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回复: 0

成就是一种从容的生活(转载)

[复制链接]

64

主题

66

帖子

7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12
发表于 2020-9-5 20: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8595845.jpg

318595845.jpg

  |成就是一种从容的生活|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三棱镜水晶,太阳照在上面,会折射出七种颜色。不同的时代,对经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对经典也有不同的理解。你有什么需要,经典就会如何为你解答。所以,经典的本意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解释能不能对治你的心。我们经常强调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并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所有的经典都具有当代性。古为今用也是这个意思。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把古代的东西拿来变成当下的营养,把洋人的东西拿来变成中国人的营养。
  从清末民初起,中国有很多文人都在争论这个问题,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好,有些人认为西方文化好,有些人主张复古,有些人主张西化。后来,有人就说,那不如折中吧?于是,就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中国文化作为本体、人格、道德的学问,西洋文化作为一种应对世界的技术。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不全面,因为体和用是不能分离的,它们是一以贯之的,不能把这个用放到另一个体里。所以,把哪一种文化作为本体,就要哪一种文化生起妙用。中国文化是体用俱全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是体用俱全的,否则,它就不足以影响一个民族,那种所谓的民族文化也不可能传承下来。
  要知道,并不是只有中国文化才有道,西方文化也有道。西方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东西,比如基督教文化就很了不起。我们一定要明白,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成熟、最强大的,可能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
  佛教非常优秀,甚至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宗教,但它不是最强大的。从文化传播的层面来看,它有一种先天性的基因缺陷,因为它追求解脱,后来,就异化为否定现实。释迦牟尼时期的佛教不是这样的,是完全入世的,虽然比丘们与世隔绝地修行,但是在传播上,是完全接地气的。后来,佛教才慢慢地异化了,变成了一种寺院文化,远离了印度百姓,慢慢地,在印度大地上,佛教就被其他宗教取代了。
  我们一定要明白,现在,就连曾经接地气的儒家文化也变了,慢慢地出现了断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三条最重要的根系儒释道,都出现了断裂。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正视。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要有所行动。无论学哪种文化,《道德经》也罢,《庄子》也罢,儒家或佛家的文化也罢,都一定要让它和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它成为我们的生命程序。这样,文化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传承。
  下面,我简单地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首先,老子强调了要少说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与其多说话,还不如好好地守住道的境界。尤其不要抱怨。永远都不要抱怨,抱怨的人肯定境界不高。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全然地接纳它,这就是任自然,也是一种守中。
  然后,老子强调“欲速则不达”,提倡从容恬淡、顺应自然地追求,认为刚则易折,一切都不要着急,慢慢来。凉州人有一种说法是“不怕慢,只怕站”。小时候,妈妈也对我说过,不怕你慢,慢一点不要紧,就怕你站。所谓的站,就是停下来不走。任何事都不要怕慢,要慢慢地,从容地去做,就是最好的行为,因为你坚持不懈地做,实实在在地做,一切就会改变。
  看待一切事物,眼光都要尽量长远一些,不要只看眼前。为什么?因为,眼前的一切都会过去,也正在过去。就像前面的个故事里说到的,无论你怎么样,真正属于你的,仍然只有一个一个的瞬间、一个一个的当下,此外的一切都不属于你,不属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无论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无论高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长寿的还是短命的,无论有权的还是没权的,都一样。来于地球的,终会归于地球;来于社会的,终会归于社会;来于尘土的,终会归于尘土;来于大自然的,终会归于大自然。没有例外。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一个一个的当下,所以,没有必要着急。
  中道为用,也就是说,做一切事情都要守住中道,不偏不倚,就像弹琴,琴弦太松弹不岀音,琴弦太紧就会崩断。有些英年早逝的人,一般都是琴弦绷得太紧了。所以,我有时会给自己放放假。如果偶尔能睡到六点钟,我就会觉得非常幸福。正常时候,我凌晨三点就醒了。既然醒了,我就起来做事,但我多么希望能一觉睡到六七点啊。因为,从容一点会更好。所以,随时要提醒自己从容点,再从容一点,放慢自己的心态,不要急,不要太急功近利,要自然一点。
  所谓的成就和修道,不是某个结果,而是一种无我利他的生活方式。看一个人有没有成就,要看他的行为中有没有执著,是不是无我。如果无我利众已经成了他的生活方式、生命本能,他就是成就者。此外,不要找别的成就者。装模作样的人,肯定不是成就者,而是骗子。当然,有些人虽然装模作样,但他不是为了欺骗别人,也不是为了得到好处,而是为了欺骗自己。这就不是诈骗,而是作秀。有些人作秀给自己看,认为自己怎么样;有些人作秀给别人看,仍然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这个东西可能不是物质,但肯定对应他的某种欲望。所以,要远离作秀之心,无为地放下自己,尽量抓住每一个瞬间,做利益他人和社会的事情,这就是大成就者。快乐地,没有任何执著与烦恼地做利众之事,就是大成就者。
  古代印度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被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这些人的定力不一定好,甚至入不了禅定,也没有神通,但他确实是阿罗汉,因为他的智慧够了,做的都是无我利众的事情,没有自己,这样也能解脱。佛教非常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很多种解脱之道,戒定慧三者都可以让你解脱。
  当一种文化成为你的生命程序、生活方式,让你远离执著远离烦恼,并且能利益社会的时候,你就是成就者和大德。不要在此之外,再去找什么成就的标准。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上一切都像阳光下的露珠,很快就会蒸发,也像闪电,很快就会消失于历史的虚空。只有一种无为之心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为之心就是合道的,当你拥有这颗心,证得了这颗心时,就叫悟道、证道、得道。
  所以,首先要做到“知常应变,守常顺变”,明白真理,明白道,安住道的境界,应对变化,顺应变化。然后要“通常而达变”,通晓真理,学会权变。所谓达变,就是像水一样,在不同的容器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而且要“下手有道德”,做事时心中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既要从容洒脱,又要符合规则。当你的德行修炼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左右逢源,但你不是圆滑,而是因为智慧圆满、圆融,再也没有小我的东西需要执著。因为,当一个人的境界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世界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也是一个圆满的世界,大圆满就是这个意思。当你的功夫修到一定的程度,将智慧慢慢地打成一片时,就会体验到这种境界,心在虚空境中却不离光明,心在光明境中也不离虚空。这就是中道。
  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要太功利,要从容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实践自己喜欢的文化。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二辑》雪漠XUEMO
  郑重申明:本帖绝不是广告!!!也绝不允许恶意发广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