互为反正,区别在于儒家重言六七自不知,道家寓言十九人不知。
  但总有人让文明的内核薪火相继,而石头记,就是劫灰之下那粒将熄的火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8

帖子

1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3
发表于 2020-9-14 01: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天登陆不了天涯,以为天涯崩溃了!哈哈。这以前变更朝代后,中进士入翰林是不是专干这些修书修史的活啊?!所以读书真的不能尽信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