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回复: 0

历史典故:应声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25 10: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成语中是用来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的人。
  记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洛州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
  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有患应病者,问医官苏澄,云:'自古无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此中辄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宋·洪迈《夷坚志》:"永州通判厅军员毛景得奇疾。每语喉中辄有物作声相应。有道人教令学诵《本草》药名。至蓝而默然。遂取蓝捩汁饮之。少顷。呕出肉块长二寸余。人形悉具。刘襄子思为永倅。景正被疾逾年。亲见其愈。予记前书载应声虫。因服雷丸而止。与此相类。"
  宋·陈正敏《遁斋闲览·人事》:"余友刘伯时,尝见淮西士人杨勔 ,自言中年得异疾,每发言应答,腹中辄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浸大。有道士见之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所不应者,当取服之。'勔如言,读至雷丸,虫忽无声,乃顿饵数粒,遂愈。余始未以为信,其后至长汀遇一丐者,亦有是疾,环而观之者甚众。因教之使服雷丸。丐者谢曰:'某贫无他技,所以能求衣食于人者,唯借此耳。'"
  明·冯梦龙《古今笑史》评曰:"应声虫,本病也,而丐者以为衣食之资,死而不悔。又安知世间功名富贵,达人不以为应声乎?噫,衣食误人,肯服雷丸者鲜矣!"《古今笑史》载此则出自《文昌杂录》,查未果,疑有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曰:"范正敏《遁斋闲览》(应为陈正敏《遁斋闲览》)云:'杨勔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粒而愈。'"
  典故故事:
  宋· 宋代 彭乘《续墨客挥犀》记载:
  有个姓杨的淮西人,中年时得了一种怪病。每当他说话时,肚子中便有东西小声模仿他的声音。几年后,肚子中的声音越来越大。有一个道士对他说,这是应声虫,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祸及他的妻子。道士让他专心读《本草纲目》。当读到某一种药材而肚子中没有回音时,就立即停止,然后服下该药,这样应声虫就会被除掉了。杨姓之人按照道士的方法读《本草纲目》,当读到"雷丸"时,肚子中没了声音。他马上服下了此药,从此怪病解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