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4|回复: 0

盆景造型元素的分析(三)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4-13 19: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传刚
造型元素组合的一些规律如何构成盆景作品的艺术形象,造型元素组合至关重要。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有一些普遍性的结构艺术规律,需要我们掌握。
构成盆景艺术的那些物质材料,将树木植物、山石从造型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将它们抽象为点、线、面、体、色、质。盆景作品内部的结构形式,是指这些材料的排列和构成。
形式组合与排列包含“形式线”、“比例”、“平衡”、“均衡'、“节奏”、“对立统一”等等形式结构法则。形式线:形式线是指造型艺术中的各类线性关系。
不同的形式线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审美情趣和情感色彩,便于我们宏观地把握形象结构与构图布置,常用的有平行线、S线、U线、射线、对角线、轴线等等。
比例:盆景艺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比例在造型上占有重要位置。诚如画论中说的:“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寻千寻之峻。 “(南陈·姚最《续画品》)。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就是比例在造型中的运用(图1)。艺术造型上的比例指的是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就发现了黄金分割比例的美学价值。其公式为:比值为1.618:1接近于8:5或5:3。

黄金分割作为比例很早就在造型艺术中得到了运用,如在长方形中经常使用黄金比,盆景树木高与宽之比、长方形用盆大约也是这个比例。应当说比例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任何一种比例都不能作为标准来套用,在艺术创作中,要依据主题与盆景素材的特点加以运用。
平衡与均衡:在物理学上,平衡是指一个物体的各种力达到相互抵消时的状态:审美意义上的平衡,是指审美的主客体和主体心理诸要素在矛盾运动中所达到的协调统一。
造型艺术上的平衡有左右的横向平衡,纵向的上下平衡。所谓横向平衡,如天平左右的相同物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等而达到的一种状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组成的一种平衡景象,左右的形象数量和质量是相等的、对称的,而一个对称的形象也是一种平衡,对称是平衡存在形式。
上下平衡在盆景造型中除了水面的投影外,在其它方面运用不多。平衡在造型中属于静态的审美范畴,对称、平衡能产生庄重、严肃、稳定的美,但同时具有呆滞的感觉,严整有余,活泼不足。应该指出,在自然界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
因此,审美心理的平衡原则,是指审美主客体和主体知意情系统,由不平衡达于相对平衡的原则,又称为均衡原则。均衡有点像中国有秤碗的老式秤,秤砣虽小可压千斤。
左右物质不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而达到的新的一种平衡(图2)。均衡活泼自由,富有变化,它是由动到静的临界点,具有静态与动势的两重性。在单体造型时,为了达到均衡的目的,首先需要打破对称、平衡的格局,再从不等边形着手,寻求不平衡中的平衡。

在两组或多组景物造型时,要从整体把握视觉形象的轻重关系(诸如树比山重、石比树重、配件比树、石重…)。均衡在动势盆景中是不可缺乏的艺术手段。
节奏:节奏原是音乐中的术语,“节”是止、停止:“奏'指的是作、演奏。节奏是规律运动的重复现象,运动的轻、重、缓、急可以形成不同的节奏,而节拍的强、弱、长、短的交替出现,产生出不同的旋律。
因而,合乎一定规律的重复出现,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节奏在造型艺术中有虚实、疏密、往复、回旋,各个部分之间的停顿与连结,构成一种具有韵律的比例关系。节奏是事物的规律,如人的呼吸、心跳、黑夜与白天的交替、春夏秋冬的轮回、雁去燕归。
在艺术中,音乐中的节拍、诗词中的平仄、绘画中的黑白、建筑中的排列…都是节奏的存在。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打乱了节奏或是没有了节奏,因此也丧失了美。
树、石等材料在造型上过于简单,缺少美的形式的重复,或单纯的反复,或者会有整齐一律的美,外表上的一致,或者会排列与堆砌,或者过于杂乱掩盖了美的形式的重复,都会影响节奏,是作品美否的产生条件。
而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反复,在造型时,以组织、贯串造型元素,但忌大小一致毫无变化的反复, 要在错综复杂与变化中,让强弱、长短、力度大小的造型元素适度交替出现。
有旋律上的跳动,层次上的变化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中去重复。只有这样,才不至呆板而缺乏生机,以达到具有'活泼的节奏”的效果,这是动势盆景造型中最需要和理想的节奏(图3、图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