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回复: 0

肿瘤防治专家郑玉玲教授:治疗肿瘤坚持4个原则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16 00: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致命威胁和身心的巨大创伤,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和负担。近年来,虽然在恶性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也有所提高,但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防与治方面的诸多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多年的实践表明,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中、晚期患者,任何单一手段均难以治愈,必须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其中中西医结合对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中医治肿瘤经验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古代医学典籍中记载的许多肿瘤的症状、体征与现在的一些晚期肿瘤非常相似,如噎膈(晚期食管癌)、乳岩(晚期乳腺癌)、积聚(晚期消化系统肿瘤)等。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则治法、内治外治等方面都进行了严谨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其理、法、方、药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如果能结合西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对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无疑大有裨益。
中西医结合治疗坚持这4个核心   

      1978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岐黄学者、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先后任河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等职务。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郑玉玲教授在不断学习和继承历代医家对肿瘤治疗的宝贵经验并进行总结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提出肿瘤治疗过程中应坚持“中医思维,贯彻始终”“顾护正气,尤重脾肾”“中西结合,优势互补”“综合施治,多法并举”的学术观点。
     中医思维,贯彻始终——在临证中要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基本理论,对肿瘤进行全过程理、法、方、药一体化的诊疗。
     顾护正气,尤重脾胃——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顾护正气为其根本,而其中尤以顾护好先天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最为重要,脾肾之强弱直接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在给肿瘤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期,尽量采取中医药整体调治与瘤体局部综合微创的方法结合,达到既能有效地消除瘤体,又能保护患者正气不被损伤的目的。
     综合施治,多法并举——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要顾护人体的正气,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保护脏腑器官。同时治疗时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治疗,还应重视患者心理、饮食、睡眠及锻炼的指导,这些措施对治疗效果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郑玉玲教授在《方证对应肿瘤治验实录》的上篇中对这4点进行了更详细地阐述,该书下篇择要汇总了郑玉玲教授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尤其是采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获得较好效果的疑难病例,难于纠正的放、化疗副作用的病例。




     书中每一个病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患者的自述:让患者自己详细讲述发病的时间、初发病时的症状、何时确诊何病、确诊后采取的治疗方案、治疗后的反应及效果等;第二部分是中医药治疗经过:包括初诊时的诊断、治疗原则及选方用药,复诊后的方药调整等;第三部分是辨证思路和疗效分析



     郑玉玲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和疑难杂症研究40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在肿瘤诊治中逐步形成了“中医思维为根”“顾护正气为本”“攻补兼施为纲”“综合辨治为目”等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在诊治肿瘤患者的过程中,目睹他们承受的痛苦,郑玉玲教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因此将多年诊治经验的重点案例总结成书,内容详实易读,《方证对应肿瘤治验实录》不仅适用于肿瘤临床医生作学术参考,也适合肿瘤患者及家属阅读,使他们了解到肿瘤患者如何配合治疗,建立信心并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 中医读书汇时间 -------
#中医药大事发声 快来看看本周中医药界有哪些新鲜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