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回复: 0

【原】论语:子见齐衰者(9-10)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3-27 16: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十分熟悉并极其尊崇“礼”,无论遇见什么身份、什么处境的人,都是以礼相待。孔子时时处处身体力行,希望以此推动恢复礼制。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注释】
齐衰(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瞽(gǔ):盲。少:年轻、年龄小。作:站起来,表示敬意。趋:小步快走,表示敬意。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以及盲人,即使他们比自己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一定要小步快走过去。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以礼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身体力行,以求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齐衰者”,穿着丧服的人。按照古礼,丧服有五种即为“五服”。第一种为斩衰,用于与丧者关系最近、敬重程度最重的丧事,即子女为父母、媳妇为公婆、孙子为祖父母、妻妾为夫君、臣子为君主等所穿的丧服。第二种为齐衰,与丧者的亲缘关系稍远,如为伯父母等所穿的丧服。第三种为大功,亲缘关系更远一些。第四种为小功,亲缘关系再次一等。第五种为缌麻,亲缘关系最远。丧服所用麻的质地愈细,舒适程度愈高,但所代表的关系愈为疏远。斩衰用粗麻布做成,不缝而留有毛边,齐衰将毛边缝起来,缌麻则是用细麻布做成。“五服”的质地、款式不同,服丧时间也不同。披麻戴孝一般是指斩衰,穿斩衰为自己的父母等至亲服丧的时间为三年,按《礼记》规定为头尾三年即二十五个月,缌麻服丧则只需要三个月。

现在,人们所用来分辨亲疏的“五服”与服丧所穿的“五服”含义不完全相同。前者指“五辈人”,以自己为起始,向上数四辈即父亲、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向下数四辈即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元孙),加上自己,向上、向下正好各是五辈,即为“五服”;上下相加正好“九辈人”,这为竖向“九族”。同时,还有横向“九族”,包括有自己、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围绕纵横向“九族”,往上数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祖伯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往下数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妇、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侄孙妇、曾侄孙女等。每当某家族的长辈或者同辈去世,服丧的人所穿孝服按照“辈份”一一对应。一旦超出了“九族五服”,表明亲缘关系已经很远,则为“出五服”,就不需要服丧。

皇侃《论语义疏》:“言齐,则斩从,可知。而大功,不预也。”齐衰比斩衰要次一等,如果见到齐衰的人都能够“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那么遇上斩衰的人更是如此。如果见到大功、小功、缌麻这三等,就没有必要这样做。

“冕衣裳者”,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人,这些人都是大夫以上,按照《周礼》属于大官。在春秋时期,周朝分五个阶级,职位最大、最高的是天子,其下是诸侯称国君;再下是大夫,为天子的官员或诸侯的官员;再下是士人即读书人,只要被任用即可出来做官;再下一个阶级是庶人,即平民百姓。当时做官因为可以世袭,也有不少年纪很轻的官员。所以,孔子见到身居高位者,也必定以礼相敬,“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同时,对于盲人也是如此。

孔子对待三者的行为表现完全一样,内心所持的情感则有所不同,对穿着丧服的人表示同情,对有官位的人表示尊重,对患有残疾的人表示怜悯。但是,这种行为表现及内心情感终归于“仁”和“诚敬”,完全合于“礼”,充分体现孔子懂礼守礼并以此影响带动身边的人知礼守礼的良苦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