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回复: 0

静静等待,道会让一切变化(转载)

[复制链接]

64

主题

66

帖子

7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12
发表于 2020-9-10 20: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8666417.jpg

318666417.jpg

  |静静等待,道会让一切变化|
  老子在这一章里讲了守弱、示弱的智慧——其实不能说示弱,因为它不是叫你装出弱的样子,而是叫你不要自视过高,不要自以为是,要发现别人的强,怀有一颗真诚的谦卑之心,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像水一样随顺一切,同时明白一切都可以转化。这时,你就能接受一切的“曲”“枉”“敝”“少”“窪”,在积极的学习中迎来“全”“直”“新”“得”“盈”。那么,你就会不再迷惑,达到圆满,证得大道。
  无论在为人处世中,还是在修道中,这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可能有些不足。尤其是我自己,有些应对世界的姿态,我真的需要向老子学习。比如,这次讲《道德经》之前,我把所有讲《道德经》的讲座都听了一遍,还把解读《道德经》的书都读了一遍,发现营养时,我会马上吸收。发现讲得不好的地方,我也会提出批评。现在想来,这样其实是不对的——我的意思是,我不该批评别人,应该允许别人这样讲。但每个人都需要明白自己有些东西需要改进,所以,以后我或许还是会批评。但即使在批评他们的时候,我也知道自己这样是不对的。
  最近,我发现,中国的大学里有一些教授,社会上知道他们的人不多。他们的学养饱满而深厚,为人又很低调、包容、不张扬,因此有很高的成就,社会上很多名气很大的人根本不如他们。他们就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说的那种人。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一章的重点。
  第一,老子强调了很多对立的东西。为什么?因为社会总是在变,从古到今,一直是这样。而且,所有的变化都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也是修道者、圣人控制不了的。所以,圣人不去管世界的变,只管守住自己该守的东西——自己的心以不变应万变,静观其变,从来不揠苗助长——这一点很重要——也从来不会计较。因为,他明白变化虚幻,只在乎自己合不合道,是不是在守道。对他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清代金缨的《格言联璧》中说:“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日‘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这段话也很有意思。何谓“至行”,曰“庸行”,什么是最高的行为呢?庸行。庸是平庸的庸,庸行就是看起来很平常的行为。最高的德行看起来都很寻常,故弄玄虚的,都不一定是好东西。大家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个法师卖弄神通,那个道长卖弄功能,这些都不是圣人,不是得道者。真正证得大道的人和光同尘,看起来非常普通。《菜根谭》中说“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看起来神奇卓绝、神神道道的人,肯定不是圣人。圣人有一颗平常心,光明来了他就是光明,灰尘来了他就是灰尘,永远混迹于世界,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所以说“真人不露相”。那些显山露水、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者,肯定没有证得大道。
  何谓“大人”,曰“小心”,什么才是“大人”呢?永远小心谨慎,不做张牙舞爪、有悖于社会常理的事。永远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就是大人。何以“上达”,曰“下学”,怎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智慧呢?永远不耻下问,永远虚心学习。何以“远到”,日“近思”,如何达到远大的目标?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思考当下该思考的事,把握当下。这段话可以看作“静静等待,等着道让事物发生变化”的另一种解释。
  老子强调的第二点是不与人争。在这一章中,除了静静地等待之外,老子特别强调的就是不与人争。老子从来不与人争,他所做的,主要就是自损。所谓自损,就是让自己减少一些东西,“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等都是不与人争,接受“曲”“窪”“敝”“少”“枉”,也是不与人争。在不与人争的同时,减少自己的功利心和欲望,不去追逐一些终究会消失的东西,也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那些有为法的东西,追求道层面的、本体性的东西,因为道既不会变化,也不会消失。
  第三,老子强调“戒”,既要戒掉骄傲,也要戒掉贪婪,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不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遵守清净之道。老子很强调这种生活方式,他说过“月满则缺,水满则溢”,月圆的同时就开始月缺,水满的同时就会流出去,水量因而会变少。所以老子强调分寸,强调凡事要留有余地,任何时候都不要走极端,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留一份精明留一点糊涂,留一份精进留一份逍遥,不要太急,不要太满,从容地、慢慢地、留有余地地做事。雪窦禅师也说:“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凡事不尽处,意味偏长。”意思是,做事要有分寸不要过度,说话的时候不要言无不尽,得势的时候不要过于依仗势力,享福的时候也要懂得惜福,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我们和朋友交往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太近。这点我做得很好,很小的时候我就不黏人,甚至不黏自己的父母。虽然我对他们一直很好,但我从来没有像一般的孩子那样依恋父母,对父母黏黏糊糊的。我和亲朋好友、兄弟姊妹都是这样,都是君子之交。我知道,人与人最好的交往,就是留一点分寸,给对方留一点空间。黏糊到极致,两个人的关系必然会臭掉。好的时候有多好,臭的时候就有多臭。很多人失去朋友,就是因为两个人靠得太近,把对方每个毛孔里的污垢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和所有朋友都保持君子之交,从不打听他们的隐私,永远不进入他们留给自己的那个空间,永远不干预他们的生活,也永远不会黏黏糊糊。所以,只要我们是朋友,就必然是好朋友,而且一直都会是好朋友。
  社会上有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尤其是那些恋爱中的男女,他们一谈恋爱就黏在一起。有些人更是糟糕,喜欢干预对方,总是觉得“你怎么能不接我电话”,总想占有对方,最后对方就跟他拜拜了。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给人家留下余地,人家没法和他在起。所以,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凡事都要留有分寸,永远不要太满,永远要给对方留一个空间。
  有一次路过湖南,我顺便去参观了曾国藩的侯府。那个侯府是朝廷拨款建造的,直到今天还在。我刚到的时候,还以为会看到个很有气势的大门,结果找了半天都找不到。后来问别人,才知道那个寻常的小门就是侯府大门,它很像一般农家的庄门,就一人宽。那所谓的侯府,看起来也很像农家小舍,里面用青砖铺地,没有任何装修,有些墙也是土坯砌成的,非常朴素。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跟他相反,打太平天国时,曾国荃得了很多财宝,修了很大的宅子,据说比曾国藩的侯府大很多倍,但早就不见了,因为里面的东西太好了,当官的都想把它拆掉,把好木头都搜刮走。曾国藩的房子就是因为没什么拆头,只有些青砖土坯,所以才没人想拆,于是保存到现在。可见,老子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老子太聪明了。
  《吕氏春秋》中,有一个“孙叔敖戒子”的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个非常著名的大臣,叫孙叔敖,这个人很善良,而且非常有智慧。年少时,他曾见过两头蛇,传说见两头蛇者必死,他便觉得自己活不成了,因为不希望其他人也像他这样,就杀掉两头蛇,埋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不让别人看到。回家之后,他见母亲就哭了起来,母亲问他哭什么,他说自己见到了两头蛇,可能要先母亲一步而去了,母亲问他蛇现在在哪里,他如实回答,亲说,你暗中帮了别人,功德很大,一定不会死的。后来他果然没有死,还做了楚国宰相,帮助楚庄王成就了霸业,但积劳成疾三十八岁就死了。他临死时告诉儿子,楚王多次封赏我都没有接受,假如我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如果给你肥沃的土地,你一定不能接受,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一块叫“寝”的山地,那个地方贫瘠无比,名字又起得不好,有坟墓之意,楚国人敬畏鬼神,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期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了。孙叔敖的意思是,如果楚王封赏儿子,可以请求楚王赐予寝之丘。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将肥沃土地封给他儿子,但他儿子没有接受,而是向楚王求了寝之丘,楚王答应了。后来,孙叔敖的家族果然世世代代拥有那块土地,即使出现了新的统治者,也没人打那块封地的主意。你想想看,如果他儿子要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在上面建了很好的房子,会怎么样?肯定会有人眼红。每个有权的人,都想占有很好的土地,修自己的房子。朝代不断更替,掌权的人也不断更换,此时觉得很好的房子和土地,最后还不知道主人是谁。就连紫禁城,都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主人公。所以,孙叔敖很有智慧,如果他像一般人那样,要上一块肥沃的土地,可能在他儿子那一代就会被人夺走。所以,他只有要上一块鸟不拉屎的土地,才没人会跟他争,没人会赶走他。这是一种智慧。
  老子在这一章中还强调了忍辱。佛家也强调忍辱,不过,世人认为是辱的东西,佛家只当成一种调心的手段,所谓的忍辱,只是一个称呼而已。训练到后来,佛家是无辱可忍的,也就是世界上没什么能辱你。当然,没训练到这一步的时候,辱是存在的。一切自认为不公正的待遇,世人都称之为辱。接受这些待遇,就叫忍辱。所以,忍受“曲”“枉”“敝”“窪”“少”,就是在忍辱。当然,老子不在乎辱,他跟佛陀一样,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永远忍辱,永远不去辩解和争论。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没有意义。大道会把一切问题都解决,根本用不着你去争。而且就算你不争,一百年后,很多人就消失了,他们争论的一切也都消失了。所有的争,都仅仅是一种情绪、念头、执著和偏见。
  《道德经》虽然很难懂,但经我这么一解读,你就会发现,老子的道理并不难懂,这些道理其实很平实,我们都能听懂,而且对每个人都有用。不过,越是平实的东西,越容易在生活中被人忽略。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发现人们发现不了的真理,也能运用人们运用不了的真理。老子有很多应世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二辑》
  雪漠(XUEMO)
  郑重申明:本帖绝不是广告!!!也绝不允许恶意发广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