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回复: 0

汉风越韵 广西汉代文物精品(8)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27 18: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d][td][td][td][tr][td]




1、葬玉
东汉
合浦县(玉珍、猪形玉握);贵港市(眼盖、鼻塞)
长6.2厘米,宽2.9厘米(玉晗);长11.0厘米,宽2.6厘米,高2.7~2.9厘米(猪形玉握);长3.8厘米,中宽2.6厘米,厚0.7厘米(眼盖);长2.8厘米,中宽1.1厘米(鼻塞)
玉琀,1990年合浦县黄泥岗1号墓出土。
白玉质,色泽略偏黄,不透明,质地细洁,碾磨精细,光泽温润。器为蝉形,背部稍凸,四周略薄,正面雕刻双翼、头、眼;背面雕刻嘴和腹部节纹等,线条简练流畅,刀法娴熟。
猪形玉握,1992年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17号墓出土。
眼盖,2010年贵港市梁君垌7号墓出土。器作扁平榄形,底平,表面中部平,外围斜直旋刮一周,两端各有一穿孔,从底部一面穿孔。
鼻塞,2010年贵港市梁君垌7号墓出土。呈乳白色,多面棱形,一头较大。
葬玉:耳、目、口、鼻为七窍,再加阴部和肛门共九窍。九窍塞、玉玲、玉握等统称为葬玉,玉握等统称为葬玉,意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抱朴子·对俗篇》)。

2、玉管
西汉
长8.4厘米,直径0.4~0.8厘米
1972年西林县普驮铜鼓墓出土。
该墓出土的玉管百余件,最长的9.5厘米,直径0.8厘米,最短的3.3厘米。数量众多的玉管,可能是用来与数以万计的绿松石珠、料珠和玛瑙扣等联缀成"珠襦"裹殓人骨。
珠襦∶ 一指贯珠为饰的短衣,古代帝、后所服,也可指古代帝、后及贵族的殓服。

3、滑石壶
西汉晚期
口径9.2厘米,最大腹径16.0厘米,底径12.8厘米,通高24.8厘米
2004年合浦县风门岭23号墓出土。
壶口近直,平唇,颈粗与腹交界不明显,腹长圆,收折成外撇假圈足。两侧方形柱耳,较短,竖穿圆孔。
2004年发掘的合浦县风门岭23号墓,出土滑石器的数目巨大,种类繁多,是目前广西发现滑石器最多的汉墓。出土的滑石器共112件,占了出土遗物的一半。种类有鼎、壶、纺、罐、樽、提筒、井、仓、灶、屋、锅、釜、甑、盘、杯、灯、暖炉、杵、白、案、几等20多种。合浦当地不产滑石,而滑石器的大量出土,则说明当时合浦与外界的交流已趋广泛。

4、滑石囷
东汉
底长20.0厘米,宽19.0厘米,通高31.0厘米
1959年梧州市出土。器为谷仓,呈灰白色,是用整块滑石雕凿而成。困前雕刻一方形门,内部镂空。方形底座,下有四柱。

5、"从器志"木牍
西汉早期
长38.0厘米,宽5.6厘米
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
该木牍上的文字在面、背共8栏, 372字,为墨书,字体为带有篆书笔意的隶书,内容为随葬器物的清单。这些简牍称为"遣册"
遣册:专门记录随葬品器物的简牍。如湖南长沙楚墓、湖北江陵楚墓、河南信阳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中,都曾出土过。竹木漆器在广西的酸性土壤中不易保存,只在少数埋藏环境特殊的墓葬中才得以幸存。贵县罗泊湾号墓距开口的深度有6.3米,长年被水浸泡,椁室四周填以5~15厘米厚的青膏泥,起到了很好的密封作用,故广西汉代完好的竹木漆器多出自该墓。这些器物有漆筒、漆奁木牍、竹笛、纺织工具等。

6、竹笛
西汉早期
长36.3厘米,直径2.2厘米,孔径0.3厘米
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
器身开有8个孔,其中1个孔在竹节的一端,其余7个孔在另一端。
史记》记载∶ "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簇、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制作笛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是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是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笛也"的记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及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竹笛,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动摇了张骞出使西域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7、漆桶
西汉早期
口径23.6厘米,底径23.6厘米,通高29厘米
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
漆桶为木胎,直筒形,子口,有盖,平底。内糅红漆,外霖黑漆,黑漆地上朱绘有鸟首纹、水波纹、勾云纹、点线纹等。

8、漆奁
西汉早期
口径13.5厘米,通高7.0厘米
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漆奁用于盛放各种妆具,圆筒形,为卷木胎,器表髹黑漆,又以红漆绘变形凤纹和雷纹,内壁髹红漆。
汉代妇女的妆具:从出土的情况来看,汉代妇女用的妆具有梳、篦、梳刷及拔眉毛用的镊子等。汉代妇女以黑色描眉,研墨的黛砚在考古中也常常发现。

9、玻璃璧
西汉晚期
直径12.9厘米,内径3.2厘米
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2号墓出土。璧为蓝色,正面饰蒲纹,背面无纹饰。经密度测试,属于铅玻璃系统,应来自楚地。
广西出土汉代玻璃器∶ 主要有装饰品和器皿两类,以装饰品类为大宗,计有串珠约35 000颗,六棱形管饰、耳珰、环、璧、剑瑜等近100件;器皿类较少,仅出土杯14件,盘2件。属丧葬用品的鼻塞以及作镶嵌之用的小圆片 ,也偶有发现。通过科技分析与考古学研究,主要为交州本地制造的钾玻璃,其中低铝和中等钙铝的钾玻璃来自东南亚、印度,少量的铅钡玻璃源自楚地和中原,钠钙玻璃则从罗马一带输入。

10、玻璃剑扣
东汉早期
长9.8厘米,宽2.6厘米尺寸◎出
1990年合浦县黄泥岗1号墓出土。剑扣呈白色,半透明。平面呈长方形,端向下微卷,正面饰凸起蟠螭纹,背面中有方孔,以便贯带系剑。这件仿玉的玻璃剑饰,判断为楚地输入。
玉剑饰∶从现有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玉、剑结合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战国晚期,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剑瑜)和鞘末玉饰(剑秘)四样俱全的玉剑饰逐渐形成,到了西汉就成了王公贵族佩剑上的重要饰品,成为当时社会一种身份的象征。汉代的玉剑饰在战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制造工艺比战国时期的略高,边角抹圆也更加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镂空的工艺,这在玉剑饰的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汉代玉剑格的纹饰多以兽面纹为主,同时还流行一种高浮雕的蟠螭形象。

11、"九真府"款提筒
西汉晚期
口径24.5厘米,底径22.0厘米,通高31.5厘米
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
提筒有凹形立钮,盖饰齐整的篦纹和弦纹。子口合盖,两侧有耳,有对称穿孔,以穿绳带。提筒内朱书隶体"九真府"三字。同墓的另一件内书"九真府器"。这类陶提筒,合浦县九只岭出土一件,盖面书"清米万石",而广州汉墓出土的盖内书"藏酒十石,令兴寿至三万岁",推测用于盛酒或粮食。
九真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胥浦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5千米左右),属交州,西汉时有35000多户166 000多人。下辖七县∶ 胥浦、居风、都庞、余发、咸驩、无切、无编。与九真郡有关的文物,还有2010年发掘的贵港梁君垌14号墓,从其出土的"咸驩丞印"可知,墓主人为咸驩县的县丞。

12、五联罐
2003年合浦县风门岭23号墓出土。
西汉晚期
长、宽均22.0厘米,通高10.2厘米
五联罐泥质灰陶,其造型是在四联罐中间加上一个较小的罐在上面,每罐均有盖,盖钮作凤鸟形,盖面饰弦纹二周,平底。
五联罐的用途:五联罐是典型的越式器,由于两广(广东、广西)果品丰富,常用来盛各式果品,汉墓中多次发现罐内有酸梅的果核,也有学者认为是用来贮盛酸、甜、苦、咸、辛五味,类似今天西餐的五味架。

13、壶匏
东汉
口径2.5厘米,通高23.0厘米
1985年贵县火车站47号墓出土。匏壶为葫芦形,小口,喇叭状高圈足。肩附双耳。肩部、腹部饰凹弦纹和篦纹,足部有穿孔。通体施釉。
匏壶:为常见越式器,器形像一个截去顶端的葫芦,故名。用于盛水或酒,口以木塞。匏壶于先秦时期在岭南地区的印纹陶中已出现,西汉早期的器体丰肥,小口,多为平底,后逐渐演变为上半部加长、圈足加高的形式。

14、簋
2008年合浦县寮尾13号墓出土。
东汉晚期
口径25.6厘米,足径16.8厘米,通高19.4厘米
簋深腹,盖面圆隆,高于器唇,上饰三组弦纹,间以双线刻划纹、倒三角形纹,盖顶有两圆孔以系绳作钮。器唇有若干长方形镂孔,镂孔饰以双线刻划纹。腹部刻划两组弦纹,间以倒三角形纹。
簋∶ 盛饭器,西汉晚期开始出现,器形为中原所未见,是岭南汉代新出的越式器。它的特点是器唇为高领,领上有排列整齐的镂孔。岭南湿热,这些镂孔便于散热,以防食物变馊。

15、三足格盒
西汉早期
口径26.0厘米,高8.0厘米
1976年贺县铺门镇河东村8号墓出土。三足格盒缺盖,平唇内斜,盒内均分四格,平底,矮足。盒身饰两周篦点纹,间以弦纹。


16、三足小盒
1976年贺县铺门镇河东村9号墓出土。
三足小盒为灰陶器物,胎质坚硬,烧成温度较高。子口合盖,直身,三卷形足。盖、身饰弦纹、篦点纹和水波纹。
西汉早期
口径8.0厘米,器身高5.0厘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