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04|回复: 65

神韵山水入梦来(——《长宁乡土文化书籍》节选)

[复制链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发表于 2020-9-3 14: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生长在广袤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总能勾起一缕缕淡淡的乡愁。当接到四川长宁县古河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邀请参与编写古河乡土文化书籍时,我欣然答允了,因为我对文化还是略有一点喜爱和感悟,再加之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古河,爱人也是古河的,累计在古河镇工作七年有余,基于对古河浓浓的情愫,我想在工作之余尽量地协助把这本书编写好,让我在古河的历史脉胳中感知一种大地的厚重感,在收集掌握资料的同时拓宽我的知识结构,也让读者能粗略了解古河的风土人情、山水神韵、乡贤家风,在字里行间能得到一定的收获和启发。
  在编写《神韵山水  养生古河》一书半年多来,参考了张进源、罗盛聪两位故人生前编写的《古河镇志》的相关资料。2003年,我也有幸参与了《古河镇志》10余万字的电子文档输入和编辑工作,对古河历史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有了进一步的熟悉。本书编写要感谢古河镇政府罗佳艳、陈佳秀同志不辞辛苦地收集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要感谢在走访了解过程中给我们提供资料的关小平、刘金龙、古兴隆、易元良、罗小红、张学锋、罗小海、陈林、杨益才、杨小红、冯绍明、王贵权、张银武、曾志坚、杨荣才、雷光金等村组干部,有了他们绘声绘色的介绍,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灵感。
  

315659572.jpg

315659572.jpg

  当然,更要特别致谢长宁县文化名人邹永前、周兴福两位老师的精心指点和提供的古河风物资料,他们广博的学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值得学习和敬佩。还要感谢刘龙泉、陈璇、李娴著的《七洞沟》提供的大量资料。也要感谢百度百科网络平台,参阅了网上一些老师的研究成果,没有一一列出,望资料原创者海涵。
  编写本书,编者文化水平有限,所掌握的资料也有限,时间紧,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为谢。
  2019年12月,该书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今节选我参与编撰的部分章节分享于天下网友。
  ——行者逍遥松(刘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6: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山水花海养生地
  青山绿水惹人醉,蜀南花海香满园。
  一条碧绿的淯江河,悠悠流过古河境内。自古河镇白马村的白虎山到和乐村的九天沟,生长着连绵的翠竹、高大的湿地松和珍稀的桫椤植物。哗哗流淌的绵溪河,一直奔流不息,哺育着两岸的古河人民。
  古河镇现有林地333公顷,森林覆盖率52%。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8.5°C,空气质量常年优于国家一级标准。被命名为省级百家小城镇建设乡镇、省级生态建设示范乡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目前有七洞沟和蜀南花海两个国家4A级景区,每年接待四面八方的游人达20多万人次以上。
  美妙的山水生态,富足的清新空气,养育着勤劳善良的古河人民。近年来,古河的长寿老人愈来愈多,据不完全统计,90岁以上的老人有48个,其中还有两位百岁老人杨素舟、彭丙云,这让许多生活在城里的人好不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7: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古河水
  古河镇水资源丰富,从南向北,一条主流淯江河纵贯镇域中部,各村大小溪流纵横交错,分步在山间田野,哺育着古河镇世世代代的人们。
  地表水和地下水年际变化较大,夏秋多,冬春少。
  全镇主要溪流有20余条,汇集于淯江河与绵溪河,构成曲型的叶脉状水系。
  根据古河镇地形土壤分析,地下水较为丰富。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由于岩区岩性挤压,破碎断裂多,产生暗河、溶洞,加之植被良好,雨量充沛,故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古河镇水系为一主、三支、多溪纵横。一条主流为淯江河,发源于兴文县境内,流经兴文、珙县的狮子滩,过长宁县硐底镇、竹海镇、长宁镇、开佛乡再流入古河镇,经红色、兴河社区、群益、绣球,白马、新伍、幸福、和乐等八个村,最终汇入长江。
  三条支流分别是绵溪河(后文详述)、官木桥河(源于高县胜天镇汉王山祭天坝,流经开山寺、余家桥至古河镇红色村官木桥入淯江,全长50余里。)、关龙口河(源于南溪县境土皇寺汇合于马家坝的龙洞沟,再与多溪汇流方四滩入黑潭河至古河镇群益村的平滩,过响滩子入绣球村的关龙口,到牟家溪入淯江河,全长30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8: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七洞沟
  七洞沟位于古河镇保民村、幸福村、兴隆村,因景区内有“七个洞”和“七条沟”而得名,是国家4A级景区。夏天,驱车前往七洞沟,还没行驶到七洞沟山门,盘旋山路两旁丰茂的楠竹和绿色植物已让人倍感清凉,摇下车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清凉的风,苍翠的叶消散了炎炎的暑气。一辆辆的绿色观光车,引领你去一探“七个洞”的真面目。
  因绵溪河峡谷东岸的7个集中的崖墓洞穴最早被发现了,“七个洞”因此得名。据专家考证,目前已探明有崖墓洞穴50座以上。七洞沟有着茂密的亚热带绿阔叶林(含竹林),空气极为纯净,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经检测结果表明,七洞沟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可达到每立方厘米6.5万个,而一般城市中每立方厘米仅有负氧离子200个。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立方厘来负氧离子大于1000个时为清新空气。医学证明,每立方厘来负氧离子大于10000个时,对治疗哮喘、肺气种、冠心病等有辅助疗效。所以,七洞沟是一个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养生的好地方。
  闲步走进七洞沟景区大门,满目的苍翠飒飒作响,绵溪河的河水汩汩而流。洪谟沟、红岩沟、白马沟、沙仙沟、胭脂沟、桫椤沟、象鼻沟似七位圣侠,引你前去拜会。微风拂过面庞,深吸一口气,满鼻腔的青草树木和着泥土伴着露珠的清新香气,悠悠送入心房。行走在深蓝与翠绿之中,如诗如画的山水,令人沉醉。
  因为有流水的滋养,七洞沟山间的植物生长得格外茂盛,郁郁葱葱的原始植被掩映成趣。桫椤沟中,繁茂的桫椤树和各种奇花异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幻着诱人的色彩,似梦似真的枝叶间,古藤相互缠绕,恍若被带到销声匿迹的远古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9: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绵溪河
  四、绵溪河鱼
  五、丹霞地貌
  六、天然氧吧
  七、避暑胜地
  八、幽幽桢楠林
  九、蜀南花海
  (以上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1: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千年古韵探不尽
  古河镇有国家级文物——东汉崖墓群,踞今1800多年了。有始建于汉代的飞泉寺庙,有恐龙时代的活化石——桫椤树,长宁县最早的历史可以在这里追溯探寻。抚今追昔,古韵悠悠,神奇的山山水水,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去感受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让岁月如歌的音符萦绕耳边,漫漫地浸入心田。
  一、绵水县
  沿着淯江河顺流而下,可直达浩浩的长江。沿着绵溪河逆流而上,古朴的古河七个洞,倒置的低山台地形成的峡谷和一大片丹霞地貌在你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追根溯源,你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长宁县的历史是这样悠久,令无数专家和游人为之惊叹。
  淯江河和绵溪河是秦“五尺道”的分支,两岸文物古迹众多,七个洞便是其中之一。崖墓葬是东汉年间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川江两岸盛行的一种独特的埋葬方式。七个洞所在的绵溪河大峡谷虽是长江的二级支流,但距离长江也不到10公里。1800多年前,那些商贾富人和达官贵人,或是因为相远离战争的灾难,或是留恋这方神奇的风景,选择在这里生息,把这里当作天堂一般的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1: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对长宁县本土历史、竹文化等方面颇有研究的邹永前老师,通过反复研究和考证认为:古之绵水即今源出连天山流经今之古河飞泉的绵溪。
  在绵水流域,亦即今长宁古河、下长一带曾经有建制县——绵水县。清代李元所著《蜀水经》卷一十六淯江条说:“连天山回环曲折,高耸参天,淯绵二水之会,即东晋绵水县故城”。此说与中国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绵水县东至州(指泸州)一百六十里,汶江水(指长江)经县东一十五里的记载相合。这一点还可以在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编纂的《泸州志》江安山水下载:“绵水自连天山经绵水县合淯水入大江” 中得到佐证。
  邹永前先生认为,绵水县建制于晋孝武(373_396)年间,从建制看比汉安县晚几十年。从晋太元中(公元380左右)至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的近600年间,今长宁县北部的古河、下场一带既不属于古江安县,也不属于公元700年建制的羁縻长宁州,而属于绵水县。到了北宋,即976年绵水县废,古河、下场这一区域才划入长宁县境域。而绵水县治所就在今长宁县古河镇飞泉“牛转拐”处。
  省作协会员、文化学者邹永前在新媒体——个人微信《长宁风物》中写道:当我们认定的长宁建制始于公元700年,亦即唐久视元年,为建制始,其县系羁縻州,羁縻,即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亦即当时的长宁没有纳入郡县制时。把在绵溪建制绵水县视为不可能,也就再自然不过了。长宁县的建制时间可以前移,即长宁县建制时间为置绵水县的时间即公元373年,而不是公元700年。当然,前移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了长宁文明前行的历史轨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1: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水码头
  抑或是风雨,抑或是晴天,淯江河里穿梭着盐船和煤船,岸上的纤夫喊着响亮的号子,成群结队的搬运夫肩挑背扛,连接码头的河街子商贾云集,茶馆酒店人声鼎沸,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流淌着古老的码头文化。
  清朝初年,乡绅古姓人捐田产若干,建立古河、横梁子(今官帽沱)、响滩子(今蠢滩子)三处义渡。清朝中叶,古家河乡绅有曾、胡、陶、陈四姓人,捐田产数亩,设古河义渡。
  古河码头属墩式码头,两岸有石头砌的台阶,靠场镇的台阶有46个台阶,靠白马村的台阶有56个台阶。据长丰村70多岁的老年人冯绍明回忆,临场镇的河床立有16个跳墩子,每间隔30厘米1个。每个跳墩子平均1公尺长、30厘米宽、70厘米高、200千克重。建这样独立的墩 台,一方面是作为船舶系靠之用,另一方面用于装卸煤、食盐等物资。斗转星移,跳墩子已不见踪影,只留静静的石阶伫立在岸边。
  古河镇在没有通公路前,商贸运输和两岸人们来往全靠渡船,水码头成为水上运输的咽喉要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2: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到晚间,古河码头停船多达30余只,员工150多人聚集在一起,古河水码头好不热闹。古河镇域以山为伴,以水为依,在自然的熏陶下,长年行走在码头上的人养成了坚毅、耿直、粗犷、豪爽的性格。解放前,有刘连凯等肯帮忙、讲义气、左右都吃香的袍哥人家。码头上的行人,或许为生计行色匆匆,或许游子远游返乡,或许在码头茶馆与好友休闲一下午,或许一群茶友积聚在茶馆听说书人娓娓道史,形成了古河水码头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据《古河镇志》记载,当时的水上远输既无组织又无领导机构,所有船只均系私人经营。古河、飞泉两乡共有私人船只34只,船工160余人。除龚兴顺有“中元棒”一个大船外,其余33只均为一般型木船。每只船的船工约4-5人。他们的收入足够维持家人的生活。外有两只公司船(属宜宾航运公司管),单日下,双日上,往返于长宁至江安之间。
  82岁高龄的古河镇白马村村民余得成回忆,他撑了30多年船,解放前,有龙绍棠和他的父亲等老渡工。后来,他20多岁时接替了父亲的岗位,当起了“摆渡人”,民国时期,1946-1949年间,地处育江河畔的古河镇在无公路运输的困难条件下,大量货物运输(特别是竹木、煤炭、石灰)全靠船只或竹筏。载运货物下行的是粮食、竹木、石灰、煤炭和窑柴,上行的是盐和其它日用商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00: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得成老人回忆,其中古河码头是最难撑船的,因为河面宽,两岸距离长。当时他的工资是每年18担谷子(10斗为一担,一斗大概20斤谷子)。解放后,第一次土地改革后,码头渡工的工资由政府发放,古河码头渡工工资18元/月,官帽沱是16元/月,牛转拐是14元/月。每年的6月6日,是他们的渡船会,意在这一天,所有的船工聚集起来开会,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商水码头建设大计。
  《长宁县志》记载,1950年,长宁县成立“船帮工会”。1955年,改为长宁县航运社。在冬春枯水之交,船、筏运输常常发生搁滩停顿,运输非常困难。1955年,航运社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河道整治。1958年,由于大办钢铁厂,古河地区森林植被遭遇毁灭性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渐淤塞变窄。1962年9月开始进行有领导、有组织地河道疏通工作,在古河段至下长段搁船浅滩上“刨槽沟”改航道。在蠢滩子河段用雷管、炸药爆破浅滩,新建一条中心河段,与此同时,整修两岸垮蹋的拉船路道。
  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宜珙铁路、长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水上运输逐渐减少。80年代初,县航运社不解自散。到80年代末,河水日渐干枯,古河的船只也剩下不多,只有在河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逢场天才有两三只船往返于白马村至和乐村沿育江河段,载运两岸的村民。1999年,古河大桥修通以后,古河码头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喧嚣,作用也慢慢地消失在人们视线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