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回复: 0

明朝的这部医学巨著,与“西学东渐”的观念惊人的暗合|文史宴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10 1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可查阅“世界传统医学史”专题所有文章

xpozh513vv2.jpg

xpozh513vv2.jpg

文/草堂或问
近年有许多文章对《本草纲目》中的奇怪药方批评颇多,大家已经熟知。其实《本草纲目》在中医领域跟那些把医学哲学化的玩法相比,已经算是非常务实的著作了。这跟明朝后期经世派的兴起有关,而经世派与“西学东渐”的科学精神方向相同,等到清朝将这些成果限制于考据学中之后,其他学科便全面衰败了。

grsij2blb21.jpg

grsij2blb21.jpg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医学史专题:
石器时代医学水平远超想象,原始人医疗手段相当丰富
古代医学不是只有中医,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了解下
传统医学最杰出的不是希腊、印度和中国,而是这里
炼金术和炼丹术,曾经推动了世界科技的进步
“西医”早已消亡,在现代医学中见不到多少痕迹
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理发师,开启了近代的外科革命
在中国,医学是什么时候才跟神学分离的
魏晋风度的出现,与《神农本草经》关系密切
日本医圣竟是汉灵帝后人,挽救了大量中国古籍
一本书怎样在屡次失传中一步步接力,从唐朝传到明朝
如果此书没因权斗而埋没,就没《本草纲目》什么事了

xeja0sed4km.jpg

xeja0sed4km.jpg

明朝学术变革与随后的西学东渐
1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人正以所向披靡的态势进行三次西征,横扫欧亚大陆并一度打通了中国与欧洲的陆上交通,然而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其东亚部分的元王朝最终被明王朝取代。
朱元璋对消灭蒙古毫无信心,明朝在西北地区的国家防线逐渐收缩,盲流出身的帝王似乎不具备气吞万里的长远野心,对国家的统治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硬而苛刻的态度,在文化取士方面则钳制思想,“遵从圣人训导,以程朱之解为准”,方孝孺说他“非盛世之相”,顾炎武说他“败坏人才”。
在湖北省黄冈市,有个天资聪慧的年轻人连续三次考场失意,之后他耽于典籍,手不释卷,在十年时间里博学多览而无所不窥,然而对功名的心却逐渐冷淡,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医学上,且以医者自居。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到朝廷,授太医院判,但于一年后归家,从此开始了著书的漫漫旅程,他就是李时珍。
据记载“时珍生,白鹿入室,紫芝产庭,幼以神仙自命”,剥去后世加给伟大人物宿命般的光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开始他绝不是立志成为医药学家的,他更有可能成为大明的官员,显赫于一时,然后湮没在历史的沉埃里。
在宋代,周敦颐,邵雍,程氏兄弟,朱熹以天纵之才纷纷登场,他们把儒家义理与佛道阴阳五行进一步相糅合,创造性的推出“理学”,医术也开始呈现出哲学化的倾向。理学所提倡的“格物致知”影响了各个领域,一批善于博辩的医家也应运而生,并为“运气”学说奠定了方向,然而这种理论却容易流为空疏漫谈。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海上交通道路被打开,天主教传教士接踵而来,西洋科学如天文,历法,生理,医药等由天主教徒传入中国。思想层面的禁锢使得程朱之学一家独大,其自身也因失去了有效的内部发展和外部竞争而逐渐僵化陈腐,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后期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变局。

3eioklnpqzp.jpg

3eioklnpqzp.jpg

晚明的文化成就
与新航路的开辟密切相关
至明朝中晚期,思想界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声音。此时的欧洲正在进行文化复兴,同时期明朝的心学、经世派等学派也在兴起,可以说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席卷了欧亚大陆。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挣脱理学的桎梏,他们批评理学家们“高谈性命,清论玄微”,天理和人欲也不再是主要命题,经世致用为这个国家注入了一种新的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理念。
经世派中最先进的一部分注意到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在这种开放务实风气的影响下,医学上则表现为考证注释研究兴起,医案医话类文献蔚然成风,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类书——《名医类案》即出现在明代。
而本草方面,药食结合的著作陆续面世,官方撰修和民间编辑齐头并进,严谨的学术探讨和普及的歌赋著作异彩纷呈,部分医家开始把目光放在实践和验证上,由此出现了一批着重临床敢于创新的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等到西学东渐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足迹在中国形成风潮,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沿着经世派已经开辟的道路,加上欧洲先进科学的洗礼,其科学思维进一步发展,日后还接连产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吴有性的《瘟疫论》等巨著。

相当务实的《本草纲目》
2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祖上世代业医。少时耽于典籍,天资聪慧,据明末文人顾景星为他所作的传记来看,“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
他曾于太医院任职,一年后迅速离职。这或许是因为痛斥当时的服丹之风,或许是因为一身傲骨不谄媚于权贵,具体原因我们已不得而知。
后来他开辟了百草园,亲自栽种药物,他将更多的精力用在研读医学专著和各种文化典籍上。他经常跋山涉水,足迹踏遍全国,有时甚至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采挖药草,访问药农药工,印证、检验古代医书上的叙述和记载。

kydbm3fbzfz.jpg

kydbm3fbzfz.jpg

李时珍足迹遍天下
他来到广西,那里温热的气候孕育了大量的奇花异草,是植物的天堂。很自然的他遇到了三七,这是治疗折伤金疮出血的好药,士兵受了伤常常服用它,也可以外用,李时珍惜惜端详这个叫三七的新药,它“叶似菊艾,茎有赤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又尝尝它的的味道,“味甘而苦,颇似人参”,随即取笔将这些内容记下,“三七,根,甘,微苦,温,无毒,止血散血定痛”。后来写进了他的著作中。
最初神农本草经止三百六十五种,至梁陶弘景又增三百六十五种,至唐苏敬又增一百一十四种,至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唐慎微时,先后增补达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堪称洋洋大观,但是品类繁杂,因地理及习俗差异,中药别名较多,如南星、虎掌本为一物,医家不识而均录入,如葳蕤、女萎实为两药,医家载为一种,李时珍在唐慎微《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穷搜博采,删烦补阙,参考书籍八百余种,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又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一十六部,总的药物数量达一千八百九十二种之多。
在此之前,历代本草的分类方法都不出神农的“上中下”体和《集注》的自然属性分类法,即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打破了这一传统分类方法,以“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分类法为原则,将全部药物分一十六部,依次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大司马按:书中比较奇怪的方子好像主要集中在“人”部)。
其中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五部,动物一类则是虫鳞介禽兽人,这种按照进化顺序的分类方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非常先进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其中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首释名,次集解,次辩疑,次正误,次气味,次以主治,次附方。书中系统总结了明及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辑录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药学文献,纠正了以往诸多药物认识的错误,蕴含了丰富的古代天文、地理、植物、地质、动物等学科知识,为我国药物学史上一部综合性学术价值极高的著作。

qgvd3wwopqn.jpg

qgvd3wwopqn.jpg

《本草纲目》体例
本书成稿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由于明朝皇帝自嘉靖帝起就笃信道教,服丹药之风一度兴盛,李时珍在书中对这种现象多有抨击,所以书成之后并未立刻出版,直到他去世的第三个年头此书才刊刻面世。
四百余年来,《本草纲目》在国内已经重订数版,最早的版本为一五九六年胡承乾在金陵刊行的“金陵本”,此时李时珍已去世三年,金陵本非常珍贵,现存于世的全本仅八本,多数在日本。其次是在1603年基本保持金陵本原貌的前提下,在江西南昌翻刻的“江西本”,它改正了金陵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有金陵本不错而被改错了的,当然这种情况总是不可避免的。
直到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前后,张绍棠在南京对此书进行重新刊刻并作了较大变动,并抽换了几百幅图,同样不可避免的是他改动和改错之处都显著增加,以后各种石印,排印,以至一九五七年人民出版社的影印本,一般都是以张本为底本。

“西学东渐”的终止与学科的衰败
3
十七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发展高歌猛进,欧洲经历文艺复兴,逐渐开始启蒙运动,1610年,伽利略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1637年,笛卡尔建立了解析几何学,1665年,牛顿开始了微积分和万有引力的探索,这股风潮通过“西学东渐”,开始吹到中国的土地上。
然而随着明朝的覆亡,满清入主中原,各学科科学化的萌芽戛然而止。清政府严苛的政治和文化态度让汉族学子们对仕途逐渐失望,国破途穷的双重打击使知识群体开始大量进入故纸堆里皓首穷经,考订之学由是大兴,然而这种风气的兴起是在明朝后期,其兴起之初则是为了冲破理学的牢笼,追溯汉儒,推动文明的重振。

xos4xvn15ie.jpg

xos4xvn15ie.jpg

满清皇帝自己喜爱科学
但是阻碍人民修习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一种理论绝不会忽然的凭空出现,它必有渊源,同样的,它最终也不会无端的突然消失,它定有流变,他们的出现与湮灭必然同时满足外部需要与内在用意。可是我们总是习惯截取历史的片段,而不是全面的审视历史。诡异的是全面审视历史的结果却是发现历史总在一次次的纠乱反正中被纠乱反正。
至金元开始,文人群体的大量涌入,使医学在理论的演绎上迎来高峰,发展到清代,张志聪将运气学说施用于医药,一时间玄奥高深的“气化”说甚嚣尘上,他以形而上的五运六气阴阳消长之理去阐释中药,被当时人誉为千百年来第一位窥本草门径而登堂入室者。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似乎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的口味,张志聪说他“一概收录,不加辩证”,陈修园说他“卷帙浩繁,徒杂采世俗之说,以多为贵,不无喧宾夺主之嫌”,张璐说他“未能达乎变通”,汪昂说他“考究渊博……备则备矣,未能要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时珍书多主考订。”
一部作品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所推动,不管后世如何评价,他的博而广却是毋庸置疑的。先贤们为了传道授业而不得已把道理肢解,甚至造出许许多多的绳墨规矩以便后学者进行初步领会,正是变通生于智巧而本于绳墨,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老话,融会贯通。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随后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不仅在医药学上有很大的成就,就是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也有相当的贡献,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他逝世后被安葬在老家蕲州镇竹林湖村,至今那里还有专门为之建立的纪念馆,用来系统地介绍他的生平和他的这部伟大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