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回复: 0

被篡改的道德经:古墓中的《道德经》阐述了修行奥秘以及如何悟道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27 16: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疑问,中国人讲的道理为什么都这么矛盾呢,有人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宁死不屈,也有人说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有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人生在世要长读经典,又有人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长读经典真不如实干,很多人在看到这些自相矛盾的俗语时都会产生一种人生错觉,好像学习古人的道理并没有什么卵用。

但是大家想一下这些道理真的不可取吗,如果大家读过道德经之后自然就会明白,道可道,非恒道也,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有很多,会讲道理的人也有很多,但是道理的用法却不会那么死板,有时需要自己根据情景来灵活变通,这个就是真传一句话和假传万卷书的区别,真正的道理可能就是一句简单的话,但这句话不是靠读的,而是靠悟的。
读到的道理不是真的道理,通过读的方式悟出来的道理才是真正的道理,道德经的开篇就讲出了道理的本质,随后又解读了天地之中蕴含的本源之道,这是老子留给世人的宝藏,但历史上的道德经历了无数次的篡改,在层层篡改之后,人们早就已经忘记了它本来的面目。
帛书道德经中华文字确实博大精深,有时候一个标点符号位置的变化就能改变一段话的整体含义,至今道德经已经传世两千余年,由于其所传承的道家思想的处事方针不像儒家思想那么安顺,所以为了避免道家思想的传世,历史上有无数统治者都曾对它进行过恶意篡改,他们篡改的方式就是更改标点符号,甚至是删减或添加文字,如果不是因为马王堆汉墓的考古挖掘,我们可能再也无法知晓道德经的真正含义。

传世本道德经的第一段内容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前面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都已经说到过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由于道德经的版本众多,所以在这一句话的解析上也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有人认为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两句话的字数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没有删字或者是减字,只不过它们标点符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就是因为这个标点符号的变化,使得两句话所代表的含义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那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版本是怎么说的呢,在帛书版本中是这么记载的,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从这里来看帛书道德经的记载,更偏向于我们上述所讲的第二种解析,他们断句的位置是相同的,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差别就是在常与恒上,不过常与恒也并不是什么太大的区别,恒这个字可能更容易将老子的心中想法表达出来,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上面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讲的就是道德形成天地规则的出现,下面这句话讲的就是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天地规律。
观天测地“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首先我们来看“恒无欲,以观其妙”,其中的恒就是永恒久的含义,无就是有无的含义,欲就是七情六欲,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欲望,连起来就是要让自己时刻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没有欲望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之后去干什么呢?去观其妙,以就是用来的意思,观可以理解为是观察观测,其是一个代指词,在这里是代指它,这个它指的就是道,而道我们之前说到过,其实就是天地规律,妙可以理解为是奥妙奥秘的意思。
所以整句话的解析是这样的,要一直让自己达到无欲无求没有欲望的状态,这样才能观察到道德奥秘,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呢?我们结合前面讲到的话也就能够大体知道老子想要表达的含义了,在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有很多,这个世界上的规律也有很多,这些规律和规则明明都很清晰,但人作为一个个体,看待事物时难免会戴上有色眼镜,这个就是人道的规则。

人道不像天道那么无私和完美,我们习惯给事物添加标签,就比如说我们给万事万物都确定了名称,我们把寒冷的季节称之为是冬天,把炎热的季节称之为是夏天,给这些季节冠以标签,可以让我们更简便地分析它们的属性,但同时也局限了它们,再通俗点来理解,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与其他小孩发生了争执时,我们的父母与其他的老人产生了争斗,一般人都会想,这是我的父母,你凭什么碰我的父母,结果双方的年轻人都这么想,然后事情就越来越糟糕了。
这个就是因为我们时常会先入为主,考虑到自己的境况,所以老子才说,我们看到天地规律世间道理时应该学会无欲,把自己的欲望排除在外,也就是说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件事情,这样整个规律和规则的脉络就会变得清晰,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看到事物玄妙的地方了。
当然这只是第一层含义,在这句话中含有修行的含义,我们都知道道教源自于道家思想,但是熟悉道家思想的朋友知道,道家思想是讲规律和道理的,而道教是阐述修行观念的,他们之间怎么会有联系呢?难道道教的修行观念是从道家中衍生出来的吗?还确实是,在战国中期时黄老道家思想开始流行,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道,讲的是如何寻找道,而黄老道家思想继承的就是如何问道,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修道,修道就可以称之为是修行,而后世修行者推崇的打坐观念在道德经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打坐是什么呢?打坐是放空思绪,让自己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古人认为心静如水时就可以与宇宙最高级的力量产生呼应,以此来洞悉整个世界,我们再反过来看这句话,恒无欲,以观其妙,让自己无欲无求,以此来洞察道德奥秘,这个不就是打坐的理念吗,先人认为老子的这种状态可以让人洞察到道德奥秘,后世的人也认为打坐冥想这种状态有着特殊的作用,还有一点,华夏大地的打作源自于黄老道家,后来被道教继承和发展,印度的冥想源自于印度教和佛教,他们为什么能够同时知晓这种无欲的状态呢,唯一的联系就是老子化胡为佛的故事,当然这些说法都只是猜测,大家当作故事一听就好了。
这句话还有后半段,我们再来看后半段的含义,后半段提到“恒有欲,以观其徼”,刚才老子不是说要很无语吗?不是要让自己时刻处于无欲的状态吗?为什么又紧接着说很有欲呢?为什么又要让自己时刻达到有欲的状态呢?我们可以试着这么理解,整个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说的就是看透规律的方法,而其中的恒无欲以观其妙是第一步,恒有欲以观其徼是第二步,我们先来解析一下后半句话在恒有欲与观其徼中恒还是永恒久的意思,有也是有无的意思,欲就是欲望,前面的很有欲不难理解,不过就是无变成了有。

后半句话中的“以观其”也没有什么变动,还是以此来观测大道的含义,不过妙换成了徼,这个角就是边际、边界的意思,也可以将其引申为端倪,所以连起来就是要时常保持自己的欲望,以此来观测大道的端倪,这个是什么含义呢?
我们将这两句话全部串联起来,就会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解析,老子认为我们在看待天地规律时,如果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参透,那么首先就要让自己跳出这个规律之外,把自己排除在外,以一种俯瞰的角度、以一种无我的角度来观测大道的运行情况,这样就能知晓大到奥秘的地方,但是这个角度却不一定准确,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接下来还要做第二步,第二步就是把自己考虑在大道之内,看看大道在自己身上会出现什么变化情况,以此来观察道的端倪和运行规律,是的,这才是看待事物或者是悟道的本源之法。
通俗点来讲,当我们考虑问题遇到瓶颈时,首先要把自己考虑在外,在不添加任何主观思想时我们就能够看透事情的本质,然后从事情的本质出发,再把自己考虑在内,看看这件事情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再以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