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4|回复: 0

【原】钻木取火,取光藏烟:古人想过夜生活,都想出哪些“鬼点子”?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8-10 14: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自2020伊始,仿佛全世界都被按下了暂停键,寒冬褪去,国人们也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夜生活”。烟雾缭绕的夜宵摊,人声鼎沸的街道,再次接触到充满人烟气的生活,就连那些悲观“人生不值得”的人,又突然发现人生还是值得热爱。相对于白日,夜晚的城市似乎更加可爱,或是灯火阑珊,或是那为晚归的人留下的一盏夜灯,热闹有它张扬的个性,宁静有它温暖的力量,这是灯的独特魅力。
灯,一个充满希望和温暖的字眼。而在没有电灯的古代,古人的夜生活是怎样的?大多数人之于其的印象还停留在巍峨耸立的华丽宫殿,那是灯火辉煌,彻夜通明。实际上,在蜡烛还没普及的年代,只有富庶之家或是贵族皇室才能享受到夜晚的“明亮”,普通老百姓只能日落而息,借月光映照。

4uq0u3szlhq.jpg

4uq0u3szlhq.jpg

古代灯会
月亮的光芒远比太阳黯淡,古人们却对月亮爱不释手,且视之为大自然赐予的珍宝,发生了诸多“花前月下”,“对影成三人”等浪漫桥段。而与其说古人们喜爱月色,不如说古人们钟于追寻光明。故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第一堆篝火到蜡烛的出现入手,介绍挂钩佳节的灯影,走进古代夜生活从寂静到繁华的发展历程。
一、 第一堆篝火到蜡烛的出现——光明的身影,幸福的剪影自从人类探寻到大自然赐予的“火”的奥秘,人类便结束了漫长的黑夜。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类对光明的追寻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起来。在电灯还没有出现的年代,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可以延绵光明的办法——灯。从油灯到蜡烛,灯的形式不断地进化着,而这个“进化”耗费了近百年的历程。
《楚辞》中记载,“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3vqt0jhg1tc.jpg

3vqt0jhg1tc.jpg

古代油灯
在蜡烛还没有出现的年代,古人常用“油灯”来作于照明的工具。盛燃料的器皿,加上油和灯芯,就能制作一盏油灯。而根据史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油灯,“兰膏明烛”指的就是香脂制成的烛。由此可见,战国时期油灯的燃料材质是动物油脂加以香料而成的。其特殊的材质,注定了“兰膏”只能是少数人使用。
《齐民要术》卷三中记载:“荏蓼第三十六”云:“荏子秋末成…… 收子压取油,可以煮饼。”
《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记载:“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会。”
据北魏时期的记载,可知在南北朝时,古人已经将农作物作为榨油原料,提炼出植物油脂。与此同时,植物油脂取代了动物油脂,成为了油灯的燃料。相对于动物油脂,植物油脂的原材料更易获取,因此,更多百姓也能在夜晚享受到光明了。但油灯的使用并非普及,据宋朝时期的记载,一斤油一百文钱,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10文钱可买一斗米,换算成斤,也就是12.5斤,由此可见油钱的高昂。

ey5mrecy1s2.jpg

ey5mrecy1s2.jpg

如今的油灯
《宋史》中记载,“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冰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遣中朝士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用于生活也是说得通的。因为油灯的昂贵,人们继而想出了一个节省油灯燃料的办法,在灯盏器皿上专门设计一个注水口,以保证燃料燃烧过程中,降低器皿的温度,进而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这种油灯,就被称为“省油灯”。
据汉代历史笔记小说集中记载,蜡烛被作为贡品由南越进贡给了汉王朝,可见蜡烛的珍稀。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的受众群体逐渐放宽,但也只限于贵族皇室,到了明清后,蜡烛才逐渐走进普通百姓生活中。今天的蜡烛原材料大多为石蜡,而在古代,蜡烛的原料是蜜蜡及一种昆虫的分泌物,除了原材料的不同,古代的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看似浪漫,实则麻烦的“剪烛”。

gcallidfsdq.jpg

gcallidfsdq.jpg

古代烛台
《夜雨寄北》中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半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共剪西窗烛花,表达了诗人对远在北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乍看之下,这“共剪西窗烛”还挺富有情调,而“剪烛”实际上是由于灯芯无法烧尽而碳化,时不时就要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如此琐碎之事却变成了思念的承载物,突地觉得生活还是十分可爱。古代蜡烛最大的不足,则是因其高昂的价格。蜡烛与油灯前后现世,而蜡烛的价格高达400文一秉烛,据上文换算,一只蜡烛的钱可以买到500斤的粮食,相比油灯的价格,也不怪百姓们趋向物美价廉的油灯了。
二、 古代夜生活——时四下无人,时灯光满帝都据上文所述,能借助油灯或蜡烛用以夜晚照明的只能算是小部分,大部分古人的夜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呢?和没有灯时相差不大——日落而息。随着时代更迭,古人们也不甘于平淡无味的夜生活,都想在夜晚出门活动活动,政府一听就不同意了,于是推行了宵禁制度。当然,政府不同意市民夜晚出游的原因还是为了百姓的安全,毕竟这黑灯瞎火,月黑风高的,隐患重重啊。

thzxqca0g50.jpg

thzxqca0g50.jpg

古代宵禁关闭城门
于是在宋代以前,古代城市都会实行宵禁制度,严禁市民们半夜三更地在街上乱晃悠,如有违例者还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宵禁制度贯彻了我国整个古代历史,半夜在街上晃悠且没有正当理由的,会受到笞打,被称作为“犯夜”。如同今天回家回晚了,亦或是大学夜里熄灯断电,宵禁除了应时,更多的是为了防盗。
除了宵禁,政府还会建栅。建栅就是除了主街,每条能与其他道路沟通的路,都设上栅栏。一到晚上,相关人员就负责把栅栏锁上,要求市民闭门闭户,甚至不许露头。若是碰见要紧的事,如急病、妇人生产等,还要去有关部门“备案”,才可以通行,其余一律不得出行。倘若遇上偷窃之人,就会击锣鸣鼓,除了能聚众人之力擒之,还能提高每家每户的警惕性。由此可见,政府推行宵禁也不是不无道理,想要夜生活?不要命了!
但若是非要夜生活怎么办?有钱就可以了,这里的钱可不是用来走“后门”的,而是用来买蜡烛的。宵禁制度规定是不能大半夜在街上晃悠,在家里晃悠总可以吧。于是乎,古人们想出了诸多在家过夜生活的活动。或约上三两好友举杯邀月,大谈特谈,或吟诗作对,述进来之感,再高级一些,就喜欢下棋推牌九,庭院里言笑晏晏。由此可见,这古代能做到灯火通明的都是些家庭富庶之辈。

vicqy0obydk.jpg

vicqy0obydk.jpg

灯会游玩
除开这样挥金如土的,百姓之间也有另类的夜生活。没有灯火通明,却也能通宵达旦,这是为考取功名的文人们的夜生活。秉烛高昂,普通家庭难以承担,就着油灯微弱的光芒,沉迷手中经书无法自拔。有的家庭甚至连油灯都点不起,他们就借助月光、萤光,将平淡的夜晚丰富起来,兴尽而眠,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三、与佳节挂钩的灯影——元宵佳节点天灯《青玉案·元夕》中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这两首诗的共通之处,就是描写了同一个节日元旦(上元节)的街边繁景。古代虽推行宵禁,但政府也明白,这若是天天晚上都不让市民们出门,时间长了,市民们怕是会无聊至极。于是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时,取消宵禁,举国同欢,市民们都能享受到灯火辉煌,结伴夜游的乐趣。

i40nievfseo.jpg

i40nievfseo.jpg

各种各样的灯笼
在上元节这天,古人们会以放灯来寄托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作为美好愿景的承载,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能瞥见古人对于“光明”的憧憬和喜爱之情。最初的放灯只在宫廷中举行,后才流传到民间。从此之后,每到上元佳节,无论是贵族大家,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自家门前挂灯,城市浮光掠影,胜过天上美景。
上元节放灯的习俗发展到唐朝,已然发展成为了节日的必备项目——逛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坐拥百万人口,国富民强。上元节的规模成为了国力强盛的象征,中唐以后,更是发展成为了全民性的娱乐活动。据记载,长安的灯市规模宏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帝王还命人制巨型的灯楼,金光璀璨,巍峨壮观。后人对盛唐的绚丽多彩,多半都是源自这浮光掠影,雍容华丽的夜景吧。
宋朝初期时,上元节的规模趋于成熟。宋朝帝王罢去中、下元张灯,只保留上元灯展习俗,灯展也从之前的一日延长至三日,并下令京城张灯五日,其余地区张灯三日,城门驰禁,通宵开放。而到了宋朝中期,上元节再增两夜举行庆祝,娱乐活动也随之繁多了起来,百姓们可谓是流连忘返,甚至有的干脆夜宿酒楼,彻夜欢庆。

z5jsqbzjirb.jpg

z5jsqbzjirb.jpg

古代灯具
结语第一堆篝火,就是古人创造出的第一盏灯。光影交错的世界中,又发现了油灯、蜡烛这种独特保存光明的办法。历经千年,古人们在追寻光明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了他们惊人的智慧以及坚韧的毅力——黑暗并非绝对,正如天上明月,虽然黯淡,却也足以激励古人摸黑前行,追寻光明。
除了灯形式上的改变,衍生出的灯具,以及用于各种场合的灯更是精巧绝伦,风情万千。就灯具而言,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代表的器物,手艺越发精湛,外形也越加美观,同时还完美的结合了实用性,使日用家具成为了一件艺术品。灯具体现了国人于美学的追求,更是展现了国人于光明的向往。
而在我们看来没有夜生活的难耐无趣,于古人而言,却是一件小小的趣事,或是举杯邀明月,或是共剪西窗烛,微光成为了抚慰尘心的最佳利器。反而在现今社会中,夜间娱乐活动多彩多样,大多数人却再难从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两者之间,相差的其实就是那份小心翼翼,还有感恩之情。
参考文献:
《楚辞》
《齐民要术》
《西湖老人繁盛录》
《宋史》
《夜雨寄北》
《青玉案·元夕》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