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25|回复: 99

《灭苦之道》(法尊比丘尼 著)(转载)

[复制链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发表于 2020-9-3 14: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正式转载之前,我想说几句话。
  我是在“国学明道”板块里发现的《灭苦之道》这本书,作者是位比丘尼师父,下载后认真阅读了,感觉很震撼。
  我总思考一个问题,世界上的理论林林总总,咱们是怎么想起来学佛的呢?咱们最初的佛学(佛法)常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后又是怎么确定自己的“佛学(佛法)”理论支柱的呢?
  不学佛的不知道,佛学理论也是林林总总啊!这正常吗?咱们掌握的某一派的佛学理论就那么牢不可破吗?
  在我看来,佛法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释迦摩尼佛圆寂百年后,他的徒子徒孙就分裂成近20个部派;阿难尊者还在世呢,就有了“水老鹤”的演绎,这些还不能引起咱们的注意吗?
  在没见法之前,咱们都是凡夫,这点咱们都承认不?凡夫只能有凡夫思维,在择法面前,还是凡夫的咱们就那么理直气壮、胸有成竹?
  这部书和我以前转的叶少勇先生的《龙树的空观》很不一样,各说各的理,这很正常。但一致的是作者的发心都一样,都为厘清佛法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没有能力确认谁的理论更接近佛法,那就都读一点,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合乎“世间逻辑”的理论。一提到逻辑、思维,肯定有人不屑。但佛法毕竟是释迦摩尼佛用“世间语言”表述出来的,那就得符合世间语言的语法、逻辑,否则就是谁也听不懂的“呓语”。
  如果佛法真是“甚深”到谁也听不懂,那咱们掌握的“佛法”到底是哪里来的?
  友情提醒:
  本书内容里对“大乘”、“南传”、“藏传”等理论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质疑,不喜勿入;
  “国学明道”板块的后台编辑功能有限,我尽量把引用的经文和作者的论述分得清楚些;
  因为我的文化程度有限,在阅读时加入了对一些生僻字词的注解,这次转发就不删除了;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作者和写作意图,我把本书的“跋”提前发出来;
  本书成文时间较早,网上评论的文章也很多,如“天鉴网”就有“谬误简举数例”一文,大家也可以对照着看。
  本文篇幅很长,我这里显示有27万字之巨(当年,我下载的好辛苦啊。呵呵)。好在“战疫”期间,大家放下身段、放下成见,听听不同的声音,没坏处。
  祝各位网友上元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6: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灭 苦 之 道》
  法遵(圆行)比丘尼
  序
  作者:业海慈航
  曾在福严女众佛学院读过书的法遵(圆行)比丘尼,于住茅蓬期间,以四年的岁月写了一本二十余万字的《灭苦之道》,自己用电脑打字装订了二十本赠送师友,我有幸分得一本,看了如获至宝,惊奇不已!此书的主要论点以四圣谛为核心,作者以其生华的妙笔,锐利的智慧,生动的描述,深入的见地,如数家珍般层层剖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及其与此四者有关的五受阴、六入处、缘起、缘生等法之精义,一路读来,不忍释手!我出家学佛将近七十年了,也曾阅读一些古今僧俗大德们的名著,却尚未见过有人以四谛为题,写出这么一本皇皇钜着。使我更感惊奇的是:她多年住在山野偏僻的茅蓬里,既无师友相互切磋琢磨,亦缺乏参考所需的典籍,那些有关南传、北传、大乘、小乘、密宗、显教、哲学、科学,以及中国各家思想学说等等的资料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供她参考,怎么可能娓娓谈来,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同时他在书中广征博引,也谈论不少看来与四谛法毫无关系的问题,但其用意无非是在藉以说明:纯正的佛法是不应与那些世间法混为一谈的,假使拿纯正的佛法来与世间法相提并论,佛法也就失去它不共世间的特性了!因此,她在本书的〈前言〉和〈后语〉中,曾各提出七点感叹之词,读后不使你目瞪口呆者,几希(意不多、一丁点儿)!她说:
  ‘倘若佛法在于阐述因果报应,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神话!
  ‘倘若佛法在于昭示佛菩萨和上师的感应加持,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信仰!
  ‘倘若佛法在于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那么它并没有超越慈善救济!
  ‘倘若佛法在于解释宇宙万法的生灭,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科学!
  ‘倘若佛法在于五戒十善的劝导,那么它并没有超越道德!
  ‘倘若佛法在于禅境的修练,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瑜伽冥想!
  ‘倘若佛法在于阿毗达磨及自性空、有的论议,那么它并没有超越哲学!
  此下接着她又说:‘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为了将佛法传布于世间,历代祖师们各自发挥丰富的思想创意及宗教体验,自由地诠释佛法,虽然佛教思想史因而硕果累累,几乎囊括世间所有美善之法,可是却也使得佛陀所正觉、超乎世俗知识及想像的正法,就此隐没不显’!
  由上所引各点可知,法遵比丘尼写这本书的动机,既不是为了标奇立异,也不是为了惊世骇俗,她是老老实实、完完全全在‘以佛法研究佛法’,并希望对目前所流传的,诸家争鸣、百花齐放、一人一号各吹各调的佛法,能够发生一些正本清源,去芜存菁的作用。她在〈跋〉中似乎也在表明此一意愿。如说:‘书中的确对现今普遍流传的佛法作了驳斥,这一点我感到很抱歉,但为厘清正见却不得不这么作。虽然,回想到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佛陀、正法和圣弟子们已委屈了两千多年,这么长久以来的岁月里,圣人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尚未离欲的我确实抱有替他们说说公道话的想法。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我见识到穿凿附会的腐蚀力量。传统佛教最拿手的就是‘圆融’这种阖家欢乐的团圆喜剧,四圣谛可以和空假中三谛划上等号,再和真俗二谛划上等号,乃至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等等。为了极力避免《相应修多罗》或《灭苦之道》在后人善意弭诤的牵强附会下,又沦落到这种搓汤圆式的大圆融,也就只好很伤感情地与传统佛法划清界线’。
  她这一‘与传统佛法划清界线’的论调,乍看似乎否定了所有的传统佛法,其实不然。‘划清界线’的宣示,她的意思是:桥归桥、路归路,在提醒大家不要把大小空有、世出世间等法如搓汤圆似的混在一起。实际上她对传统佛法还是相应尊重的。所以她在要‘与传统佛法划清界线’之后,接着又说:‘但我明白,绝大多数的人都固执于爱恋生命、爱恋自己的思想、认知与心灵,真正有志寻求生命真义的人并不多见,愿意致力于解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对那绝大多数的人而言,宗教是必须、重要的。正法虽实际主导他们的生命运作,但在他们的主观认知中反而当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从正法质变而成的佛教也会是必须、重要的。佛陀在世时,只向有智慧探究真理的人讲说正法,从不揭竿起义破斥任何宗教信仰,我本人也同样不反对宗教信仰式的佛教。毕竟在现今世界各文明当中,佛教仍是最宽广、最包容、最理性、最和平的宗教,它慈悲圆融的特质能够涵容所有宗教的优点并加以超越,却不会产生偏执、阶级的宗教斗争及害人不浅的迷信。这是佛教的珍贵处,虽然它对解脱、涅槃、究竟苦边没有丝毫助益,但绝大多数人却不想要涅槃而需要佛教,就着这不容否认的事实,我衷心地祝愿佛教继续在世间作为人类心灵的依归处’。
  从以上文中可略知《灭苦之道》的作者所以要‘与传统佛法划清界线’,那是因为传统佛法已多变成宗教信仰式的佛教了!虽然‘在现今世界各文明当中,佛教仍是最宽广、最包容、最理性、最和平的宗教’,可是它对‘解脱、涅槃、究竟苦边’已‘没有丝毫助益’。所以她不得不‘很伤感情地’大声疾呼,要‘与传统佛法划清界线’!那么既然如此,‘宗教信仰式的佛教’还有什么价值呢?因为‘绝大多数人却不想要涅槃而需要佛教’。因此她说:‘我衷心地祝愿佛教继续在世间作为人类心灵的依归处’。如果有人学佛全是为了‘解脱、涅槃、究竟苦边’,不妨依着《灭苦之道》所言去行。如果有人问起:‘为什么宗教信仰式的佛教对解脱、涅槃、究竟苦边已没有丝毫助益’?这一问题的答案全在书中,读后自可了然于心。
  不过我出家学佛以来,不仅全是喝传统佛法的奶水长大的,数十年来的一举一动、所言所行,无一不是受了传统佛法的薰陶,我现今已是八十出头的老人,不可能尽弃往昔所学,改弦更张,重新来过。所以我仍念我的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我却极盼望曾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中、青年学佛男女,不分出家在家、男众女众,假使你们看到这本书,不妨下番功夫悉心研读一番,以免东摸西索、摸索多年也摸索不出一条路来,对佛教对自己都是莫大的一项损失!如果像我这样七老八十的人,能改变多年的行持而相应于解脱道当然是好,但若无法改变,也希望在坚持以前所行所解的法门之余,能从这本书中薰习一些知见,应知生命是相续的,错过了今生,尚可等待来世。假使因此惴惴不安,反而不美!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本书因作者仅装订了二十本,传阅之后反应热烈,有不少人打电话来要求正式出版流通,甚至已有人自动寄钱来助印。于是我与作者商量,决定先印一千五百本流通。为了避免受人增删截改盗印,订为版权所有,但仍以结缘为主。还有法遵曾托我代为请求印顺导师写篇批评指导的序言,印公老人因年迈手抖不能执笔,不过他老人家看了之后以‘法灯永续’四字作为评语,可知印公对本书已予印可。可是法遵认为:‘法灯永续四字虽是印公的意见却非印公亲笔,恐人误会不敢印在书上’,转而要我写几句话。老实说我是没资格为这样一本义理甚深的大书写序的,然以其诚意难却,又因本书是我提议出版,只好勉为其难,叙述其大意如上。
  真华
  中华民国九十一年(公元二~~二年)
  序于埔里镇中道学苑之二无量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6: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  版  序                                                        
  法遵
  一九九六年八月,依止法师道严长老寄来《动物解放》一书。才读了序就有了很深刻的感想,及至全书读完内心澎湃激荡不能自己,为了纾发满腔的心得感言,当时便写了一篇《偏见解放》的短文想投稿佛教的杂志,大意是:社会上一些有思想抱负的菁英份子,他们所摸索、推动的社会运动(如解放或文化、教育改革运动等)其实其终极目标是和佛法的究竟义相通的,佛教徒应致力与时代沟通,让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得到佛法的启发。但在成文之后却发觉,这样的一篇短文纵使能点出世人亦有寻求生命终极意义的高远理想,但究竟不能将世人终极理想与佛法究竟解脱之间的关系做到圆满地联结。虽然那篇稿子于是束之高阁,但却引发我另写一本论述佛法正义专书的动机。
  因为,我发现到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所有这一切一切‘终极解放’的理想(无论是世间学者的或修行者的),不经由世尊究竟胜义的正法律便没有达成的可能。但如果连佛弟子都对世尊的究竟胜义不甚了了,那么《偏见解放》一文根本毫无意义可言。
  接下来又牵涉到更深刻的问题:世尊究竟胜义的正法律只能依实修实行去体证,如果佛弟子自身没有切实体证这超越世间、世俗的究竟解脱,一味去‘弘扬佛法’又怎会有取信于人的说服力?如此一来《偏见解放》更显得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经过了一年的酝酿发酵,我于次年夏天动笔开始写《灭苦之道》。正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条趣向灭苦的道路。倘若出家、修行不是为了解脱与灭苦,那么当然就不能与本书相应。
  然而出家所为何事?不过就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烦恼、生死就是苦,就是佛陀辛勤教授、教诫弟子所应灭的苦。厌离心、出要志本就该是打从初始动机直到最终目标,贯串出家修道的整个生涯,如果佛弟子出家、修行竟不是为了实现佛陀教导的灭苦之道,那么就彻底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也完全失去了出家的胜义。《灭苦之道》希望能为发心正确的出家人、修行者厘清出世、解脱的正见与正道。没有正见怎知烦恼云何生、生死云何续?而不修正道又怎能断烦恼、了生死?正见是眼目、正道是实践,不知正见不足以行正道;不行正道亦无由明正见。解与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也正是佛弟子、修行者终身尽寿的责任与义务。之后才能有所谓果证、正尽苦乃至‘弘法利生’等宏大远景。
  写这本书最困难之处在于: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正知见,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诠释,才能够呈现出让现代人没有障碍地阅读并消化的面貌?希望我有处理好这一点。
  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院长上真下华长老。打从在福严,他老人家便已多次表达对我的深厚期许,有一次傍晚在校园散步时碰巧遇上院长,他深深地打量了我一番之后说:‘圆行啊!你好好用功,今年我七十岁,再过十年我要看到你的成就!’当时我好感动也好怕让院长失望,于是回答说:‘院长!十年太短,给我三十年,等您百岁大寿一定让院长看我的成就。’院长听了哈哈大笑,直说他不要活到那么老,太辛苦了。在我山居静修之后,院长仍然关怀如前。《灭苦之道》成书之后,首先就想到要呈给院长过目,而院长虽然是净土法门的老修行,竟然没有排斥这本书,还大力促成此书的出版。谢谢院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6: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是为年少时的我而写。曾经和一般人一样,我以工作赚钱作为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但却发现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有钱可花,可是花钱却不能真正为我买到快乐、买到人生的满足,于是转向其他的事情去找寻生命之所寄。几年后我失望、灰心,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真义。在我终于放弃,打算浑浑噩噩地将这一辈子混完了事之后,日子总算变得轻松多了,将行尸走肉的心戴上笑脸面具上班、下班,也就没有那么多苦恼了。然而,一次偶然的机缘让我透过母亲的信仰接触到佛法透露的讯息。
  起初是在母亲的劝诱下,陪着她踏入正在举办活动的寺庙,午餐的休息时间中,我见到同桌一位年轻比丘尼正在为一位小女生开示佛法,我一看机不可失,便插嘴将困扰我一生的疑惑向她提出,期待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但她的说法全都不能为我解惑,在我一再反驳之后,她很不耐地叫我自己去读三藏十二部经,我也没好气地顶回去:「你们出家人不就应该读好那些经典,在我们在家人有疑问时能为我们开解的吗?若我们得自己查经,那干嘛还需要你们出家人?」那次经验实在算不上是「佛法的飨宴」。
  十四年前,母亲锲而不舍地希望接引我入佛门,又一次地我勉为其难答应去听一个前后共四天的大型佛学讲座,整场讲座并未帮我开解任何疑惑,但会场门口发的一本小册子却改变了我的一生。小册子的书名叫《广钦老和尚开示录》,其中一段简单朴实的话,犹如雷殛(音及意诛也)般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冲击了我的心智。至今还记得住的只剩片段几句,但那正是最关键的重点,他说:「做人不要有你我相,有你我相,看到什么都有我……这样对我们不利,而且天天都有烦恼。」就是这些话,让我了解到自己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为什么这么空虚、这么难以满足。我想,困扰的症结既然只有佛教的一个老和尚能说出个所以然,那么解决困扰的方法更是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寻求了!同年九月我进了佛学院,决心自己深入三藏十二部经。三年后出家,再三年后受具足,次年我读懂了《相应修多罗》。
  《相应修多罗》的确开解了我所有的疑难,起初我是多么欢喜踊跃,多么想和全天下所有的人分享真理、正法。渐渐地,我觉悟到自己是个异数,像我一样急欲追寻生命真相的人似乎并不普遍,十四年以前的我找不到今天的我好提出问题,今天的我也找不到其他十四年以前的我可给予答案,于是我写下了《灭苦之道》这本书,让这本书自己去找有缘人,我则必须万缘放下去忙自己的正业──梵行。
  书中的确对现今普遍流传的佛法作了驳斥,这一点我感到很抱歉,但为厘清正见却不得不这么作。虽然,回想到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佛陀、正法和圣弟子们已委屈了两千多年,这么长久以来的岁月里,圣人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尚未离欲的我确实抱有替他们说说公道话的想法。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我见识到穿凿附会的腐蚀力量。传统佛教最拿手的就是「圆融」这种阖家欢乐的团圆喜剧,四圣谛可以和空假中三谛划上等号,再和真俗二谛划上等号,乃至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乃至佛佛道同、三藏十二部经总说一句阿弥陀佛等等。为了极力避免《相应修多罗》或《灭苦之道》在后人善意弭诤的牵强附会下,又沦落到这种搓汤圆式的大圆融,也就只好很伤感情地与传统佛法划清界线。
  但我明白,绝大多数的人都固执于爱恋生命、爱恋自己的思想、认知与心灵,真正有志寻求生命真义的人并不多见,愿意致力于解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对那绝大多数的人而言,宗教是必须、重要的。正法虽实际主导他们的生命运作,但在他们的主观认知中反而当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从正法质变而成的佛教也会是必须、重要的。佛陀在世时,只向有智慧探究真理的人讲说正法,从不揭竿起义破斥任何宗教信仰,我本人也同样不反对宗教信仰式的佛教。毕竟在现今世界各文明当中,佛教仍是最宽广、最包容、最理性、最和平的宗教,它慈悲圆融的特质能够涵容所有宗教的优点并加以超越,却不会产生偏执、阶级的宗教斗争及害人不浅的迷信。这是佛教的珍贵处,虽然它对解脱、涅盘、究竟苦边没有丝毫助益,但绝大多数人却不想要涅盘而需要佛教,就着这不容否认的事实,我衷心地祝愿佛教继续在世间作为人类心灵的依归处。
  公元二~~一年中秋法遵比丘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发表于 2020-9-3 17: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
发表于 2020-9-3 17: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造假事业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8: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前言共分成六个部分,转者注)
  一、
  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
  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契经 杂因诵】
  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沉浸于无限法喜的感动之后,他考虑到现实问题:如此全然超越世间的真理,有谁能信解奉行呢?于是他曾打算立即入灭。
  倘若佛法在于阐述因果报应,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神话!
  倘若佛法在于昭示佛菩萨和上师的感应加持,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信仰!
  倘若佛法在于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那么它并没有超越慈善救济!
  倘若佛法在于解释宇宙万法的生灭,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科学!
  倘若佛法在于五戒十善的劝导,那么它并没有超越道德!
  倘若佛法在于禅境的修练,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瑜伽冥想!
  倘若佛法在于阿毗达磨及自性空、有的论议,那么它并没有超越哲学!
  虽然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赞赏的,但它们全都属于世间,不能超越世间。即使将它们全部加在一块,也不值得释迦牟尼感动得直欲入灭。
  人们在生、老、病、死之间承受着忧、悲、恼、苦,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佛陀成道之前深切关注这项无可避免的残酷事实,并为此出家寻求因应之道。终于,佛陀以智慧觉观务实地解决了这项困境。这震古烁今的伟大功绩,正是正法的珍贵之处!
  许多人无视于老、病、死的胁迫,或是听天由命、或是自恃少壮、或是忙于追逐世俗价值,人们往往无暇驻足于正法的胜义,毕竟它们已超越世间,无法以世间的标准衡量。诚如佛陀所疑虑:有谁能信解奉行呢?
  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为了将佛法传布于世间,历代祖师们各自发挥丰富的思想创意及宗教体验,自由地诠释佛法,虽然佛教思想史因而硕果累累,几乎囊括世间所有美善之法,可是却也使得佛陀所正觉、超乎世俗知识及想像的正法,就此隐没不显。
  世间仍有不少爱好智慧的人,他们警觉到老、病、死的桎梏,怀疑世俗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他们找寻真理却苦无出路。事实上他们需要正法,并且他们也是正法唯一能提供帮助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9: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时,尊者阿难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我今诣上座(名上座者)问如此义,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说。我复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义、此句、此味而问,彼五百比丘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说。
  是故当知:师及弟子一切同法、同义、同句、同味。’
  佛告阿难:‘汝知彼上座为何如比丘?’
  阿难白佛:‘不知,世尊!’
  佛告阿难:‘上座者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已舍重担,正智心善解脱,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契经 杂因诵】
  佛陀说法教授四十五年,未曾留下任何著作,因此要了解佛陀的知见,唯有经过声闻弟子的转述,他们接受佛陀完整的指导,特别是阿罗汉弟子。凡夫与有学比丘听闻佛陀的教示,尚有误解、错漏,但阿罗汉却是正法活生生的示现。
  阿罗汉证得与佛陀同等的五分法身,正法的实践在阿罗汉比丘身上全然体现,佛陀与诸阿罗汉弟子所知、所见的法没有任何差异或丝毫出入。比丘们尊称佛陀‘阿罗汉’,因为佛陀具备阿罗汉的功德。所有的阿罗汉在正法的体证上是完全平等的。
  虽然佛陀未曾留下任何著作,但还有阿罗汉。关怀生命的爱智者应当关心阿罗汉为世人留下什么?
  佛陀八十岁那年结夏安居之后,带同尊者阿难等一行比丘离开毗舍离城,以老病之躯来到拘尸那罗,接着便在双树之间入灭了。另外在王舍城安居的迦叶比丘一行,则于佛陀入灭七日之后才赶到。将佛陀的遗体火化之后,迦叶比丘为正法的存续作了长远的打算:决定将佛陀一生的教授、教诫结集起来。
  尊者迦叶游历恒河两岸,邀约各国阿罗汉比丘,共同参与正法、律的结集审订。次年的结夏安居,便在阿阇世王的全力护持下,于王舍城召开长达三个月的结集大会。为了取得与会资格,就是多闻第一的尊者阿难,也必须赶在会前取得阿罗汉的果证。这次结集的慎重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佛陀教导弟子的方式,并没有排定一系列的课程,按部就班地授课。而是依各弟子的思惟方式及理解能力给予各别指导、或在不同地点对不同僧众作团体开示。因此许多比丘虽已证得阿罗汉,也不见得与闻佛陀每一次的说法。
  是以结集的步骤是请与会的阿罗汉比丘们,各自复诵曾听闻的教法,再经由全体审核是否与正法的胜义相应。通过了审核的法,便按照部类编订全部汇集在一起,使散存于各比丘心中的法,藉由此次结集而贯串起来,以免当代圣者逐一涅槃后,世人认识正法的机会也随之断送。好比四散的鲜花,用线贯串成花蔓,不致散失;阿罗汉们所结集的法便称为《修多罗》,修多罗是‘线、綖、经’的音译,代表贯串真理之线。《修多罗》又称《相应修多罗》,意为相应于真理的教法。《相应修多罗》在许多汉译经典中被简译为《契经》。
  《修多罗》《相应修多罗》《契经》原始的古义仅代表王舍城此次所结集的法,和现代人对修多罗(佛经)的认知有相当大的差距。
  《契经》的内容分为四诵﹝南传经典译为四品﹞:五阴诵﹝蕴品﹞、六入诵﹝六处品﹞、杂因诵﹝因缘品﹞与道品诵﹝大品﹞,计近千经。这四诵便是在王舍城结集,五百位阿罗汉审订出来的结论,也是正法的正义。
  除了法之外尚有律的结集。佛陀建立僧团,让有志寻求生命解脱的优秀人士能有专精修学的场所。僧团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外在设施。比丘在僧团中学习、在僧团中生活、也在僧团中犯下过失。为了使所有比丘安心修学,佛陀也为比丘制订戒律,令僧团得以和乐清净,为追求正法的人不断保有学法的环境。因此为了正法久住,律的结集同样不可轻忽。所结集的律法同样称为《修多罗》,计有比丘二百余戒、比丘尼三百余戒。律的《修多罗》又译为《戒经》。
  结集的结果没有以文字记载,而是由参加结集的比丘们在三个月的会期中全部背诵起来。解夏之后,各国阿罗汉比丘回到自己居住的僧团,将这些法与律的《修多罗》,以口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就是阿罗汉献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1: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宣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槃。
  如大林树叶,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明、慧、正觉、不向涅槃故。【契经 杂因诵】
  佛陀是人,他在人间生活,面对日常琐事,与各阶层的人作各种对话。自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直接晓以正法、不是所有的话题都深入正法的核心,在适当的情况,佛陀也会为未见法的比丘作些道心的鼓舞、警策,或为世人导以世间良善端正之法,甚至曾指导太过肥胖的国王减肥。这类的言论阿罗汉比丘是不会将它们纳入《契经》之中的,因为它们并不顺趣涅槃,既非佛陀证悟的珍贵内涵,也无关于真理的发扬,若将因应个人特殊需要而随机开示的法纳入《修多罗》,只会混淆正法的重点。
  如今看来这个考量是相当正确的,可惜一般人寻求情感寄托的渴切远超过理性的正思惟。《修多罗》的正义虽有阿罗汉们苦心维护,但防线还是很快被冲破,佛弟子的宗教情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了劣币逐良币的排挤效应,世间思惟湮没了正法的思惟!
  佛弟子在佛陀入灭之后益发怀念佛陀,许多人心中都深深烙印着佛陀带给他们各种不同的觉省与感动。他们怀念佛陀对他们说过的话、怀念佛陀与自己之间的小故事。那些温馨小品虽然不入结集,佛弟子却不愿它们就此被遗忘,希望它们也能长久地被传诵下去,深信它们一样能对人有大助益而不断公开宣扬。
  日子随着佛灭一天天、一年年的远去,越来越多的法在四处流传、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只要是佛陀所说就是佛法的观点。这些越来越庞杂的法,包括了佛说、诸大弟子说,也包括误解、错漏、挟以私见、甚至杜撰!因此,为了推断新传的法是否符合正法,僧团共立审核佛法的三个标准,称之为佛语具三相:一、修多罗相应(能得到契经与戒经的支持)。二、不越毗尼(不逾越律制)。三、不违法性(不违背正法的胜义)。这个标准实施了数十年,合乎这三个条件就准予认可为佛法。所以《修多罗》可以譬喻为佛法中的宪法,若国家的刑法、民法等法律违背了最高宪法就不能成立;同样的,僧团中流传的各种‘佛法’若违背《修多罗》便不足采信。
  佛陀入灭将近百年时,发生了一件轰动教界的大事,东西两方的比丘,因对戒律的不同诠释而引起严重诤执。为了整合僧众的知见,法与律的再整理势在必行,终于酝酿出第二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的地点选定毗舍离城,总共七百位比丘参与其事。引起诤议的戒律问题决议从严处分(十事非法),并为《戒经》作了详尽的解说及附录僧伽规制的细节。这便是所谓的《广律》。
  法的方面,由于被认可而流传的佛法,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当初阿罗汉们结集的《契经》,是以法的整编同样不容忽视。在毗舍离结集中,佛法从原来的《契经》大幅扩编为《四阿含》:属于究竟义的《杂阿含》﹝南传称为相应部﹞、重于论议的《中阿含》﹝中部﹞、解说世间法的《长阿含》﹝长部﹞、及依法数列增的《增一阿含》﹝增支部﹞。〈契经〉则与〈偈诵〉〈记说〉这两类佛灭初期便流传于僧团中的佛法,共同辑入《杂阿含》﹝相应部﹞中。
  所谓阿含,义为辗转传来。以佛灭已近百年,佛陀的亲传弟子皆不复在人世,不再有人亲承佛陀教授、教诫,甚至也鲜有人仍是直接受教于诸大声闻圣众了,比丘们所闻所学的佛法,皆由一代一代的僧众辗转传诵而来,故结集时将所集的法称为阿含,取其义为辗转传来的圣典。《阿含》与《广律》虽也收录了法与律的《修多罗》,但由于结集的意趣已不同于佛陀初入灭时急于贯串四散的法,是以所结集的结果也不再以《修多罗》为名目。《广律》与《四阿含》便是毗舍离结集的成果,也是当时整体僧团共同认可的律、法。虽然如此,僧众的知见并没有就此整合,也未能就此遏止新法不断流出之势。
  很快地,完整的僧团分裂成见解不同的部派。新的法仍继续从各处传出,《四部阿含》以外的法通通辑入《杂藏》﹝小部﹞。原本,佛弟子遵奉的教义仅止于法(音译为达磨)与律(毗奈耶),但渐渐地,佛教徒大量著作论典诠释佛法,这些论典也是法,为了分别起见,所有号称‘佛说’的法便一律称为佛经(修多罗),至于佛教徒诠释法的著作则统称为论(阿毗达磨)。从此,经、律、论合称《三藏》,成为佛弟子的必修科目。
  几个世纪过去了,佛教徒早已不受‘佛语具三相’的标准所制限,随着社会思潮的演进、因应民众信仰的需求及历代大宗师的全新体验、诠释等,‘佛经’被毫无节制地大量编造。由于格局的限制,先是数量过多的《方等经》从《杂藏》中独立出来,接下来为数更加庞大的《大乘经》又从《方等经》中独立出来。它们全都称为修多罗,它们以多取胜,它们包含了一切世间善法,它们属于世间,它们易为世人了解、接受,它们不再口口相传而改以文字抄录大量流通,它们取代了阿罗汉结集的《相应修多罗》。
  如今佛法多得有如大林中的树叶,但它们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明、慧、正觉、不向涅槃。而佛陀手中那把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的正法之叶,却在人类的世间思惟中湮没了!
  遗憾的是,那些有智慧理解正法、有毅力追求解脱的善男子、善女人,从此迷失在浩瀚如汪洋的三藏十二部经中,再难回归佛陀辛苦体证、宣说的古仙人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1: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尔时,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甲上土为多?此大地土多?’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无量,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如是众生知此法、律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知法、律者亦尔。’【契经 杂因诵】
  《契经》之所以被漠视,是根源于人们的短视与无知。事实上,佛陀从未高谈‘广度众生’的远大理想。相反的,他很清楚有条件了解、实践正法律的人实在太少、太少了。他能作的只是提供经验给有同样需要的人,为世人保留学习正法的机会。
  佛法的核心是灭苦之道,它并不教导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死亡;佛法教导如何拒绝痛苦又无谓的生生死死。从生到死就是世间,佛法教人出离世间。
  然而,人们毕竟是热衷于生命的,一般人所希望佛法能提供的是:如何让生活更顺利、更满足,以及在信仰的支持中更坦然无惧地面对死亡而无所遗憾。赤裸裸地表明佛法旨在教导人们出离世间,不免要令人误解佛法只是某些受到重大刺激或太悲观、太消极的人,借以逃避现实的麻醉剂。历代多少祖师大德便是因此羞于承认佛教的厌世而特别表现得积极入世,以期扭转世人对佛法的认知。
  这两者都无关于佛陀真正的教法,佛法非但既不消极也不入世,甚至可以断言只有佛法才不逃避无可闪躲的生命议题,积极面对现实:只要对生命的真相毫无所知,那么生活中所预设的一切价值全都没有稳固的基础,随便一点状况便毁于一旦;若非根植于生命的真义,任何远大抱负与奋斗努力,基本上都无异一时兴起的儿戏。
  对佛法的一切误解来自对生命的无知!众生备受生命的煎熬,却仍然顽固地兀守对人生的憧憬,尽心尽力地满足需索无度的生活所需,再无余裕去探索生命的真相。一般人的生活态度都建立在‘老病死既遥远又与我无关’的幻觉上,耽溺于‘只要让我一展所长,所有困扰必定迎刃而解’的追逐游戏中,即便是关心生命终点的人,也只期望能安详满足地死去,从不曾真正面对自己生命的严肃课题。
  一心期待生活更顺利满足、期待在信仰的支持中能更坦然无惧面对死亡的人,多如大地之土;愿意平心静气深入生命真相而出离世间的智者,则少如掐在佛陀手指甲上的那一小撮土。
  佛陀明白,唯有正法能昭示生命的真相、引导生命的解脱。于是他以长达四十五年时间,善巧地向世人宣说正法,直到安详入灭,完成他个人的究竟解脱。这四十五年的教授、教诫,并不如超级市场或百货公司般地供应一切所需,而是让真正的智者有机会认识正法、走上正道。普遍的社会大众误解、漠视佛法在所难免,而且也并不重要。但那些渴求真理的菁英份子无法寻得真理的苦闷,则是佛陀愿意勤苦说法的原动力。
  如今既已有多如‘大林中叶’的三藏十二部经供应一般人的需求,那么也让《修多罗》的正义还原,提供‘甲上土’那一小撮智者最深沉、最深切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