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回复: 0

【原】平淡之下,自有箴言——林清玄《桃花心木》文本解读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9 20: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34paqhrtv.jpg

1234paqhrtv.jpg

平淡之下,自有箴言
——林清玄《桃花心木》文本解读
许慧清
从小到大,我曾走过无数的路,伴随着我行走的总是一排排参天的大树,小时候的我们用手拉起一个大圈去拥抱大树粗壮的树干,大些了,会踩着片片落叶感受秋天的声音,更大一些,便在树影斑驳中穿梭而行。从记忆开始的时候大树似乎就存在了,谁也没有留意过这些枝繁叶茂,深深扎根于泥土中的树木是如何在冬去春来、风霜雨雪中生长,好似它们生来就能够抵抗风雨,好似它们就是平凡到没有人去关注和观赏,好似它们的存在只能去见证人类的兴衰存亡。
与林清玄第一次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难以置信的心情一般,我们都对这些娇弱细嫩的树苗充满担忧和好奇,如同一个充满未知的洞穴吸引着读者,究竟是怎样的一双手,要付出多少心血才能种出排排百年大树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桃花心木》,走进了林清玄的字里行间。
哲理内涵层面
《桃花心木》是由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创作的散文,作为教材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桃花心木》这篇散文难度并不大,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文中也有明显的解释:“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可以读懂作者的意图,桃花心木这种高大笔直的树种,若要能经得起风雨,从种下的那一刻就要学会在泥土中深深地扎根,寻找水源补给自己,而不能依赖外在有规律的滋养。由树及人,道理也呼之欲出,人只有在充满不确定、动荡的生活中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经得起生活无情的考验。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青少年,优渥的生活环境,家人、老师的呵护让他们生长于温室,没有见过真正的大风大浪。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他们都十分顺利平静的度过每一天,虽然这有利于他们当下的成长,却让他们在未来丧失面对困境的坚韧心态,遇事无法独立、冷静地面对,也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少年天才,年少成名,家庭和社会对他们寄予厚望,总是为他们摒除万难给予他们真空的环境,可随着他们的成长,结果却与最初的期待大相径庭了,有些人慢慢沉寂下来,有些甚至成为了家庭的负担,于社会发展无益。虽然学生在这一点缺少生活体验,但也可以通过文中种树人的良苦用心,懂得个中道理。
语言写法层面
林清玄的文风自然流畅,质朴中暗含哲理,不用华丽的辞藻渲染气氛,也不用空洞地套路煽动读者,借用一花一草一木,便可构造出一个属于林清玄自己的文字世界。之前曾上过《百合花开》这篇课文,作者巧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百合花之口向世人诉说他不为世俗他人所动的坚定内心。这篇《桃花心木》,一贯地构思巧妙,一贯地借物喻人。
林清玄没有用大量的话语来阐述道理,相反,他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述种树人种植桃花心木树苗的故事,无论是自己对于桃花心木高大而笔直的印象、却在见到仅及膝的树苗的难以置信,还是无数次奇怪于种树人不按常理出牌的种树方式,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读者所怀的这些疑问,最终被作者问出了口,种树人的一番话不仅使我们茅塞顿开,也让我们对他话中的道理回味无穷,反复咀嚼。不禁再回顾种树人的种种“奇怪”行为,竟都得到了解释。
这所有设疑解疑的过程,让读者始终充满了好奇心,想走进文中去一探究竟,最后的道理并不是生硬的搬出,而是由种树人娓娓道来,一切是那么的水到渠成。借物喻人、借事说理类的文章,如果道理都是作者站在制高点,居高临下地说出,就会让读者有一种压迫感,放佛是在强迫接受某一种观点。但林清玄总能用最自然的语言,让深刻地道理流淌到人们心中。
情感经历层面
不是每一棵桃花心木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林清玄。作为台湾的天才作家,三十岁便可包揽台湾一众文学奖项,光鲜的成就背后,人们或许只能从他的文字中去读懂他坎坷的生活,与成名之路的艰辛。“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林清玄受佛教影响,他的作品总是有一种“禅意”。从自然界中的一花一树,去窥探自然的秘密,解读人生含义,于平凡中诞生的道理却扣人心弦。我们从未问过路边的大树,是如何从一颗嫩芽、一根树苗慢慢长成参天巨木,所以我们无法知道桃花心木的种植原来大有学问;我们看到怡人芬芳的花田,顾盼欣赏的同时没有留意过是否在远处的山涧里还有一颗努力生长的野百合。作者却处处留意生活中点滴细微的小事,以小窥大,平凡中探寻真谛,这也恰恰是林清玄从尘世中独寻一处净土的真实写照。
林清玄自幼年起,对写作情有独钟,成名后有过他人的质疑,也有过世俗的抨击,在别人眼中致命的打击,却是令林清玄坚定自我,淡然处事的契机。“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一个人的成长不是靠悉心地培养,也不是靠鲜花和掌声,一定是在孤独、黑暗中探寻方向,偶遇风雨也需要靠自己抵抗,被打倒也需要自己重新站立起来。心之强大,无在乎外物,皆在于自我修炼。正是有着这些丰厚的人生阅历,林清玄才能借一小事,诉一大理,而在平凡的文字之下,却写满人生的箴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