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岱诗文集》:张岱诗歌评读
305082167.jpg
【王雨谦评、李尚飞读】
四言古诗:
——
快园十章
有序
己丑九月,僦居快园,葺茅编茨,居然园也,诗以志之。
于惟国破,名园如毁。虽则如毁,意犹楚楚。薄言葺之,诛茅补垒。若曰园也,余讵敢尔。
王雨谦【评】十章真不愧渊明。
其二
园亭非昔,尚有山川。山川何有?苍苍渊渊。烟云灭没,躨跜蜿蜒。呼之或出,谓有龙焉。
【评】卧龙却自写照。中有陶庵老人。
其三
皦皦山月,以园起止。载升载沉,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在其底。水白沙明,鱼虾夜起。
【评】诗中有画。
其四
有松斯髡,有梅斯刖。昔则蔚苍,今则茁蘖。龙性难驯,鸾翮易铩。傲骨尚存,忍霜耐雪。
【评】是铭是赞,古奥异常。
“难驯”之能言之,“易铩”二字便不易辨。
其五
维沼有泥,维园有畦。斞泥灌畦,畦蔬则肥。水深泥薄,始可以鱼。旁通小潴,以菱以渠。
【评】即此已见经济。
其六
厥蔬维何?冬菘夏瓠。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藿食莼羹,以安吾素。日买菜乎,求益则那。
【评】
此中大有身份。寄傲甚远,自是西山风骨。
其七有何可乐?南面书城。开卷独得,闭户自精。明窗净几,蔬水曲肱。沉沉秋壑,夜半一灯。
【评】想见其人。
其八
伊余怀人,客到则喜。园果园蔬,不出三簋。何以燕之?雪芽禊水。何以娱之?佛书心史。
【评】淡古。
其九
空山无人,读书深柳。聊用养和,赖此红友。子美掀髯,浮白在手。博浪一椎,取以下酒。
【评】既饶风月,亦饱风雷。
其十
身无长物,惟有琴书。再则瓶粟,再则败袽。意偶不属,纳屦去矣。敢以吾爱,而曰吾庐。
【评】自赞。
李尚飞读《快园十章》
张岱曾在快园生活了24年,并著有《快园道古》。这十首诗前题有小序:“己丑九月,僦居快园,葺茅编茨,居然园也,诗以志之”。说明张岱前的快园已很是荒芜了,他是经过修整之后才入住的。
其一:说明自己住进快园,是在国破之后的事情。国破,与快园这个有名的园子被毁是相似的。但快园,还残留着楚楚动人的姿态,自己经过修葺,可以入住。毕竟快园不能与当初相比了,如果把快园还当作名园,他自认为是不敢的。
其二:园亭已不是当初的园亭了,但大好山川却没有改变。那“苍苍渊渊”的山川,看上去烟云灭没,曲折蜿蜒,怎么能不让人热爱呢?可现在却归于异族。张岱在此诗中说“呼之欲出,谓有龙焉”,对恢复河山,他还是抱有一丝微茫的希望的。
其三:就在这个园子里,张岱看着皎洁的山月从园子的一头升起来,然后又从另一头落下去,似乎它对这个园子格外钟情。园子在张岱的眼里无限放大。月亮的升与沉,仿佛都以园子为中心,“若出其里”。而那灿烂的星河,被视觉错位之后,反而成为了底部。就在那月光照耀下,水显得格外白,沙显得格外明,鱼虾也变得不安分,在夜晚纷纷出来了。
其四:快园里面的松树,已经有所损折了;快园里面的梅花,也已经被砍削得不完整了。它们,都像受了刑罚一般。以前它们多么地茂盛啊,而如今却遭到如此的糟践。但作为龙,它不论受到怎样的厄难,龙性却是泯灭不了的;作为鸾鸟,它的羽毛容易被人摧残,可高傲的特性也是不会沦丧的。只要有傲骨存在,就能忍受人世的霜雪。这首诗,应该是张岱的自况了。
其五:这一首描写快园的景致。那深深的池沼中有泥存在,那园子中间有菜畦平铺。把那些泥取出来,浇灌到菜畦中,菜畦就变得很肥沃了。这样一来,菜畦里可以种菜,池沼里可以养鱼,池沼的旁边还有蓄水,可以种植荷花。国破后的张岱,在著述之余,找到了自己归隐躬耕、享受自然的乐趣。
其六:往日的浮华生活已经不再,身处快园,张岱只能过一种因陋就简的生活。但就这样的生活,他也过得有滋有味。菜畦中有荠菜,花圃中有梅子。荠菜吃起来甘甜得像饴糖一般,而梅子则酸得像醋一样。对于此,张岱颇有点自嘲的味道:这些东西,终年吃下来,钟鸣鼎食的日子是不用羡慕的,它们土生土长,含有地气,饱受风露,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
其七:张岱在这一首中,叙述自己最可乐的事情,那就是有大量的书可以阅读。他所谓的“书城”在快园的南 面,到了这座书城中,他安静地坐在那儿,精心地阅读,每有所得。书城中设有明亮的窗户和干净的几案,这让他不由得想起孔子的教诲: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结尾“沉沉秋壑,夜半一灯”,令人遐想。
其八:不论怎样,快园中的生活并不是那么枯寂,张岱的心灵也没有那么死寂。他还是盼望着有客人来访,而每当客人到来的时候,他就显得格外欣喜。用什么招待客人呢?有园子里的果子和蔬菜,虽然不多,但尽可品尝;有上好的雪芽茶,用禊水煮了的。而彼此都是文人,坐在一起,读一读书,讨论一些问题,那就有无上的乐趣了。
其九:张岱颇为羡慕那些能喝酒的人,你看,那些人多好啊,他们一喝多,就陷入深沉的睡眠之中,一直打鼾到天亮。可他不行,他不能多喝,所以,连梦也做不成。只有倚在那儿看书了。有着冰雪气质的书,是可以让人愉悦的。实在困了,喝上三杯,就沉入又黑又甜的睡乡了。
其十:从此诗中,已经可以看到张岱经济上的困窘状况了。他说他自己“身无长物”,只有琴和书。除此而外,就是一瓮米,还有破败了的衣服被褥。如果他心里不畅快了,就穿上鞋子出去游逛。但不论怎样,他还是喜欢这个居处的。
——
述史十四章
延陵季子
於戏有吴,延陵季子。解剑墓傍,不倍其死。畀以千乘,弃如敝屣。始祖采药,又世其祀。
【评】述史十四章,遂令子瞻退舍。
鲁仲连
有天下士,义不帝秦。新衍闻之,为之却军。神龙露尾,不见其身。逃之海外,灭没烟云。
【评】仲连全副风骨,只在三十二字
陶朱公
于惟少伯,竟老陶朱。肉为走狗,皮亦鸱夷。五湖一棹,烟水迷离。黄金写像,终是危机。
【评】高见,人不言及。
留侯
何来孺子,圯下取屦。博浪一椎,祖龙魄死。五世相韩,报之以此。来黄石公,去赤松子。
【评】岂是误中副车。
东方曼倩
避世金马,东方曼倩。一十八年,岁星不见。蚁视汉武,小遗便殿。窥牖小儿,王母侍宴。
【评】如取雀翎,得其金翠。
严子陵
滩以严名,千年不泯。足加帝腹,梦还未醒。欲臣老子,去无踪影。桐江一丝,系汉九鼎。
【评】咄咄子陵,壁立千仞。
王右军
晋代风流,会稽内史。峻岭崇山,修禊上已。笔飞在空,鹅浴于水。丝竹山川,终以情死。
【评】归到情字,匪世所解。
陶靖节
有晋高士,柴桑陶潜。荷锄带月,植杖听泉。瓶则缺粟,琴亦无弦。语客且去,我醉欲眠。
【评】掷术成丹手。
李邺侯
圣人衣黄,山人衣白。四皓衣冠,九仙骨格。大官烧梨,御手与擘。愿动星文,一枕帝漆。
【评】自然道人。
李青莲
谪仙李白,藐视王公。调羹非宠,供奉非崇。青莲吐气,五岳储胸。生为明月,死剩清风。
【评】现青莲身而说法。
白香山
香山一老,自号乐天。江山风月,古佛神仙。诗惟婢读,书藉禽言。上陪玉帝,下陪卑田。
【评】无怪东坡认其后身。
邵康节
人比诸葛,自拟庞公。二十八宿,罗于心胸。王侯将相,视若儿童。数不轻授,恐长奸雄。
【评】深沉,亦复卓越。
苏东坡
大苏文字,惊动夷酋。珠崖、儋耳,赤壁、黄州。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双学士眼,半配军头。
【评】奇伟。
米海岳
海岳外史,出守灵璧。怪石为供,抱眠三日。袍笏拜之,诡言长揖。方道米颠,不可无一。
【评】灯下取影,踽踽欲动。
读《述史》
延陵季子
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张岱于此诗中,赞颂了季札的美好品德,列举了他有名的见于《史记》的三件事情:
其一: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其二:十七年,王馀祭卒,弟馀眜立。王馀眜二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焉。四年,王馀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
其三:十三年,公子光使专诸手匕首刺王僚,铍交於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张岱评价第一件事,说季札“不倍其死”;第二件,说他将国君之位“弃如敝屣”,第三件,说他没有断绝吴王僚的祭祀。
鲁仲连
此诗写鲁仲连义不帝秦之事,见《战国策·赵策》。齐国人鲁仲连游历到赵,适逢秦国围赵之邯郸,鲁仲连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并和秦国派到赵国的“亲秦派”辛垣衍展开一场激烈的论争。最终使辛垣衍心服口服,恰逢魏无忌援军到,从而解了邯郸之围。事情了结后,鲁仲连拂袖而去。
本诗中,张岱先书史,然后赞扬鲁仲连“神龙露尾,不见其身。逃之海外,烟云灭没”。对鲁仲连的能力和风范颇为仰慕。
陶朱公
此诗述春秋时的范蠡,张岱没有叙述范帮助勾践灭吴之事,而直接从范以陶朱的名号,积累了众多财富的事情。然后称赞其“五湖一棹,烟水迷离”的隐逸生活。并且含蓄地指出,一味地赚取钱财不是正道,总是人生的危机。
留侯
本诗咏张良,重心放在他因为家族五世相韩的原因,虽韩亡,而心念旧恩,于是“博浪一椎,祖龙魄死”。“来黄石公,去赤松子”,建立一番功业之后,飘然出尘而去,张岱,还是非常喜欢这种传统士人的理想生活的。
东方曼倩
此诗述东方朔。开头说他隐居于世俗中,避世于金马门。然后说他作为“岁星”,下凡十八年,却不被皇帝所知晓。作为侍宴于王母的童子,他把汉武帝这样雄大伟略的君主当作是小儿一般戏耍。
严子陵
此诗述东汉隐士严光。说他与光武帝睡觉时,足以于皇帝身上之事。光武帝想让他做官,他却不屑一顾,“去无踪影”。结尾“桐江一丝,系汉九鼎”,说严子陵垂钓江边,却牵系着东汉命脉。
王右军
此诗述王羲之。张岱认为王羲之是晋代风流的代表人物,然后重点说他兰亭修禊的事情。“笔飞在空,鹅浴于水”,既说明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又说明王羲之爱鹅之事。“丝竹山川,终以情死”,正是对山川的热爱,造成了王羲之过于深情而死。张岱应该有自况的意思在里面。
陶靖节
此诗述陶渊明。张岱将评价陶氏,认为他是“高士”。然后根据陶渊明诗意,说他“荷锄带月,植杖听泉”,表达陶氏淡泊自如的田园生活。又说他“瓶则缺粟”,言其贫穷;“琴亦无弦”,言其潇洒。最后点明陶氏沉于醉乡的特点。这与张岱在快园中的生活颇为接近了。
李邺侯
此诗述唐代李泌。开头“圣人衣黄,山人衣白”,用李泌陪肃宗出行时,肃宗穿黄,李泌穿白的典事。然后称赞他堪比汉代的“商山四皓”,多次遭到排斥而隐居。既而说他已少吃人间烟火,皇帝来了之后,给皇帝烧梨而已。结尾“愿动星文,一枕帝膝”,来自《太平广记》,说李泌对肃宗说:“臣绝粒无家,禄位与茅土皆非所欲。为陛下帏幄运筹,收京师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觉,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动天文足矣。”李泌反复强调自己是“绝粒无家”的世外人,不争名夺利,或者说世俗名利对自己无用,这样讲无非是要包括皇帝在内的名利之人不要把自己看作一个竞争对手。以世外人的身份参与世内的政治活动,是李泌全身的策略。也是他淡泊处世的真实表现。张岱对此看来情有独钟。
李青莲
此诗述李白。张岱说李白“藐视王公”。李白把所受到的待遇并没有看得那么高。他有五岳蕴于胸中。“生为明月,死剩清风”,格调高致,千载独步。
白香山
此诗述白居易。白居易享受“江山风月”,而与“古佛神仙”为伴。他的诗作可以让婢女读懂。张岱认为白居易是一个旷达之人,可以“上陪下帝”,“下陪卑田”——与乞丐也可以作伴。
邵康节
此诗述宋代理学家邵雍。张岱说,人们把邵雍比作是诸葛亮,但邵雍却把自己比作是庞德公。邵雍研究数理,“二十八宿,罗于心胸”,达到如此高度后,“王侯将相,视若儿童”。但他把数理看得很重,不轻易地授于他人。认为这有可能被奸雄利用。
苏东坡
此诗述苏轼。张岱先叙其文采,能够惊动异族之人。然后叙其生平。说苏轼先后被贬谪到黄州、儋耳等地。因为这种经历,也便决定了苏轼交往的人,五湖四海都是,三教九流都有。张岱对苏轼的怀才不遇还是有同情之心的,说他一半就像个配军。
米海岳
此诗述米芾。瞅准了一件事情。米芾到灵璧作官,每天沉溺于灵石、怪石、异石之间,让人将这些石头挪来,便可“抱眠三日”,写米芾之痴。米芾给人写完信后,在信末要“再拜”,就真的对着信拜上两拜。张岱觉得像这样癫狂的人,不能没有一个。自然有对这样的人的高度认可在里面了。
——
琴亡十章有序
琴,哭资深也。资深听余琴,辄据梧而瞑,琴心一往,可畏可矜。子期死,余不复琴矣。作琴亡。
【评校)造批原缺,据手稿本补。】
“琴心一往”四句:说自深,俗人不解。
乙昔避秦,彼山之坳。载捆载担,仆夫劳劳。余书则负,子书则挑。子之挑矣,可以解余之嘲矣。
其二
忆昔避秦,彼山之麓。载耨载铫,仆夫匐匐。余采蕨根,子采
菜菔。子之采菜菔矣,胡不归而食肉?
【评】莫谓二章便无琴矣。
其三
畴昔之日,来餟子茗。有琴为弹,据梧而瞑。余之琴矣,不足以当子之瞑矣,余乃取以治吾之紾。
(一)珍手稿本作“弦”。
评】此有妙理,可思可听。
其四
畴昔之夜,携琴访子。子听余琴,嗒然欲死。余之琴矣,不足以当子之死矣,余乃取以治吾之指。
其五
月犯少微,名土当死。岂饮屠苏,乃先吾党之末席。鸣呼吴中高士,求死不得。
【评】略自自语,已觉笔锋杀人。
其六
剡溪夜雪,有客在舟。戴在可以不见,戴死不可以不留。此言曲折,尔其问诸子猷。
其七
呼嗟乎麟,尔生何蹙。明王之不作矣,乃折尔足。麟兮,尔何不化为梼杌?
【评】毒甚,然亦悲甚矣。
其八
吁嗟乎鹖,尔生何拙。求明之不得矣,继之以血。鹖兮,尔何 不化为反舌?
其九
哭子者多不识面,余则识面。云胡不唁?鸣呼!谁则使余识子之面也,而使余冥眩。
【评】知音耳。
其十
哭子者多不造庐,余则造庐。云胡不悲?鸣乎!谁则使余造
子之庐也,而使余欷歔。
读《琴亡十章有序》
本组诗前有序,写明写此组诗的原因。张岱说,琴亡这组诗,是痛哭他的朋友资深的。资深在听张岱弹琴时,总是靠着梧几闭着眼睛,张岱琴声一响起,他就表现出一种敬畏专注的姿态。张岱将他比作是听俞伯牙弹琴的钟子期,并且说,“钟子期”死后,他就不再弹琴了。
其一:张岱首先回忆的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他说,以前他们一起躲避兵乱,一直到了山里的山坳中。他们都像仆役一般背着、担着行李。张岱背的是书,资深挑的是画。看到资深挑画的样子,张岱同命相怜,也就不用自嘲了。
其二:这一首还是回忆当年躲避兵祸在山中一起的生活情景。就在那山里,两人拿着锄头、铲子一类的工具,一起去采野菜。相依相伴,资深不回去吃肉,而与张岱相依为命。
其三:这首诗回忆一个细节。以往有一天,张岱去到资深那儿喝茶。看到有一张琴,张岱便弹了起来,而资深,则凭靠梧几而假寐。张岱不无遗憾地说,我的琴声,阻止不了你的假寐。那就用琴声来解除自己内心的缠结吧。
其四:张岱回忆起以前的一个夜晚,他拿着琴去拜访资深。资深在听张岱弹琴时,显得极为痛苦。张岱觉得,他的琴声不能消解资深的痛苦,那还是把弹琴的指头治一下吧。
其五:这首诗写得颇为沉痛。张岱说,按照星相,月犯少微星时,也就意味着像他们这样的“名士”会遭遇不幸,受到困厄。就好像要饮屠苏酒,而他们只能处于末席的位置。身为吴中的高士,只落得求死不得的下场。
其六:本诗用典,说的是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张岱用这个典故,来说明资深死后他的看法。他说,那个人在,可以不用见;那个人死了,却不可以不留住在那儿怀念。这中间的感情是曲折难以道清的。
其七:此诗用比喻写成。张岱感慨说:我感叹那麟啊,你的生活是多么不幸。没有圣明的君主诞生,不遇盛世,你只能被折断你的足。你为什么就不能化作梼杌那样的凶兽呢?或许你凶恶了,就不会受到伤害了。
其八:本诗咏鹖,用以喻资深。鹖鸟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直往赴斗,虽死不置。李时珍说这种鸟是在黑夜里呼唤白天的鸟。张岱感叹说,你这种鸟啊,你为什么就那么拙笨不知变通呢?你寻找光明找不到,怎么就啼叫出血了呢?你为什么不化作那反舌鸟,用甜美的声音取悦于人呢?
其九:张岱此诗写得颇为沉痛。他说,你去世了,哭你的人大多不曾与你谋面,可我却见过你的面。那为什么不去吊唁你呢?正因为我见过你的面,所以,听到消息后,我已经陷入昏眩的境地,你让我怎么吊唁呢?
其十:张岱继续说,痛哭你的人大多不去你家,而我却到了你家。怎么能避免悲伤呢?是什么人让我到了你的家里呀,到了你家里的我只有一再嘘唏感叹。
——
戒杀诗三章
山澥虫豸,自了生死。因有放生,愈多网罟。戒以忍生,慈由杀起。不取不放,浑然古始。
评】为众生说法,何其了了。
其二
予自有心,不为乞福。刀俎之间,见彼觳觫。尔食我心,我食尔肉。只说轮回,回头不迷。
评】大菩萨
其三
东坡戒杀,谓经忧患。陶庵好生,身遭祸乱。绝脰屠肠,眼中看见。杀尔若何?当作是观。
【评】惠世不浅,字字引人佛地。
读《戒杀诗》
其一:山里水里的那些虫豸,它们出生后,应该活到自然的寿命,“自了生死”。因为有了佛教宣传的放生,却恰恰使它们更受到被抓捕的戕害。佛教是以戒杀劝导人们的,可随着人的慈悲,却有了杀戮之事。如果没有放生,也就没有抓取。这样,动物们就可以走完自然的一生了。
其二:我有一颗心,却不是为了乞求福禄。我就在那刀下,看到了颤抖的将要被杀的动物。我虽然吃了你的肉,你却也吃了我的心。人人都说有轮回,但让人回头不食肉,却没有那么迅速啊。
其三:苏轼曾戒杀,这是他历经忧患得出的结论;我张岱呢?也是好生之人啊,你看我,遭遇了多少祸乱。杀动物时的那些砍头、抽肠的行为,我都是曾经看到过的。那么,如果别人来杀你呢?对待动物,应该站在这样的角度上来看待。
李佳杰赏析《戒杀诗》
山澥虫豸①,自了生死。因有放生,愈多网罟②。戒以忍生③,慈繇杀起④。不取不放⑤,浑然古始⑥。
予自有心,不为乞福。刀俎之间⑦,见彼觳觫⑧。尔食我心,我食尔肉。只说轮回,回头不速。
东坡戒杀⑨,谓经忧患。陶庵好生,身遭祸乱。绝脰屠肠⑩,眼中看见。杀尔若何,当作是观⑾。
【注释】
① 澥:音xiè,通“海”。 虫豸:《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泛指一切动物。
② 罟:音gǔ,《说文》:“网也。”
③ 忍:作残忍解。《康熙字典》:“安于不仁曰忍。”
④ 繇:通“由”。
⑤ 不取不放:《夜航船·佛教》:“北使李谐至梁,武帝与之游历。偶至放生处,帝问曰:‘彼国亦放生否?’谐曰:‘不取亦不放。’帝大惭。”
⑥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老子》:“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⑦ 俎:音zǔ,割肉用的砧板。《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 觳觫:音hú sù,恐惧战栗貌。《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赵岐注:“觳觫,牛当到死地处恐貌。”
⑨ 戒杀:苏轼《戒杀诗》:“口腹贪饕岂有穷,咽喉一过总成空。何如惜福留余地,养得清虚乐在中。”又有《岐亭五首》言及“杀戒”。
⑩ 绝脰:脰音dòu,脖颈,咽喉。《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万怒,搏闵公,绝其脰。”注曰:“脰,颈也。齐人语。” 屠肠:《史记·刺客列传》:“(聂政)自屠出肠。”
? 观:音guàn,作名词。《韵会》:“所观也。”
【赏析】
这是收录在张岱《琅嬛文集》中的一组四言诗。所谓“戒杀”,即戒止杀生,乃佛门五戒之一。前人多有以此为题,或内容相关的诗作,多是以浅显的语言阐述佛理,劝人戒杀行善。而张岱的这组诗在叙述自己对“戒杀”的理解之外,也蕴含着对当时盛行的放生善行的思考,以及对自己人生遭际的慨叹。
放生在中国由来已久。《吕氏春秋》、《列子》等古籍中便记有成汤网开三面、赵简子放鸠的故事。但放生行为真正理论化、习俗化,却要等到《金光明经》、《大乘入楞伽经》、《梵网经》等宣扬众生平等、鼓吹放生善行的佛经流入汉地以后。佛教认为,六道轮回,众生平等,放生不仅能为自身种善因、谋福报,而且通过放生过程中的念佛、讲经等宗教仪式,还可以帮助被放的动物“生忉利天”(《金光明经》),进而普渡生灵。到了南北朝时期,放生更被信佛的皇帝确立为国家政策。梁武帝曾设置长生洲专门护养物命;智顗大师在陈宣帝的支持下,购买了大片江海作为放生池。经唐历宋,江南地区的放生活动大盛,放生受到高僧、士大夫的推崇,成为佛诞日的一项重要宗教活动[①]。
晚明时期,随着高僧的推动、居士文人的积极参与、佛教本身的世俗化和民间化,以及江南地区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放生在社会上空前流行。当时,云栖祩宏、憨山德清等高僧创建善会、修订放生仪轨、制定放生会约,使放生在形式上组织制度化;一应佛寺旅游化的风潮[②],寺院常挖有放生池,让善男信女自行购买活鱼或者乌龟投放到池内,亦为对佛门的一种捐赠;文人多组建放生社,冯梦祯的胜莲社、祁彪佳的放生社名动一时;民间编印的善书,也常将“放生”作为重要的宣教内容。细推时人参与放生的目的,既有众生平等观、慈悲观、普渡观等佛理上的虔信,也有因果报应观、积功德、种福田等世俗信仰上的谋求,其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③]。
客观来说,放生对百姓内在仁心的发掘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培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因为放生和佛教世俗化、佛寺旅游化捆绑在了一起,它的消极后果,也十分显著。不少人看到放生背后的商机,便大肆捕捞鱼鼈卖给信众,使“善行”先天地蒙上了一层血腥味;而被释放的动物也不好过,由于放生池空间的狭小,其中的鱼类往往“刿鬐缺鳞,头大尾瘠,鱼若能言,其苦万状”[④]。“善行”已经流于形式化,大多数人只想祈求功德,并不会在意动物的感受。对此,主张“物性自遂”的张岱很早就流露出不满。当他还是个少年时,便向积极倡导放生、开凿放生池的莲池大师(云栖祩宏)提出了“纵壑开樊,听其游泳”的建议;身经忧患之后,在人生的晚年,他又写下这组《戒杀诗》,表现出更深层、更系统的认识。
先看第一首。一开始,张岱便指出,“山澥虫豸,自了生死”,山林江海中的众生,本来各有各的生活,不需要别人的“超度”,更不期望人类的打扰;信众一厢情愿的放生“善行”,反而令好事者看见了其中的商机,于是数罟密网蜂拥而至,给生灵带来了不必要的灾难。在张岱眼中,“放”未必能拯救动物,反而常常为“捕”推波助澜。
他的观点渊源有自。《列子·说符篇》中,当邯郸之民在正月元旦将斑鸠献给赵简子时,简子厚赏百姓后放走了斑鸠,并说:“正旦放生,示有恩也”;门客则劝谏道,“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⑤]一个统治者的“行善”欲求尚且会造成“死者众矣”的局面,何况放生已经举国若狂,各阶层都参与其中呢?如果张岱在写诗时真想到了《列子》中的这个典故,那我们将不难发现“因有放生,愈多网罟”背后的怜悯和忧虑。
在辨析了“放”与“捕”的关系以后,张岱更加尖锐地指出,看似善举的“戒”和“慈”,其实是“忍”(残忍)与“杀”的产物。正是由于“杀”、“忍”种下了恶果,人们才会想到以“戒”和“慈”来填补罪业,追求福报;殊不知在当时的环境下,放生的“戒”和“慈”往往会导致新的“杀”和“忍”,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商人捕捉鱼鼈来卖给信众,是杀;信众将鱼鼈放进环境恶劣的放生池,让动物蒙受苦难,更是杀。这样下去,岂止是“恩过不相补”,肯定是恶大于善,事与愿违。对此,张岱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式:“不取不放”。相关的故事见于《夜航船》,表达的是对以仪轨佞佛的梁武帝的批评。不“放生”就不会助长捕取,不捕捞就更谈不上放生,不如各退一步,让生灵在本初的环境中生存,保持“浑然古始”的状态。“古始”语出《老子》;“不取”的思想则与“禁民勿捕”的观念暗合。因此,这首诗或多或少体现出一点道家的思维色彩。
第一首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批评“放生”,第二首则进一层,以切身的体验宣扬“戒杀”。张岱声明,自己提倡戒杀,不是为了功利性质的祈求福报,纯粹是因为自己有一颗恻隐之心,不忍看见动物在刀俎之间战栗;当他吃着动物的肉,联想到动物被杀的情景时,其内心也会不安,就像动物在啃食自己的心一样。几句诗生动形象,挺有感染力,但张岱的说理并没有停留于此,他进而搬出佛家轮回的理论:别看现在是我们在吃动物的肉,当我们进入轮回以后,我们会不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呢?及早回头吧,何况现在回头已经不早了!
然而,众所周知,张岱是个犯了不少口业的吃货,是什么导致了他思想的转变?在第三首诗中,张岱又讲述了自己“好生”的理由。他说:苏东坡之所以会写下《戒杀诗》,并在《岐亭五首》中劝好友陈季常不再杀生,是因为遭受了贬谪黄州的忧患;而我张陶庵好生的原因,则是由于我亲身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战乱,见证了太多“绝脰屠肠”的画面。当我烹杀动物的时候,那些惨景将会浮现在我眼前,杀动物和杀人将毫无二致。至此,张岱的劝导进入最个人化,同时是最深层化的阶段,整组诗也戛然而止,留给人悠悠回味。
通观三首诗,结构上循循善诱,思想上三教交融,无论是描述感受还是征引道理,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无非是宣扬“好生”、“戒杀”,以“不取不放”批评、修正世俗流行的“放生”观念,并将其引导到“爱生”、“护生”的道路上来。这较他年少时“纵壑开樊,听其游泳”的建议无疑更进了一层,也更接近佛教慈悲为怀的本意。并且,他的说教并不只是挪用话头的“顿悟”,而是来自自己的切身体验——是荼毒生灵的战乱和国破家亡的剧变让他真正地学会珍爱生命,真正领略到“民胞物与”的精神。这组诗是张岱晚年走近佛理的证明,也是他思想境界的重要见证。其好友王雨谦“为众生说法,何其了了”、“大菩萨”、“惠世不浅,字字引人佛地”[⑥]的评语,切不可以为溢美之词而等闲视之。
这组诗值得注意的还有它的语言和用韵。语言上,时而平白如话,时而僻字杂出,用典使事在不经意间,佛家赞偈中带着古诗的拗折之气,很有几分“秀才对人说家常话”的味道。至于用韵,则都用仄声韵,第一首押“厉而举”的上声,以较强的冲击力吸引了读者;而“纸”、“麌”(罟)二韵混押,既有张岱方音的因素(明代江南士人诗歌多有止、遇二摄混押者,张岱亦如此),也产生了高古的音声效果。第二首则押入声屋韵,“直而促”的声调很好地烘托了“只说轮回,回头不速”的警醒感和紧迫感。第三首是去声“翰”、“谏”、“霰”通押,“清以远”的鼻音韵尾颇具斩钉截铁的铿锵之效。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别样的思考。
附:
题《宗子与佛》後
耳畔闻经八十年,先生何日遽逃禅。
已从竹月寻摩诘,更引机锋效郑玄。
壮岁鲜衣残岁悔,祇园寒磬快园烟。
最怜历历曹山梦,屡伴鹃声到枕边。
注:
《宗子与佛》:我们小组的古代文学报告题目,欲考陶庵与佛门之关系。
“闻经”:陶庵自云其母尝许念《白衣观音经》三万六千卷,故耳畔常闻经声。
“竹月”:陶庵有《竹月诗》二章。
“郑玄”:陶庵有《四书遇》,引禅释儒。
“快园”:陶庵晚岁住所。
“曹山”:陶庵外祖尝于曹山宕造放生池,宗子幼时曾往营佛事。
——
礼宗十章 有序
礼宗,哭亡姑也。岱与陈受之先生为总角友,自姑过门,受之蚤死,垂三十八年而姑始亡。凡姑所以为女、为媳、为妇、为娌、为母、为姑,不循礼,故目“礼宗”也。诗以唁之。
其一
在昔受之,眠娗文弱。余与仲渊,交之总角。风雨晦冥,云林秘阁。曾不移时,尔疾斯作。尔疾不作,何以见吾姑之恪。
其二
在昔受之,讷不能言。交之总角,余与仲渊。深柳读书,净几自怜。讵料尔病,一去不旋。一去不旋,是以成吾姑之贤。
其三
嗟予季祖,寒铁冷面。吾姑端严,不冠不见。日女之笄矣,犹予之冠矣。
其四
予季祖母,非姑不饭。母病弥留,臂肉是剜。日女之肉矣,犹母之饭矣。
其五
姑曰匪妇,尔则我子。孤曰匪母,尔则我父。拮据卅年,居然
富厚。尔家之厚,尔母之有。尔母之有,尔母之守。
其六
妇敢曰妇,妇如婢仆。母敢曰母,母如马牛。教子成人,克称厥子。我之不死,谓我有子。尔勿克子,我不如死。
其七
人言旌门,旌吾之孝。既旌吾孝,何不移吾之棹禊也,而助蒸尝于家庙。
其八
人言旌门,旌吾之慈。既旌吾慈,何不移吾之棹楔也,而施棺槥于贫儿。
其九
姑惟知止,请旌则訾。念姑而既死矣,为其子孙者,可亦以其皆而不泣请之太史?
其十
姑惟谦让,请旌则歉。念姑而既殂矣,为其子孙者,可亦以其歉而不以记之琬琰?
读《礼宗十章有序》
这组诗前的小序,道明写作原委。张岱直说《礼宗》,是痛哭去世的姑母的。张岱与陈受之先生自小就有交情,关系很好。他的姑姑嫁给了陈受之后,陈受之早死。姑姑守寡三十八年后去世。张岱觉得,她的姑姑无论是做女儿也好,做儿媳也好,做妻子也好,做妯娌也好,做母亲也好,做姑姑也好,没有不依循礼节、礼制的,所以,他把这首悼念的诗命名为《礼宗》。
其一:张岱首先回忆以前与陈受之交往的经历。那时的陈受之身体很是孱弱。张岱和仲渊和陈受之,一起在云林密阁读书,那时候风雨如晦的景象宛然还在目前。可是不多久,陈受之却发病了。张岱颇为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你发病,怎么表现出我姑姑的贞恪呢?但还是隐晦地表达了对陈受之年轻去世的悲悼之情。
其二:此首承上首而来。还是回忆过往。在张岱的印象中,陈受之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他们一起在深柳之下读书,那时几案明净,真是可爱。不料陈受之却生病了,生病的陈受之最终去世。这也就成就了张岱姑姑的贤惠。
其三:张岱悼念的这个姑姑,是张岱叔祖的女儿。张岱的叔祖是个十分严肃庄重的人,“寒铁冷面”,在子女面前也不苟言笑。这也就养成了张岱姑姑“端严”的特点。对他人是“不冠不见”,不收拾整齐,不见他人的之面。张岱认为,他姑姑成年的及笄之礼,就如同他成年的行冠礼一样。
其四:张岱的这个姑姑对待母亲极为孝顺。张岱的叔祖母,见不到这个女儿,就不吃饭。等到她生病处于弥留之际的时候,张岱的姑姑到了剜肉医母的境地。并且表达出女儿的肉,就是母亲的饭的意思。
其五:婆婆对张岱的姑姑说,你不是我的儿媳啊,你是我的儿子。姑姑的孩子对母亲说,你不是我的母亲啊,你是我的父亲。张岱说他的姑姑经济拮据,整整三十年。经过她的用心经营,家里居然渐渐富厚了。他充满深情地感叹地以对姑姑儿子说话的语气,说:你们家这么富厚,是因为你的母亲才有的,是她多年守家带来的。
其六:这首诗张岱站在姑姑的立场上来说话:儿媳怎么敢以儿媳的身份自命呢?纯粹扮演的是一个婢女和仆人的角色;母亲敢怎么以母亲的身份从事呢?劳累得像牛马一样。她用心地教导孩子成人,希望儿子能够成材。
其七:这首以儿子的口吻来写。人都说要光耀门户,那就让我以孝著名吧。可是既然要让我尽孝,为什么要让我的母亲去世呢?我只有在家庙里祭献我的母亲了。
其八:这首仍以儿子的口吻来写,张岱可谓善于设身处地。人都说要光耀门楣,那就让他们赞扬我对母亲的爱吧。可既然赞扬我对母亲的爱了,为什么母亲要去世,而让我仅仅看到她的棺材呢?
其九:张岱在此诗中说,她的姑姑“知止”,知道适可而止,不要宣扬。所以,别人请求表彰她的时候,她就生气。张岱说,现在姑姑已经去世了,那么,作为她的子孙,难道就能因为姑姑生气而不向太史请求表彰吗?看来,张岱还是希望官府表彰他姑姑的义节品行的。
其十:此诗承上首而来。张岱评价他的姑姑善于谦让,正因为有此品格,所以,遇到表彰的事情,她就不想接受。可是,考虑到姑姑已经去世了,那么,作为她的子孙,应该不顾忌姑姑的谦让,而把她的有关事迹刻在碑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