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罗浮长风

散文集:《故乡?家园?梦》(持续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忆詹羊哥
  文/詹泉洲
  詹羊原来住在我村子的村尾的一间屋子里,挨着我的朋友詹智慧家。
  詹羊的名字还真的可以让人想起他的人。小小的个子,矮矮的个子,挑着白花花的豆腐担子,走村串巷地挨家挨户地拉着嗓子:“卖豆腐哦!卖豆腐哦!”人们拿着一个碗,从家里出来了,说:“阿羊啊,跟你交关(买)2角钱!”那个时候的2角钱很大的。阿羊把担子歇下来,说:“好啊!刚出锅的豆腐,又鲜又嫩啊!”
  小时候,我们家也经常买豆腐。父亲买回豆腐后,母亲一般是直接把它放在碗里,然后在上面倒上酱油或者鱼露,然后就可以上桌子了!当时吃豆腐就这么简单。只知道吃豆腐可以清肠润肺,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豆腐可以煎,可以做汤。豆腐有麻婆豆腐、客家酿豆腐、日本豆腐、脆皮豆腐等等。小时候,有豆腐的那顿饭,吃得特别好、特别香。因为俺家早餐的饭桌上,经常摆的菜是咸菜头。
  詹羊待人很和善。他没有老婆和孩子,但脸上常常阳光灿烂。每一次碰到他,我都大声叫:“羊哥!”羊哥就会大声回答我:“泉洲,你去哪里?吃了吗?”声音清亮而干脆。我能从他的声音里领略到他那大哥哥的慈爱。
  有一天晚上的后半夜,羊哥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上半夜刚做好的豆腐不翼而飞!怎么回事呢?突然,阿羊哥发现墙壁上漏进来一线光,挨近一看:原来墙壁被人挖了个大洞。那个狠心贼啊!为了偷走人家的豆腐,竟然把人家的墙壁挖了个窟窿!真是不得好死哟!
  后来,阿羊还照样卖豆腐,脸上还照样写着阳光。后来,阿羊也贩卖水果,赚点小钱活命。
  我父亲72岁的那一年(198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父亲走在饶洋墟的公路的边上,突然眼前一黑,就摔倒在公路上。羊哥正在挑水果下乡卖,看到一个老人家摔倒在地上,赶紧过来扶起。定睛一看,哦,原来是阿堦伯。赶紧在路边要了一杯水让我父亲喝下。慢慢地,我父亲恢复了。这次,真的很感谢阿羊哥。及时相助!事后,他也从来没有跟我们家人提起过。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呀!
  再后来呀,听说阿羊哥去世了!
  于是,我就再也看不到他那灿烂而又明净的笑容了!但是他的那一句清亮的“泉洲,你去哪里?吃了吗?”永远会回旋在我的记忆的河流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浴菜与饮禾
  文/詹泉洲
  很久很久以前,卫国有5个男子。都背着瓦罐从井里汲水浇韭菜,从早到晚,一天辛劳,只能浇一畦。郑国大夫邓析路经这里,看到他们笨重的劳动,便下车说:“你们可以做一种机械,后端重,前端轻,名叫桔槔。使用它来浇地,一天浇百畦也不觉得累。”
  5个卫国人齐声说:“我们的老师说过:‘有使用机器的好处,一定就有使用机器的处。’我们并非不懂,而是不愿意制造使用。你走你的路吧,我们决不更改!”
  以上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读出卫国男子的固执和保守。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老家的几个词汇:浴菜、育菜、饮菜、饮麦、饮禾。
  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芳秽,戴月荷锄归”的诗句时,我们总会觉得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多么的美丽。殊不知,长年累月地从事生产劳动是多么艰辛的事情。
  想起我的乡亲们,他们在给菜浇水、引水灌溉禾苗麦苗等方面,流过多少辛勤的汗水!
  想起我的父亲,赤着双脚,挑着尿桶,一趟趟地到水沟里舀水,然后给菜浇水,菜们在父亲的呵护下,绿油油,嫩绿葱茏,茁壮成长,直到成为我们家的盘中美味,成为别人家的盘中美味!
  我的乡亲们,管给菜浇水叫浴菜,或者叫育菜,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实在可以说表现了我的乡亲们的博大的胸怀,对世间万物的仁慈之心!
  浴菜,就是给菜洗浴。既然是给菜洗浴,就需要细心、耐心和爱心。我的乡亲们对待菜,象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地呵护,让它们茁壮成长!既然是洗浴,那个水肯定是清亮的水。记得小时候,遇到天久不下雨,那菜地呀,非常的干,甚至裂起了沟痕。菜们渴得很。这个时候,当我的乡亲们挑着尿桶从小溪打来清亮的水给菜们送来清凉时,不仅让菜们冲了一个痛快的澡,更重要的是,滋润了菜们干燥的心田。这个时候的给菜浇水呀,分不清是给菜沐浴还是养育着菜们的生长!
  浴菜和育菜,反映了我的乡亲对劳动的那种诗化的态度。在那个贫穷的岁月里,我的乡亲们饿得脸上常带菜色,肚子经常饿得咕咕叫,在这个时候,生于地长与地的菜们,便成为我的乡亲们的救命粮食。绿油油的菜呀,它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我的乡亲们是以感恩的心来看待菜们,所以,他们把千般的呵护之心,倾注在菜们的身上!菜是活命的保障,菜是孩子们的等待,是客人的微笑。菜可以换成孩子读书的学费,可以换成闺女喜欢的布料,菜可以换成过春节需要的钱。菜,给我的乡亲们带来了尊严和愉悦,给我的乡亲们带来希望和免于饥饿,于是我的乡亲们管给菜浇水叫浴菜和育菜。从这两个词汇,可以看出我的乡亲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对养育人类的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厚爱!
  我的乡亲们把引水灌溉禾苗、麦苗,叫做饮禾、饮麦,这同样洋溢着一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关爱和感激。让久旱渴盼水的禾苗麦苗美美地喝上一顿,成为我的乡亲们经常做的一项工作,这种工作很辛苦,但你看,我的乡亲们做得又是多么开心和愉悦啊!我的父亲我的乡亲的艰辛的田间劳动生活,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充满爱心仁慈之心赤子之心的诗化生活!
  2007年5月2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2: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骨头快要生水了
  文/詹泉洲
  我私下总顽固地认为“骨头生水”是我父亲创造的词汇。因为在我整个童年、少年时代,我父亲是我身边说这句话最多的人!
  南方的春天雨水多,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那个雨啊,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罗罗嗦嗦、滴滴答答、噼里啪啦、西礼花拉下个不停。下得那个菜啊,软塌塌长势很差,下得路道一片泥泞,下得那个天啊整天阴沉沉,下得那个心情灰蒙蒙,下得农活没办法开展,下得乡亲们英雄没有用武之地。能够讲的故事都讲完了,能够听到的故事也已经听了好几遍。不单是人,连猪啊、狗啊、鸡啊、鸭啊,都没有精神。长期下雨,下得那些习惯体力活的乡亲们不耐烦。就以我父亲来说,他是习惯早出晚归一天到晚在地里劳动的人,习惯了闻泥土的芬芳,习惯了闻草菜的味道,习惯了与庄稼打交道,习惯了在太阳底下出汗,习惯了让筋骨天天都得到锻造。而那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罗罗嗦嗦、滴滴答答、噼里啪啦、西礼花拉下个不停的雨啊,却强制性地把我父亲挡在家里,把我父亲闲得连骨头都要生水了!于是我父亲愤愤地说:“哎,这个鬼天气,连骨头快要生水了!什么时候才会晴啊?”
  骏马渴望在草原上奔驰,鱼儿渴望在大海中畅游,雄鹰渴望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战士渴望上战场,农民渴望耕耘,工人喜欢听到身边那优美的机器的轰鸣声。我理解我的父亲。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歌唱“归去来兮辞”,回到了家乡,投向大自然的怀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在日常的劳作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感悟到了生存的意义。他想说,又说不出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劳动,是操劳,是朴素的生活,让陶渊明找到了生存的意义。
  海德格尔说过,“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爸说:“一天不劳动,一天不流汗,骨头就要生水。”看来,我老爸已经把劳动作为生存的方式。劳动是崇高的,是伟大的,是能够使人找到生命的真谛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滚滚红尘中,我们谁也没有办法不操劳,操劳成了我们生存的方式。我们就是在一天天的操劳,消解着生命的意义,注释着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存的最好方式是操劳。
  我父亲喜欢说的“哎,这个鬼天气,连骨头快要生水了!什么时候才会晴啊”这句话,是对“人的生存的最好方式是操劳”这个句子的最好诠释!
  2007年5月2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3: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棋
  文/詹泉洲
  普希金曾经说过,象棋对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 。琴、棋、书、画在中国古 代历来是个人学识修养的标志,传统文人情趣素来讲求的 “琴棋书画”兼通 ,“棋”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个体对智慧素养的要求,这种素养与其文学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汽车虽快却不能代替人双腿走路一样,就算电脑棋艺水平再厉害也不能代替人下棋;正如跑步是一种身体和意志的锻炼一样,下棋是一种智力锻炼,也是一种文化素养,这才是棋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之下能够生存下来的根本。
  目前,国际棋界对棋的起源有“印度起源说”和“中国起源说”两种观点,而“中国起源说”又有“神农氏起源说”、“黄帝说”、“武王说”和 “战国说” 等等。其中《“棋”源于“易”说》 有一个深得大众所接受的观点,“豫人曰:《弈》者,《棋》也;《弈》者,《易》也;《棋》也者,《易》也。此说认为:棋类共同起源于中国远古经典“三易”(夏《连山》、商《归藏》、周《易》)之体系。”认为象棋棋源于周武时期,从《周易》中演化开来。易为 “群经之首”,而为道家所用,以棋为体,以“道”为用。
  在象棋孕育之初,“道”的思想境界就已经融入它的血液。围棋和象棋,是中国独特智慧的创造,都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壤,都真实辉映着博大而悠远的东方文化。《论语 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孔子认为博弈是有益的活动,比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要好。古人早就把“琴棋书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艺术,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琴弈书画,人之四品。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品不备,人乃慷塞。”观夫四品,其琴为雅品,书为意品,画为情品,而弈者,实为智品也。棋以其独特的魅力博得了众人喜爱。
  象棋的敌我阵地,棋子位置,作用和行走路线的不同,暗合着儒家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在儒家的等级社会观中,国君是最高统治者,因而象棋是以制敌帅于死地而胜;象棋尚刚,要求积极拼杀作战,驰骋沙场的战将多大刀阔斧纵马驰车,攻城略地,不惜战死。象棋教人生自强不息,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启示。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儒家精神,在对弈过程中总是积极进取,寻求进攻,表现出积极的入世态度。象棋折射着儒家的精神。棋子分七种,等级分明,步法规则,所谓“楚河汉界分两边,马走日字象行田”。其法度的森严,暗合着儒家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观念,而其战斗的复杂,又象征着社会矛盾的多元。
  围棋体现着道家的思想。棋子只有黑白两色,落子自由开阔,不受羁束,追求放达超逸和大道至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处处契合着简单与复杂、混沌与清晰的对立,蕴涵着自然的规律和人生的真谛。实际上,围棋象棋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
  象棋至刚,行棋有如疾风劲火,棋子运动力越强越占据优势,但大拼大杀之后却常以和棋而收局。围棋尚柔,行棋有如静山徐林,然每子落下再不更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子子生根,步步为营,击左则视右,攻前而瞻后,弈至最后必有胜负之分。所以说,围棋象棋是一息相通、对称和谐的。弈棋的高手,多为刚柔并济;盛世的明主,必是有张有弛,正如汉文帝、汉景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而汉武帝废藩尊儒,三击匈奴。
  至于以严刑酷法为主旨的法家思想,至始至终没能在棋文化中表现出来,也许这在以宽仁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极其正常而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中国文化中,很多成语与棋有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成语源起于南朝宋时《宋书 王微传》中的一封书信。据史书记载,从晋朝到南北朝时期,王氏家族不少成员精通围棋。后又见于《旧唐书 元行冲传》: “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当局者之所以迷,乃是其执著于棋秤局部之胜负得失;旁观者之所以清,则是其不为眼前个人利害所动,而能纵观全局,考虑整体利益。从修炼角度来看,人之所以迷于世间万物、而无法超越人类所存在的这个空间,乃是人执著于名利情之得失、并为之造业无数所致,因此,必先修炼身心、放下执著、断欲还业,方能返本归真、晓悟宇宙真理。
  其他与棋有关的成语有举棋不定、专心致志、棋逢对手、人生如棋、世事如棋、长安棋局、治国如弈等。成语“长安棋局”源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秋兴八首》之四中的两句:“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说的是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专宠杨贵妃,奸臣弄权,终酿成安史之乱。此时的杜甫生活困苦,既担忧时局,又深知自己无力匡扶国运。于是便在滞留夔州期间,将自己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及对昔日长安生活的怀念,结合眼前萧瑟的秋景,融铸于诗作中,写成这悲壮苍凉、意境深闳的《秋兴八首》。“长安棋局” 后作为成语用于形容动荡不定的政局。
  “治国如弈”。宋代文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 周臣传》中曰:“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国譬之于弈,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弈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欧阳修将治国用人比喻成弈棋落子,认为只有知人善任方可治国安邦,反之,用人不当则可能导致乱邦亡国。其拳拳忧国之心尽显于字里行间。
  棋文化博大精深。本人喜欢下棋,对棋坛高手推崇备注。为此专门写了一篇《中华棋赋》。赋曰:
  中华棋道,源远流长。中华为围棋祖地。《世本》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弈秋为文载围棋高手,后人誉之曰棋道鼻祖。春秋时期,围棋大盛。方是时也,名士如云,良将辈出。纵横捭阖间,围棋登堂入室,高居王公将相几案;穿街走巷,走入寻常百姓家。汉朝班固赞之曰:“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东汉马融,视围棋为用兵,其《围棋赋》云:“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唐设棋待诏,地位空前。华夏几千年,围棋与国人相伴;风风雨雨,数千载历史长河。中华象棋,历史久远。周朝时,象棋诞于南方氏族。战国时,有象棋之正载。《楚辞?招魂》曰:“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曰: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此时,象棋已于权贵间流行。围棋象棋,后皆走向世界。围棋象棋,又名中华围棋象棋。今逢盛世,棋道日盛,因作赋以歌之。赋曰:
  围棋象棋斗心机,棋中可见百万兵。三尺之局,为战斗场。陈聚士卒,两敌相当。运筹帷幄,纵横驰骋,终见胜负之局。当年淝水敌压境,谢安对弈意从容,胸中藏有百万兵,谈笑之间巧运筹,敌军由此如山倒。历朝历代年华变,早有智者巧布局。百年棋局多变幻,兵机千变阵图奇。战场杀伐将军事,早有运筹在前头。自古棋道与兵合,一一与君话分明。两军对垒风萧萧,背水依山布营寨。元帅稳坐中军帐,决意纵横巧运筹。援桴击鼓战端开,跃马横戈硝烟起。重炮车马争天下,过河卒子勇向前。三军阵前何惧死,一战功成万骨枯。围棋棋道亦如是,纵横捭阖妙纷呈。探子前头探消息,观其反应心有数。落子处处留伏兵,留待日后巧安排。战场棋局巧安排,不谋一局何以谋天下。外围布局先占势,点方破眼用心思。孤棋必先轧眼位,稳扎稳打谋出头。被围之日心不乱,纵横驰骋盼出头。阵前分明厮杀声,一声且住何处逃。乌天暗日杀伐烈,长得王公掩面看。弈棋终有歇子时,歇时明月白茫茫。复盘常引两行泪,诗酒壶中日月长。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月长相依。月明朗朗溪头石,白发老人相对棋。平生乐事本无多,不恋诗酒只恋棋。孩童棋边鲤鱼挺,老犬摇尾不知时。百姓日子淡如茶,且在月下磨平生。深宫大院多贵人,院中王公多下棋。月出且摆棋一局,美人设酒巧弄琴。两杯淡酒邀明月,对垒厮杀棋盘上。昼静棋声深院里,月明落子夜堂中。亭台楼阁日月春,人间荣辱且淡看。华夏名士多好棋,秋月春风数千载。竹边读月揽清风,松下敲棋醉白云。棋接山亭松影晚,人到中年春光迟。华夏名士多爱山,山在烟雾缭绕间。岩前云拥丹霞老,席上棋敲日月多。空花且随尘埃去,晓月空对石上棋。华夏名士爱田园,亦诗亦酒亦对弈。牧童横笛风含酒,楼中月照半局棋。棋罢轻吟心似水,一钩新月挂半山。临睡且摘一枝月,梦中笑声响联翩。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松长相伴。华夏名士多爱山,平生酷爱松与棋。棋局多依石,茶炉坐荫松,棋声流水古松间,落子铿锵棋味长。抑或四周皆寂寂,不闻棋声不见人,无声流泉古松间。童子云中追野兔,老师松下观残棋。抑或丁丁棋子响,不见人影不见棋。长见天上白云飘,闲云野鹤意从容。岩前云拥杉松老,席上棋敲日月多。平生酷爱松与棋,华夏名士骨格奇。松下茶烟青袅袅,竹间棋韵响丁丁。不见人间岁月逝,半帘松影半帘风。夜深友归月蒙蒙,童子穿云尚未归。谁收松下残棋局,水上野鸭久徘徊。先生梦醉松影下,睡前犹摘一枝松。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风长相傍。华夏名士多爱风,平生酷爱风与棋。夏日至,蝉喧闹,睡意已浓且午睡,一帘幽梦不知醒,醒时已是日影斜。觉时惟闻风动竹,自收隔午著残棋。秋风起,云飞扬,寂寂风月随残梦,落拓江湖似断棋。半窗残日棋子响,秋风满院药香远。冬日至时北风烈,且将残酒洗残棋。且借经书对棋读,棋间天地冬日长。抑或摇舟小湖上,湖上寒风正凛冽。好友二三对棋弈,薄酒两杯情谊长。海边春色到已晚,幽居徘徊亦相宜。春风徐徐花开日,好友相约来对弈。松风可洗石棋盘,且语春风棋对棋。花间酒气春风暖,莺歌燕舞正相宜。归来诗意正盎然,开窗引入凉凉风。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酒长相随。弹棋击节白日短,纵酒高歌杨柳风。一杯薄酒乐余春,半局残棋消长夏。对酒高歌襟怀旷,手边围棋多旨趣。华夏名士多爱酒,平生酷爱酒与棋。往往置酒高林下,日日观棋积水滨。饮酒且对春草唱,弹棋如闻夜钟鸣。一片岩树荫棋局,数枝山花落酒樽。花落酒樽化为酒,花香飘满衣袖间。人世浮沉多艰辛,梦中江湖醒却无。且待款曲数杯酒,从容对弈一局棋。自古破闷无如酒,人间消忧莫若棋。古人曰,送春唯有酒,销日不过棋。常有野鹤云间过,时见白鹿松下眠。居家时节野趣多,常于池边对棋酒。室外春秋一年年,家中棋局日日新。胸中常有丘园,万里江山入梦留。亦常泛舟江湖上,薄酒一杯棋一盘。举杯邀月浅浅酌,低头落子轻轻弹。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琴长相傍。华夏名士多爱琴,平生酷爱琴与棋。满架诗书香满院,琴棋常伴,洒脱人生。棋逢敌手对战酣,不知日落与日出。琴少知音,亦不愿,动手弹。琴棋台上老松树,岩前双鹤,自在舞。琴罢雅意犹未歇,还须琴后一局棋。悠然见南山处,无穷景,只可与心会,天下有谁知?琴中趣,棋与诗。琴棋自古未了缘,老鹰悠悠去复来。高山流水日夜流,琴中雅韵传千年,流入棋盘香满席。伯牙子期知音遇,千古传颂,美名人人知。有棋怎可无琴。
  棋中天地日月宽,棋外光阴日夜流。年光也似鸟,翩翩飞过;世事真如棋,局局新。且回首,几多世事,如棋,弄巧几多成拙。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青春容易过,转眼满头皆白发,百载光阴终消歇,唯有姓名留人间。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且温农家一壶酒,偷得平生半日闲,对此千载一局棋。任凭窗外花开谢,潮起潮落,但乐在其中,心游物外,享此人生真趣。莫言世事只如棋,是非千载人共知。心中当有一杆秤,也莫让,年华空辜负。
  2020-5-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4: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茶
  文/詹泉洲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国。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现在全国能够叫得出名的茶叶就有1000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中国十大名茶:1. 杭州龙井。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誉中外。好茶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称为杭州双绝。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在视觉上给人美的艺术享受。2. 苏州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3.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4. 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5. 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等三县所产为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6. 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着特点。7. 潮州单枞茶。潮州单枞茶是介于全发酵的红茶与不发酵的绿茶之间的半发酵乌龙茶,它体现了乌龙茶制作过程最精细的制茶工艺。单丛茶成品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厚滋味,是集花香、蜜香、果香、茶香于一体的浓香型茶叶。由于独特的制作工艺,形成了它特殊的品质——条索紧结,呈乌褐色或灰黄褐色,油润,具有自然的花香、山韵蜜味;汤色橙黄(初制茶)或金黄(精制茶),透彻明亮;滋味醇爽、持久、回甘力强、极耐泡等特点。潮州单枞茶以凤凰单枞茶与饶平单枞茶最为出名,以其出色的色、香、味,广受国人及其海外侨胞的欢迎。8.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9.安溪铁观音。产于闽南安溪。制作工艺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10.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在其它的"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中,一般常见到的有产于安徽屯溪等地的"屯绿"、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云南的"滇红"、河南信阳的"信阳毛尖"、湖南的"君山银针"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是时,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明、清时期,茶文化大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明人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以及新时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代咏茶诗词数量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如写名茶的有王禹偁的《龙凤茶》、范仲淹的《鸠坑茶》、梅尧臣的《七宝茶》、苏轼的《月兔茶》、苏辙的《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等等。写名泉的有苏轼的《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朱熹的《康王谷水帘》等等。写茶具的有皮日休和陆龟蒙分别作的《茶灶》、《茶焙》、《茶鼎》以及《茶瓯》等等,写烹茶的有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苏东坡的《汲江煎茶》、陆游的《雪后煎茶》等,写品茶的有钱起的《与赵莒茶宴》、刘禹锡的《尝茶》、陆游的《啜茶示儿辈》等。写制茶的有顾况的《焙茶坞》、陆龟蒙的《茶舍》等,写采茶和栽茶的有姚合的《乞新茶》、张日熙的《采茶歌》、黄庭坚的《寄新茶与南禅师》、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杜牧的《茶山下作》、朱熹的《茶阪》等等。历代诗人在茶诗、茶词的内容上,写得最多的莫过于颂茶和借茶抒怀。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将茶比作美女;周子充在《酬五咏》诗中,将茶比作美食;秦少游在《茶》诗中,将茶比作名花;施肩吾在《蜀茶词》中,将茶比作琼浆。陆游以同宗族的"茶神"陆羽自比,在《试茶》诗中表示宁可舍酒取茶;沈辽在《德相惠新茶奉谢》诗中则表示愿意取茶舍鱼,都充分反映了诗人对茶的偏爱。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很有味道: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很有特色: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音韵悠长。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还是最喜欢我家乡的西岩茶。并专门为之写了一篇赋。赋曰:
  饶平西岩山,粤东名山。地跨潮梅,气通南北。北望巍巍武夷,南眺浩瀚南海。层峦叠嶂,巉岩峭壁。西岩山吸天地之清芬,集四海之精华,可谓物华天宝。西岩山多奇泉。其泉眼棋布,小溪纵横,名山多泉,尽显灵秀之姿。小溪间,飞珠溅玉;飞瀑下,一帘幽梦。岩前泉,潇洒溢出,星光下,熠熠生辉;日光下,泉流腾空,条条小虹当空舞。西岩水清澈,千年长寿之饮品;西岩泉甘甜,养育子民万万年。西岩山多奇石。西岩石千姿百态,嶙峋卓立。棋盘石千年文物,当年仙人勤对弈,胸中藏有十万兵。
  西岩山产名茶。巍巍山峰,一年四季多云雾;涓涓甘泉,悠悠滋润西岩茶。西岩山茶,汲灵曜之刚烈,吮清虚之柔和;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极品仙子,名茶之实;国家金奖,西竺之属;枝兰单枞,香飘四海。清香甘滑醇,自古享誉东南亚。万亩茶田,嫩芽摇动若仙子;千年茶树,古怪精灵天上来。若雨夜登临,停歇此处,清茶一杯,轻弄古琴一曲,人间仙境莫若此。若日间登临,凭栏此处,清风徐来,茶香沁入心脾,齿颊生香乐逍遥。知来处之不易,洗红尘万丈,还我心底一片真。叹韶光之易逝,知往日之难追。再品人生之百味,倍感珍惜。相传昔时,有八仙者,于月色之夜,常畅饮于此。舀西岩仙泉,摘西岩仙茶,拾西岩仙木,用九村茶具,泡此天地间一绝之功夫茶。饶北人世代相传,月色之夜,常闻西岩仙乐;饶北人世代相传,月色之夜,常见仙人,于仙人桥吟诗作赋,笑语声声。西岩仙人桥,至今尚留仙人打鼓遗踪;西岩枝兰单枞香,沾千年之仙气,早已香飘四海。赞曰:西岩连天峰不尽,万顷叠翠秀无边;云雾缭绕龙出没,名茶自古醉神仙。
  耆老相传,陈坑八角九进士,曾于此处结庐种茶,于茶垄间吟诗作赋。天地之精英,日月之精华,凝聚而为西岩茶;华夏之底蕴,饶北之学养,才名鹊起天下知。噫吁兮,群山巍峨,仙人腾云驾雾茶园上;噫吁兮,名士如云,弦歌都礼乐之乡,自古盛名非虚传。
  至于现代,有大作家碧野,生于西岩山腹之西竺寺。夜间山风呼啸,小碧野时长惊哭,其父母亦常惊惶,实赖千年茶树,左右相伴,树干挺拔,犹如武士,挡风堵煞,鬼神绕道。日间饥肠辘辘常不果腹,小碧野之父母,常采山间之野果,摘茶叶之嫩芽,以制客家擂茶,得以果腹,赖以活命。有歌曰:摘西岩之野果兮,采西岩之仙茶,舀西岩之溪泉兮,以制擂茶。
  潮汕客家茶道,博大精深。一盏一杯,时见武学之道;一冲一洗,常隐百万之兵。关公巡城,忠心可将日月照;韩信点兵,韬略能参古今情。寒夜客至茶当酒,酷午邻来饮消暑。斟酌间,随茶烟之飘曳,纳瑞气之氲氤;俯仰时,探品啜之真谛,感天地之无穷;吟哦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讴文化之传承。七碗过后,心事浩茫连广宇;八巡过处,天宇无垠接古今。诗曰:西岩灵草湿行云,玉质冰姿却世尘。晨沐清风听雾响,暮汲碧露长精神。皎皎明月芽同舞,空空碧落叶共伸。但愿仙人常畅饮,与君数曲度良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5: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先民养猪
  文:詹泉洲
  吾国先民早养豕。距今七八千年之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先民养豕者众,且塑诸多陶豕。先民所养之豕,吻部短而头胸部、腹臀部长,介乎野豕及家豕间,乃人工驯化使之然也。方其时也,已有华北家豕、华南家豕之别。继仰绍文化、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起,养豕几成先民必操之业。大汶口文化之鲁胶县三里河遗址,尝出土猪鬶。距今五六千年之辽省后洼遗址,尝出土有滑石豕。实物历历,皆证吾国先民养豕业之久远矣。
  吾国先民早养豕,为防猛兽侵扰,为防家豕亡失,先民遍建豕栏。豕群内杂交,近亲繁殖,早交早孕,豕型小而羸弱,远不及今日家豕之体型雄大也。所养之豕,以供食用,且以其随葬,以此夸富;以其祭祀,以显虔诚之意。
  夏商两代,豕之繁殖力骤强,为先民肉食品之主源。夏代东方之鲁泗水尹家城岳石文化层,出土大量家豕之骸骨。郑州商城二里冈遗址,尝于探沟捡得骨料3万片,中以家豕之骸骨居多。殷商时,先民熟习小公猪之去势阉割之术,知去势阉割之术:可催肥可使家豕之味日鲜也。
  方夏之时,先民遍养家豕。太史公《史记·夏本纪》描摹东北先民之习俗云:“其国南有白山,鸟兽草木皆白。其人处山林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至接九梯。养豕,食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贵臭秽不絜,作厕于中,圜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长四尺,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葬则交木作椁,杀猪积椁上,富者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人之粮。以土上覆之,以绳系於椁。头出土上,以酒灌酹,绳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由此知之,今日东北先民,夏朝时遍养家豕,食其肉以养其身,衣其皮以御严寒,冬日则涂猪膏于身,以御风寒。且以家豕陪葬,以供逝者阴间享肉之需。
  西周时,先民遍养家豕之风日盛。《诗经·大雅·公刘》云:“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许慎《说文解字》释“豢”为:“以穀圈养豕也。”可知古人以谷物养家豕也。春秋战国时,先民户户养家豕。《墨子·天志》载:“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牧牛羊,豢犬彘。”《荀子·荣辱》云:“今人之生也,方知蓄鸡狗猪彘,又畜牛羊。”《孟子·梁惠王》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左传·庄公八年》曰:“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
  秦汉时,养豕之风日盛,且以规模牧养为主,以舍养辅之。秦汉时多有“牧豕人”,遍布全国。王褒《童约》载,西汉蜀地富人家奴“持梢牧猪”;《后汉书·吴右列传》载,东汉官宦子弟吴右年二十,常牧豕于长垣泽中;《后汉书·杜乔列传》载,杨匡耻与管宦交,托疾牧豕。寻常人家养豕,则以舍养养之。秦汉时人,已晓豕种选育之理。
  魏晋南北朝时,养豕由牧养为主转为舍养为主,牧养舍养,相得益彰。一家一户,或养一头,或养数头。豕之舍养,有助于积肥,圈肥有益于禾稼。方其时也,举凡小豚饲养、小豚催肥、大豕催肥者,各有心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幼豕初生,宜煮穀饲之。北地冷寒,冬季生幼豕易冻死,宜索笼蒸豚法,微火暖之,助其过冬。小豚催肥,埋车轮为食场,散粟豆于内,小豚足食,出入自由,则肥速。小豚大豕应分而饲之,以保小豚生长。大豕催肥,不宜放养,宜舍养,且圈不厌小。
  唐时,养豕成百姓增收之一途。时有一家一户之零星饲养,官府也设专门之养豕之衙门。《新唐书·卢杞传》载,卢杞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为虢州刺史,曾上奏代宗曰:“虢有官豕三千为民患。”可见唐时官府养豕之盛。
  宋时,养豕之风比唐时盛。养豕成百姓致富生息之一途。苏颂《本草图经》云:“凡猪骨细,少筋多膏,大者有重百馀斤,食物至寡,故人畜养之甚易生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东京开封民间所宰豕,从南薰门入城,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苏轼《猪肉颂》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盖养豕过众,则价贱也。方其时也,羊肉价则颇贵。
  明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影响日小,养豕之风日盛。家家户户皆养豕,成百姓之副业。明中叶,养豕业一度凋零,正德十四年,因“猪”与明皇帝“朱”姓同音,明武宗下旨禁养豕。旬日之间,远近尽杀,或贱价售之,或活埋之。然衣食住行为民生之大事,禁豕之事难久,正德后,养豕业又复盛,于育种养术处,颇有成。
  清时,吾国养豕之技日进。民间行“七宜八忌”养豕法;行“身测寒热、腹量饥饱、时食节力、期孕护胎”牧养之则;行优种优育法;行公豕母豕阉割法。以上诸法,皆有助于肉质与产量之提升。明清时,豕肉消费居各肉类之首。豕肉超羊肉,独享“大肉”之美誉。
  粤省饶北地处山区,旧时以农业为主。旧时饶北,家家养豕。养豕成百姓倚重之副业。为保母豕繁育,则使牵猪哥成一职业。母豕发情时,则需公豕配种。非为好色,实则物种繁衍之需也。故数个乡里之间,必有牵猪哥者。民间称其为“牵猪哥师傅”,盖“牵猪哥、猎鸭嫲”者,诚为谋生之一业也。旧时称母豕发情为“走”,以状母豕为求配种奔走之状,颇为形象。配种场面,童稚回避,而牵猪哥师傅则谈笑风生旁若无人也。亦有从窗探头偷视之顽童者,盖好奇耳。配种毕,主人则付酬薪,且备好鸡卵数粒,以供种豕食用,以作酬谢也。
  于粤省饶北,言“猪哥精”者,乃称其为好色之徒也。言“猪哥郎”者,乃称其为口味过咸之意也。而“咸”者,乃从“好色”一词转来。然究其实,猪哥配种,非好色也,为物种之繁衍也。牵猪哥师傅职业,别无他求,亦仅求温饱过日而已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6: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山
  文/詹泉洲
  中国人对山岳的崇拜,来自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从“禹封九顶”算起,祭祀山神的圣典,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至于那些高入霄汉、形象奇特、难以攀登的险峻山岳,更认为是通天之处,为神灵仙人所居。《山海经》上说:“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他们认为那最高的昆仑山,“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
  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秦汉时代的“自然比德”,则来源于更深层的天人合一意识。人与天地结构是一体化的: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宇宙有金、木、水、火、土,人有心、肝、脾、肺、肾;自然有五岳,社会有五帝,五方神抵,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德......这种“天人合一”观念,分明把人的感情、意志、伦理透射在外部世界,自然山水打上了人文精神的印记。
  汉代阴阳五行说,则直接导致中国特有的“风水论”:风水论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两气交流而生出各种变化,浊者沉为地,清者浮为天。山高而巍峨者,称为后龙,后龙之后的山脉称为来龙或祖山,祖山必绵绵婉蜒,方显生气勃勃。左右宜有小山护卫合抱,称龙砂。这样的山势环境,才有天地氰员之气往来。后龙正面还要有远山对景,称为案山或朝山。山峦叠嶂,负阴抱阳,草木方显旺盛,乃为瑞气葱茏的征兆。所以仙山、佛国常建在这些山势奇特、林深木茂之处,因是神仙佛祖所居之圣地,自然被称为风水宝地。
  魏晋以来,佛教兴盛。由于文人与僧人交游往来,而寺院又往往成为文人政治避难的世外桃园。魏晋文人寄情畅神于自然山水,不仅找到“山水以形媚道”老庄玄学表达的最佳方式,而且发现了山水的自然美。因此多把庄园与寺院建在幽静的山林之中,既可以全身远祸,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适意的生活,又可以超脱红尘,有利于文人“澄怀观道”,甚至还包括希冀延年益寿的生理需求在内。唐以后的禅宗,改变了早期佛教持钵行乞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更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禅师们常常沉浸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深山里的古刹,常常是禅师们悟道之所;丛林禅院,成为僧人们参禅打坐的清净之地。传入中国的佛教,显然已经淡化印度人那种狂热而痴迷的神山朝拜意识,而把宗教的修炼化为一种生活的情趣,一种审美的意念,甚至包括上述深层意识下形成的中国特有的风水之论。这也就是为什么“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原因吧。
  道教、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都把名山命名为一个个的神山。智(五台山)、行(峨眉山)、悲(普陀山)、愿(九华山)四大法门互为关联,千百年来形成了以“金色世界”五台山、“银色世界”峨眉山、“琉璃世界”普陀山、“莲花世界”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声名远播。四大道教名山为: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为五岳之首。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都与名山有关。
  中国人喜欢山,崇尚山,依靠山。中国文化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山”字开头的成语为例,数量十分大。如:山包海容、山崩川竭 、山崩水竭、 山崩地裂 、山崩地坼、等等。中国的各大名山,留下了无数文人侠客的踪迹,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踪迹,也留下了无数的诗文、石刻、传说、动听的故事。中国山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山文化,博大精深。
  出于对山特别是家乡的山的尊敬,我写过一篇《西岩山赋》。赋曰:
  潮州饶平西岩山,粤东名山。地跨潮梅,气通南北。北望巍巍武夷,南眺浩瀚南海。层峦叠嶂,巉岩峭壁。唐白居易《西岩山》诗云:“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崖折百花迟日晚,鹤归清夜唳声遥。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诗中西岩,原非粤东。然一词一句,道尽吾邑西岩胜景!
  道光二年,阮元修《广东通志》,名山胜景,西岩山赫然在列。康熙年间,进士杨之徐登西岩,赋诗赞曰:“望到西岩不尽峰,连天翠色意何浓;一朝雷雨绕云起,却怪深山有伏龙。”西岩胜景,群山连绵,叠翠连天,风月无边;盛夏季节,雷雨乍起,深山有龙,气象万千。
  西岩山颈,有大石巉岩,石顶建有一寺,名西岩寺。俨若巨凤展翼,故名“冲天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建。寺前有书斋一座,楼堂房舍具备,清代詹璈、詹斌、肯构之伦,广誉、他山、詹习之辈,延师讲读,潜修六经。盖此地清幽避俗,夏不知暑也。八角九进士,皆出此处。乌石张琏,亦曾于此攻读练武。诗曰:“久闻依岩景生成,今日到此果然真;前面鞍山成照壁,后山石峰似回屏;左龙右虎地势好,中间落脉结庵亭。”
  半山处有西竺寺,始建于唐。寺墙皆石,屋顶为天然巨岩。铜墙铁壁,浑然天成。踞风水宝地,香火鼎盛;显菩萨之灵,佑四方黎民。清末进士杨壁远有联云:“石盖自天开倒覆掌平摩僧顶,山峰持地起面立当空显佛头”。天摩僧顶,山显佛头。顿觉天地浩茫,众生有爱,佛法无边。当年张琏读书处,至今尚留足踏痕。客家皇帝称誉在,日后席卷半神州。琏恨天下多不平,蛟龙出渊施甘露。饶平英雄天下知,西竺寺飘读书声。尚有作家黄潮洋,西竺寺里第一哭。碧野名字天下闻,地杰人灵名胜地。
  西岩形胜,绵延百里;壁立千仞,直插云端。山高谷幽,一年四季皆是画;竹秀石奇,八方风景尽入眼。从饶洋平地起,历两时辰,可达峰顶。一路风光无限,峰回路转,惊喜连连。深山腹地,野藤天上来,跃而起抓,则如猢狲横飞涧,脚下如风任逍遥;大树参天,百鸟争鸣,齐颂盛世,和而应之,则如仙境音乐会,鸟解人语,人遂鸟愿,和谐应答乐平生。时有飞泉瀑布,鸣琴吹笛。苔痕阶绿,草色铺满石径十八弯;溪流涓涓,盛情相随水路九十曲。
  西岩山乃花果山,林木葱茏,瓜果飘香;山花四季,一年春色阅不尽。西岩山聚天地之灵气,集四海之精华,可谓物华天宝。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福地竞自由。鹧鸪啼叫,野兔欢跃,人间仙境数此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西岩峰顶频指点;有年迈长者,三五成群,健步如飞,鹤发童颜,全赖多年饮此西岩泉。
  西岩山多奇泉。西岩泉眼棋布,小溪纵横,名山多泉,尽显灵秀之姿。小溪里,飞珠溅玉。飞瀑下,一帘幽梦。岩前泉,潇洒溢出,星光下,熠熠生辉;日光下,条条小虹当空舞。西岩水清澈,千年长寿之饮品;西岩泉甘甜,养育子民万万年。
  西岩山产名茶。巍巍山峰,一年四季多云雾;涓涓甘泉,悠悠滋润西岩茶。西岩山茶,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极品仙子,名茶之实;国家金奖,西竺之属。清香甘滑醇,自古享誉东南亚。万亩茶田,嫩芽摇动若仙子;千年茶树,古怪精灵天上来。若雨夜登临,停歇此处,清茶一杯,轻弄古筝一曲,人间仙境莫若此。若日间登临,凭栏此处,清风徐来,茶香沁入心脾,齿颊生香乐逍遥。知来处之不易,洗红尘万丈,还我心底一片真。再品人生之百味,倍感珍惜。
  西岩山多奇石。西岩石千姿百态,嶙峋卓立。棋盘石千年文物,当年仙人勤对弈,胸中藏有十万兵。仙人桥下百仞悬崖,洞深无底,桥下潜龙出深渊。神龟岩左顾右盼,千年护山不言倦;七星石流连忘返,下凡之仙好风采。天狗望月,遥对吴刚诉心曲;鸡公石,日日早啼报晓来。仙人打鼓,日日催促往前行;飞来峰,人生处处有希望。西岩石,嶙峋怪立,百态千姿。天下英魂聚于此。
  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西岩山,地连饶埔,英才辈出。大埔出一门三翰林,饶北有八角九进士。大埔有一百零八将,胸中皆藏百万兵;饶北有朱德茂芝会,从此会师井冈山。大埔有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万里之外英名扬。饶北有客家皇帝张琏王,横扫千军如卷席。大埔有侨胞五十万,遍布全世界;饶北有台胞两百万,血脉连两岸。大埔人曰:大埔铺,行死饶平牯;饶北人唱:秀篆亲戚,大埔朋友。饶平大埔,山水相依,血脉相连,人文相通,兄弟情谊永铭记。
  若夫攀登顶峰,身临绝顶,顿生我在山顶人为峰之感。凌峰远眺,风光无限。群山叠翠,松涛阵阵。高楼林立,良田万顷。身逢盛世,万民高歌。赞曰:西岩连天峰不尽,万顷叠翠秀无边;云雾缭绕龙出没,名茶自古醉神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死
  文:詹泉洲
  “死”是“歹”与“夕”合成的字,“歹”表示残骨,“夕”是爬在地上的人。“死”是会意字。在汉语中,死的同义词很多。这是由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风俗各异、民族心理内涵丰厚、宗教观念复杂、中国社会长期等级森严等原因影响的结果。 在奴隶社会,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天子死,除了崩、薨外,还可以称崩殂、宴驾、山陵崩等。人君死后,未定谥号之前,叫大行。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在现代社会,死可以称为安息、长眠、逝世、长逝、谢世、离世、亡故、永别、诀别、疾终等。口头则一般婉称老了、没了、断气、坏了、过世、走了、去了等。
  “死”还有许多特殊意义的讳称,如:就义、献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遇难、夭折、病故、寿终正寝、与世长辞、心脏停止了跳动、停止了呼吸、去见马克思等、去黄泥公社报到等。
  对厌恶的人的死,也有很多说法,如:见鬼去了、终于完蛋了、翘辫子了、两眼一瞪去了、见阎罗王去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滚蛋了、被小鬼带走了、罪有应得、恶有恶报等。
  人的死是一件大事。面对死亡,中国人往往采取存而不论的策略,执着于现世的生活。中国人往往忌谈死亡,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就是对死亡问题采取回避搁置的态度。他告诉人们,人应当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当下的现世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而西方人对死亡往往采取直面正视的态度,往往更执着于精神上的超越。
  当然,说中国人回避死亡,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正视死亡的勇气,而是或他们知道生命之短促时光之不可挽回而产生的一种对现世生命的执着。死亡的痛苦与焦虑也会剥蚀他们的心,从而使他们走上自己的超越之路。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对于死亡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7: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师
  文:詹泉洲
  师,段玉裁说,“小阜而四周有之,是众意也。”有众意,就是有军队编制的意思。商周时代2500人为师,这是当时最大的军队编制。大约到春秋以后,比师大的12500人的军队编制才出现。师是军队编制,也指军队。师还有军事、参谋的意思。老师的师,是二千五百人为师的师的假借义。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呼,比较复杂。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师长:对教师的尊称。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助教: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教习:明朝入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荀子有很好的论说:“国家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至于教师的作用,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历来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
  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教师的地位很低,长期被人歧视,“九儒十丐”,与乞丐而为伍。近20多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各地的教育事业出现了万马奔腾的情况。但是,各地的教育现状,仍然呈参差不齐的格局。
  笔者曾写过一篇小文,对现代教师下过这样的定义,寄托着笔者的理想:“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学生的父亲。父亲有山一样的性格,父亲有钢一般的意志。教师的性格和意志,塑造了一个民族未来的刚强。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学生的母亲。母亲有大海一般的情怀,母亲有春风一般的温柔。教师的大海一般的情怀和春风一般的温柔,决定了民族未来的开阔和博爱。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学生的长兄。长兄的亲切和温暖,呵护着弟妹们的健康成长。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学生的姐姐。姐姐的疼爱和关切,牵引着弟妹们的毅然前行。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同学们前进路中的加油站,教师是同学们奋然前行的一片绿荫,教师是同学们前进路中的不断的泉眼,教师是同学们心灵的家园。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孩子们人生的导师,幕后的导演,台前的观众!一个民族的教师素质有多高,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有多灿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7: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易中天现象
  文/詹泉洲
  (一)
  易中天的语言汪洋恣肆、左右腾挪、变化多端、深入浅出,读者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历史文学知识,应该说“功莫大焉”。易中天借助央视百家讲坛迅速走红,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一大盛事、快事、幸事。成为明星的易中天,是怎么看待学者明星化的呢?他在2006年4月17日做客新浪聊汉代风云人物时说:“从社会效益来说,学者明星化应该是利大于弊,因为我们人文学科研究的目的就是人类的幸福,如果反复说的话,就是包括我们当下正在生活的人的幸福,作为我们,至少有一部分学者有这个义务,就是把人文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我们人类幸福的结论传播出去,另外我们民族的文化,祖国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有一个传承的需要。那么也就有一部分学者牺牲自己的安宁——甚至牺牲自己的名声,比如说不怕别人说自己不务正业——完成这样的任务,我说的是一部分,千万不要一刀切,千万不要一窝蜂。”
  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应该是为了给人们送去精神的食粮,给人们送去美和善,给人们送去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说,易中天发挥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能够发挥的积极的作用,所以受到很多人的狂热的追捧。然而,也有不少人批评易中天不务学术正业的人,那些人本身就有将学术著作神圣化、理想化的迹象。须知我们目前的学术界存在着不少问题,存在着不少的偏差:一是晦涩难懂。要么充斥生僻的术语,要么文风怪异,或充斥绕口的句式,无法或有意将观点不简明直白地出来,以显示自己的高水平。有的人读了一些西方的学术著作,就一个劲地套用西方的晦涩的学术词语,连思维方式都是西方的,恐怕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行文晦涩难懂,恐怕人家看懂了。二是枯燥抽象。或充斥抽象的理念,或夹杂大量外文,以折磨读者为能事,生怕读者不上吊。三是缺乏原创性。有很多学术著作仅仅是材料堆积,没有任何自己的体系或框架,甚至没有经过自己的整理或思考,在杂乱无章的材料之间毫无逻辑联系,他的工作其实缺少原创性,其实就是做了一名忠实的搬运工而已。四是淡然无味。因为晦涩、枯燥、缺乏原创性,所以乏味。由于空洞无物、抄袭拼凑,所以人家不想看。
  那么,学术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学术研究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把人文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我们人类幸福的结论传播出去,把我们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当代的学术研究,应该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几个歌星、影星之类的人在全国人民面前晃来晃去,如果只有几个超女在那里晃来晃去,那么,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中国很浅薄吗?不觉得我们很可悲吗?
  因此,我们中国应该以多出易中天为荣,以不出或少出易中天为耻!
  (二)
  据 2006年8月24日的《文学报》报道,对于目前红得发紫的“明星学者”易中天,作家梁晓声认为,易中天火了是一种悲哀,它“说明很多人已经不阅读了”。梁晓声表示,“易中天的书不是原创。比如说,曹雪芹写了本《红楼梦》,这是原著,很伟大的作品。但后来很多人分析、研究、品评《红楼梦》,就不是原著了,而读这些东西与读原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我对梁晓声的意见,一半赞同,一半反对。赞同的是,当代人确实浮躁,很多人很少读书或几乎不读书。究其原因,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等等。中年人没时间读书,这是事实。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居家过日子,出门谋工作,真是辛苦、劳累;年青人要为未来打拼,要谈朋友、找对象、参加活动,真是忙个不亦乐乎;现在的书越来越贵,确实需要一定的代价。然而,这些都不是理由。请问,哪个朝代没有中年人?哪个时候的年轻人不搞对象?哪个时代的书不贵?那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功利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庸俗,越来越浮躁,与此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浅薄,变得越来越没有文化底蕴。长此以往,精神的家园必然越来越荒芜。但当代社会的很多人不阅读,并不说明他们在精神方面没有追求,他们要上网,要看电视,看电影,这也是一种提高。当工作忙没有时间阅读成为不读书的理由的时候,他们自然要看电视,上网,来弥补不足。当人们没有时间阅读原 著的《三国演义》的时候,人们便喜欢看易中天的《品三国》电视节目。
  但我反对梁晓声的“易中天火了是一种悲哀”的说法。因为人们喜欢易中天,其实就是喜欢我们的中国文化,喜欢和认同我们的民族传统。在民族虚无主义猖獗的今天,在国家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而文化软实力没有同步增长的今天,大力传播中华文化变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的一起的推波助澜,无疑可以逐渐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伟大的重建。因此,我们的国家需要很多的易中天。
  “五四”的文化断裂,使得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轰然中断,使得文化重建工作到现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易中天们有他们存在的重要价值。
  当代知识分子长时间处于很低的地位,这对我们这个有着灿烂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的称号是有冲突的。因此,让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让部分知识分子在国民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对我们的文化重建工作,无疑起着重大的作用。
  因此,我对梁晓声的意见,一半赞同,一半反对。我是高度肯定易中天和易中天现象的。
  (三)
  有人问易中天,相对于那些长期在学术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易中天通过上电视一夜成名,是否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对此,易中天反问,什么是公平?很多专家学者,他的著作本来就是给国内同行看的,只要实现了他的初衷,那么这就是公平。他们的定位本身就是服务于少数人的,“而我也曾经有过一些著作,只是服务于少数人的,比如早期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也只印了3000册。但是,从这两部著作之后,我就开始改弦更张了。我不是一个专家型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探路的人,是一个趟地雷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我要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对接,实现学术和大众的对接,对于这两个对接能否接上,这样的事情里难道没有风险?但总得有人来做这件事。”
  看了易中天这段发言,我感触良多。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传统的优秀民族,他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宝藏。我们国家曾经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然而,当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却痛心地发现,这几十年的确是一个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人们自由活动空间也在增大的时代。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似乎找不到信仰,道德似乎在堕落,家庭在不断解体,人们的心理越来越焦虑、甚至不乏愤怒,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官民关系趋于紧张、甚至敌对,商人之间互相欺骗就不用说,甚至有的白衣天使也已经成了黑心肠的象征。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越来越狂妄,而对本民族的文化也越来越丧失信心。相当部分的国人精神支柱崩溃、精神失落、道德水平下降、道德沦丧、精神家园荒芜。每年,中国有大约20万左右的人自杀,存在心理疾病的人不计其数。泱泱中华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数量相当的国人,却存在如此严重的精神危机,存在如此严重的精神支柱缺失的问题,不能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的缺失,有着相当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首先,贯穿于20世纪的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离开了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瘪、空洞。传统的宗教可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与死,理解生命的意义;传统的道德观念可以维系家庭、社区关系、及职业伦理。总之,传统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然而,一波又一波的反传统浪潮,早已把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的东西被冲得七零八落,传统的家园轰然崩塌。我们摧毁了太多太多,但我们却没有很好地重建甚至,我们的精神被挖空了。在此过程中,政府和权利对国民的精神生活的政治插入,也有过多过滥的嫌疑。商业化的浪潮,对国人的心灵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商人心灵之冷酷,超过任何年代。没有道德约束他们,他们也通过攀附权力获得了法律上的豁免,还有,在权力面前所遭受的屈辱,会转化为对利润的畸形追求和对普通民众的冷酷无情。 除此之外,知识分子的价值和观念陷入混乱,他们集体率先堕落,并为社会普遍的精神崩溃提供理论支持。知识分子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代表着社会的责任和良知,然而,在90年代,知识分子显然也在急剧地商业化。信仰、道德、伦理的崩溃在知识分子那里最为彻底。因为,知识分子刻意地追求这种结果。理论给了他们自己以堕落的勇气,也让他们充满自信地为精神的下滑提供论证。社会学家呼唤性解放,每个人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追求快乐;有的经济学家千方百计地为黄流提供理论支持;有的学者则说,贪污腐败是必要的,可以有力地推进经济增长;还有的所谓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批判传统文化,对于任何试图认真对待传统的努力,都群起而攻之。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彻底摧毁中国传统,中国人就不可能获得自由。这些知识分子塑造了不少民众的观念,从而使他们将精神的虚无误认作思想、个性的自由。这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所谓知识分子,自己的精神家园率先崩溃,本来应该承担起社会道德重建重任的知识分子,却首先当起了教唆犯,首先扮演了无头苍蝇的角色。总之,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崩溃,有着很复杂的原因,有现代物化社会对人们的侵蚀、有宗教意识淡弱造成的精神迷失、有长期的对中国自身文化的故意的恶意的刁钻的批判所造成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承接的断裂。其中最关键的,我认为,对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忽视和敌视、不重视,是造成现代中国人精神家园荒芜的重要原因。这一大批失去良心的花着人民血汗钱的所谓知识分子,为葬送中国人精神家园推波助澜。但是,因此,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摆在我们国人特别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前的重要任务,是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大框架中,我们就可以理解易中天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就可以理解人民为什么会如此喜欢他。学术在这里找到了尊严,人民从易中天的著作和讲座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原来可以为自己找到了精神的依托。
  21世纪的中国文化重建运动必须立刻开始,这场运动的主题是: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大家都应该投入到这场重建精神家园的重大运动中来。(我是提出这个倡议的第一人)。
  2007年10月2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